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哪里特产便宜好吃 赤峰特产去哪里买比较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21 16:22:34

一. 内蒙古 赤峰 巴林左旗 巴林左旗笤帚

巴林左旗笤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部,距巴林左旗政府所在地25公里,全镇辖区33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14415户,总人口58374人,全镇总面积114.2万亩,耕地面积31.29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8.9万亩,草牧场面积68.4万亩,现有家畜存栏17.5万头(只).十三敖包镇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种植作物以玉米和笤帚苗为主,旱坡地以种植笤帚苗为主,年种植笤帚苗达到10多万亩.

十三敖包镇笤帚苗生产已有50多年历史,素以(笤帚苗之乡)而闻名,笤帚苗制品是广大农村,城镇,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和消费品,笤帚制品以其绿色环保,无污染,无公害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需求量逐年上升,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经济效益可观,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现在已开始出口韩国和欧洲等国家,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指导和关怀下,制定优惠政策,创建宽松环境,采取有力措施,实行专项推进,取得一定成效,笤帚苗产业已成为全镇主导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全镇笤帚苗种植,加工,销售产值达到2亿元,获取收入达到8000多万元,人均13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3%.

经过多年培养和发展,笤帚苗产业不断壮大,知名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地位,信誉程度越来越好,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笤帚苗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最大的笤帚苗集散地:内蒙古地区种类齐全的笤帚制品加工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笤帚苗交易市场.

二. 内蒙古 赤峰 红山区 赤峰麻黄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是全国麻黄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总面积达37.2万公顷,其中以麻黄为建群种的群聚11.1万公顷。自古被誉为“麻黄故乡”。

麻黄又称草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小灌木。麻黄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极重要的药用价值。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诱发出汗、抗过敏等作用;麻黄挥发油有抑制流感病毒和解热镇静作用;麻黄定碱可降低血压;伪麻黄碱能利尿。在中医药中,麻黄全草入药,是一种极具价值的中药植物资源。

三. 内蒙古 赤峰 克什克腾旗 达里湖鲫鱼

达里湖鲫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里湖是距北京最近的高原内陆湖泊,地处贡格尔大草原深处,方圆百里之内无任何农业污染源。达里湖由于其特殊的高原气候条件、纯天然无污染 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碳酸盐型半咸水湖水质。每年的十二月下旬是达里湖的开捕时节,当地自然保护区的捕捞队会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开捕仪式,并用专业的机械和 渔网捕捞当地最有特色的达里湖银鲫。而每年一到这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也是十分火热,很多游客都是专门来品尝达里湖银鲫的。同样都是鲫鱼,为什么达里 湖的银鲫这样受追捧呢?

原来,达里湖银鲫是当地湖区自然繁育生长形成的一个特色鱼种,它通体呈闪亮的银色,生长速度缓慢,所有商品鱼鱼龄均能达到5-10龄,鱼体 内含有大量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脂肪含量低而恰到好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当地素有“赛甲鱼”之美称。

达里湖银鲫在当地的出水价就已经卖到了二十多元一斤,而且也带动了当地以达里湖银鲫鱼为特色的餐饮消费。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体形呈纺锤型,显细长,体色黑灰或显金黄,口端位,可伸缩,无须,鳞片大,易脱落。背鳍较其它地区鲫鱼小,背鳍、臀鳍具粗壮带锯齿的硬刺。 2、内在品质指标:达里湖鲫鱼肉质精道,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具有调节人体代谢平衡以及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有助于防止衰老;并且对肝功能衰竭和降低血糖有一定的功效,经常食用达里湖鲫鱼对高血压、心脏病、肝脏病、糖尿病、脱发、贫血等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达里湖鲫鱼的蛋白质含量丰富;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也较高,其中钠、铜等含量高于普通鲫鱼。达里湖鲫鱼所含丰富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可以防止动脉硬化,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并且对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治疗有一定的好处,同时也是孕产妇及产后虚弱者最理想的纯天然营养滋补佳品。风干样品中蛋白质含量在70-82%,脂肪含量4.00-10.00%,钠200-400mg/100g,铜0.3—0.6 mg/100g。达里湖鲫鱼由于长期适应湖水的盐碱环境,形成了其特有的遗传特性。据原内蒙古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试验,该所从达里湖运回所内渔场的亲鱼,经在淡水池塘几年的培养,雌鱼都不能产卵繁殖,这可能与其长期栖息、繁衍的环境有极大的关系。 3、质量安全要求:①在鱼苗孵化和培育期间,不使用相关标准禁用的各类药物。②使用天然湖水孵化培育鱼苗,达到规格后人工放流到湖泊中。③在商品鱼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防腐剂和食品添加剂。

地域范围

达里湖鲫鱼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达里湖湖区及周边注入水系,属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2′—117°00′,北纬43°11′—43°27′之间。总面积119413.55公顷,每年产量为40万公斤。

四. 内蒙古 赤峰 敖汉旗 “富达”保健蛋

"富达"保健蛋是应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生产的绿色保健食品,与普通鸡蛋相比较,具有营养丰富、口感自然醇香、无激素、无化药残留等特点。

经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理化测试中心检测:钙、硒、铁、锌、和胆固醇分别为510mg/kg、0.105mg/kg、23.04mg/kg、18.83mg/kg和317mg/100g,比普通鸡蛋分别提高了456.5%、100%、77.2%、111.6%,胆固醇降低了47.1%,激素、抗生素、化药为零。

主要特点:

1、

本品硒、锌含量是普通鸡蛋的3-5倍。

2、

钙含量是普通鸡蛋的4-5倍。

3、

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

4、

蛋清浓稠,蛋黄呈桔红色。

保健功能:

“富达”牌保健蛋富含多种营养保健物质和促生长未知因子,能促进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增加体高、增长智力、增强免疫力、抗病力;预防和治疗中老年人骨质疏松、冠心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对孕产妇、幼儿有明显的保健作用,是食疗、食补的理想佳品,是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

五. 内蒙古 赤峰 喀喇沁旗 牛家营子中药材

牛家营子镇隶属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位于市区南部、喀喇沁旗东北部。全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全镇辖18个行政村,288个村民组,总户数12934户,总人口53134人,镇区常驻人口5837人。全镇有蒙、汉、满、朝鲜四个民族。

牛家营子镇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销基地之一。农作物是中药材,其中北沙参、桔梗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

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在政府和中药材协会的科学引导下,全镇种植中药材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5万亩,比2007年增加了8000亩,其中北沙参达到1.6万亩,桔梗2.5万亩。药材种植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来源。

六. 内蒙古 赤峰 红山区 蒙古凉粉

原为清宫中的小吃,康熙年间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王后传入当地蒙古上层人家,作为夏季消暑冷食,后又传入民间。其以荞麦为原料,经碾轧、过箩等工序,以清水和成糊状,放在锅里煮,待稠时舀出摊于案板上冷却。吃时,使一种薄铁片斜下穿孔一层层向下刮,则成一根根长条,盛入碗内颤颤巍巍,呈半透明状,浇酱油、醋、芝麻酱及葱丝、芥末等佐料,并点一两滴香油。味道清香,色泽鲜艳,凉爽可口。

七. 内蒙古 赤峰 翁牛特旗 翁牛特大米

翁牛特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翁牛特大米是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的。

翁牛特旗的富硒香米最具特色,品质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翁牛特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翁旗特香米概说(一)

一、草原上的两河流域

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发源和流淌着两条美丽的河——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历史上,这两条河水量丰富,流域内土地肥沃,是悠久的农耕区。

两河流域曾经养育过一个强盛的草原帝国----契丹王朝。《辽史》记载:“神人乘白马,仙女驾青牛车至木叶山二水合流而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诗意般地阐释了契丹族的渊源。文中二水合流的地点,也是传说中“神人、仙女”相遇的地点,就在翁牛特旗白音套海镇的大冷嘎查。文中的“二水”,其一水为潢水(现西拉沐沦河),另一水为土河(现老哈河)。

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在翁旗境内穿越科尔沁沙地而汇流成为西辽河,在漫长历史的洪水冲击下,两河沿岸淤积出了广阔的平原。这里气候温和、水草丰美、宜农宜牧,被称为西辽河的“金三角”。就在这个西辽河的“金三角”上,产出独具盛名的地方特色大米——翁牛特香米。

二、探索水稻种植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十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宝机祖父匀德实时“始教民稼稻”。

金代,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东北各地,稷和水稻已在东北地区开始种植。

元代,重视屯田和边境开发。据1308年统计,全国屯田有一百二十余所,垦田面积约在二十万顷以上。北达漠北,南至海南都进行屯田。翁牛特旗海金山种牛场,在建国后曾出土一枚元代的八思巴文铜印,侧边款刻有汉译印文“兵农运粮百户印”,为元代军中运粮官之印。

明代,翁牛特旗为明“三卫”之地。当时,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两岸到处是广阔的牧场,沼泽、水面随处可见,芦苇、水草、水稗草、蒲草遍布草原。当人们遇到饥荒的时候,就1采集水稗草籽和沙地中的“曲力根”等草籽充饥。人们为了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生产粮食,就从燕山南向现翁牛特东部引种了水稻,连续引种二年,种出来的水稻只抽穗不结实,以失败告终。时间距今已经有500多年。

三、清代水稻种植成功

清代,翁牛特左翼旗第四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1687—1730年袭封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时期,翁牛特草原上试种水稻获得了成功。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翁牛特部受灾严重,民多乏食,清朝遣官往赈。当时,在翁牛特广阔的草原上自然灾害频发,土地上种的庄稼不是旱就是涝,庄稼或不收或减收。受灾乏食给人们以深刻的启发,怎样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土资源种植水稻,又成为人们探索的目标。据海拉苏镇鲜兴村人讲,约在1696年,有三个金姓的朝鲜族人(朝鲜族多结伴外出,勤劳而有种稻技术),来到了翁牛特旗东部西拉沐沦河南岸的今花都什村。他们看到这里土地广阔,水资源充足,便从家乡带来了几样水稻种子,试种了水稻。到了秋天,居然有一个带红芒的水稻获得了收成。这是翁牛特草原上第一次收获的稻谷,人们为此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消息传到了翁牛特左翼旗第四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贝勒派人召来引种水稻的朝鲜族人询问,知道了确切的经过,并把大米拿来亲口品尝, 贝勒品尝后满口余香,连声叫好。原来这几个朝鲜族人在翁牛特草原上种植出的大米,就是元代王祯《农书》卷7《百谷谱·早稻》中记载的小香稻:“一种有小香稻者,赤芒白粒,其米如玉,饭之香美,凡祭礼宴宾,以为上馔,盖贵其罕也”。 贝勒从未见过此等好米,说道:“此米珍贵,非平民所食者。”遂下令:“我蒙土产米,属祖恩天赐,概不允外传。”贝勒又发令:“有朝鲜族人求入旗为贝勒府种稻者,昭准入旗境。”并且为朝鲜族种稻人划定了50顷西拉沐沦河南岸最好的洪水淤积的黑土地,专门为贝勒府种植水稻。这样一来,先来种稻的朝鲜族人又陆续从家乡带来了族人族亲,到翁牛特草原聚族而居,为郡王府种稻,久而久之,繁衍生息,成为一个屯子,称之为“王爷稻子把”。这一专用地名,在民间一直被沿用到“0”后期。当时,翁牛特草原上种出的“小香稻米”,被贝勒进贡到了京城。康熙膳罢,香飘四溢,龙颜大悦,谕令:“此米匿迹已久,可酌量入宫”。从此翁牛特草原上生产的“小香稻米”也叫“翁牛特香米”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宫贡米”。此后,除了清皇宫使用翁牛特“贡米”外,就是在康熙北巡,或驻跸避署山庄,或围场狩猎时,食米也必用“翁牛特香米”。翁牛特草原上的“翁牛特香米”遂成为清代宫廷的贡米,时间距今已经300多年。

四、清末民初垦荒种稻

清朝末年(1902~1912),西辽河上游流域的牧民逐渐从原有的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实施了“蒙古生计在耕不在牧”的放垦政策(清史稿·卷120·食货一)。并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颁布了全面开垦之令,同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掌管开垦事宜。

民国初期的1917年,热河政府在扎鲁特左右旗开始放垦新开河以北的荒地。1924年,鲁北设治局成立,办理垦荒事宜。1925年,在巴林左旗设林东垦务局,主持放垦事宜。1926年,设天山垦务局,主持阿鲁科尔沁旗、扎鲁特右旗、巴林左旗和翁牛特左旗放垦事宜。

约从1925年起,热河政府在翁牛特东部的大兴等地大面积垦荒种稻。到1929年时,赤峰市的水稻种植面积为15000亩(王汉武、王文仲《赤峰市水稻生产发展对策》)。当时,这些水稻种植面积绝大部分在翁牛特旗东部。

五、建国后水稻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翁牛特旗在建国前的1946年、1947年和1948年的水稻产量分别为315吨、261吨和389吨。到建国时的1949年,全旗水稻种植面积为9000亩,总产315吨,666.7平方米单产仅35公斤。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翁牛特的水稻生产,扶持当地牧民兴修水利,统筹规划,农牧林业兼顾,农牧林结合,可持续发展,使翁牛特草原的水稻生产走上了健康有序发展的黄金时期。自进入21纪以来,翁牛特旗立足资源优势,打造有机、绿色、无公害、天然无污染的品牌,目前翁牛特草原上的有机稻米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建国后,全旗水稻种植面积得到快速发展,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2010年,全旗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169223亩、82523吨和487.7公斤。分别是1985年的10倍、21.5倍和2.1倍;分别是1949年的18.8倍、262倍和13.9倍。

六、建国后水稻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动态分析

第一个阶段:自然发展阶段。从建国的1949年至1984年的36年间,翁旗的水稻种植处于自然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处于自发种植状态。水稻种植技术落后,以漫撒籽的水直播方式种植,单产低,效益低。这时候只是零星种植,种植地块儿仅限于部分沼泽地和河滩地。使用的品种为地方品种,红芒圆粒,亩产在百公斤左右徘徊,平均只有132公斤。种植过程中,除玉田皋从1975年柴春泽引进插秧栽培技术外,全旗水稻种植从来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大米是纯粹的天然无污染,口感香醇,十分受人喜爱。当时,由于大米是紧缺商品,大米被各级单位采购,或者拿小米、玉米到产地去换大米,一斤小米找给一斤大米8分-1角钱,或者2斤玉米换一斤大米。产品不愁销路。

第二个阶段:科技进步阶段。从1985年起至1996年,翁旗的水稻种植进入了依靠科技进步的阶段。这一阶段最为显著地特征是科学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包括水稻插秧、机械插秧、旱育秧、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大批先进的科学技术得到了普及,有力的促进了全旗水稻产业的大发展。水稻种植面积打破了26年内在一万亩左右徘徊的局面,开始了科学的大面积种植。在此期的12年间,全旗平均每年净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一万亩,水稻单产和总产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到1996年,全旗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31484亩,亩产达到349公斤,总产达到49838吨。分别比1984年增长了10倍、2.87倍和15倍。水稻成为翁旗的大宗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占全旗粮食播种面积的 %。

第三个阶段:有机富硒种植阶段。从1997年起至2012年,翁旗的水稻种植进入了依靠科技进步的阶段。这一阶段最为显著地特征是大力开展了有机富硒水稻的种植。

翁牛特旗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产业资源优势,旗委、旗政府早在1998年,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科学地提出了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翁旗农牧业的主导产业。从1999年到现在,翁牛特旗的有机农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如破竹,从东到西,遍地开花,翁牛特旗的有机农业在全市、全区乃至全国渐渐有了名气,有机食品成了各大中城市、香港等地居民的-货。

旗委、旗政府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全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单位等产业模式,成功地构建起一条从种子、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供应到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到市场开发的完整的有机产业链条。在发展有机农业的方式上,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形式、公司形式、农场形式、村企形式、订单基地形式等五种运作机制。

为了推进全旗有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旗委、旗政府着重抓着重抓了四个环节:一、健全组织,政策扶持。旗里成立了发展有机农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大了有机农业的资金投入,对生产经营有机食品的龙头企业和销售大户,减免税收,优先发放贷款。与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聘请了十多位专家学者担任有机农业顾问。《翁牛特有机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国家级有机农业专家评审论证。二、抓宣传,重培训。三、打品牌,创市场。立足挖掘翁牛特旗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铸造“天枢一品”品牌。 四、制定标准,抓监测。为了抓好有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翁牛特旗成立了“翁牛特旗有机食品质量检测中心”,制订出了有机水稻、有机杂粮、有机牛羊养殖等地方标准和操作规程。

强有力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目前,全旗已有8个龙头企业的18个品种获得国家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全旗有机水稻认证面积达到3万亩,有机杂粮面积达到5万亩,中草药及林果面积1500亩,饲草料基地1万亩,天然草场达到4万亩,有机牛羊总头数达到7.8万头只,有机肉蛋禽达到20万只。已具备年产有机富硒大米12000吨、有机杂粮5000吨、有机牛羊禽肉1000吨,有机禽蛋1500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全旗220万亩耕地全部被自治区认定为“无公害生产基地”,是自治区唯一一家“全区有机农业示范旗(县)”,也是全国以旗县为单位、整体推进有机农业的第一旗(县)。

翁牛特旗米业协会

13483529

大米

八. 北京市 西城区 便宜坊烤鸭

便宜坊经营的“焖炉烤鸭”是北京烤鸭两大流派之一。其特点是皮酥肉嫩,口味鲜美,又因其烤制过程鸭子不见明火,保证烤鸭表面无杂质,而被誉为“绿色烤鸭”。2002年被中国国内贸易局评定为“中国名菜”,便宜坊焖炉烤鸭绝艺已进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便宜坊创新烤鸭“花香酥”和“蔬香酥”,更因营养丰富,口味时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被评为“最具流行菜品”。

便宜坊的精品鲁菜,尤其强调了美食与健康的融合。其招牌菜有:盐水鸭肝、芥末鸭掌、水晶鸭舌、酒香醉鸭心、干烧鸭四宝、葱烧海参、酥香鲫鱼、糟溜鱼片、浓汁鱼肚、肉丝拉皮、烩乌鱼蛋汤等。

地址:北三环中路6号

电话:82021019

九. 内蒙古 赤峰 红山区 哈达火烧

又名杠子火烧,也叫火烧,在赤峰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其形状如上下合在一起的小圆盒子。制作方法特别,主要用盐和矾和面,加黄油和白糖反复揉搓后,用杠子压到结结实实,再装进模子放到烤炉中烤熟。特点是不怕挤压、冷冻和日晒,不易发霉变质,装在车上、驮在马上或者放在褡裢里都行。旧时当地人出行都要装上一口袋“火烧”,远途充饥或赠送亲友都即方便又实惠。

十. 内蒙古 赤峰 敖汉旗 赤峰黄玉米

赤峰黄玉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原产地标识——“赤峰黄玉米”常年产量220万吨,商品量180万吨。
赤峰特产必买清单赤峰十大特产哪里买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