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连江海边特产 福建福州连江县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09 21:29:35

一. 福建省 福州 连江 清炖竹蛏

清炖竹蛏

我县沿海筱埕、定海、黄岐、长沙和晓活等地都产蛏、蛤、蛎、蚶,而竹蛏又是蛏类之上品,尤为珍贵。竹蛏壳薄而细长,呈青褐色,合抱如竹简,故名竹蛏。竹蛏肉金黄色,丰腴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儿等物质,营养价值极高。

清炖竹蛏,是我县独具特色的名菜之一,制作时将竹蛏背脊割一刀,扎成蛏捆放入汤碗,散放香菇十至十三朵,生姜二三片,调入味精、老酒,加适量沸汤,清炖三十分钟即成。

取竹蛏肉鲜炒鸭蛋,又称“蛏抱蛋”,制作时应先将蛏放入热锅煮开出壳,取肉调入鸭蛋,加红萝卜丝、香菇丝,热锅鲜炒,熟时加半匙红酒即成。此道菜色、香、味俱全,外观美观大方,蛏肉平脆,味道芳香,食之不厌。

二.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葱饼

葱饼

平潭葱饼选料和制作均十分考究,是本地很有名气的风味小吃,有“葱饼出炉满街香”这说。用精面粉发酵起酥,制成层皮,以肉丁、虾仁、葱珠、紫菜、香菇末、冬菜等作馅,成扁圆饼状,贴护内烤熟。出炉时香气四溢,色呈金黄,入口酥嫩适中,留齿生香。

三. 福建省 福州 长乐 菜头饼

菜头饼为福州传统佳点,选用该地方出产的白萝卜作馅料,清甜爽口,别有风味,是喜庆宴席常用的糕点。

原料配方:

皮料:精面粉25千克猪油3.75千克

酥料:精面粉17.5千克猪油8.75千克

馅料:熟精粉1.9千克糕粉1.9千克白砂糖9.5千克猪油2千克白膘肉7.75千克炒花生仁2.4千克鲜白萝卜1.5千克

炸制用猪油17千克。

制作方法:

1.制水油皮及酥心面团。

2.包酥:将水油面团切块、搓条,分成小块,逐块包酥,擀薄,卷成圆柱形,再擀薄卷5~6圈使呈螺纹状,用力平均切成两段待用。

3.制馅:白萝卜洗净去皮擦丝,加少量白砂糖拌匀,挤去部分水分备用。白膘肉去筋膜,切成细丁。将炒花生仁研碎加热。面粉、糕粉先拌匀后加入白膘肉丁、猪油搅拌成绵润的馅料。

4.包馅成型:将酥皮压扁包馅,再取少许萝卜丝放在馅料当中,将口包严,压扁,即成饼坯,放在铁盘上待炸。

5.炸制:将饼坯带铁盘放入油温80℃左右的油锅中,以文火炸制至110℃,待饼浮起时翻动,炸透炸熟,捞起沥干油,放置冷却后成品码层装箱。

四. 福建省 福州 晋安区 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福州三宝之一,质地轻巧坚牢,造型古朴大方,装饰丰富多彩,产品有磨漆画、屏风、花瓶、茶具、烟具、文具等。自1898年以来多次获巴拿马、芝加哥、巴黎等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福州漆器始于南宋。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

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在历史上,它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它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郭沫若生前曾作诗备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特级名艺人黄时中和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一级名艺人陈天赣向记者介绍,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装饰上的丰富多采。其传统装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更加丰富多采。

说到脱胎漆器在福州的发展历史,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的名字连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特级名艺人、沈绍安第六代孙沈德铭的徒弟王维韫老先生告诉记者,沈绍安早年为油漆匠,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设"沈绍安"老铺,以油漆加工为业,并且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类小商品。当时福州为八闽首府,手工业比较发达,虽然说漆器行业在各种手工业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但是竞争十分激烈,生意并不好做。再说,福州从南宋开始有了漆器,到了清初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陈旧的工艺影响了漆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店中生意清淡,沈绍安不时到官家深宅或宫观寺庙去做油漆活儿。有一次在一座古寺做工时,他发现寺庙大门的匾额木头已经朽烂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回家后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

对沈氏脱胎漆器发展历史颇有研究的王维韫儿子王旭告诉记者,沈绍安创制的福州脱胎漆器经过后辈的不断努力,进一步得到改进提高。1920年,沈绍安第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把泥金和泥银调到漆料当中去,在原有红、黑、朱、紫的髹漆技艺基础上,新研制出金银、天兰、苹果、葱绿、古铜等颜色,使漆器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全新的改变,做出来的作品达到了华丽辉煌、灿烂夺目的效果。清光绪年间,沈正镐、沈正恂选送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并获得金牌,从此福州脱胎漆器在国际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接着,沈正镐、沈正恂以及沈正愉、沈幼兰等沈氏脱胎漆器世家产品先后选送参加意大利、美国、柏林、伦敦等地的博览会展出,获得了各种奖牌,声誉大振。

五. 福建省 福州 福清 福清鱼丸

福清鱼丸是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的。福清鱼丸的外壳质地细腻而富有弹性,食之爽滑丰润,配上馅料更加可口。

鱼丸也叫“水丸”,是福清传统小吃之一。它和光饼、蛎饼、芋粿合称福清四大小吃。鱼丸味道鲜美,多吃不腻。以前,犬弟姆大鱼丸被福清人所称道。1978年之后,龙田一带的鱼丸远销香港等地,备受青睐。

鱼丸多以鲜黄鱼、马鲛鱼、鳗鱼、小参鲨为主料。剁碎鱼肉,加适量姜汁、食盐、味精,捣成鱼泥,调进番薯粉,搅匀后挤成小圆球,入沸汤煮熟即可。鱼丸颜色如瓷,富有弹性,脆而不粘,为宴席常见菜品。在福清,有“没有鱼丸不成席”之说。海外回乡探亲的华侨一踏上故土,都以品尝鱼丸为快事。

鱼丸的制作方法是:将鱼肉去皮、剔骨,剁成泥状后加番薯粉,搅匀制成鱼丸浆,再将猪肉馅放到鱼丸浆中间,用食指与拇指挤出球形丸子。经汤煮熟后,丸子浮沉摇摆,似空中星斗,故鱼丸别名“七星鱼丸”。如今,大部分鱼丸浆都是用机器加工,既省时又省力。现在超市常见的各种丸子,虽也叫鱼丸,但没有了福清鱼丸独特的风味。

六. 福建省 福州 永泰 永泰绿茶

永泰绿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撩开面纱惊八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曾这样评价永泰。永泰县位居闽中,福州市首个国家级生态县,素有“后花园”的雅称。县域地势高峻,云雾缭绕,森林覆盖率达76.8%,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山间缓坡、崖隙土壤深厚肥沃,极宜发展茶叶生产。永泰县茶叶种质资源丰富,永泰县梧桐镇坵演村芹菜湖自然村,东经118°40'38″,北纬25°44′14″、东经118°41'15″,北纬25°44′46″、东经118°41'29″,北纬25°44′24″的范围内发现茶树树桩直径80厘米以上2株,60厘米茶树2株;茶树叶型有大叶型、中叶型、小叶型;芽叶色泽除绿色外,还有紫芽等几种类型。永泰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早在唐代就有生产佳茗记载。其中尤以距今有800年以上的历史的“姬岩茶”和300年历史的“藤山茶”为著。永泰茶叶生产历经几度兴衰,并逐步孕育出颇具口碑的“永泰绿茶”。为推动永泰茶产业发展,于1999年9月成立永泰县茶叶协会,现有会员86个,其中企业30家,年再加工茶叶0.2万吨,产值达1.2亿元,其中规模企业有12家。获得“有机茶叶”认证基地1个,基地面积350亩,按有机茶标准建设基地2个,基地面积1330;卢峰茶业有限公司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目前,茶叶是永泰县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永泰县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永泰绿茶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泽绿润毫显;香气栗香显、带花香,滋味鲜醇甘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绿亮匀齐。

永泰县产茶有着悠久历史,特别是70年代至80年代末期间,茶叶面积、产量分别占整个福州地区的25.1%与31.5%。九十年代以来我县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树良种推广、名优茶开发等取得较大进展,到达2002年以来,我县的红茶、乌龙茶生产、无公害茶园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茶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2012年全县茶园面积3.5万亩。总投产面积2.85万亩。茶叶总产量3500吨(其中绿茶3350吨、乌龙茶100吨、红茶50吨),总产值1亿元。

地域范围

永泰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地域辖9个镇、12个乡,即:樟城镇、城峰镇、葛岭镇、清凉镇、梧桐镇、嵩口镇、大洋镇、同安镇与长庆镇9个镇;塘前乡、丹云乡、白云乡、红星乡、盘谷乡、霞拔乡、东洋乡、盖洋乡、洑口乡、富泉乡、赤锡乡与岭路乡12个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3′-119°12′,北纬25°39′-26°05′, 东邻福清、闽侯、西界德化、尤溪,南连莆田、仙游,北接闽清,东西长84公里,南北宽46公里,总面积2243.4平方千米。目前,永泰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28万亩,年产绿茶4023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特征:永泰县范围内种植茶树的鲜叶,在永泰县境内特定的地理环境栽培种植和以独特的加工方式,经杀青、揉捻、做形、烘干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泽绿润毫显;香气栗香显、带花香,滋味鲜醇甘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绿亮匀齐的品质特征。 2、内在品质指标:经检测永泰绿茶含有茶多酚10-30%,咖啡碱2-4%,采用水解法测出氨基酸总量为100-220g/kg。 3、安全要求:永泰绿茶产品质量应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相关标准。

七. 福建省 福州 长乐 肉米鱼唇

鱼唇是犁头鳐鱼嘴唇肉的干制品,脆嫩、味鲜、胶质丰富。“肉米鱼唇”是福州地区喜庆宴席常见的汤菜之一,当人们酒酣口腻之时,尝一尝酸辣可口的风味菜肴,口感一新。

制法

基本材料

水发鱼唇(600克)、猪腿肉(160克)、猪排(600克)、葱(1根)、姜片、胡椒粉、黄酒、酱油、盐、醋、菱粉(45克)、麻油、清汤(600克)

一、将鱼唇切成长1寸半、宽1寸的块子,放入开水锅内,加葱、姜、酒川一下,以拔除腥味;猪排也切成块,放入开水锅内川一下,以拔除血水;将猪腿肉去皮,切块,剁成肉末。

二、将鱼唇放在碗中,上面放猪排,上笼蒸约一小时后取下,猪排取去不要。

三、开热猪油锅,将肉末放入锅内炒一下,随即将鱼唇、酱油、清汤、盐放入,再下湿菱粉勾薄芡,撒上胡椒粉,浇上麻油和醋即好。

八.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福州芋泥

芋泥是闽菜中的传统甜食之一,其中又尤以福鼎的八宝芋泥最为地道。它的盛名与其选材密切相关。福鼎八宝芋泥选材自福鼎土——省名牌农产品福鼎芋。福鼎芋以其个大、质松、味香而闻名,是制作八宝芋泥之上品。

此菜细腻软润,香甜可口,看似凉菜实却烫嘴,别具风味,吉辰喜庆,筵席上多有此菜。它的出名有一段趣闻。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9年)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英美等国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特备了西餐凉菜,企图让林则徐吃冰淇淋时出丑。事后,林则徐设了丰盛筵席“回敬”。几道凉菜之后,端上了一盘颜色暗灰而发亮,深褐又光滑,不冒热气,犹如凉菜的东西。一位外国领事舀了一勺往嘴里送,烫得两眼发直,其他客人都惊呆了。这时林则徐才漫不经心地介绍说,这是中国福建的名菜叫芋泥。

制作此菜,先将福鼎芋去皮,洗净后切块,上笼屉蒸1个小时左右,取出,用刀板压成泥,注意此时要拣去粗筋。再将芋泥装碗,加上白糖、熟猪油,用清水搅拌均匀,抹平后上笼屉用旺火蒸1个小时,取出。依据各人的口味,还可适当在芋泥中包些豆沙馅,风味更佳。上盘后,在芋泥上撒些肉果、枣泥、桂花、花生仁、桂圆、蜜枣、青红丝等八样配料,五颜六色,美观醒目。八宝芋泥由此而得名。当地福鼎芋质地优良,资源丰富,民间普遍人家都能自己动手制作这一甜食。

《八宝芋泥》

材料:

芋头500克,豆沙100克,装饰用蜜饯(糖莲子、红绿丝、葡萄干、青梅等)适量。

调料:

(A)白糖两匙,色拉油两匙;

(B)白糖三匙,热水一杯;

(C)干淀粉、水各半匙。

做法:

①将芋头削皮切片,水洗后用微波薄膜包起(勿滴干),以高火加热8分钟至筷子能穿透,取出后趁热用刀背压成泥状,加入调料(A)拌匀。

②取一中碗,内侧抹上一层色拉油,然后将装饰用的蜜饯排成圆形,填入一半芋泥,将豆沙放在其中央,再用剩余之芋泥填满压平,覆上微波薄膜,高火加热3分钟,取出倒扣在盘子上。

③将调料(B)放入容器中,高火加热2.5分钟,加入调料(C)拌匀,继续加热20秒取出,趁热淋在芋泥上即可。

九. 福建省 福州 连江 连江棺头镇海蜇皮

连江棺头镇海蜇皮

海蛰又名水母、白皮子,腔肠动物,海蜇呈伞形,在水中漂浮,产于我国沿海各地。海蜇按产地分,有南蜇、东蜇、北蜇等品种。南蜇以福建、浙江所产最好,个大,浅黄色,水分大、脆嫩。海蛰是一层胶质物,营养价值较高,一般人群都能吃,具有清热化痰、消积化滞、润肠通便之功效。

十. 福建省 福州 马尾区 福州肉燕

福州肉燕燕皮是用精选猪后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细条,用木棰捣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细孔绢筛筛过的薯粉和适量清水,反复搅拌,不断压匀,初成硬坯,然后放在条板上,轧辗成薄片。敷上一薄层薯粉,折叠起来,略干为鲜燕皮。继续晾干为干燕皮,一般包装久贮一年不坏。包馅前,用刀切燕皮成约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馅选瘦猪肉和虾米、荸荠、紫菜等共剁成酱,后加少许酱油、葱白调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状,蒸熟即成肉燕。

福州人常将“扁肉燕”与去壳鸭蛋相配作菜肴,因福州话“蛋”叫“卵”,“鸭卵”音谐“压乱”,取“压”了“乱”就会平安之意,故称“太平燕”,“燕”与“宴”同音,又称“太平宴”。

“太平燕”是福州婚聚喜庆宴席上的一道“大菜”,上席时鸣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长辈即席致谢后,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台湾同胞和海外福州侨胞喜爱,到福州来,必带燕皮回去馈赠亲友。

福州连江十大特产排名福州连江特产有什么值得带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