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绿春特产有什么 红河绿春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09 05:56:52

一. 云南省 红河 金平县 紫糯米

紫糯米

紫糯米,又称黑糯米,栽培历史悠久。据《定番州志》记载,从宋代起即为历代地方官府向皇帝进贡的“贡米”,是御餐中的珍品。当地农民传说,这是宋代的一位苗王,名叫黑阳大帝,是他首先发现的。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都要打黑糯米粑以示祭祀,这一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二. 云南省 红河 泸西县 竹编鸭

竹编鸭是泸西回族的特色小吃之一,它的主材料是鸭子。鸭子的大小是生时总量在1公斤左右,熟后是0.7公斤左右。制作竹编鸭首先是把活鸭杀后洗净,然后用食用盐,然后再用竹编把鸭子整只编入竹编筐放入水中煮,煮后完全冷却,取掉竹编剁成小块,加入炒好的黄豆酱料,这样美味可口的竹编鸭就做好了。

竹编鸭色香味俱全,是招待朋友和客人的佳肴

三. 云南省 红河 红河县 红河香菇

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之一,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它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素有“植物皇后”美誉。香菇富含维生素B群、铁、钾、维生素D原(经日晒后转成维生素D)、味甘,性平。主治食欲减退,少气乏力。

四. 云南省 红河 绿春县 哈尼竹筒鸡

竹筒鸡,云南哈尼族的传统名吃。利用竹筒烹饪,历史久远。时至当代,云南的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竹筒烹饪的传统方法,这与满山的翠竹有关,又与竹筒烹调的食物清香可口有关,哈尼族的竹筒鸡,就是一例。云南哈尼族的竹筒鸡既有鸡肉之鲜甜,又有青竹之清香,滋嫩软糯,制法独特,古老朴实。

五. 云南省 红河 红河县 红河棕榈

红河棕榈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红河棕榈是云南红河红河县的。

红河县棕榈种植历史悠久。据《红河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境内山区已有棕树种植,本世纪(20世纪)20年代有所发展”。红河县哈尼族、彝族棕榈种植和利用历史源远流长,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棕片与棕板已成为山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并形成了种棕、采棕、食棕、歌棕、舞棕、颂棕的独特棕榈文化。 很久以前哈尼族的祖先就会用棕片缝成蓑衣,是人们外出劳作理想的防潮防寒必需品,更是红河人南下“走坝子”的行装之一。后来,棕片在哈尼族的生产生活中用途极广,也就开始人工驯化、培育和大面积栽培种植了。所以,红河县境内哈尼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习俗都与棕榈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吃、穿、住、行都离不开棕榈制品,至今流传有“年青人不砍棕榈树,只有老年人才能砍棕榈树”的习俗,人们歌颂棕榈树说“不吃你的饭,不穿你的衣,每年还送上一层皮”,也就有了“千年桐,万年棕,世代儿孙吃不穷”的美名,当下,用棕片加工棕丝做成高档床垫,是人们享受健康保健睡眠最理想的绿色家居产品,深受消费者青昧。 阿扎河是红河县棕榈树的原产地。据说远古时候,在红河洛孟和哈普后山经常有老虎出没,曾有人被老虎紧追不放,危急之时,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 红河县棕榈种植源远流长,采剥棕片加工棕丝是哈尼族、彝族传统的产业和重要经济来源。在哈尼族、彝族居住的山区就是一片棕榈林园,如今,棕榈树成为了哈尼族、彝族一种富贵、祥和、幸福的圣树,并把棕榈树称之为“红河哈尼梯田卫土”。平时,哈尼族和彝族老人都会讲“蓑衣圣服”、“年青人不吹棕树”的故事;每逢哈尼族、彝族六月年和十月年,无论男女老少都去街上跳“棕扇舞”,唱“棕榈山歌”;每年冬春季节可尝棕笋、棕苞、棕花菜果等美食,四至五月可品棕米饭或棕米粥等有机食品。每蓬街天,可欣赏和采购琳琅满目的棕榈工艺品作纪念。勤劳朴实的哈尼族、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棕榈文化,我县《棕煽舞》舞蹈、歌曲《棕榈情愫》已成为红河流域哈尼族聚居地区民族节日活动不可缺少的民族特色表演节目。散文《棕榈》、《棕榈情》、《棕榈林间也耕田》《棕榈树与哈尼族》等文献是红河县棕榈文化之乡的代表作品。 世界上可产纤维的棕榈科植物超过16个属100余种,但红河棕榈纤维是自然界最耐腐蚀的天然纤维,品质优良,用途极广,广泛用于工业、农业、渔业、交通运输、建筑、海产养殖、民用等方方面面。云南省80多个县(市)出产棕片中,红河县棕榈种植面积、棕片及棕丝纤维产量及质量均居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最大的棕丝纤维原料生产基地县。红河县是有名 “棕榈之乡”。“红河棕榈”已成为红河县的一张名片。对此,中央电视台在农业综合频道(《每日农经》栏目)于2011年4月对我县的棕榈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 近年来红河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红河棕榈”产业发展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为组长,农科、林业、棕业公司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红河县棕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红河县棕榈产业科技开发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的棕榈产业发展和科技开发。到“十一五”末全县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县林业局统计数),县内棕榈企业有棕丝加工、棕丝软垫加工和棕机械加工三种类型。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12月,全县棕个私企业有1800余户。在此基础上红河县制定了《红河县棕榈产业发展规划》,计划最终使全县棕榈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年产棕丝30万吨左右,棕丝软垫系列产品10万立方米,建成全国棕榈纤维原料种植基地、产品加工基地和技术研发基地;努力把棕编工艺产品技术开发培育成为红河县、红河州乃至云南省民族区域特色的优势旅游产品名牌之一。我县现已申请和批准的棕制品商标有“红榈”、“红河迤萨”、“阿姆山”和“棕榈之乡”4个。下一步我县还要加大对红河棕榈棕花、棕果的食用及红河棕榈药用的利用开发。 红河棕榈纤维用途广泛,可用于编织各种工业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用于生产垫、毯、刷、帚以及绳索,如棕榈床垫、座椅靠垫、地毯、棕榈绳、棕榈扫把、棕榈衣等,红河棕榈出丝率高,棕片出丝率达70%以上,棕板出丝率达30%以上,纤维长而粗细不一,纤维长度在15~60cm,最长达100cm以上,外观呈棕色、红棕色或褐色。纤维不蛀虫,具有拉力强,耐磨擦,耐腐蚀,耐水湿等特点。生产出来的坐垫、床垫、枕头等产品,具有舒适性、透气性、无污染、不受虫蛀等特点,深受人们青睐,产品远销昆明、贵州、重庆、成都、广州、深圳、苏州、杭州、上海等地。

红河棕榈

所在地域: 云南

申请人: 红河县棕榈产业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红河棕榈产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境内,涉及辖区内迤萨镇、阿扎河乡、石头寨乡、洛恩乡、甲寅乡、宝华乡、乐育乡、浪堤乡、架车乡、大羊街乡、车古乡、垤玛乡、三村乡,共13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02°37′,北纬25°05′~23°26′之间,东西长81km,南北宽40km,种植面积66666.7公顷,棕丝年产量为30万吨。

六. 云南省 红河 开远 开远龙眼

开远市平坝山龙眼基地,种植1000多亩石夹32号龙眼,产量在300吨左右。是云南省首家评为无公害绿色食品龙眼(桂圆),其果肉细白、透明味甜。《本草纲目》中记载,可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可通神明、开胃健脾、补虚长智,龙眼(桂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可溶性糖粉、具有降脂、护心、养颜、安神等功效。是老人与孕妇滋补良好的保健食品。龙眼既具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果中之王。更是市民赠送亲戚和朋友的典雅之礼品。由于龙眼销量较大,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基地现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

七. 云南省 红河 建水县 陶具

建水陶具产于滇南建水县,已有200多年历史,它采用建水的优质五色陶土加工制成,不仅造型优美,图案雅致古朴,而且质坚细润,表面光洁映人,敲击时声若金石,有“色如铜、声如磬、亮如镜、光鉴照人”的特点。产品有汽锅文房用具、花瓶、茶具等品种,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被誉为“陶中一秀”,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珍品。

八. 云南省 红河 个旧 老厂苦菜

老厂苦菜是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老厂镇的。老厂苦菜因其独有的味道而“芳名”远播,每到春节前后,更是“物以稀为贵”。

据《滇南本草》载,苦菜具有“凉血热,寒胃,发肚腹中请积,利水便”之功效;《本草纲目》也载苦菜具有“治血淋痔疹”的功效。

在大多数人的心里,苦菜因其味苦而得名,可是,在个旧市最高海拔2750米的老厂镇,却生长着一种奇特的苦菜,它不仅味不苦,还很容易煮扒。在老厂镇的许多餐馆中都能觅到苦菜的身影,这道作为老厂本地的特色菜,曾有许多人试图把它移栽到其它地方种植,但只要它离开了自己的“故土”,就会因“水土不服”而变味。

个旧周边县市、甚至来自省城昆明的人们都纷纷聚集到老厂镇采购苦菜,有的菜农栽种的苦菜一早就被订购,很多人都想把这绿色健康的蔬菜送给亲戚朋友当做新年礼物。

九. 云南省 红河 红河县 五彩饭

五彩饭

在滇南红河一带的奕车青年,就要按照前辈沿袭下来的传统风俗,欢度一年一度的节日———仰阿娜。据说,早期的奕车先民们,由于长期从事简单枯燥的农耕劳动,极度的身心疲劳使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不高,以至时常延误生产,影响收成。为了调节身心,解除疲劳,振奋精神,聪明的奕车人便自发地组织既不影响生产又能让人快乐的休闲娱乐活动,仰阿娜便是其中之一,哈尼语的意思就是:众人在农闲时欢歌游乐。

红河县的羊街、浪堤、车古三个乡是奕车人的主要聚居地,共有奕车人2万多人,其中羊街乡就占了一大半,为此,红河县大羊街也被称为奕车之乡。羊街离红河县城有65公里,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慢慢前行,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像万级银梯,依着山势,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它们不仅满足了哈尼族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成为滇南最动人的景色。每年有数不清的摄影爱好者从国内国外来到滇南,用他们的镜头瞄准这壮观的人间仙境,不过,奕车人的民族风情和奕车女子奇特的服饰却是我们此行的关注目标。

十. 云南省 红河 绿春县 哈尼族石蹦炖蛋

石蹦炖蛋,是哈尼族的名菜,鲜美滋嫩可口,营养极好,并且是民间治疗肝炎的良药。

石蹦,又名抱手。属棘蛙群,全国共有7种,云南有5种。产于云南景东县的花棘蛙为。雄蛙胸腹有黑色小棘刺,用手指置于胸前,其前肢将手紧抱不放,故名抱手。体肥大,鲜甜,可与仔鸡媲美,有滋补小儿疳瘦及治疗疳结之食效。

原料:

主料:石蹦1000克。

配料:三七20克,鸡蛋2个。

调料:精盐7克,胡椒面2克,姜末3克,熟猪油100克。

制法:

(1)将石蹦剖腹洗净,三七用油炸熟研粉。将蛋液磕入碗搅匀。将石蹦、三七、盐、胡椒面、姜末装入土陶钵,再加入蛋液拌匀。

(2)锅上火,注入水,放上陶钵,盖上锅盖,炖半小时即成。

操作要领:

三七粉苦凉,若不喜欢可以减去三七粉。炖时火不宜太猛。

云南红河州绿春县特产野生菜云南红河绿春哈尼族特产菜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