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特产米酒 贵州黔东南侗家米酒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09 07:14:19

一.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锦屏县 裕和腌鱼

谈到美食,到了黔东南州的锦屏县如果您没偿过“裕和腌鱼”那您就白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裕和腌鱼”不仅是锦屏县的一大,而且在黔东南乃至贵州都深受消费者欢迎。它的吸引力主要来自它独特的工艺和味道、令人垂涎,其产地是锦屏县河口乡山清水秀的青山界一带勤劳的苗乡侗寨人民历经数百年常期加工食用的风味食口,它利用当地独一无二的气候和水资源,采用独特的配方和纯手工加工工艺腌制而成,是黔东南地区远近闻名的地方土,其口味酸中带甜,辣酸适中,质好味美,口感纯香浓郁,风味独特。

据了解如今在锦屏河口一带还流传这样的歌谣:“四季来客我不愁,要吃鲜鱼在田头,要吃干鱼炕上有,还有腌鱼在桶头”可见锦屏人民的热情好客。说到腌鱼,其实腌鱼是我们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风味独特的一道民间佳肴,并不少见,但同一地区,居地不同,鲜味各异。就锦屏县河口苗乡而言,腌鱼的制作与醇味独具一格,尤其是著名的“裕和腌鱼”,它和普通腌鱼比较,除具备了一般腌鱼的酸、辣、香外,还兼有酸里带甜,辣不上火,馨香弥漫,并且肉质新鲜,嚼有韧性,舒心爽口,一次品尝,终身难忘。同时与一般的坛制腌鱼的简单制作相比,“裕和腌鱼”的工序很有讲究,操作繁琐,特别要求盛器的选择与配料的适度。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想知道它是怎么制成的?那现在我们就进一步来了解该裕和腌鱼的制作过程吧!首先是盛器腌鱼桶的制作,要求是规格大小有度的杉木桶,当地叫做“腌桶”,专有木匠套做。腌桶必须是年陈年岁的杉木,其他木料均不可代替,否则腌味会因树质的不同而串味,且高、低、大、小都要适宜,过高大,则通风不足,腌鱼存放时间不能保证;过矮小,则透风清冷,腌不沁罄,泛味不香;底部留有气孔,可控制腌鱼的温度与湿度。

其次是选料,包括腌制的鱼种、大小都要考虑。秋收前将田鱼捉来清养一两天,让鱼把腹内粪便吐净,然后将田鱼剖背剔内杂,用盐浸泡3天左右,沥干水分;再用糯米饭、辣椒粉、特色香料及甜酒曲等配料均匀搅拌后,层层放于暗桶中,上面盖撒适量配料,再压紧,再放第二层,直到腌桶被装满五分之四,层层按有关程序操作完成后,最后,压顶置于透风暗处即可,一般挤压严密腌制45天后即可食用,但裕和腌鱼真正的成熟期短的半年,长的两三年。如陈放窖酒,时间愈长味愈醇。陈放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腌桶飘散而出的香味日渐浓厚,经验丰富的农妇,闻其味就可知腌鱼的成熟程度。等到成熟期,揭桶盖取鱼,被配料咬熟的腌鱼,香味拱鼻,清新素净,肉淡红,整条鱼儿比原形略变小,如一张发润的新皮纸,不滴水,不滑手,忍不住手撕一角放进嘴里,那原汁原味的裕和腌鱼啊,沁人肺腑,透身舒爽,令人食欲大增。

说完“裕和腌鱼”制作,现在我们乱来了解一下它的吃法,其实“裕和腌鱼”的吃法与普通腌鱼没有两样,年轻小伙喜欢生嚼,美味无穷,爽口甜心;老少喜欢煎吃,酸脆可口。

而如今,“裕和腌鱼”已成锦屏的品牌,产品供不应求。如果您有幸到锦屏并且能吃上一顿正宗的“裕和腌鱼”,那算是您有口福了。这就是黔东南锦屏县著名的“裕和腌鱼”了。想吃了吧,那您在空闲时,就请到返璞归真的杉木之乡黔东南锦屏县来吧!(潘江平)

贵州省锦屏县现辖三江镇、茅坪镇、大同乡、铜鼓镇、敦寨镇、新化乡、隆里镇、钟灵乡、偶里乡、平略镇、启蒙镇、河口乡、固本乡、平秋镇、彦洞乡行政区域

《锦屏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裕和腌鱼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函》锦府函〔2016〕32号

二.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台江县 炸辣粑

炸辣粑

炸辣粑是台江苗族的风味美食,味道咸鲜、酸辣,入口香脆软糯。炸辣粑是将糟辣椒与糯米面、大米面混合拌匀,装入坛内密封,待米面呈红色并带酸辣味即成,取适量炸辣粑,捏成圆饼,净锅上火放油,烧至油温三成,下炸辣粑圆饼压薄,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出锅改刀装盘即成。

三. 贵州省 黔东南州 丹寨县 丹寨蜡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蜡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蜡染

丹寨蜡染被称为“东方第一染”。

丹寨排调山沟沟蜡染艺术家王阿勇曾两次到美国,进入白宫等地表演,受到极高赞誉,其多幅蜡染作品被美国白宫收藏。她还应邀赴过美国总统里根的家宴。如今的王阿勇,已在县城建房,经营着“东方第一染”专卖蜡染小天地。

在她的专卖店里,我们看到她和美国总统里根合影的放大照片,另一面墙壁上,王阿勇的蜡染制品古色古香,有极浓的乡土味。难怪在美国表演时,她做的一幅蝴蝶妈妈怎么样生12个蛋,12个蛋又怎么样变成12个人,然后才有苗家的民间传说绘成蜡染画。当两只花蝴蝶翩翩起舞,在布面上清晰出现时,老外们掀起了阵阵欢呼。

传说,在很古的时候,一位苗族姑娘在漂染土白布的时候,不小心把一罐蜂蜡打泼在白布上,白布漂染洗净后,出现了白色龟裂的美丽的花纹。聪明的姑娘领悟到蜂蜡能防染,于是她用蜂蜡将花卉、虫鸟点绘在白布上,浸染成花布做成衣裳。她身穿这套衣服在芦笙场上亮相,轰动整个芦笙场。各寨的姑娘都来向她讨教,随着该艺术的广泛传播,逐渐形成了蜡染艺术。

可追溯到远古的丹寨县苗族、水族妇女制作的蜡染制品,大多取材于大自然的花卉、虫鸟、鱼虾和民族的图腾龙、凤等,造型夸张,极富想象力,广泛用于壁挂、窗帘、桌布、背包、服饰等,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又有很好的实用性,是收藏和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王阿勇和杨芳都是排莫苗寨走出的蜡染奇人,扬武乡排倒、排莫和排调镇远景蜡染,是丹寨县蜡染艺术的杰出代表。排莫村苗族,是至今保存完整的鸟图腾部落,依然保持着制作蜡染工艺的传统习俗,在他们的蜡染作品中,溶入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对动物和人本身的感悟,鸟图腾以种种不同的图案隐射出来,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中央电视台近期到排莫拍摄了《最后的鸟图腾部落》专题片。排莫等地的“白领苗族”,擅长于蜡染工艺,并将古朴的工艺与现代手法相结合,作品具有很浓厚的现代气息。排莫艺人杨芳,曾到香港等地表演,作品被抢售一空,备受欢迎。杨芳如今已迁居到乡政府所在地朱砂村,开了一家蜡染工艺厂,意欲把苗家的蜡染艺术发扬光大。

四.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凯里市 香炉山雾茶

香炉山雾茶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香炉山的。香炉山雾茶口感涩而甘醇,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消除疲劳、护肤养颜,常饮用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

香炉山位于贵州省凯里市西15公里,四面石崖绝壁,形如香炉,故名。山上杂花丛树,修篁茂密,云雾缭绕。所产的香炉山雾茶在当地比较有名。

五.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剑河县 侗果

这是侗家招待贵宾的一种美食。制作方法是:将蒸好的糯米舂粑,边舂边撒上野甜藤水,制成糍粑晾上一天,半软半硬即切成手指大的块,阴干后,再用菜油炸,然后把炒香的芝麻撒上,又香又甜又脆的侗果就制成了。

黔东南侗果是侗族人在传统节日上祭祀的常用供品,同时也是待客茶点,流行于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剑河等县。经长时间不断的改进提高,目前已发展为当地苗、瑶、水、汉等各民族地区家喻户晓,人人爱吃的名点。

在黔东南每年农历的“三月三”节里,侗果为当地的必备之食。通常在节前,侗家姑嫂、妯娌、婆媳、母女们便开始三五成群地加工侗果。加工侗果必须用当地野生植物的甜藤作为增甜剂,目的就为了使侗果具有藤的自然芳香。《本草遗拾》中有将“甜藤捣汁,和米粉作糗饵食,甜美、止泄”的记载。这说明甜藤作点历史悠久。侗族继承此食的传统方法并将之发扬光大,使之流传至今,成为闻名遐迩的名食。

不过遗憾的是侗果还未真正的流入大众,大多的侗果还只是停留在家庭里手工制作,未见其在市场上进行柜售。

原料:糯米1000克、甜藤汁、茶籽油、红糖、酥黄豆面、熟芝麻等适量。

步骤:

1、秋收后取藤,将之割碎后反复锤打,脱去外层皮毛,再用重锤锤烂后,以石碓舂至泥状,取出用清水浸泡一夜,过虑取汁。

2、米淘洗干净,浸泡一夜,蒸熟成糯米饭。

3、边舂糯米饭边加甜藤汁,直至成甜藤糍粑。

4、粑在簸箕内晾一两天,至半硬半软状态,将之切成指头大小的丁状,拌上黄豆面,摊晾在室内通风干燥处阴干,用坛子和塑料密封贮存。

5、干糍粑丁在油锅中炒至半胀,放入茶油锅中炸至膨胀,几秒钟后,如白石头子似的干糍粑丁纷纷飘浮,胀至状如猕猴桃大小,色呈酱黄时,捞出沥油。

6、红糖与水3:1比例入净锅,小火熬化,边搅边熬,熬至糖液起丝,将上述炸制原料分批入锅,铲动翻滚,俗称“穿糖衣”。取出料,放在备有熟芝麻的簸箕上,迅速翻转滚匀,使之表面均匀粘上芝麻,即成侗果。

7、侗果冷晾后用坛子或塑料筒密封贮存,随吃随取,保持酥脆。

诀窍:

1、甜藤易秋后采取,具有酥松与增甜的作用,如用糖水替之,成品干硬而不松软。

2、做成干糍粑后要密封保存,否则会发霉变味。

3、制作前要先炒后炸,以致膨松。

4、熬糖炒糖丝时火候很关键,嫩则不粘,老则发苦。

风味:外形膨胀松泡,剖面如丝瓜瓤,外香内酥,芳甜爽口,芝麻馨香馥郁,酥、脆、甜俱全,地方特色浓厚。

六.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锦屏县 锦屏蜂蜜

锦屏蜂蜜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的。中蜂采集百花经充分酿造而成,封盖成熟的土蜂蜜,蜜色深黄、口味独特、香味醇厚且浓度高、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锦屏中蜂是中国西南蜜蜂中的一个优秀品种,历年来,锦屏县提倡退耕还林还草,鼓励养殖户在荒山、草地、林间播种蜜源植物,保护现有蜜源林,结合发展经果林,种植对养蜂有蜜源价值的果树或其他林木,改善养蜂生态环境和蜜源结构,提高中蜂生产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地选种育王,提高蜂群抗病力,培育春季繁殖迅速、产蜜量高、造脾迅速、不起盗蜂、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蜂群,适当引进外地中蜂优良品种改良当地中蜂,提高蜂群抗病力和丰富蜂群的遗传性。并以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带动产业发展,做到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批量,质量上档次,逐步形成产业化经营,使养蜂业真正成为一项支柱产业,促进蜂农创收,财政增收。

中蜂采集百花经充分酿造而成,封盖成熟的土蜂蜜,蜜色深黄、口味独特、香味醇厚且浓度高、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亦为《本草纲目》记述之蜂蜜,药效佳,是药引的首选蜂蜜。

近年来,锦屏县立足气候环境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蜂养殖产业。中蜂养殖户正在逐渐增加,农民养殖中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2年底,全县养殖户500多户,中蜂养殖量有6000余标准箱,年产量近60吨,产值240万元。

七. 贵州省 黔东南州 丹寨县 丹寨糍粑

糍粑是丹寨百姓过年时必须制作的美食之后,但是随便生活水平的提高,想吃糍粑不是过年才有的了,在市场里就可以买到热乎乎、香喷喷的糯米糍粑。糍粑的制作过程如下:将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等完全泡涨了,就装到专用的蒸饭器具——甑里去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把打好的糍粑从石臼中取出,放在事先铺好一层黄豆粉的簸箕里,在这里进行最后的加工。在手上黏蜂蜡或茶油,从糍粑上取下一小块,搓成坨,然后压扁,包上红豆、黄豆粉、芝麻、引子也就是苏麻等佐料,一个热乎乎的糍粑团就做好了。一口咬下去,又热又有韧性的糯米配上又香又甜的佐料,实在是让人胃口大开,停不下嘴来。

八.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台江县 酿酒

酿酒

苗族很早就掌握了酿酒的技术。因而形成了饮酒嗜好之一,大部分农户都能自制酒,自酿甜酒、泡酒和烧酒,但以烧酒最普遍,在苗族社会中,酒的用量是很大的,如建新房、过年过节、婚、丧、祭神、敬神、敬0等,都要用酒,特别是做重活,放工时餐餐离不开酒。一般成年人饮酒居多,妇女平时虽不饮或少饮,但遇有宾客来到,或者喜庆之日,家中主妇也以酒相敬,客不饮或饮不力,主人怫然不快,客人不醉不罢休的心愿。因此,即使自家不能喝,也都自酿一缸储存待客。

酿制的酒中,质量最高要数“重阳酒”为传统的窖酒。其制作很讲究,系用上好的糯米蒸熟作母子发酵成甜酒,另酿制度数最高的头道酒掺入甜酒中去泡,便成酒性纯正,酒色泽棕黄,状若稀释的蜂蜜,香味馥郁、青甜爽口。若窖在地里,时间越长,酒性更为纯正,苗族人民秉性豪爽,热情好客,酒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待亲朋的佳品和桥梁,每逢客至,常用自酿村醪,以飨宾朋。他们感到无酒不成礼仪,菜肴即使丰盛,无酒主人则感到怠慢了客,不成敬意。俗语说:“酒吃人情肉吃味”,重酒不重菜,只要有酒即使只有酸汤菜或一碟辣椒水都行。客人喝口寡酒下肚也是满意而归。酒席间,主人殷勤劝酒,当客人接过酒碗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时,主人便喜笑颜开,热情地跟你攀谈,若客人不饮或饮之不力,主人会豁然不快,总之,来客必有酒待为贵,因而苗族人民创造发明了牛角酒、栏路酒、双脚走路酒、团圆酒、祝颂酒、交怀酒、送别酒等等独特的饮酒礼节。长辈、客人先饮是通常的礼节,交怀对饮,换盏添兴是一般规矩,劝酒时,常引吭高歌助兴,抒发彼此间的感情,或叙述族源、史实、歌唱丰收等等,有呼有应,有领有合,唱一首,对一曲,谁唱输谁就喝上一碗,彻夜不眠,通霄达旦。

九.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凯里市 下司狗

下司狗因主产于贵州省下司镇而得名,在云贵高原苗岭山系的雷公山区内广为分布。下司狗毛色光亮、洁白如玉,头部粗大,相貌凶猛、眼圈、嘴、鼻、舌红润,双眼皮、胸部深圆,尾直而尾尖向上(鼠尾)。通晓人性,悟性好,忠实听话,颇受人们宠爱,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常被驯化为观赏犬。该狗的嗅觉特别灵敏,四肢强健,足底厚实,脚趾弯钩适中,趾间疏展,奔跑速度快,耐力和爆发力极强,天生就有很强的捕猎能力,是远近闻名的猎犬品种,被列为世界名犬排名第三的"中华名猎"通过系统强化驯养,可成为"小警犬"。

下司狗性情温顺,适应性强,适宜我国各地饲养,少者3-5只,多者几十只,公母比例为1:6,可以放养、圈养,少量饲养不花费太多劳力。下司狗是在边远贫困地区粗放饲养条件下自繁自养形成,疾病少,食性杂,各种农作物产品、蔬菜、动物性食品及食堂、屠宰场下脚料都是其好食料,一般一只狗年投入300元的饲料,就可达到科学饲养效果,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养一只母狗年收入1000元以上。

目前,国内市场对多功能狗的需求量很大,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下司狗具有既能供观赏娱乐,又能守家护院、追踪捕猎,同时还可提供鲜美肉质的理想品种,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十.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锦屏县 黔东南苗族酸鱼汤

生活百味,酸、甜、苦、辣,酸当家。黔东南是“吃酸”的故乡。日常生活的家宴、宴会、红、白喜事中,酸食无处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爱好。难怪当地乡谚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车”(指走路打趔趄的意思),道出了黔东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风格。    

在世界“吃在中国”。在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盐、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同为吃辣,湘、贵、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谓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戏说。具体而言,贵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东南又与贵州其他地区不一样,强调和突出的是第一个字“酸”,而其他地区则强调和突出第一个字“辣”。常言说“除油盐无贵味”,历史上,黔东南地区严重缺盐,只得用酸与辣来调味,可见酸食习俗,实非偶然,它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黔东中地区气候潮湿,多烟瘴,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欲,还可以帮助消化和止泻。因此,每家每户都少个了几个酸坛子:酸水坛、醋水坛、奄莱坛、腌鱼坛、腌肉坛,还流传着三月腌菜,八月腌鱼、正月腌肉”和“坛不下,莱不烂”等关于酸食的腌制季节和保存方法的俗语。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黔东南苗、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自己不同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吃酸的独有风格和制作工艺,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酸食文化”,仅酸的制作就有近10种工艺。    

人类长寿,确有几份酸的功劳:酸食有防病健胃之药用,酸食有除惑提神之功效,酸食有防腐保鲜之功能。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寿星与总人口之比高于传统长寿区广东省的比例,居全国前列。长寿是多因素的,这其中应该包含有“吃酸”的因素。1988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一群记者采访世界老年长跑冠军黔东南运动员李发品老人,问到能创造世界界老年长跑纪录的秘诀是什么时,李发品老人答道:“我要是能吃上家乡的酸菜,还要跑得快。”可算是妙语惊人。进入本世纪后期,酸食这一具有黔东南民族特色的传统食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眯。酸汤鱼、腌鱼、腌肉、酸汤鸡、酸汤猪脚、三合一酸汤、四合一酸汤……有的落户京城,有的飞进国宴,有的漂洋过海,更多的被移植宾馆、洒店,凡是到贵州的中外游客,都点名要吃正宗凯里酸汤鱼。

黔东南特产必买清单贵州特产米酒是怎么吃的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