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特产肚包肉 马边彝族特产肚包肉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11-14 10:52:58

一. 四川省 凉山 西昌 西昌葡萄

西昌葡萄--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西昌市具有丰富无污染的光、热、水、气资源条件,是葡萄生长的适宜区域,葡萄种植密度大,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农户种植积极性高,经引种试验、示范,主要推广早熟京秀,中熟巨峰,晚熟红提和克轮生。

1、京秀

欧亚种,粒小,平均粒重7-9克,穗重250-600克,果实红色,味浓甜,果肉硬,可切片,成熟后在树上挂2个月仍然不皱不坏,可按需分批采收,六月中旬成熟。该品种成熟早,品质优,耐贮运,是理想的早熟品种。

2、巨峰

欧美种,大粒,平均粒重12克,穗重250-600克,果实深紫黑色,汁多味甜,风味浓,有香气,品质优,七月下旬成熟。该品种品质优,抗病性强,长势强,是南方种植最多的中熟品种。

3、红提

别名晚红、红地球、美国红提。欧亚种,粒重13-18克,平均穗重800克,宜着色,果实鲜红色,有光泽,果肉白色、果肉硬脆、味甜,品质优。该品种丰产,长势强,耐贮运,抗病性弱,需避雨栽培,是西昌目前大量发展的外销晚熟品种。

4、克伦生

别名克瑞生。欧亚种,粒重7克,平均穗重600克,果实鲜红色,果肉硬脆,味纯甜,无籽,品质优,九月上旬成熟。该品种长势强,丰产,耐贮运,抗病性弱,需避雨栽培,是有发展前景的晚熟无籽葡萄品种。

现全市鲜食葡萄面积达8000余亩,产量1800余吨,已获得四川省农业厅认证的无公害水果基地证书,其中红提葡萄果面着色好、品质佳,病虫害轻,平均穗重都在800g左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5-16%,果肉硬脆,极耐贮运,并已远销成都、广州等地,深受消费者欢迎。

二. 四川省 凉山 昭觉县 冻肉

冻肉

彝族过年的第三天晚上,要选一些猪肉剔出骨头,切成小块,放入锅中煮烂,连汤肉一块盛入木盔中冷却,一般第二天即已凝固,可以食用。年节后去娘家拜年时,冻肉是必带的礼物,能让老人吃上鲜嫩的食品。除了拜年外,自己家还留有数钵,是招待贵客的佳肴。

三. 四川省 凉山 宁南县 油鸡枞

鸡枞用油炸后食用是一种别具风味的吃法。

用菜油加入花椒、干辣椒将鸡枞炸至成棕褐色,待冷却后,原油浸泡,封装入瓶,就制成了所谓的“油鸡枞”。

鸡枞是佐餐佳品,吃饭时,以一小碟油鸡枞佐食,必能令人胃口大开,增进食欲。在制作凉拌食品时,加入适量的鸡枞油能令凉菜更加鲜美适口。油鸡枞具有不油不腻,温润适口,味道鲜美的特点,可长贮不易变质,是宁南百姓人家的佐餐佳品。

四. 四川省 凉山 西昌 彝族漆器

彝族漆器是凉山地区著名,其用色考究,黑红黄巧妙搭配,间隔使用,黑得浓重,红得火烈,黄得艳丽;纹饰大多自然写实,美观大方;种类更是繁多,涉及20多种生活家居用品。特别是餐具、酒器更是独具特色。彝族酒具如酒杯多采用木制外,还有用鹰爪作杯脚者,也有用羊角、牛角制成者。其它民族餐具或生活用品如碗、盘、勺、匙、杯、罐、钵、壶、烟斗等,也是用木制的,内外多涂彩漆,一般以黑色为底,再彩绘红、黄两色。非常漂亮,收藏、送礼两相宜。

彝族漆器民族风格特别突出的造型,是鹰爪杯、雁爪杯、牛角杯和野猪蹄杯等饮酒器皿。这些酒器直接取材于自然物体,磨制彩绘而成,古朴自然,造型不凡。这些动物都凶猛、有力,为牧猎民族所敬畏,借用它们的角、爪做酒杯,可以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和势力的强盛。

漆器的纹饰特点是自然写实。纹样皆源于自然,来自生活。山河日月、花鸟虫蛇、植物形体、家畜野兽以及生产生活用具,通过直接摹拟,再逐步加以提炼、概括——圆日、弯月、水浪、山形、鱼泳、马翔、动物的弯角、爬蠕的小虫等等,通过工匠的眼睛,使之规则化、艺术化、抽象化,在漆器上再现出各种写实效样,形义一致。漆器纹样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纹样、生产纹样和人文纹样。其中动物纹样居首,植物纹样次之,说明彝族经历了漫长的游牧生活,以后定居农耕,畜牧业仍在其生活中占相当的地位。

漆器的图案其图案有单一纹样、连续纹样和单元纹样。工匠根据器皿的部位需要,将单个纹样连结或组合起来,形成带纹或中心图案,一般带纹筛子器皿的边沿或作间隔带,如将虫纹首尾相连或作平行排列,或把火镰纹加以提炼,再规则化,把象形的曲线拉为直线,即似囫形纹,均形成带纹。诸如此类的鸡冠纹、指甲纹亦然。器皿的主体图案也有二方连续,主要用于浅腹器型。带纹横贯腹中;鼓腹和深腹器型的中心图案多将单独纹样巧妙地组合一起,形成单元图案,再配以辅助纹饰,重点突出。漆器图案的布局与器型和谐。

如筒状器型,作根线纹饰;鼓腹器型,往往先作横分层,上下绘以宽带纹饰,主要纹饰终于腹部,腹部一分为二成两单元方块,每单元又略是窄长,两端再竖分割以缩长增宽。这种定中求窄,窄中求宽,彼此呼应的手法是很巧妙的外型器物,一般通体满绘花纹,显得饱满、乖巧。器物的不同。不同部位给上不同花纹,一般都作到粗细疏密兼顾,主次位置得当,繁简相宜,绚丽的纹饰图案与优美的造型浑然一体,和谐统一。漆器图案的结构是很讲究章法的。如器物的单元方块图案上,多以一个圆为中心,由中心向四周伸延。不论纹饰繁简,均以一心控制全留,匀称不乱。

漆器的色彩有红、黑、黄三色。彝族人民喜爱红色,它象征勇敢、热情,黑色表示尊贵、庄重;黄色代表美丽、光明。三色错综调配,间隔使用,色泽明快艳丽。漆器的上包方法,是在底色上勾画结构,再绘纹饰轮廓,最后再片涂铺色,无渐次色和混合包,这种上包方法比较简单,较之先铺色再据不同的物体绘出不同的颜色形态,更显得粗放,简略。这样红、黄两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并形成一定的空间感,从而产生出和谐的韵律。

五. 四川省 凉山 德昌 德昌水牛

德昌水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德昌水牛是四川凉山德昌的。

德昌水牛是著名的优良高原地方品种,形成历史十分悠久。据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三坡出土文物“陶牛”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说明远在汉代以前,生活在安宁河流域的祖先们就养育着“德昌水牛”。

德昌水牛头中等大,额宽广而稍隆起,颜面部较长而直,角根粗,角架大,角长1米以上者甚多,角间距有达110厘米多。公牛颈粗短,母牛颈细长,颈肩结合良好。体躯紧凑(体长指数:公牛104.8,母牛104.9),前躯发育良好(胸围指数:公牛150.3,母牛150.6),胸部较深而宽度适中,髻甲部高于十字部。背腰平直,腰短兼小,腹圆大充实。尻稍斜,后躯欠丰满;尾根粗,尾长适中。四肢粗壮,系短而有力,蹄圆大质坚。被毛稀而短,毛色多为瓦灰。德昌水牛体躯魁伟,成年公牛体重527.3±9.75公斤,成年母牛体重490.0±2.39公斤,成年阉牛体重598.0±2.72公斤。

德昌水牛以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为中心主产区,主要分布于沿安宁河流域的冕宁、西昌、米易、会理等五县的17个乡,州内其它县也有少量分布。主产区属典型的山区河谷地带,最低海拔1150米,最高海拔4359米。

据了解,2013年,德昌县德昌水牛存栏4.86万头,出栏1.16万头。

德昌水牛

德昌县畜牧站

13595333

牛(活动物)

六. 四川省 凉山 会东县 七彩洋芋

七彩洋芋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会东“七彩洋芋”是会东县的特色有机绿色农产品,俗称“小乌洋芋”。它种植在海拨2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光照充足,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气候温凉,规划区种植洋芋的土壤有机质达1.9%-4.3%。种植过程中施用牛羊粪与华山松、云南松等植物枝叶沤制的厩肥。种种有利条件,成就了“会东七彩洋芋”独特优良的品质。该品种薯型小巧,一般直径在3-6cm,切开后离表皮5mm处有呈圈状分布的紫色薯肉,色彩鲜艳、营养丰富,鲜食口感好,风味独特。它不仅含有普通马铃薯所具有的淀粉、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和少量的脂肪,薯内中还含有丰富的天然色素――花青素。花青素对致癌物有抑制作用,可抗氧化、抗衰老,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功能和皮肤光滑度,抑制炎症和过敏,增强关节的柔韧性,比普通马铃薯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深受群众喜爱。曾在2010年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深受群众喜爱展品奖”。

“会东七彩洋芋”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会东县的优势特色农产品。2010年,该县县委、县政府为了大力发展“七彩洋芋”产业,维护和提高“七彩洋芋”在省内外市场的荣誉,决定创立名优品牌。成立了“会东县七彩洋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领导小组,倾力打造“会东七彩洋芋”品牌,及负责会东县农品的开发、管理、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该县农品开发管理中心在“会东七彩洋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领导小组领导县,在相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2011年12月28日“会东七彩洋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并于2012年2月颁发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

七. 云南省 丽江 宁蒗县 宁蒗彝族砣砣肉

大凡来到丽江地区宁蒗县(俗称小凉山)的游客,都要品味一番彝族的砣砣肉。小凉山彝族的砣砣肉类似新疆的“手扒羊肉”,在制作上,一般是用鲜活肥硕的猪、牛、羊,立即宰杀后,大块剁颐,小者如拳、大者如碗,不放椒盐,氽入清水中煮至六成熟后,再放在筛簸之中轻轻撒上一层盐汗水沫,吃时佐以小凉山土法腌制的一种干酸菜汤(有克油腥的作用),将砣砣肉抓在手上,边啃边嚼,由于这种肉做法特别,又不是很肥,吃起来越嚼越香,越吃越胃口开,所以,砣砣肉如今已成为小凉山的一道很有名气的风味菜。

八. 四川省 凉山 会理县 绿陶

绿陶

九. 四川省 凉山 越西县 越西花椒

越西花椒有着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在清代、民国时期就有栽种,其产品有正路椒、岩椒、高脚椒等几个品种,正路椒俗称红椒,是栽培的主要品种,因其色鲜、味正、浓香、味麻、芳油含量高而盛名。1972年,全县的花椒总株数达80余万株,年产量约25吨。花椒这一农村家庭副业随后在顺河、新民、城关、中所、普雄等地迅速发展。1979年,在广州的农副产品博览会上,越西贡椒脱颖而出,一举夺得质量评比第一名,确立了其优势地位。1983年,县委、政府把花椒生产列为农村经济翻番,建立“两亩找钱地”的一个致富项目,极大地促动了花椒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广大农民平稳增收的一个好路子。1990年,全县花椒总数为358.9余万株,年产量约71吨。

花椒成熟时节,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大街小巷顿时沸沸扬扬,甚是热闹。越西花椒迅速抢滩重庆和乐山、夹江、眉山、洪雅等大中城市,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口碑。在同类产品中,越西花椒的价格往往要高出其它产品1——5元,形成了竞争优势,许多商家纷纷打出了“出售正宗越西花椒”的标牌,质优、味醇、色鲜,越西花椒在市场中得到了一致的共识和好评。

十. 四川省 凉山州 布拖县 凉山清甜香烤烟

凉山清甜香烤烟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凉山烤烟自1941年引种成功,清甜香型烤烟种植已有70年左右的历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清甜香型烤烟种植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凉山烟叶“清甜香型”风格特征突出,烟叶外观金黄、桔黄、光泽鲜明,组织疏松,油份适中,是烤烟型卷烟制品主配方的原料。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湖北中烟集团、郑州烟草研究院等综合质量评价:“凉山清甜香型烤烟化学成分含量处于适宜的范围之内,烟叶安全性较好”、“凉山清甜香型烤烟香气量较足,烟气状态较好,具有作为主料烟叶的质量特征”、“与进口烟叶进行比较,凉山清甜香型烤烟外观质量符合要求,化学成分协调”。 “十二五”时期,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54.67亿元,年销售收入从65.11亿元增加到110.24亿元,增加45.13亿元,年均增幅14.07%。实现税利163.75亿元,年税利从21.34亿元增加到43亿元,增加21.66亿元,年均增幅19.14%。实现烟农收入155.55亿元,年烟农收入从24.2亿元增加到33.96亿元,增加9.76亿元,年均增幅8.83%,已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

“凉山清甜香烤烟”地理标志保护的获得,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凉山清甜香烤烟”的知名度,提升我州特色优质烟叶又好又快发展的内涵质量。(吴晓彦)

地域范围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区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界于四川盆地与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地理位置东经100°15′-103°52′,北纬26°03′-29°18′之间。南北长370公里,东西宽360公里,全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的12.5%。

凉山清甜香烤烟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凉山州会理县、会东县、德昌县、宁南县、冕宁县、普格县、越西县、盐源县、西昌市、金阳县、美姑县、布拖县、昭觉县、喜德县、甘洛县、雷波县16个县市,共计581个乡镇,3639个行政村,保护面积28万公顷。凉山州是国家重要的优质烟叶产区和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地区之一,现已成为全国第二大优质烟叶产区,凉山清甜香烤烟年产量5300万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凉山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区东北部,区域内地貌复杂多样,以层状地貌发育。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幅员面积的80%,山原次之,丘陵、冲积平原及宽谷和断陷盆地约占10%。凉山州基本烟田布局在河谷、低山、丘陵、低中山、中山山地和平坝五种地貌类型范围,适宜清甜香烤烟生产的海拔高度范围为1300~2200m,主要集中在1500~1800m之间。土壤类型以紫色土、红壤土、黄棕壤、棕壤为主,占总面积的80%,土层深厚,土壤结构好,土质疏松,透气性好,有机质1~3%;碱解氮80~150mg/kg;速效磷5~20mg/kg;速效钾100~200mg/kg;pH值5.0~7.0;0~60cm土层氯离子小于30mg/kg,即土壤微酸,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丰富,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耕作层深厚,养分含量较高,这是形成凉山清甜香烤烟“高糖、适烟碱、高钾”特点的必要条件。

(2)水文情况:凉山州境内雨量丰富,河流纵横,山地水系发达,除安宁河谷外,多数为山地河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共160多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有雅龙江等13条河流,其中安宁河是凉山州最大的河流,全长326公里,流经州境内222公里,贯穿冕宁、西昌和德昌3个县市,有大小支流18条,最大支流有孙水何、锦川河、河曲河。

(3)气候情况:凉山州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农业气候条件非常优越。凉山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可划分为三个亚热带气候垂直带和一个温带气候带,年日照时数1627~2600h,年日照辐射总量4300~6100MJ/m2,是我国同纬度地区日照时数和总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气温14~19℃,≥10℃年有效积温5100~6000℃,无霜期220~360d;年降水量838~1176mm,干、雨季分明,雨季从5月至6月初开始,10月中旬结束,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夜雨率占70%~80%。凉山清甜香烤烟种植烟区全年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光合效率高,十分有利于烟叶光合作用的高积累,有利于形成“清甜香”风格特征的优质烤烟。

(4)人文历史情况: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汉、蒙、藏、回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448.4万人,其中彝族208.29万人,占总人口的46.45%,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1941年,会理王守庸组建华康烤烟股份有限公司,从云南玉溪引进烤烟种子,无偿发给农户种植,在攀莲乡川主庙、丙谷乡各建了10座烤房。次年,全县种植100余公顷,收购烟叶3.5万公斤,均销往云南玉溪烟厂。

1942年,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农艺系教授詹维廉、西昌裕民公司经理徐仲

伟辗转找到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所长、西南联大植物系教授蔡希陶先生,从云南引进烤烟良种“大金元”在西昌县试种成功,但未能推广。同年,美国华盛顿特区政府向中华农业协会寄赠500克“大金元”种子,中华农业协会转交徐仲伟,亦在西昌县试种。该品种流传民间,经自选演变为晾晒烟,俗称“老憨烟”、“大附耳烟”。

1960年,会理、米易、宁南等县引种云南烤烟成功。至1965年,共收购烤烟53.22万公斤。后因种植、烘烤技术不过关,烟叶质量差而停种。1963年,西昌县再次从云南引种,在县委试验田栽培和烘烤均获成功。1975年,会理县从云南省玉溪地区引进烤烟种子,种植353.87公顷,当年收购烤烟67.595万公斤。会东、西昌、德昌、宁南、普格等县相继推广种植。到1985年,凉山烟区烤烟种植面积达7320余公顷,收购烤烟12085吨,成为全国优质烤烟生产基地。1990年,西昌市有22个乡(镇)、82个村、3152家农户种植烤烟,移栽面积713.33公顷。当年因自然灾害,实际种植面积593.53公顷,收干烟76.5万公斤,总产值260万元。

二十世纪90年代,凉山烟区烤烟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式增长。年种植面积从不足1万公顷增长至3.8万公顷(1997年),年总产量从1万余吨增长至7.9万余吨(1997年)。2000年,凉山烟区烤烟种植面积2.2万余公顷,总产量3.4万余吨,中上等烟比例达63.51%,为四川省烤烟种植面积最集中、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烟区。

凉山清甜香烤烟种植已有70年左右的历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清甜香烤烟种植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凉山烟叶“清甜香”风格特征突出,烟叶外观金黄、桔黄、光泽鲜明,组织疏松,油份适中,是烤烟型卷烟制品主配方的原料。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湖北中烟集团、郑州烟草研究院等综合质量评价:“凉山清甜香烤烟化学成分含量处于适宜的范围之内,烟叶安全性较好”、“凉山清甜香烤烟香气量较足,烟气状态较好,具有作为主料烟叶的质量特征”、“与进口烟叶进行比较,凉山清甜香烤烟外观质量符合要求,化学成分协调”。2004年-2008年凉山烟区累积为全国卷烟工业企业生产清甜香烤烟45万吨,烟农累计销售收入达54.18亿元,烟叶税利累计36.33亿元,五年创烟叶税36.33亿元,清甜香烤烟已成为凉山州高二半山区农民增收离不得、财政增收少不得、企业增效垮不得、卷烟工业缺不得的重要经济作物和支柱产业。

马边彝族特产肚包肉凉山彝族特产猪肚包肉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