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特产鱼肉糕 荆州鱼糕哪里用的多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08 03:36:28

一. 湖北省 荆州 洪湖 荆江麻鸭

荆江鸭,即荆江麻鸭,鸟纲,雁形目,属蛋用型地方优良品种。因其主要产于荆江沿岸,故称荆江鸭

监利县地处长江中游平原湖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应荆江鸭的生长发育。且地广田多,沟河纵横,湖塘密布,盛产鱼虾螺和泽草。有丰富的饲料资源,是荆江鸭的主产区

荆江鸭头稍小,额微隆起,似“鳝鱼”头型,眼大有神,眼上方有一长条眉状白毛。劲细长而灵活,体躯稍长,户部较窄,背平直向后倾斜并逐渐变宽,腥部深落,个体小而结实,属蛋用鸭体型。上啄呈石青色,下啄及胫蹼均为橙黄色。全身羽毛紧凑。成年鸭平均体重1.5公斤左右

荆江鸭成熟早,产蛋量高,母鸭100天左右开始产蛋,最早的只有90天,2-3年间产蛋量最高,每只鸭年产蛋200枚,蛋呈椭圆形,蛋壳较薄,但光滑结实。蛋有白壳青壳两种;白壳蛋较大,约占总蛋数的74%;青壳蛋较小,约占总蛋数的26%。平均蛋重62克,16个蛋约1公斤。蛋白蛋黄的比例为52.7比35.3

荆江鸭还有很强的抗暑耐寒能力,夏季产量率仍保持在70%。冬季仍能潜入深水觅食。并且适应性广,抗病能力强,鸭成活率高,适于放牧

荆江鸭饲养历史悠久。据《湖北省家禽品种》记载:“监利县汴河公社合理大队祖辈五代养鸭的75岁的鸭农胡学政反映,他祖父在光绪初年就已喂养当地麻鸭,已有百年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鸭民们架一叶小舟,逐千只群鸭,漂泊于万里荆东。因群鸭流动放养,露宿野外,数日不收,常与野鸭合群0,遂逐渐进化成这种形如野鸭、适应性强、产蛋率高、鸭肉鲜嫩、味道可口、可与野比美的良种,成为本地人饲养的主要鸭种

二战时期,家住洪湖岸边的湘鄂西省政府主席崔琪,在参加革命工作前,就是一位撑着鸭划,挥动竹稿的鸭司令。他担任湘鄂西苏区领导后,十分重视荆江鸭的发展,充分利用荆江鸭远近闻名的优势,解决苏区的种种困难。他动员群众把荆江鸭腌制成腊鸭,把鸭蛋腌制成盐蛋,装成一篓篓,一方面支援前线红军,另一方面运往各地,换加船船食盐和日用品,保障了苏区人民的正常生活。他还同陈克昌、郭花圃一起,利用麻鸭和麻鸭蛋混过了敌人的一道道关卡,一船船0弹药,机电设备,医用药品禁运物资安全运到苏区

建国后,荆江鸭多次被省列为地方畜禽良种。据记载:1959年荆江鸭主产于监利、江陵等地,总数达50万只,到六十年代后,有的地区曾先后从湖南、江西、江苏引进鸭种进行杂交,致使荆江鸭混杂,数量大减,而监利县引进外种较少。据1981年统计:监利县仍有荆江鸭 18.25万只

为了保护这一地方资源,省、地、县三级畜牧局确定监利县的周沟、分盐、汴河为荆江鸭养殖基地,设立13个专业抱房,统一选蛋、孵化、供种,荆江鸭得到了迅速发展。据1994年6月统计,全县饲养荆江鸭300万只,仅周沟、分盐、汴河三乡镇就饲养100万只

养殖业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加工业的发展。周沟、红城、汴河都办起了禽蛋加工厂,他们用荆江麻鸭蛋腌制的皮蛋,蛋白胶凝,肉体柔软,色彩鲜艳,营养丰富,凉爽可口。1984年,周沟禽蛋厂生产的满春牌松花皮蛋和红城皮蛋厂生产的红莲牌松花皮蛋,同时获得了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满春牌松花皮蛋还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和国家银质奖。产品远销广东、安徽、山西、河北等10多个省市和日本、新加坡、英国、美国、港奥等地

1991年,分盐镇办起禽蛋联合公司,实行技术服务、雏鸭孵化、鸭源供应、成鸭回收、禽蛋腌制、板鸭加工销售一条龙。他们利用荆江鸭制作的板鸭色味俱佳,成为广州、南昌、长沙、武汉等大中城市的-货,公司年均产值200多万元。分盐镇还把发展荆江鸭作为主要开发项目之一,1995年全镇准备饲养荆江鸭150万只,新上鸭绒加工项目,力争使禽蛋、板鸭、鸭绒的加工产值突破500万元。( 监利)

二. 香港 椰汁马豆糕

香港十大甜点之一。既是马豆糕,其中加了椰汁鲜奶而已。

椰汁马豆糕 - 制作

材料:

椰汁..............600毫升

砂糖..............500克

粟粉..............224克

清水..............1200毫升

鲜奶..............400毫升

马豆..............112克

做法:

1)将马豆浸2小时,用猛火煮至豆身软,隔乾水分。

2)将粟粉、鲜奶、椰汁,拌匀备用。

3)将清水、糖煮磙,然後慢慢倾入鲜奶粉浆;边倒边搅至杰

状,再倒入隔乾水马豆,放入雪柜雪冻。

三. 湖北省 荆州 监利 福寿米

福寿稻米粒细长,光泽透明;做饭松散香滑,味道可口。米中含有丰富的水深性蛋白质及十多种游离氨基酸和铁、钙、锌、磷等矿物质,还有维生素B1和B2D 、维生素C等多种成份、具有滋阴补肾、健脾养肝,明目活血之功效,是难得的保健佳品。

福寿稻始产于监利县周沟乡福寿垸,其生产历史十分悠久。清同治年间,监利县令将福寿稻米作为南品进献朝迁,深得慈禧喜爱,赐名“福寿米”。“福寿稻”、“福寿垸”均因此而得名。随着岁月的流失及灾害等方面的原因,福寿米曾随福寿稻的失传而消失。时隔一百多年后的1983年,周沟乡曾王村农民平作湖奇迹般地在一块中稻矮梗镀金田里发现了一株株型中等并有两个分孽的大穗子,便细心采回,次年某插9个平方,收谷11公斤,亩产812.5公斤。1985年,平作湖又栽插了3亩大田,收谷2100公斤,单产700公斤。消息传开,远近农民争相换种。因其用种量少,大田栽秧要求稀、匀,故取名“稀插”,又称“瑚选”。稀插的问世,引起了有关人士的极大举与关注,经查阅史料和专家鉴定;稀插乃是失传多年的福寿稻!

四. 香港 鱼肉烧卖王

鱼肉烧卖王

鱼肉烧卖王,香港传统小吃之一。以鱼肉作馅制成的烧卖。特点是入口特别弹牙,豉油汁香甜。

五. 湖北省 荆州 监利 监利荸荠

荸荠,俗称“地栗”、“马蹄”、“池米”、“凫茈”等。属莎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葡匐茎,先端膨大为球茎(这球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荸荠”);地上茎丛生,直立,管状,如龙须,浓绿色。性喜温暖湿润,适宜在我国南方湖滨低洼地区生长

在昔属白露湖之滨的黄歇口镇,流传着一个关于荸荠的故事:春秋末期(公元 522年)昏庸的楚平王听信谗言,冤杀了大臣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在家人及门客的掩护下,逃出郢都(今江陵),日夜兼程,赶往位于白露湖之滨的老家(今黄歇口镇伍家场),想在那里躲一段时间。但楚平王所派的追兵紧追不舍,伍子胥怕连累族里乡亲,便装扮成一个农民,藏匿在白露湖的芦苇、蒿草中。“屋漏又遭连阴雨”,由于悲伤、疲惫、饥饿、又受了风寒,伍子胥心力交瘁,昏倒在野泽中

一位到湖里采挖荸荠的农家少女,发现了伍子胥,便把他背回家中救护。少女心地善良,但家境贫寒,只能拿野菜、野果给他充饥,采草药为他治病。伍子胥出身于官府之家,不是太吃得惯藕饼和少盐缺油的萝卜白菜,但正处于病中,口渴心枯的他却很爱吃荸荠。他感到荸荠质脆、味甜,清热,解渴。在少女的调理下,不几日,他便恢复了元气。他满怀感激之情,向少女亮明了身份,并说出了打算:投奔吴国去。看到他高大英俊,充满阳刚之气,少女虽然心中倾慕,但知道他心高志远,又有家仇要报,挽留不住,便送了一袋干荸荠,让他带在路上充饥,并用小船将他送出白露湖。临别时,伍子胥叮嘱少女千万保密。少女为使他无后顾之忧,待他上岸后,便毅然投湖自尽。伍子胥敬仰少女的善良、侠义,一路上宁愿饿肚子,吃野菜,也不忍吃少女所送的荸荠

伍子胥历尽千辛万险到达吴国后,把携带的荸荠拿出一部分作为楚国珍奇的献给公子光。公子光一边吃荸荠,一边听伍子胥畅谈报仇之志和治国之策。伍子胥受到公子光的信任和重用。他辅助公子光夺得王位,又西破强楚,北攘齐土,南服越人,还在吴王的支持下,把剩下的一部份荸荠在吴国试种、推广,使吴国发展为荸荠的主要产地

这个古老的传说究竟是否属实,自然难以考证,但黄歇口镇的荸荠的确是荸荠中的上等品。粒大、皮薄,型如马蹄,色如褐漆,肉果细腻,味道清甜,汁多渣少,城里人、乡下人、老的、少的都爱吃

周作人在一篇小品文写道:“荸荠自然是最好生吃......自有特殊的质朴新鲜的味道,与浓厚的珍果正是别一路的。乡下有时也煮了吃,与竹叶和甘蔗的节同煮,给小孩吃了说可以清火,那汤甜美好吃,荸荠熟了只是容易剥皮,吃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滋味。用荸荠做菜做点心,凡是煮熟了的,大抵都没有什么好吃。虽然切了片像藕片似的用糖醋渍了吃,还是没啥。”黄歇荸荠生食,的确有一种“特殊的质朴新鲜的味道”;遗憾的是周老先生一生都无福享受到黄歇荸荠熟食的美味,否则,他的生花妙笔将会泻出对荸荠更多的溢美之辞。在黄歇口镇,荸荠是开办宴席的重要辅料。“三鲜头菜”的配料中放了荸荠片,色、香、味就会更佳,不然,宴席在宾客的心中可能就会掉一个档次。炒滑鱼片加入适量荸荠片,则鲜嫩甜脆。黄歇荸荠即使做爆炒菜肴的配料,也十分可口

黄歇口镇的野生荸荠,含有丰富的淀粉,制成淀粉,色泽洁白放光,优于其它;制成豆腐,晶莹剔透,宛如美玉。在食品工业十分发达的今天,黄歇荸荠又用来制作罐头、饮料

荸荠不仅是老少皆宜的美食佳果,还是医治多病的“甜”口良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荸荠“消渴痹热,温中益气。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明耳目,消黄疸,开胃下食。作粮食,厚人肠胃,不饥;能解毒,服金石人宜之;疗五种隔气,消宿食,饭后宜食之;治误吞铜物,主血痢血血崩,辟虫毒。”现代中医学也认为荸荠具有“化痰清积,清热生津,明目”的功效

黄歇口人经过多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荸荠种植经验,并创造了“早稻--荸荠”优化栽培模式,使荸荠的产量得以大量提高。( 监利)

六. 湖北省 荆州 监利 监利银鱼

曾经听一首歌里唱过:爱在深秋。惟喜百鸟和鸣、千花竞发的春天的我,也在秋的凄风冷雨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壮丽,感受到了“我言秋日胜春后”的盎盎诗意。三四文友,远浦垂钓,小桥寻诗。小酌清谈,围着“水煮银鱼”火锅,腾腾热气中举箸把盏,推心置腹。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洋溢着春的气息,如此景况,胸中自生绵绵温情

颇为珍稀的银鱼火锅,主料则是以鸡、猪肝、羊肉、鱼糕为主,“辅”之以银鱼而已。这银鱼又称“脍残鱼”,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鲑形目银鱼科。大者,身长为6—7厘米,小的不到3厘米。略圆,形如玉簪,通体细嫩透明,柔若无骨,色泽似银,故称银鱼。其家族品种约10余种,我县名产“太湖短吻银鱼”产于县境东港湖,旧时曾被列为贡品

监利银鱼的祖籍在江苏太湖。据史籍记载,它曾与梅鲚鱼、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那么,太湖银鱼又是如何溯迢迢河汊,落籍水乡监利的呢?

相传公元 462年,越王勾践灭吴称霸。面对美女西施,勾践贪念顿生,意欲纳为后宫,不料勾践夫人小肚鸡肠,泼醋擂姜,一阵“河东狮吼”之后,命武士将西施斩首,弃于太湖;西施怨魂不散,洁身自好,化作条条银鱼,穿梭于浩瀚碧波之中

而另一说则与监利人伍子胥大有干系

伍子胥,监利伍家场人。公元前 522年为报楚王弑兄杀父之仇,辗转来到吴国。夫差即位后,老臣子胥力主杀勾践以免养虎贻患,触怒吴王。加之佞臣伯喜否从中离间挑拨,被诬为勾结敌国,吴王赐“属镂”剑令子胥自刎

子胥忠心事君,天日可表,反被赐死,不禁仰天叹息。吩咐家人剜其双眼,挂于东门,以泄愤恨,言罢自刎身死。夫差闻言更加气恼,把子胥尸首抛进江里。子胥死后精魄不散,化作条条银鱼。因思乡情浓,溯江而上来到监利县境。由于子胥曾助吴灭楚,给家乡人民带来数不尽的苦难,所以他藏在水底“无颜见家乡父老”,难怪当地渔民不容易捕捞着呢!而那个不听“鸟尽弓藏”忠言的文仲大夫,则被骄横跋扈的越王勾践用吴王杀子胥的那把“属镂”剑赐死。死后也化作条条银鱼,遨游在安徽巢湖一带的碧水深处

民间传说旨在曲意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及情感而已,不足以信。据科学家预测,太湖在远古时期曾是一个宽阔的海湾,各种海洋鱼类包括银鱼在内,都在那里栖息、繁殖。长江每年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逐渐形成三角洲冲击平原。大约在1万年前,太湖终于脱离大海成为内陆湖泊。随着冲击平原的不断扩大,海岸线逐渐向外推移,太湖与海洋的“亲缘关系”越来越远,湖水变成了淡水,银鱼慢慢地适应了淡水环境。至今,银鱼仍保留着海鱼的某些特征,如出水便死,难以保鲜等

银鱼一般在来年初产卵。产卵时,雌鱼游到湖岸边的浅水区,半身子在乱石硬土或冰块上反复摩擦,使肚皮磨薄排卵,犹如人类的破腹产

《本草纲目拾遗》认为:银鱼羹通智脉、利五脏、补虚羸、益气力、坚筋骨。养血生容,润肺生津。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且味美鲜香,富含营养,烹制佳肴深受中外食客喜爱。如入选《中国菜谱》的太湖“香酥银鱼”、洞庭湖“芙蓉银鱼”、巢湖“金丝银线汤”享有较高声誉。而监利东港湖附近渔民则惯用鲜活银鱼初加工(从嘴吻拉出内脏挤压漂洗)后,摆入盘中,用少许泡辣椒、冬菇、冬笋、熟肥膘肉、榨菜、生姜、小葱等均匀切成细丝,放在鱼面上,撒上盐,淋少许酱油、芝麻油,上笼用猛火大气蒸约10分钟后食用,肉质极为鲜美滑嫩,不失为水乡风味特色菜肴

我在找寻银鱼写作资料时,发现了北宋诗人苏东坡的一首烹鱼诗:“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开始以为占有资料可为银鱼大书特书了,但后来我却失望了,因为苏诗所言“银鱼”是貌似银鱼的鲥时

但我一点也不觉得遗憾。因为我坚信,坡公活到今天果真吃到了真正的银鱼,相信他一定会吟出“银鱼堪比鲥鱼美”的诗句,腆肚而归!( 监利)

七. 湖南省 湘西州 凤凰县 酸鱼肉

酸鱼肉是张家界凤凰古城的一道特色美食。土家饮食加工花样颇多,吃法讲究,菜肴讲究酸、辣、香。夏天,天气炎热,不宜吃荤腥,鱼、猪肉又易腐,拌上糯米粉子,腌制成酸鱼肉,既不油腻,又防腐、爽口,是招待宾客的佳品。

八. 湖北省 荆州 石首 头菜圆子

鱼肉多数采用麻鲢鱼,也有用青鱼。绞肉机打碎鱼肉,放蒜姜末,淀粉等。将鸡蛋蛋白蛋黄分离,鱼肉蒸制,涂蛋黄,继续蒸制,泛起鱼香,起锅切片。白鱼丸做法一样,蒸制即可,黄鱼丸却要热油炸制成型。三种不同口感,配上肉丝,菜中无间道木耳,煮汤盛盘。此菜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老少皆宜。

九. 湖北省 荆州 松滋 欢喜团

欢喜团又名麻元宵、麻鸡蛋,是一种以糯米为原料,加水磨粉,以红糖和适量的面粉,外层裹麻,油炸的食品。据传江陵城内一陶姓人家经战乱失散,历尽艰辛团圆后,找出埋藏地下的糯米、红糖等,作成汤圆油炸食之,取团圆快乐,合家欢喜之意。

十. 湖北省 荆州 石首 石首尖椒

石首尖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石首尖椒是在石首境内生长的一种小辣椒,尤以该市调关镇连心垸、黄陵山、沙湾等村所产最多,质量最好。在一棵辣椒树上,一般六、七个小辣椒一簇,朝天生长,被人称为“天仙姊妹”。石首尖椒体长秀美,红润有光泽,皮薄,辣味纯正。其采摘后经过暴晒加工,干而不脆,润而不湿,常用来制成家用调味品或辣酱。湖南、四川人尤喜食用石首尖椒,常把它作为旅行佳品。近年来,每年有20多万公斤的石首尖椒出口香港、新加坡、印尼和泰国等地,有的甚至远销南欧的罗马尼亚。

石首尖椒

石首市七姊妹朝天椒产销协会

10969172

辣椒(调味品)

鱼糕湖北荆州特产鱼膏农家纯手工荆州特产鱼糕的做法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