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曼珠沙华特产店 西藏十大特产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12-21 17:35:03

一. 西藏 昌都 贡觉县 膀香

昌都名土品主要有膀香、虫草、贝母、知母、雪莲、核桃、藏刀花鱼、编鱼及高原畜产品等.( 昌都)

二. 西藏 昌都 丁青县 醉梨

醉梨出产在西藏昌都地区的八宿县、左贡县及怒江两岸上林卡与下林卡区。醉梨醇香,食之不觉酒味,食后不久宛然如醉。醉梨果实卵圆形,果皮黄色,上有麻点密布。果肉黄白色,肉质松脆、稍粗,汁多味甜,果心稍大、食之有渣,重400—500克。传说天神为了欢迎文成公主入藏一行,以醉梨代酒为其洗尘。

三. 江苏省 连云港市 东海 双店百合花

双店百合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双店百合花是江苏连云港东海双店镇的。

双店百合花

江苏省东海县双店镇现辖行政区域

《关于明确双店百合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的请示》,东政发〔2014〕8号

江苏省地方标准:《双店百合花》(草案)

四. 西藏 山南 加查县 天珠

天珠为九眼石页岩,含有玉质及玛瑙成份,为藏密七宝之一,史书记载为(九眼石天珠)。天珠主要产地在西藏、藏东、不丹、锡金、拉答克等喜马拉雅山域,是一种稀有宝石。天珠内部结构,具有天然宇宙强烈的磁场能量,其中“镱”元素的磁场相当的强烈,且全世界目前仅有西藏天珠有此一特殊元素磁场,因此配用天珠而产生的避邪、血症、防止中风、增强内气等之功效。天珠属于沉积岩之一种,组成颗粒为1/256公厘,主要由黏土固结而成的薄页片状岩石。天珠的色泽大约可分为黑色、白色、红色、咖啡色及绿色等颜色,页岩颜色因所含化学物质而不同,如含卷氧化铁者呈红色,含氢氧化铁者呈微黄色,含炭质则呈灰黑色。

天珠磁场为水晶的三倍,水晶磁波为4伏特,天珠则为13伏特。矿石的硬度越高,磁场越强,而天珠是半宝石,硬度为莫氏7至8.5,除南非钻石硬度为莫氏10外,当今地球上再也没有任何矿石的磁场强得过天珠。这也是唯独西藏的玛瑙才称为天珠,而巴西、波斯、苏联、印尼、台湾的玛瑙,并不能称为天珠的原因。不过任何矿石都有磁场,只是强弱有别。惟因西藏玛瑙磁场效果感应最强,因此市售许多玛瑙宝珠,毋论是否来自西藏原产地,大家一律声称是西藏天珠的原因即在此。

天珠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之间,阿利安人在印度古国,所遗留焉的古老文献《吠陀经》中记载之古瑜珈理义、咒术、神祗和图腾(Totems)等符号,融合佛学思想为依据,并以简单、白话、易懂的方式解说!以应广大之学者,便于探讨研习,藉增法缘也。

原始传统佛教,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天然灾害繁生无穷,求神助佑之心自然产生!天珠因此被创造出来。同时,也渗进了各种药物治病,并以巫术咒语的图案造形,符画于石材上(天珠),进而达到提升精神(灵魂)意识的效益!即是古代一种“符令”的表征。

五. 西藏 西藏鼻烟壶

在西藏生活,会常常看到有上了年纪的藏族老人在吸食鼻烟,关于鼻烟在中国的起源,清代的赵之谦在《勇卢闲话》记载道:“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万历九年,利玛窦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国人多服鼻烟,短衣数重,裹为小囊藏鼻烟。”而在西藏,吸鼻烟早已成为藏族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生活习俗,随着这一习俗的流传,鼻烟的容器——鼻烟壶,也渐渐演绎出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器物文化。据专家介绍,鼻烟壶最开始是从游牧民的生活中开始流传的,古时候,由于游牧民过着经常迁移的生活,从而养成了把日常生活用具,如针线盒、火镰、腰刀等佩带在身上作为装饰品的习惯,鼻烟壶就是其中之一。其后才渐渐发展到整个藏族地区。

现在,很多古董店里,都有着各种不同的鼻烟壶收藏,据说藏族的鼻烟壶在收藏品市场中是一种很热门的收藏品。很多人都喜欢从鼻烟壶中寻找古代藏族同胞们的生活轨迹。而由此也衍生了人们对鼻烟壶历史及文化的研究。据专家介绍,鼻烟壶按其质地来分,大体可分为四种,即角质、皮质、木质、镶珠宝类等。角质的鼻烟壶多为早期产生,牛角、公黄牛角、公犏牛角、羊角、岩羊角、鹿角等都可以做鼻烟壶;皮质鼻烟壶,材料大都取自獐皮的颈部至颈下端的皮,这种鼻烟壶可以让烟末与袋内粗糙的表面磨合得更细。很多藏族人还会在烟袋上穿一条皮绳,并系上小铜铃,当鼻烟壶在拇指上敲击的时候会发出悦耳的铃音,让吸烟者乐在其中;木制鼻烟壶,一般取材于优质的木材,其造型有空心圆形,也有上下合盖形;珠宝类鼻烟壶,这种鼻烟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当西-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时,人们的审美观也不断提高,对鼻烟壶的质地和造型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珠宝类鼻烟壶一般选用珊瑚、翡翠、绿松石、象牙、细瓷、玉石、青金石、玛瑙、水晶等材质。

西藏的鼻烟壶文化并不是单独发展出来的,它的发展受到了相邻区域、民族、国家之间的影响。比如清朝时期,中原王朝盛行的鼻烟壶大多造型细腻、精致、小巧,形状多为扁圆形。流传到西藏后,影响了西藏鼻烟壶的发展,形成了粗中带细、刚柔并济的特点。正是因为人们对鼻烟壶文化的热捧,使它渐渐成为藏族人的身份象征,同时在送礼馈赠、争奇斗富乃至官场贿赂方面也有了它的身影。据一位鼻烟壶的收藏家介绍,西藏的大多数鼻烟壶皆出自民间作坊,所以在题材的选择与创新方面,有着民间特有的朴实美,而这种风格也正是藏民族的性格在器物中的表现,了解了鼻烟壶,也算是了解了一部分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了。

六. 河南省 驻马店市 上蔡县 邵店黄姜

邵店黄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上蔡县邵店乡盛产黄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年种植面积1万余亩.

邵店黄姜,原名为“疆”,喻为“疆御百邪”之说,主为御邪,入药之功效,后名为“姜”源于姜太公。商周时期,武王伐纣,《史记周本记》:武王逐率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帝纣闻武王来,发兵七十万距武王,谓之牧野之战,战争残酷,人畜尸体腐坏,滋生瘟疫,周兵病死无数。师尚(即姜太公)军师辅助武王姬发率部转战黄淮之间,军队驻扎在冈山(今河南上蔡境内卧龙岗)上休整,周边是沼泽地,当地百姓用冈山仙草熬汤献于太公以慰周兵,周兵喝仙草汤后,瘟病痊愈,精神大振,士气高昂。太公大喜,上奏武王,命军中凡煮肉汤食,皆放入仙草以驱瘟疫。谓此仙草为“疆”,意为用途广,功能多,疆御百邪。后人为纪念姜太公就把“疆”更名为“姜”,煮肉、熬汤、要放姜也流传沿用至今。冈山,最高处海拔近百米,《上蔡县志》载:芦冈,一名冈山,蜿蜒于蔡邑西偏,环绕起伏,亦一奇观也。北起长村,南抵汝南金铺镇,蜿蜒百里,广十余里,其主体在今邵店乡境内南北贯穿,二十余里。《续齐谐记》记载春秋后期桓景重阳登高,所登之山亦为此冈山,因此上蔡被谓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邵店至今仍有桓氏后裔。姜太公率部所驻冈山即是今邵店境内卧龙岗,所用仙草汤,即是黄姜汤。 邵店黄姜种植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带高徒周游列国,“于陈蔡”。陈,即今淮阳,蔡,即今上蔡。途径卧龙冈北鸿隙湖畔陈蔡之间陈蔡铺(今华陂镇南)一冈陵,遇到大雨,书被淋湿,天晴后在台上曝晒,即为“孔子曝书台”。孔子淋雨后感伤寒带弟子沿卧龙岗向南至蔡埠口(今邵店西)汝河边,这里汝河迂回,风景宜人,一时找不到过河渡口,使子路向田耕农民打听,便是“孔子问津处”,现在,此处仍有一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问津处”三个大字,石碑立在那里。蔡国弟子漆雕开见孔子病患不轻,就从卧龙岗下取当地黄姜熬汤,每日献于孔子,不几日,孔子痊愈,周身轻松,神清目明。于是就有了后来孔子在蔡国三年“讲学布道”,弹琴高歌和创作《大道歌》。从此孔子与蔡国黄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对姜情有独钟,在那个战乱年代终寿72岁,与重食生姜密切相关,《论语》载,子曰:不辙姜食。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对孔子食姜嗜好阐释: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辙。漆雕开为孔子熬汤所用生姜就是卧龙岗下邵店一带所产黄姜。 邵店黄姜源产古蔡国卧龙岗南段两坡上,即今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一带。这里气候属亚热带温湿适宜,4月中旬至于11月中旬,平均气温26.8度,地势一岗(卧龙岗)担两坡,最高海拔98.2米,排水性强,土层深厚,土质松软,呈黄棕,沙壤性,通气性强,PH值7.3,中性偏碱,适合生姜种植和储藏条件,也成就了邵店黄姜的优良品质。据元朝《王祯农书》记载“姜宜耕熟肥地,三月种之,以蚕沙或腐草灰粪覆盖,每垄阔三尺,便于浇水,待发芽后又揠去老姜上作矮棚蔽日,八月收取,九、十月宜作深窖,以糠秕合理暖处,免至冻损,以为来年之种。邵店黄姜味道纯正,色泽金黄,无丝耐煮,辛辣,味长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钾、镁和糖等营养物质,蛋白质1.5-2.0g/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邵店黄姜以优良的品质著名,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效果,邵店黄姜性温散寒邪,有驱寒,暖胃,健脾,生发,消暑治泻,制中夏毒之功效,姜汁水洗澡可润肌美容,泡茶可健胃益寿。据《上蔡县·实业态· 农业》载:邵店一带之姜,为蔡邑驰名之产品,常南至汉口,北至平津。古为“天姜”,曾为历代皇家供品。《上蔡县志· 建制志》载:清康熙年间建城堡为邵店寨。邵店集自古商业鼎盛,为群众交易土产,黄姜,购置日杂之集散地。邵店集以黄姜为主要交易点,姜贩遍布各地。黄姜初加工在民国年间就已起步,上世纪80年代,姜片厂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加工后的“蔡州天姜”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该乡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姜生产,全乡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总产量达300万公斤。在种植上,积极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推广塑料大棚育苗和姜田不搭棚的先进生产技术,既提高了产量和产品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建起了规模较大的生姜加工厂,产品有脱水姜片、姜丝、姜粉,成为俏销国内外优质保健食品。为邵店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上蔡古诗词选集》中曾这样描述:“百里卧龙岗,千顷姜山藏,蜿蜒迂回至,富庶邵店乡。”

地域范围

邵店黄姜的地域保护范围在邵店乡境内海拔98.5米的一岗(卧龙岗)担两坡上,南与汝南县搭界,东与上蔡县杨屯乡接壤,西、北与西平县为邻。包括邵店全乡,涉及籽粒村、棚楼村、卜庄村、小楼村、西岗村、邵店村、集北村、庙王村、高李村、刘岳村、前杨村、后杨村、十里铺村、丁楼村、石佛村、郭屯村、尹赵村、刘庄村、上岗村、苑寨村、蔡屯村共21个行政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北纬33°14′00”-33°22′00”东经114°23′00”-114°33′00”。开(开封)龚(龚家棚)路穿境而过,东西总长10㎞,南北总长9㎞,适宜种植面积5343公顷,年总常量90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其新鲜根茎,呈扁平不规则块状,形态奇特,并有枝状分支。块小,有丝,色泽金黄。适宜调味品及保健食品和深加工制品。 2、内在品质指标:据测定,邵店黄姜含蛋白质1.5-2.0g /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3、安全要求:产地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

七. 西藏 林芝 朗县 朗县核桃

朗县核桃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朗县,神奇美丽,人杰地灵。是十三世0喇嘛土登嘉措和九世班禅曲吉尼玛的出生地。“核桃”藏语“达嘎”,据传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随陪嫁被带入西藏,后逐步在西藏广为栽种,民间有把核桃作为婚庆和爱情象征的习俗,被喻为“百年好合”。因核桃一次栽培,百年受益,故西-民又称其为“百年庄稼”。其品种主要有酥油核桃、鸡蛋核桃等优秀品种,是历代0和达官显贵的贡品。朗县核桃,虽其貌不扬,但品质极佳,核桃仁松脆味甘,肉质香醇甜润,香气逼人,无与伦比。在2008年全国首届核桃大会上,一举夺冠,赢得“酥油核桃”的美誉。

地域范围

朗县位于朗县位于林芝地区西南部,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北临林芝县、工布江达县,南抵印度,西与山南地区加查县相邻,东邻米林县。地理位置处于位于东经92.28°,北纬28.40°~29.29°之间。总面积为4200平方公里。朗县核桃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正是朗县辖区内,包括洞嘎镇、朗镇、仲达镇、拉多乡、金东乡、登木乡6个乡镇辖28个行政村,平均海拔3200米,干湿季节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日较差大,年较差小,无工业、环境无污染,特别适合朗县核桃生长。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坚果整齐端正,果面光或较麻;缝合线平或低。形状为圆形和卵圆形,平均单果重不小于9克。种仁为黄白色。 (2)内在品质:易取仁,口感好,含蛋白质17-19%,含油量66-70%,含钙750-850mg/kg、铁18-22mg/kg,风味香甜,品质上等。 (3)安全要求:核桃产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坚果》的安全指标,在包装,标识上须符合农业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进入市场遵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八. 西藏 山南 加查县 加查木碗

加查木碗

加查木碗是在西藏久员盛名的民族工艺品,取木材独特,做工精致,美观大方,品种齐全,是富具藏族特色的饮食炊具中的上等佳品及旅游工艺品中的精品。

加查木碗分大中小三种规格,颜色主要有红、黄、白白之种,花级主要有自然木纹、藏画雕刻等几种,小号碗开口大而向外撒开,简易盖,主要用于唱青稞洒和酥油茶,中号碗开口大向外撒开,一般用于吃来饭,土地(语言意思为面条、面疙瘩),大号碗及上下两半,上半为半琼形稍扁,亦可盛菜,下半亦为半球形稍扁配有碗底,主要用于盛菜,有时也用吃饭。木碗做工独到之处在于选材,主要选用木疙瘩、疙瘩、桦树疙瘩和小杜鹃根疙瘩,原因是这种料做成的产品经久耐用不裂缝,质地坚硬,外表光漏、华丽,质量上乘,卖价高,效益好。

经过长期改进、发展,木碗不仅品种花样繁多,同时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各种先进文化,兼具民族特色,世界特色、现代特色,但是制优仍处于做坊时代由乡间农户量散经营,质量参差不一价格200元个,50元个,20元个不等。不成规模,整体效益差。因此“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将其列入四大特色经济之一高度重视,大力开发,采取多种渠道集资办、厂、力、企,多种形式经营,力主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营选加查支柱产业、优势品牌和拳头产品。

九. 西藏 林芝 巴宜区 林芝苹果

林芝苹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林芝苹果个头不大,皮厚肉脆,水分大。

地域范围

林芝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南邻米林县,东接墨脱县,西部和西北部与工布江达县交界,北部和东北部与波密县相连。县境内山峦起伏,地势险峻,森林广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县境东北部和西北部为藏东南山地河谷地貌,西南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貌。尼洋河横贯县境,并在境内汇入雅鲁藏布江。林芝县南部为冈底斯山余脉,北部属念青唐古拉山支脉高山地段。全县平均海拔3000米,相对高差2200-4700米。全县国土面积102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万亩,主要种植青稞、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以及苹果、桃、李、核桃等经济林木;草地总面积378.1818万亩,森林面积798万亩。林芝苹果地域保护范围:林芝县所属的八一镇、百巴镇、林芝镇、布久乡、米瑞乡、更章乡6个乡镇所辖的60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93°27′00″—94°41′00″,北纬29°21′00″—29°56′00″。保护规模10000亩,年产量约2.5万吨左右。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林芝苹果主要为红富士、元帅系列品种,是在林芝县特殊气候条件下种植形成独特风味的水果产品。林芝苹果果型端正,色泽光亮艳丽,果面光滑、细腻,香味独特、浓郁,酸甜适口、酥脆化渣,品质优良。保护区内生产的红富士苹果果核部分糖分堆积成透明状,形成了独特的“糖心”;元帅系列果型高庄,色泽艳丽,品质上乘,堪比美国蛇果。2、内在品质指标:经检测,保护区生产的苹果每100g鲜果含总糖10.81g—11.01g和维生素C0.45mg—0.65 mg,硬度为10.5—12.5平方厘米每千克,总酸(以苹果酸计)达到0.345%—0.745%,可溶性固形物占11.4%—15.4%,是一种营养丰富、低热量保健型水果。3、安全要求:要求生产、销售严格执行NY/T5012-2002《无公害食品苹果生产技术规程》、《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等国家、地方标准。

十. 西藏 阿里 札达县 西藏高山牦牛

产地与分布

产于西藏自治区东部的高山草场,以嘉黎县的 牛最佳。另外,在西南部山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湿润草场上也有分布。

外貌特征

体躯较大,结构紧凑,躯长腿短,皮松而厚,但无垂皮。背平,腹大而不下垂, 窄且斜。头重,额宽,面稍凹。大多有角,角向外上方开张。眼圆,有神。尾短且着生点低。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筋骨结实,蹄小而坚实。公 牛 甲高而长 ,母牛。 甲矮而短,且薄。群体毛色较杂,全身黑色者占60%,体黑、头或面部白色 者占30%左右,还有灰色、褐色和白色者。胸部、腹部、体侧和股侧长有长毛,被毛柔 软、厚密。厚密的被毛和发育良好的皮下结缔组织有助于 牛在高寒低温条件下生活。 成年公、母 牛体重平均为420.6千克和242.8千克,体高分别为130.0厘米和107.0厘米

生产性能

平均初生重:公牛13.7千克,母牛12.8千克。母牛产后第二个月开始 乳,产乳高峰期为牧草茂盛的7~8月份。平均日产乳1.03千克,酥油率5.82%~7.49% 产肉性能良好,据测定,在放牧饲养条件下,中等膘情的成年阉 牛体重为379.1千克,屠宰率55%,净肉率46.8%,眼肌面积50.6厘米2。 牛是牛类家畜中唯一产绒毛的品种,每年6~7月份可对 牛剪毛一次。带犊及怀孕后期的母 牛,只抓绒,不剪毛。

公、母、阉 牛的毛绒产量分别为1.76千克、0.45千克和1.70千克。裙毛长度20~43厘米,肩部毛长度为10~30厘米。毛、绒比例为1:(1-2)。 在产区, 牛呈季节性发情,7~10月份为发情季节,7月底至9月初为发情旺季,发情 期17.8天,发情持续期16~56小时。公、母 牛均是3.5岁初配。妊娠期平均255天 一般在3月份开始产犊,2年1犊,繁殖成活率48.2%。 牛牙齿坚利,又具有灵活的唇和舌,采食性能好,能够适应低质量的草场条件。 为了提高 牛的生产性能,青海省兴海县的赛什塘牧场(1999)进行了 牛与野 牛导 人杂交试验,效果明显。12月龄含1/4野 牛血统的0 牛比家 牛体高、体长、胸 围、管围和体重分别提高3.96%、7.60%、7.06%、7.32%和12.13%。

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周名海等(1998)提出了 牛种间三元杂交的新途径,即荷斯坦牛 (藏黄牛 牛)。0牛在高寒牧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2.5岁时0公、母牛平均体重为310.78千克和305.79千克,比同龄公、母 牛分别重126.48千克和149.92千克。0母牛2~3岁可初配,3~4岁可挤奶,比牦牛提前1~2岁挤奶;第一泌乳期(183天)挤奶量659.36千克,为同泌乳期母 牛的2.65倍。

西藏特产店一览表广州哪里有卖西藏特产的地方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