用英语介绍黑龙江的特产 用英语介绍家乡黑龙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22 18:31:15

一. 黑龙江省 绥化 海伦 海伦大豆

海伦大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海伦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大豆产区,年产优质高油、高蛋白、小粒大豆30多万吨。大豆数量多、品质好,备受全国各地客商青睐。

海伦市自开垦以来就大面积种植大豆,历史悠久,技术储备丰富。全市农民在“柯三”栽培、“六统一分”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柯作两深松、三肥分层施,包衣精良播、灭虫精细管”的亩产达二百公斤的国内领先的栽培模式。在良种的选择上,海伦市逐步完善了“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等“四化一供”的体系,实现了三年一供的要求,选用了脂肪含量在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东农四三四”,和“农垦十八”等高油大豆的品种,优质品率达到百分百。

大豆种植区域全市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南部为蛋白大豆经济区、中部为高油脂大豆经济区、北部为芽豆经济区,千亩以上连片地块多达四百多块,最大连片面积为万亩以上,全市建立了二十三个大豆科技示范区,总面积为七千五百亩……目前海伦已开出发四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经科学检测,海伦生产的“松北王”大豆为高油脂、高蛋白、非转基因的“金豆”。油脂含量达到百分之二十二以上,蛋白质含量为百分之四十六,以上两项指标均高于欧美大豆两个百分点,且含有丰富的无机盐亚油酸、卵磷脂和异黄酮等多种有效生理活性成分系非转基因大豆,足以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世界主要生产国相媲美,敢叫板任何国家的洋大豆,敢与“洋大豆”掰手腕。掰倒“洋大豆”贵在降低生产成本,使“洋大豆”不占质量优势的同时再失去价位的优势。经测算,海伦大豆直接生产成本为一点一元/公斤,比美国低零点三五元/公斤,市场前景广阔,“松北王”牌大豆已成为中国大豆的知名品牌,成为与欧美转基因大豆抗衡的一张王牌。

目前,海伦相继争取到了国家高油大豆示范基地五十万亩和国家、省“两高”大豆基地项目一百万亩,成为农业部确定的唯一全国大豆振兴计划高油大豆示范县。海伦现已承担了国家的大豆丰收计划、国家高油大豆示范县建设等试验,示范推广项目,成为国家优质大豆生产基地,被农业部授予“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之美誉,扛起了全国大豆振兴计划的大旗。

二. 黑龙江省 绥化 庆安 手撕饼

手撕饼

制作过程:

1、取适量面粉(根据你的食量);

2、取一碗温水(用手式一下水温,感觉不烫手就可以了);

3、将面粉放入容器中,加适量温水,用普通和面方法就可以了、面和的软一些,最好感觉有点拈手;

4、将和好的面擀成一个大大的薄饼;

5、在薄饼上面均匀的涂满油和盐(一般我涂油的方法是,将油到在面上,将面饼用不同角度反复的对折,使面饼全面沾满油);

6、将涂好油和盐的面饼卷起来;

7、将卷起来的面饼用手或刀切成6公分的段(可以自己选择大小);

8、将面卷段用手轻轻的拉一下,然后向拧麻花似的,拧一下在按到一起成一个小圆饼状;

9、将小圆饼用擀面棍擀开;

10、将饼锅放少许油(火要微火);

11、油烧热后,将擀开的饼放到锅中,盖上盖子;

12、待一面有微微的焦黄时,将饼翻过来;

13、反复几次后,看到饼的两面都焦黄后,即可出锅;

14、出锅后的饼,即可用双手延边缘想内侧拍打,打散即可,香喷喷的手撕饼这样就做好了。

三. 黑龙江省 绥化 绥棱 绥棱森林鸡

绥棱县把家鸡赶上山,以野生状态饲养,让绿色食品森林鸡飞进了北京、上海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

绥棱山多,林地多。2003年绥棱县依托资源优势,由国有林场管理局牵头,成立了“绥森林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以股份投资,分户经营,统一销售的方式,引带职工饲养“森林鸡”。

“森林鸡”是用农家的笨鸡蛋孵化,然后将其撒在森林中,渴了喝露水,饿了吃蚂蚱,以野生状态饲养。公司高薪聘请专家入户对森林鸡进行统一防疫灭菌。入冬后公司统一收购,将“森林鸡”屠宰冷冻,贴上“绥森”牌商标,远销哈尔滨、北京、上海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的餐桌。

四. 黑龙江省 哈尔滨 五常 黑龙江哈士蟆油

黑龙江哈士蟆油:以尚志、五常两市产量最大。近年已有人工饲养场。

五. 黑龙江省 绥化 绥棱 土豆饼

土豆饼

材料:土豆400克,鸡蛋2个,黄油80克,面粉15克,盐、胡椒粉适量。

制作过程:1、土豆洗净蒸熟后去皮捣碎,加入磕开的鸡蛋、面粉和溶化的黄油30克拌匀,加入盐、胡椒粉调好味搅拌成土豆泥;2、将调好味的土豆泥团成一个个小圆形生抷;3、煎盘烧热后加入余下的黄油,将土豆饼煎至两面焦黄即成。

注意事项:1、土豆制泥要选黏质土豆,入口才细糯。2、煎饼时掌握好火候、油温,不要煎焦、煎煳。

六.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呼兰 坛肉

坛肉制作特点是:选料讲究,注意刀工,掌握火候,保证质量。选料时,首选五花三层肉和瘦肉,切成六分见方的肉块,均匀整齐。先炒糖色,然后急火爆炒肉块呈金黄透亮的颜色,再放面酱,姜片,葱段,蒜瓣,盐,大料,腐乳,老抽等调料。炖肉用急火烧开,改成小火,再用文火。

三种火作用各异,急火可使各种调料味渗入肉内,三四个滚以后,转入慢火,其能使肉中的油抽出来,使肉肥而不腻。20分钟改为文火,可保持肉形,瘦而不碎不柴。炖至六分熟,把肉刀进坛里继续炖,直到肉烂汤浓,香味四溢为止。

七.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 龙江 龙江小米

龙江小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龙江小米久负盛名,谷子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在1927—1929年间,谷子的种植面积年均已达到50万亩。随着新技术的推广,龙江县已成为黑龙江省西部杂粮产销集散地、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并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杂粮、玉米、葵花标准化生产基地。 一直以来,小米就受到龙江人们的青睐,同时也一直是人们的主食之一。现在,龙江小米已经走出了黑龙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尤其在全国防沙治沙农业产品博览会上龙江小米获得了-总理的好评,航天英雄翟志刚也对龙江小米赞不绝口,同时在黑龙江各种博览会上也得到了省市领导的称赞。从2002年开始,龙江小米多次在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获得畅销产品奖和包装创新奖,得到了市民和外地经销商的认可。

龙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处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幅员面积6174平方公里,背靠林区,毗邻哈拉海湿地和扎龙自然保护区,资源丰富、林茂草丰、土壤肥沃、水质洁净、空气新鲜,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于发展绿色食品生产。龙江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开发绿色食品产业,目前,已辟建成绿色食品种植业基地152万亩,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万亩,年产绿色食品原料60万吨。龙江小米,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硒,铁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具有营养全,香味浓,口感佳,色泽好等特点,是老人,幼儿,孕妇首选的营养佳品。

地域范围

龙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处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东经122°24′28″至123°37′19″,北纬46°23′21″至47°40′27″,境内东部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和泰来县接壤,北部与甘南县和碾子山区相邻,西部和南部被内蒙古自治区环绕。幅员面积617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8米,全县有五镇九乡,158个行政村,耕地514万亩,划定哈拉海乡、七棵树镇、鲁河乡、龙兴镇、济沁河乡、山泉镇、龙江镇、杏山乡、景星镇为龙江小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区域保护范围,总面积为227000公顷,实际生产面积为20000公顷,龙江小米年总产量45000吨。

八.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九. 黑龙江省 黑河 逊克 鳊花

鳊花

鳊花,学名长春鳊。长的有点象武昌鱼,又不是武昌鱼。这鱼不大,小者七、八两,大者一、二斤。莫看其小,鳊花最肥。吃起来,又肥而不腻。

十.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哈尔滨的特产英语中国东北特产英文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