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李店土特产 定西通渭特产视频5分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10 22:38:44

一.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岷县根雕

岷县山大沟深,山中老树桩、树根,千奇百怪,苍老古朴,形态多姿,新颖别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按自然原型稍加修雕,或小鸟,或雄鹰、或凤凰等凌空展翅高飞、逼真生动。树根不但缩影为山石、楼台,反映独特的大自然美景,而且还可以作为花卉盆景的底座,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

根雕是根艺的一种,它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二.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岷县面片

重头戏来了!小岷在外求学,是什么美食让小岷日日朝思暮想,寝食难安?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大声喊出来吧:面片!尕面片!等放假回家,一定要去吃十碗!不要问我为什么,有钱,就是这样任性!

岷县面片的特色在于,将事先炒好的肉丁与油泼辣子完美结合。再辅以小青菜可谓更加完美。大肉面片、羊肉面片、牛肉面片真可谓是各具风味,如果再在其中加入纯麦麸酿造的食醋,食用起来味道更佳。

信息来源:岷县人民政府网

三. 甘肃省 武威 天祝 油馃子

油馃子

油馃子是油炸的食物,“牛肋巴”是它的形象比喻。将面擀成一指厚的掌子,切成一尺长、寸半宽的条子,再将条子切成两头相连的两条或四条,分开反翻后,即可下油锅炸出。

四.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洮绣

洮河两岸妇女的刺绣,统称“洮绣”。品种繁多,有花枕头、花荷包、花针插儿、花鞋、花兜兜、花缠腰、花系腰、花膝裤儿、花袜溜根儿等等。洮绣既要讲究针法,又要讲究绣法。针法有平针、参针、挑针、长短针、空心针等;绣法有锁针绣、错针绣、网地绣等。同时还要看式样,式样有盘花、剁花、贴花、拼花等。不同的针法、绣法,施以不同的式样,共同在色彩搭配中,形成强烈的对比。随着农民生活的提高,刺绣艺术又广泛运用到美化环境中去。如花门帘儿,电视机上的套子,小学生的书包,幼儿园儿童穿的花围围儿。上面绣的除了简易的花样外,还衬绣着行书文字、拼音字母、英文句子,使洮绣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和提高。

五. 甘肃省 定西 漳县 凉拌蕨菜

凉拌蕨菜

凉拌蕨菜一般采用干蕨制作,春天摘回鲜蕨,用沸水烫蔫,然后搭在阴凉处阴干,置干燥处存放。泡制时,先将干蕨放入凉水泡数小时,再下锅煮熟,但不能熟得太烂,烂了就会失去脆劲,咬起来也没劲。如泡制得法,干蕨仍能保持采摘时的鲜嫩。拌制时放少许葱丝,泼上热油,加盐加醋,加上芥末、蒜泥,拌匀。

六.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扇子

扇子

在甘肃省民勤县,每年的端阳节,家家户户都要蒸做这种叫“扇子”的面食。从外观看,它酷似人们常见的扇子。

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们在端阳节吃粽子、戴香袋、系五彩绳、喝-酒、插杨柳枝、赛龙舟一样,民勤扇子的来历,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据史料记载,今天民勤的大部分户族,是明代洪武至成化时期从浙江宁波和江南应天府迁徙到民勤的。当时的明朝政府实行军屯战略,这些南方的军卒,便在民勤定居下来,成为民勤最早的屯田移民。有了移民,就有了移民文化。因为移民迁出地的习俗会随着移民传播到迁入地,并受当地原有习俗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进而与当地习俗文化融和,形成介于南北之间的一种新的文化品种。移民文化便应运而生。一种民俗、一个建筑甚至一首歌谣都会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扇子”也不例外。调查得知,在浙江宁波一带,自古就有在端阳节“发庚贴”、“送扇”的习俗,如是某家在年内要娶媳妇,就要在端阳节这一天发庚贴;如遇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阳节,则娘家父母兄弟,要向女婿家送去扇子、手巾、麦饼之类的礼物。扇子按性别和身份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姑嫂的是制作精致的细竹扇;送公公、阿伯、女婿的是大芭蕉扇;送给小叔的就是一把纸折扇了。也有未婚青年男子,在端阳节这天把扇子送给自己的意中人。由此可见,扇子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最初的民勤移民,保留着这种风俗习惯。但是,民勤不象江南水乡,盛产竹子和芭蕉。没有竹扇和芭蕉扇,就创造出了面扇,在遄阳节这一天,相互向亲人们赠送。

民勤扇子一般在端阳节前三四天蒸做。蒸做前,选用民勤优质面粉做成发面,经多次兑入面粉后,擀成约半寸厚的面层,将研细成团的姜黄、玫瑰、薄荷、胡麻涂抹于面层,三、四层叠加在一起,做成大小匀称的扇形,手巧的家底主妇,还要在最上面造型,并用红花颜料进行点缀,然后盛放在木制蒸板上,进入大铁锅蒸熟。扇子出锅后,稍加晒晾即可。看时红星闪烁白面之上,令人赏心悦目,吃来美味绘萃面层之中,顿沉清香涌口。若有亲人在端阳节出门在外,不能吃到扇子,家中的亲人便会将扇子晾干,等外出的亲人回家时品尝,扇子历久弥香。

民勤扇子,西北沙漠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面食,它连接着一个地方的昨天和今天,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民俗和风情。

七. 甘肃省 张掖 临泽 小饭

小饭

将面团擀成一铜钱厚的面片,切成小方块,下入牛肉原汤,调胡椒等佐料,再加入牛肉丁。粉皮、煮熟的红豆等即成。

八.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麦索儿

岷县妇女每年在六月间,青稞即将成熟的时候,做"麦索儿"。她们把麻黄色的青稞,割芒截杆,留秃穗头,放在笼里蒸熟,搓取禾衣,磨成二、三寸长的绳索状物,即是"麦索儿"了。吃时,盛入盘、碗中,浇上清油,加上蒜泥和盐,清香柔软,非常可口,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九. 甘肃省 定西 通渭县 通渭甜醅子

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稞,三是小麦。做法相同。

做法是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

清明一过,便是普遍制作甜醅子的时节,甜醅子的主要原料和米酒有些区别-是麦子类,其品种有二,一是莜麦所制,二是青稞所制,表稞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原料。两种做法大致相同,制作时先拣去莜麦或青稞的瘦凿,再把莜麦装入口袋或放在编制簸箕内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则要舂净精皮,然后放进锅内煮八成熟捞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匀,入瓷盆内,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待两三天闻到清香酒味时便成。此物吃起来又香又异,还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

甜醅能否发酵成功关键在于掌握温度,而揭盖时间却因季节而不同,这就全凭酿造者的经验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甜醅发酵时反复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夏季食用避暑效果尤佳.

甜醅极受群众喜爱,除居家酿制自食外,出售者亦不少。无论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是村集镇市上,随处可见甜醅摊。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脸盆里满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饴,满嘴生津,倍觉神清气爽,这酒香醇厚的甜醅实在是让人受用无比。

十.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拔丝洋芋

拔丝洋芋

利用凉州洋芋作原料,制成拨丝洋芋,色泽明亮,筷子夹时,银丝飞舞,甜香可口。制作时将洋芋洗净削皮,切成滚刀块或菱形块,分两次放入油锅中炸熟呈金黄色。炒勺内留少许油,白糖放入不停地搅动,使糖受热均匀溶化,待糖液起针尖大小的泡时,迅速将炸好的洋芋倒入,撒上芝麻,颠翻均匀后盛盘上桌。

通渭县特产有哪些定西渭源县十大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