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看到了老家特产 别人从外地带来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12-31 21:51:10

一. 山东省 泰安 岱岳区 人参地锅鸡

此菜系东方大酒店贾林玉制作。2000年被评为泰山名菜,此菜菜汤清、味醇、肉质酥烂。

主要原料有草鸡一只(约1250克左右)、泰山干野参1只、姜片、花椒、 八角、桂皮、花生油、五香咸菜、盐、味精。

制作时先把草鸡宰杀后,剁成块备用,干野参用温水泡至回软,五香咸菜切成滚D块后,用凉水浸泡,泡至咸菜基本无咸味止。然后地锅内放入少量花生油、姜片、花椒、八角、鸡块、桂皮,用中火煸炒,炒至鸡骨从鸡肉中稍微漏出,加入人参及泡汤汁,再加入开水、五香咸菜、盐少许,加盖,小火焖至咸菜、鸡块酥烂为止,再放入少许味精即可。

二. 江西省 赣州 章贡区 田村汉地生姜

汉地独特的气候、土壤、生产出的生姜吃而无渣,切不带丝,历史上为赣州进贡皇宫的一种贡品。生姜全身是宝、茎、根、叶都可入药。特别是块茎、是家庭不可少的佐助菜肴。它具有散寒、发表、止呕、解毒、温胃、醒脾、开胃等功效。并能提取姜油和制成各式各样的蜜饯等产品
( 赣州)

三. 江苏省 徐州市 贾汪区 徐州地锅鸡

徐州地锅鸡四周是生面锅贴小饼,上面是大量辣椒和花椒,里面是草公鸡块和其他蔬菜佐料。天寒地冻之际,围着这东东喝酒小餐,妙不可言,吃过之后暖洋洋的哦!地锅的由来是过去徐州人都在自家小院里用石头垒灶,放上大铁锅,搁了菜,贴上锅贴,围炉而坐,席地而吃。因此称为地锅。

地锅是苏北徐州、鲁南地区流传甚广的一种民间名吃,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色光润红亮,其香浓郁滑爽,其味醇厚,其形纯正自然,其器古朴,实为汉民族美食文化的民间代表之一。地锅菜的汤汁较少,口味鲜醇,饼借菜味,菜借饼香,具有软滑与干香并存的特点。吃的时候汤浓饼酥,色泽鲜艳,酸甜苦辣,五味俱全。

地锅菜起源于苏北和鲁南交界处的洪泽湖地区。以前,在洪泽湖上作息的渔民,因船上条件所限,往往取一小泥炉,炉上坐一口铁锅,下面支几块干柴生火,然后按家常的做法煮上一锅菜,锅边还要贴满面饼,于是便产生了这种饭菜合一的烹调方法。地锅菜的汤汁较少,口味鲜醇,饼借菜味,菜借饼香,具有软滑与干香并存的特点。如今,有厨师将传统地锅菜的制法加以改良,从而推出了地锅鸡、地锅鱼、地锅牛肉、地锅三鲜、地锅豆腐等地锅佳肴。

四. 湖北省 襄阳市 枣阳 枣阳地封黄酒

枣阳是湖北省最富盛名的黄酒之乡,其生产的黄酒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在世世代代的酿造过程中,已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技术工艺,沙河流域冲积而成的平源是优质糯米的盛产之地,取山泉之水精酿而成的。产品口味纯正,营养丰富,质量可靠,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枣阳)

地封黄酒是枣阳鹿头历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自酿黄酒,做酒工艺复杂,酒液黄亮,色泽澄黄或呈琥珀色,清澈透明,因其发酵时是将酒母窖藏于地下密封,故称为地封。

枣阳是湖北省最富盛名的黄酒之乡,其生产的黄酒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在世世代代的酿造过程中,已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技术工艺,沙河流域冲积而成的平源是优质糯米的盛产之地,取山泉之水精酿而成的。产品口味纯正,营养丰富,质量可靠,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的黄酒酿酒和饮酒方式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为世界三大古酒,秉承了许多古中原地区的酒文化基因。黄酒的主要原料是糯米,而沙河流域冲积而成的平源是优质糯米的盛产之地。

地封黄酒就是鹿头历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自酿黄酒,做酒工艺复杂,酒液黄亮,色泽澄黄或呈琥珀色,清澈透明,因其发酵时是将酒母窖藏于地下密封,故称为地封,也叫“见风倒”,经历代人民的辛勤劳动,不断完善酿造工艺,是我国的黄酒品种中的精品,味道米香浓厚,清甜可口。逢年过节,呼朋唤友一起喝一碗热腾腾的地封黄酒。

地封黄酒适于各类人群饮用,而且饮法也多种多样,冬天热饮,放在热水中烫热或加热后饮用,能享受到黄酒的醇香,驱寒暖身的效果也佳;夏天冷饮,即不做处理直接倒入杯中饮用或冰镇后饮用,也可加入适量果汁、汽水等饮用,感觉清凉爽口,酒香悠悠。酒中的蛋白质经微生物酶的降解,极易为人体吸收利用。饮用黄酒不仅增加食欲,使人心情愉悦,身体舒畅,而且可起到保健作用,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补血养颜、舒筋活血、健身强体、延年益寿之功效。实践证明,地封黄酒能促进肌体健康,突破亚健康、祛除疾病的作用。它是原生态自然天成,民间手工旷世奇酿,原始、纯粹、珍贵,每年生产数量极其少,滴滴含金,美若仙造。但是,饮黄酒不要贪杯。别以为甜的酒喝起来不会醉,相反更会醉人,古人也送其美名为“三碗不过岗”。

灵鹿地封黄酒即产自湖北枣阳的鹿头镇,它还具有香气浓郁,酒性温和营养丰富绵甜可口等特色,并含有十八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须的八种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等成分,是一种高营养低度酒(酒精度8%),可作饮用、药用等用途。

五. 云南省 大理 剑川 剑川地参

剑川地参是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的。地参原为野生的寺庙、斋食素菜,富含各处氨基酸和粗蛋白,是理想的绿色保健食品。

剑川地参,又名虫草参,白族俗称“根载子”;大理洱源地区叫法不同,称雪参;外省山东郓城、河北河间等地又称地参为中华地参、地藕、地笋、泽兰、银条菜。地参株高120至160厘米,株干呈四棱形,节间距2厘米,每节长四片叶,呈十字形对生,开白色芝麻型花,不结籽,叶互生,植物分类学归于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地参原为野生植物,后经驯化栽培,产量和质量有很大提高,地参可以食药两用,春夏采其嫩茎叶,炒食、凉拌、做汤,主要食用晚秋以后采挖的洁白脆嫩的环形肉质根(因形状、营养与人参媲美,故名地参),可以炒食、做汤、油炸、做酱菜,口感好,堪称蔬菜珍品。地参含有多种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地参氨基酸含量达16种、还有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保健食品。

剑川沙溪镇是云南省境内野生地参的原产地,也是野地参最早人工驯化栽培的地方,地参常年种植面积2000—3000亩,地参鲜产量3500-4000kg/亩。剑川地参产品加工上世纪90年代以个休户形势开始试验,做一些油炸后加调味品的“地参”特色食品, 2005年“剑川县车记地参食品厂”以地参加工销售为主对地参进行了开发,注册了 “车记号”商标,该厂研制加工出地参油炸风味系列和地参糕,地参糊等十多个品种,产品不仅有省内市场,部分还销往省外,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六.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南岗 地三鲜

地三鲜的主要原料有土豆、青椒和茄子。菜品盘大块粗,酱味浓重,咸香诱人,是东北菜的代表作之一。“地三鲜”一道极简单的家常菜,但是却很考火功,决定这道菜的口感也就那么几秒钟的时间,要做得口感酥脆,香气扑鼻,汁明油亮,而且汁要紧,不能滴汁。

地三鲜的主要原料有土豆、青椒和茄子。菜品盘大块粗,酱味浓重,咸香诱人,是东北菜的代表作之一。

食品用料

主料:土豆(150克)茄子(绿皮)(300克) 青椒(100克)

调料:色拉油(100克) 酱油(10克) 白砂糖(3克) 盐(3克) 大葱(10克) 大蒜(10克) 芡粉(5克)

制作方法

1、土豆一个,茄子一个,青椒一个半,这个是首次尝试的量,熟悉了以后可以按比例增加。

2、土豆切块或者稍厚的片,按喜好,茄子滚刀切块不要太小,青椒随便切,如果图美观,切菱形片。

3、下油,东北菜一般油很大,吃前考虑好。油是用来炸土豆的,所以熟手看着下,生手就约莫着土豆下锅以后能漫过土豆稍多些,大概就是一点五个土豆块的高度。

4、油温80℃以后下锅炸土豆,一般一个土豆的量是两分半到3分左右,捞出来,下茄子,茄子一般来讲说是要炸到金黄色,不过个人认为那样茄子就太软了,所以我一般炸两分钟到三分钟之间炸好以后捞出,下青椒,下了以后,立马捞出来,三个东西装成一盘。

5、油沥出,重新下少许油,葱花,拍好的蒜,有时间的可以倒蒜茸,爆香。

6、把三鲜倒进锅里,然后按日常炒菜顺序下生抽(酱油),黄酒,鸡精,盐,如果有荤汤(比如排骨汤,猪脚汤)可下一勺,别太多猛火煮一分钟,再加少许淀粉(水淀粉、芡粉)略炒,出锅,开吃。

地三鲜的专业做法

茄子切块,土豆和青椒切片,土豆片稍微厚一点。锅里倒些油准备炸茄子和土豆,饭店的火大一般油不热的时候茄子和土豆就下锅了,家里比不了饭店所以油稍微 热的时候再放,大约4,5成热的时候先下土豆然后下茄子,等土豆中间鼓皮儿的时候把青椒放进去,然后马上全部捞出来,油找个小盆什么的倒走,茄子土豆青椒 控干净油。

锅里少留一点油,下葱姜蒜爆香,也可以放点肉炒炒,然后放少许酱油,五香粉,加一大勺子肉汤或开水,放盐,味精,白糖少许,鸡精如果有也放点,汤开之后,把炸好的茄子土豆青椒放进去,勾芡翻均匀就好了,最后少浇一点刚才炸东西的热油就可以吃了。

食用须知

茄子(绿皮):茄子不宜与黑鱼同食,会损伤肠胃。

七. 重庆市 黔江区 地牯牛泡菜

又名草食蚕、宝塔菜,是武陵山区绝无污染的地方土,是难得的天然绿色食品,2001年入选旅游指定商品和"消费者信得过商品"。

土家地牯牛滴溜溜

地牯牛别名草食蚕、宝塔菜、神虫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武陵山区和黄土高原绝无污染的特有品种。此菜用制泡菜的方法做成,晶莹剔透,香脆可口,酸酸甜甜,风味独特,不仅是良好的食物而且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饭后食用能帮助消化,酒后食用还可解酒。

原料:地牯牛。

调料:香料,盐,冰糖,泡菜水。

制法:将地牯牛洗净,晾干,倒入泡菜水中,加食盐、香料、冰糖泡制3天,捞出即可食用,食时无需再添加任何调料。

据了解,地牯牛,又名草石蚕。据《本草纲目》记载,该植物味甘,富含苏水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产品肉质脆嫩,无纤维,晶莹剔透,采用民间传统泡菜制作方法并结合现代工艺精制而成。草食蚕在全国各地都有零星种植,但是由于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的差异,质量都不如黔江的草食蚕,经加工后的系列产品色彩不如黔江的草食蚕鲜艳、晶莹透明,口感也不如黔江的草食蚕脆嫩,而且种植、加工规模也不大,没有形成品牌和产业链条,市场竞争力不强。而黔江是全国草食蚕的主要产地,草食蚕品质好。

八. 云南省 普洱市 澜沧 知了肉圆子

这里说的“知了”是地方语言,即是飞蝉。用蝉“知了”做圆子,是独特的一道菜肴。其做法是,将“知了”去掉双翅和腹部,与鸡肉一齐剁细,拌上糯米粉,以蕃茄汁做汤。

蕃茄汤烧开后,将知了糊捏成肉圆子下锅,煮熟后盛入大碗中,撒上芫荽、小葱细盐等佐科,即可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风味独特,傣家人常用此道菜招待亲戚朋友。

九. 吉林省 长春 南关区 长春地三鲜

长春:地三鲜

我国民间历来有立夏之日尝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的习惯。说起这地三鲜,指的是新鲜下地的时蔬:苋菜、元麦和蚕豆(或是蒜苗),炒在一起吃的就是鲜嫩。到了长春,地三鲜成了当地的名菜。现在也有把土豆、茄子、辣椒炒在一起三鲜。这可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

十. 贵州省 安顺 平坝区 安顺地戏面具

地戏在安顺地区广为流传。每年春节之后,十五以前,就可见到在露天平地上,农民自编自演世代相传的地戏,称为"玩新春"。在谷子扬花季节则演出"跳米花神",预祝丰收,同时也寄托着农民逐疫、纳吉的美好愿望。 地戏种类繁多,主要有民间戏、宫庭戏、军戏、寺院戏等4种类型。 安顺地戏的情节主要来源于历史事实,他们往往只演《三国》、《隋唐演义》、《杨家将》、《封神榜》中金弋铁马的英雄人物,却不演文戏,更不演儿女情长和"造反"气氛比较强烈的节目,成为汉、苗、布依等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剧。该戏曾于1986年赴法国参加59届艺术节表演,深受广大观众好评。地戏面具又称"地戏脸子"这是代表角色身份的一种夸张面容的化妆手段。正戏中24个面具代表24个神;各有其名,称为"24戏神"。演员把面具顶在额头上,便于人们观赏不同人物的性格。 地戏脸子用白杨木和丁香木雕刻而成。既是地戏的精华所在和地戏的演出必不可少的道具,又是彩绘木雕的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贵州地戏脸子,源于明代。相传,第一副脸子是朱元璋下属一姓汤的指挥官在征战中从南京带来的;沿袭了唐朝时期的[假面],后来逐步演化,成为一种装扮人物形象,以及诸如马、猪、狗等动物形象的艺术方式。 贵州地戏脸子生动明快、性格突出,是根据地戏脸谱提供的线索和剧中人物形象的要求刻成的。如主帅,一般受庙堂形貌的影响,额头要求饱满,眼球要求突出,刀刻刚健,勾线夸张;而少将、女将则清秀、英俊、灵气,刀法也较为细腻、考究。地戏脸子与现时京剧的脸谱大同小异;但由于脸子代替了脸面,因而脸子较之脸谱装饰全面。如女将的耳环、帽盔,男将的胡须、头饰等,都与脸子脸面合为一体;其色彩描述正反统配、冷暖相宜、因人而异,正派人物脸子一般以红、黄、肉色为主,反派人物则以蓝、绿、黑为主。 贵州地戏脸子是一种国内罕见的木刻造型艺术,可以发展成为旅游产品和工艺品。一九八六年,当贵州地戏在法国、西班牙演出时,地戏脸子随之送展,受到法国朋友欢迎。( 安顺)
老家特产发朋友圈在他乡看到自己家乡的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