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传统特产 惠来有什么特产啊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5-19 13:47:41

一. 广东省 揭阳 惠来县 惠来荔枝

惠来荔枝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惠来县种植荔枝历史悠久。如今,全县荔枝种植面积已达21万亩,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52.1%;主要品种有三月红、妃子笑、桂味、糯米糍、淮枝等,良种率达87%。近年来,该县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基地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突出品牌发展战略,迈向规模化、集约化,形成了“一带二系三基地”10万亩优质荔枝生产基地,创办了荔枝种植专业村120个、果园350个、100亩以上基地1500个,建立了“农户+公司”的经营模式,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荔枝生产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去年,惠来荔枝实现了当天采摘当天直销香港,还远渡重洋出口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广东省惠来县(隶属揭阳市)为中国荔枝之乡,惠来县是粤东最大的荔枝生产区,种植荔枝历史悠久,相传在唐朝时代就已有荔枝落户,如今在葵潭镇千秋镇村还保留着上千年树龄的荔枝,依然叶繁枝茂。现在,全县荔枝种植面积已增至21万亩,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52.1%,品种主要有三月红、水东、妃子笑、桂味、糯米糍、黑叶、淮枝等,良种率达87%。

如今,全县荔枝种植面积已达21万亩,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52.1%;主要品种有三月红、妃子笑、桂味、糯米糍、淮枝等,良种率达87%。近年来,该县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基地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突出品牌发展战略,迈向规模化、集约化,形成了“一带二系三基地”10万亩优质荔枝生产基地,创办了荔枝种植专业村120个、果园350个、100亩以上基地1500个,建立了“农户+公司”的经营模式,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荔枝生产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去年,惠来荔枝实现了当天采摘当天直销香港,还远渡重洋出口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真正世界意义上的中国荔枝之乡。

惠来荔枝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惠来县 《关于划定惠来荔枝产地范围的函》(惠府函〔2007〕1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惠来县现辖行政区域。

二.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传统香包

  香包是潮州民间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其制作方法是在绸缎或布料上绣制各种花卉鸟兽,内包香料。香包外观精巧,气味芬芳。传统香包有香囊、粽球、针包、瓜子鸡、纽绒、结带等,造型美观,品种多样。香包主要用于佩带或作为吊坠饰物。

三. 广西 南宁 上林县 渡河公传统工艺品

制作渡河公是流传在广西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渡河公雏形的模样是无脸、黑头、无辫、四肢抱南瓜形状。发展过程中无脸黑头的渡河公被制作人加上了憨态可掬的笑,精巧的辫子,使“渡河公”有些阴黑的形象立刻变得灵动可爱起来。渡河公是用多种彩布缝绣小布人,布人是明朝装束,小布人的怀中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南瓜。“渡河公”的制作为全手工制作,面料多为布料,“南瓜”用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填充,所以闻到“渡渡河公”里香艾散发出的淡淡清香,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做好的“渡河公”可以用红或黄丝线悬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垂至小孩的肚脐部位,可保护孩童安康。人们制作“渡河公”,以此寄托思念祖先、普度生灵、保佑平安、免除灾难的心愿,祈祷未来风调雨顺、富足安康。

随着“渡河公”风俗的越传越远,现在每年来观看“渡河公”活动的人也是水涨船高。而“渡河公”形象也愈来愈深入人心。特别是这几年来,随着制作人们经常外展示,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美食文化节等活动中也常常见到“渡河公”的身影。2007年民歌节黄美等十多个传统手工艺人赴广西南宁向各地来宾展示了精致的“渡河公”产品,同时对外介绍了三里“渡河公”的民间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渡河公”这一独特的民间风俗。2008年钟蔚蓉等手工艺制作人在广西电视台手拉手活动为参加人员送“渡河公”纪念,使得“渡河公”名声更盛。在新一代的制作人当中,石冬冬等在制作工艺上里料加入丝棉。使制作出来的“渡河公”外观更为饱满、漂亮,深得人心。“渡河公”的外型也从原来单一的形象变得更富有多样性、观赏性。从无脸到可爱的笑脸;从无辫到精巧的辫子;从一人抱南瓜到双人、四人抱南瓜的改变;从拇指头大小到足球般大小的“渡河公”。“渡河公”的作用已经从当初简单的纪念产品再解放出来,变成车子内饰、结婚生子礼品、健康保健、游游纪念等等。在“渡河公”制作中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之后,“渡河公”成为人见人爱的旅游产品的同时还远销海外。“渡河公”现已列入南宁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信息来源:上林旅游网

四. 广东省 揭阳 惠来县 靖海豆楫

惠来县靖海镇,用精选花生、麦芽糖浆及其他配料,经捶打、搓压、切制而成,因用料不同而有荤、素之分。靖海豆楫具有胶软而不粘牙、清甜而不农腻、香味久留的特点,常食不厌。

靖海豆(米咠),是惠来县的著名。它香甜适口,独具风味。是人们探亲访友时的送礼佳品。惠来靖海镇出产靖海豆(米咠)已有悠久历史,现仍有几间工厂在加工生产,源源不断地供应国内外市场。

靖海豆(米咠)是以花生仁、白糖、猪油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的一种饼食类。配料和制作十分考究,要经过好多道工序:先是把花生仁炒熟,炒时要特别注意火候,使之不焦不生,香脆适度。炒好后,碾瓣去膜,把花生仁放入由麦芽糖、白糖、猪油、葱朥、橙汁等配料煮成的糖浆中,搅拌均匀,用木棒反复捶打至粉碎柔软,有一定黏度。再用大槌压平,碾成薄薄一张,这就成了豆(米咠)皮。

豆(米咠)皮做成后,中间要包上明糖。明糖是用面粉、麦芽糖、猪肉丁、芝麻、葱朥精制而成的。然后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块。豆(米咠)整块呈浅黄色,中间明糖部分是深褐色,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香甜可口,真是色、香、味俱佳。

包装时,先洒上粉糖,再用竹叶裹起,外加薄膜。竹叶能使之透风,薄膜可避免出油,这样便可存放较长时间。现在市场出售的豆(米咠),一般分为精装、简装、散装三种。每盒半市斤,二十小块。

由于做工考究,靖海豆(米咠)食起来很有味道,质软而不黏牙,香甜浓烈而不肥腻。配上潮汕有名的功夫茶,更是余味无穷。

五. 湖北省 天门 天门传统黄谭米粉

天门黄谭人的传统招牌糊汤米粉,味道算不错的,开张到现在生意一直很好,主要经营天门传统黄谭米粉。正宗的糊汤是用鳝鱼熬的。臊子是炸过的鳝鱼丝,这里的油条粗又大,用透亮的油炸,拌在糊汤粉里头吃着好爽!

米粉,是指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压条等工序制成的条状、丝状米制品,而不是词义上理解的以大米为原料以研磨制成的粉状物料。米粉质地柔韧,富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配以各种菜码或汤料进行汤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尤其南方消费者)的喜爱。米粉品种众多,可分为排米粉、方块米粉、波纹米粉、银丝米粉、湿米粉、干米粉等。它们的生产工艺大同小异,一般为:大米 — 淘洗 — 浸泡 — 磨浆 — 蒸粉 — 压片(挤丝)—复蒸 — 冷却 — 干燥 — 包装 — 成品。

在中国南方由于盛产稻米,比较流行,南方人习惯吃米饭,对比较干的食品难以下咽,因此米粉一般都是做成汤面。 南方各地的米粉吃法和作料配制也都不相同。

六. 云南省 怒江 福贡县 马吉乡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

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古当行政村共有农户306户,1142人,其中村办事处周边5个自然村共178户,646人。人均收入580元(2004年)。古当村是著名的傈僳族服饰和歌舞之乡,素有“美女村”的称誉。

该村地处碧罗雪山腹地,依山而建,海拔1890米,森林覆盖率98%。4条小河在村尾汇合后冲出峡口,附近有两条瀑布、两个温泉,生态环境极佳。这里是通往维西县、贡山县的交通要道,翻越碧罗雪山走10小时就可到维西县。该村傈僳族在清末从维西县迁来,民居建筑与村落格局传统风貌保存较好,建房中择地、选材、建房、进房等过程一直延续传统方式,在各类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传统竹木结构“千脚落地”茅草顶房占62%,传统竹木结构“千脚落地”石棉瓦顶房占22%,砖木结构房占16%。古当村现在仍然保留传统纺织和榨漆油工艺,是农耕、采集等生计方式的补充。

傈僳族服饰简朴大方,做工精细。女装以红、白色为主色调,上衣为无袖右衽衫,下穿手工纺织的麻布裙,裙边装饰蓝红线条或花边。左肩斜挎用贝壳串成的长链“拉奔”和红白相间的串珠,胸前配挂多根串珠为胸饰,在“拉奔”和串珠下方结数个毛线球,鲜艳美观。传统男装以黑、白为基调,穿及膝白色长衫,外罩黑褂子,型似喜鹊,称为“喜鹊服”。现在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襟等显眼处镶花边。成年男子普遍配“怒刀”、带弩弓、背兽皮箭包,英勇剽悍之气尽显。妇女头戴用红、白色串珠和贝壳制作的珠珠帽Zone“哦勒”,男子戴1尺高的布帽子,右边挂一块红布飘带作装饰。

民间文学在傈僳族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古当村流传着丰富的神话故事、儿歌、诗歌、谚语、传说等,如《孤儿找龙女》、《猴子搓麻线》、《兔子与狐狸的故事》、《刮木毕斗鬼的故事》、《狗食太阳》等。

傈僳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当地流传的民歌有情歌“优叶”、叙事歌“木刮”、儿歌“然尼斗石”、迎亲调“吃知斗俄”、哀歌“阿双吉俄”、挽歌“诗俄斗俄”等。民间乐器有弹拨乐器“其奔”、短笛“笛哩图”、竹笛、三片口弦、单片口弦、木叶等。傈僳族民间舞蹈称为“千俄千”,种类较多,有生产舞、丰收舞、婚礼舞、模拟动物动作舞、织布舞、洗麻舞等,多为集体舞,或成排,或围圈,脚步有进有退,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民族文娱体育活动丰富。除传统的射弩外,还有用于强身健体、节庆活动时比赛和表演的打球、爬竹竿、过溜索、射粑粑、射鸡蛋、摔跤、荡秋千、斗膝、压翘翘板等。

传统节日阔时节,即傈僳族的新年节,节期为每年12月20日。现在,阔时节已经成为怒江州的法定节日。每年阔时节时,全村人聚集在村公所进行各种活动,唱歌跳舞,吹奏乐器,欢庆节日。

傈僳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古当村多有保存。根据月亮圆缺推定节令,安排生产。有自己传统的民间医药。村里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优良传统。

七. 内蒙古 呼和浩特 赛罕区 传统食品手扒肉

手扒肉是红食中的一种。蒙古族人民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顾名思义,“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是牧民们的家常便饭。手扒肉的做法是把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放在大锅里不加盐和其他调料,用原汁煮熟。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调好的佐料吃。根据牧民的习惯,手扒肉一般用作晚餐。 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扒肉就算没完全领略到草原的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

蒙古族的手把肉不同于一般的吃肉啃骨,不仅烹制上有许多独特技艺,而且在食用上也有许多特有的礼仪文化。“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肉方法之一。做“手扒肉”多选用草原牧场生长的两龄羊,采用传统的“掏心法”宰杀,因为这样宰杀的羊由于心脏骤然收缩,全身血管扩张,肉最鲜嫩。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不加任何调味佐料),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这种传统做法的特点是肉嫩,味鲜。现在一般的做法,是在第一道工序完成后,再加佐料烹调后食用。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手扒羊肉质鲜嫩,味美可口,食用时常用蒙古刀切成小块,蘸上青蒜末、鲜酱油。当地蒙古族习惯吃法是一手拿肉骨头,一手拿蒙古刀,边剔边吃,技艺娴熟,常常可做到骨头上一丝肉渣都不剩。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敬重和爱戴之情的传统方式。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八. 广东省 揭阳 惠来县 靖海鲍鱼

惠来县靖海镇海域是鲍鱼的著名产地。这一带海域为浅海区,礁群连绵,浪粗流急,又无大流量的淡水注入,海水咸度高,鲍鱼的食物-----藻类茂盛,是鲍鱼生长的优良海域。

靖海鲍鱼个小,味美。鲍鱼为海产八珍之一,鲜食、干制均可。潮菜“清炖鲍鱼”为宴席上佳肴,选靖海鲍鱼炮制,其味更醇更佳。鲍鱼壳可作药用,具清肝明目之功效。

鲍鱼为海产八珍之一,是一种原始的海洋贝类,鲜食、干制均可。潮菜“清炖鲍鱼”为宴席上佳肴,选靖海鲍鱼炮制,其味更醇更佳。鲍鱼壳可作药用,具清肝明目之功效。用于肝肾阴虚,骨蒸劳热,咳嗽;肝阴虚,视物昏暗等。鲍鱼汤:鲍鱼60~120g,加水煮汤,放食盐少许调味。一日分2次服食。本方取鲍鱼滋阴清热作用。用于虚劳或肺结核潮热、盗汗或咳嗽等。鲍鱼“肉与壳(石决明)两可用,……然皆治目。”(《本草衍义》),配以枸杞子、菊花尤能补肝益精而明目。对于肝虚有热者,石决明、菊花尚有清肝热的作用。用于肝虚目暗、视物昏花、眼干目涩等。皇朝御用的天下第一鲍,是采用于不受到污染的海外放置野外成长的三山浦极品鲍鱼之品种,在待2至3年后迅速采收、制成及包装。由鲜鸡、鼓油及水熬煮多日后的顶汤,再配合日本干贝齐释放美味,让鲍鱼吸满汤汁精华,加上卓越的采购和包装技术,不但保留了新鲜鲍鱼的鲜味,而且弹牙顺口,口感上佳。

中医称鲍鱼功效可平肝潜阳,解热明目,止渴通淋;主治肝热上逆,头晕目眩,骨蒸劳热,青肓内障,高血压眼底出血等症。

九. 广东省 揭阳 惠来县 隆江菜脯

即萝卜干,晒干的萝卜。

与潮汕咸菜、鱼露并称“潮汕三宝”。因萝卜在潮汕俗称“菜头”,故称“菜脯”。

萝卜本来就是有益的蔬菜,它所含的维生素B极为丰富,铁质含量很高。所以萝卜干也是最不起眼最便宜但却是最好的养生食物,它的铁质含量除了金针菜之外超过一切食物。

产品特点:咸香脆口,消食开胃

食用方法:

1、洗净撕开,直接送白粥,常于早餐食用;

2、作潮菜配料,如切片加鲜虾做汤,有龙舌凤尾汤之美称,更常用于配鱼或肉烹煮;

3、与鸡蛋一并煎至成饼状,即潮汕名菜“菜脯蛋”

4、保健食用,有开胃消食,消风行气之效。

现在,潮汕菜脯经过加工,已经成为地方特色的送礼佳品,海外华侨回潮汕探亲回去时,最喜欢带去家乡的菜脯。

十.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镇远 传统中药材三七

镇远60年代人工栽培成功,现有基地20余亩。一般为亩产商品三七110.3公斤,亩产值达1.1万元,创利2250元,经济益显著,开发前景良好。( 镇远县)
惠来附近正宗的特产广东惠来特产大全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