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土特产石子馍 陕西特产三原石子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2-01 22:35:32

一.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糕”

陕西东部大荔有一支独放的奇葩,它就是大荔“糕”。捏制“糕”是展示小媳妇、大姑娘心灵手巧的平台,是表现老太太、老大妈艺高一筹。德艺双馨的写照,更是昭示家族兴旺发达的佐证。

大荔“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时期。据考证它是由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而来的,是图腾崇拜的产物,也是古代劳动妇女群体智慧的结晶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这种习俗就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大荔“糕”在全省乃至全国小有名气。大的用面达数十斤,小的则半两几钱,小若鸡蛋、豆粒,细若粉条游丝,精致细腻。大荔县八鱼乡面花艺人王玉侠等人的作品,曾参加陕西省首届“西衡杯”面花大赛,并获集体二等奖(据《大荔县志》)。与各地面花相比,大荔“糕”有四大特色:一是历史悠久,二是内涵丰富,三是造型古拙,四是形象逼真。它比较完整地表现了黄河流域远古时期的生活、文化风貌。婚后娘家要为出嫁的女儿送“糕”。“糕”的同音是“羔”,因而有“送糕”、“带糕”一说。

送糕,是婚礼举行后,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娘家人择吉日,在糕上贴着大红喜字,用食盒抬着,郑重其事地“送”,男方则要设席摆菜,隆重的接。

带糕就不同了,它是在婚礼举行的当日,两事并一事将“糕”捎带地送来,所以称“带糕”。“带糕”暗喻“带羔”,即是未婚先孕,是最忌讳的。

糕分为引糕和主糕两大部分。引糕一般是两个,最多是四个,主糕必须是两个。

糕的造型都是虎,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如猫一样温柔可亲。引糕是四只小虎,主糕是雌雄一对。糕的底座是圆型或椭圆型,中间铺盖两三层红枣或核桃,上面用竹签插着花卉虫鱼,老虎口中衔着鸡蛋,红白相间,层层叠叠,富贵而灵秀,朴拙而华丽。这样要年年送下去,女儿终于生育了,还要给小生命再送一个糕,预祝健康成长,成龙成风。同时还得配上四盘(每盘八个)“卷子馍”,而这“卷子馍”直接就是女性生殖器的仿造。用它来宴请客人,酬谢亲朋,昭示家族兴旺的繁殖能力和传宗接代、嗣承有人的得意之情。红枣寓意“早生贵子”,核桃寓意“天长地久”,鸡蛋则是希望像母鸡下蛋一样,蛋变鸡,鸡变蛋,寓意有旺盛的生殖力。花草虫鱼内涵丰富就更丰富了。牡丹预示新娘将给夫家带去富贵吉祥,蝴蝶表示爱情忠贞不二,青蛙也是含有繁衍后代之意,那一男一女的小面人更是直白地反映了“五子登科”、“夫荣妻贵”和对生命的珍爱,对对方的敬重,对生育的祈求。从糕的整体上来讲,三层枣馍加上插在上面的花卉虫鱼,喻示着步步高升,兴旺发达。

捏“糕”时,对捏的人还有严格选择。一般要选既心灵手巧人品好,长得体面又干净利落,既要有小媳妇又要有待阁闺中的大姑娘,既要有家道兴旺又要有儿女双全……总之,要把村中的“人尖子”选出来。大户人家捏“糕”,十数八人不等,一般也得三、五人,不然就“唱不开戏”。

主人把人组织好后,这时就有为人称“大妈”或“大嫂”(捏“糕”的主帅,视年龄,辈分而定)的将来人按揉面、做底、捏花、配色、烧锅等程序安排妥帖,分工合作,在说笑斗嗔中完成这个神圣的工作。而那些捏“糕”的行家,大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由于有她们的言传身教,才使“糕”这古老历史文化的结晶,绵绵不断地延续至今,才使“糕”成为如今时兴的简洁而纯朴的礼品。

二. 陕西省 汉中 留坝县 米糕馍

米糕馍是城乡老幼皆宜的食品。以大米为原料打浆发酵蒸制而成。味甜、柔软易消化。还有一种以包谷米为原料磨浆加食碱的蒸制而成的叫碱水馍。可直接食用也可切片炒肥肉,味道颇佳,秦巴山区县制作较多。

材料:粘米粉、干酵母、白糖、发粉、清水。

做法:1、将白糖倒入粘米粉内和匀,加入清水调合均匀成粉浆水。

2、将调和均匀的粉浆水倒入锅内用小火煮成糊状,边煮边搅拌,防止结块粘底。

3、将煮好的糊过滤到一个大容器内,放凉至不烫手。

4、在过滤好的米糊里加入干酵母和发粉拌匀后盖上保鲜膜发酵6小时蒸制而成。

三.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南坪杠子馍

   馍是北方人的主食,淮北人都惯好吃馍。与百善硬面大卷齐名的面食就是南坪杠子馍。南坪杠子馍是长溜溜的圆柱状,外形酷似杠子,馍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南坪杠子馍选料严格认真,所用的面粉必须达到细、干、白、筋、香的标准。南坪杠子馍自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那是其他人学也学不来的。在和面、赶制和蒸笼等方面都十分讲究,恰当的温度调适,保证面发得透,发到火候。南坪杠子馍发面的方法为传统的酵母发酵法,功夫主要在和面上。发好的面团比较松软,然后要用杠子千百次地碾压,不停地洒上面粉,面团也就越来越硬,做出来的馍十分筋道。木柴加地锅进行笼蒸。杠子馍味道纯正,软硬适口,色泽漂亮。

四. 广西 河池 宜州 松糕馍、印版馍

松糕馍、印版馍

松糕馍、印版馍,是宜州家喻户晓的街头游卖小食。

松糕馍、印版馍都是油粘米做的糕点,松糕是模具压成的一寸正方体,全身雪白,似白米饼而又柔软,似发糕但米粉不经过发酵,入口松散,故名“松糕”、“松糕点”;印版馍似馍又不是馍,正确的说法应为用饼印的印版压出来的馍。圆形,直径约5厘米,厚l厘米,由于用木雕花的“饼印”(宜州方言,即制饼的木质模具)压出来的馍,上面有龙凤呈祥或蝙蝠寿星翁,寓意福星高照,也有花鸟图案。蒸熟后呈棕红色。既软又韧,清甜爽口,不沾牙,不腻喉。老少皆宜,经济实惠,花一毛钱可以二者兼得。二者看似平常的糕点,但神奇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二者一方一圆,一白一黑、一松一韧,味道各异,制作工艺不同的“高汉差”糕点,宜州人偏偏把它们“强迫搭配”,强扭在一块。卖者同时做,同时卖,而不另做别的,买者同时买两样,同时夹着一块吃。单独吃各有各的风味,夹着吃又别具一格。因而自古以来,提到松糕,肯定连着印版馍,使外地人误会为一种糕点之名,而忽略了其实是两样不同的东西。

松糕馍、印版馍这两件小食,不知道是宜州的“土著”还是“舶来”,无从考据。但据老一辈的人说,他们的上辈又听上辈人说,祖祖辈辈都吃过,不管它俩来自何方,已在宜州“安家落户”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岁月了,已成了宜州地地道道的风味小食,更成了宜州糕点的“代表”,如果在外地与陌生人闲谈,凡自称是宜州人的,不用别的什么检验,只要问问他什么是松糕馍、印版馍?能够讲得出,可相信他一半是正宗的了,讲不出也许都是些冒牌货,因为松糕印版馍在宜州人中印象很深,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五. 河南省 三门峡 灵宝 石子馍

石子馍,又称石子烧饼。因用豆石在鏊上面垫底烙熟而得名,其历史源远流长,兼有的制作方法,是灵宝的一种别有风味的食品。主要原料是:面粉、猪油、小油(植物油)、食盐、大料、花椒、葱等。石子烧饼外观焦黄鲜亮,中凹边突,活像一个椭圆形的小金盆,咬开后层次分明,外酥内软,咸香可口,经久耐贮
( 灵宝)

六. 河南省 平顶山市 叶县 张集硬面馍

张集硬面馍产于平顶山市叶县境内,洪庄杨张集村。其主要特色是:采用独特的制作工艺,洁白如雪,层层叠叠,底部微焦,香酥可口,畅销叶县及平顶山周边县区,远销郑州、开封等地。属工艺特色类。

七. 河南省 周口市 沈丘县 顾家馍

沈丘老城面塑起源于沈丘县老城镇南关居委会下湾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地人习惯上把沈丘面塑称为顾家馍。目前,有3000人从事顾家馍的生产制作。顾家馍在当地及周边,影响广泛,人人皆知。每逢春节、庙会,凡来老城赶会的人均购买之。除此之外,在外工作的人回乡探亲时,都要捎些顾家馍,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现在顾家馍已是声名远播。

顾家馍起源于当地一位姓顾的人家。明末清初,在沈丘老城南城脚边住着一家姓顾的人。顾家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以卖馍卖茶为生。清朝末年,为扩大营生,顾家后人顾二别子,把顾家馍发展为工艺品,传承到今天已是第十七代。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家住沈丘老城的御医刘璐,带进皇宫敬献给康熙帝品尝,由此成为进贡皇宫的贡品。

顾家在卖馍的过程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逐渐摸索出独具特色的蒸馍技艺来。后又经顾家世代人的提纯、锤炼,终于使其脱颖而出,成为当地有名的风味。

据顾家馍第十七代传人顾松堂介绍,顾家馍基本上以手工操作为主,作坊的制作工具,还保持着原始性、传统性。揉面、制馍坯在木案上操作,蒸馍一律用大口铁锅,单竹秕,秫秆锅盖,燃料一律用木柴或庄稼秸秆等。如果用煤作燃料以笼箱蒸之,或用机械化制作,其产品就会出现变形,有裂口裂纹等瑕疵。

顾家馍工艺考究,从选小麦到描彩勾花纹共72道工序,具有馍体浑圆,外型工整,无裂口裂纹,不歪不扭,立而不斜,卧而不堆;外观洁白、光滑、锃亮,在阳光下如瓷般迎光闪亮;馍底部呈阴阳八卦图形,构建了顾家馍的独特商标。

顾家馍的造型多取材于民间常见的动物、瓜果、鱼虫以及人们喜闻乐道的民间传说。其彩绘以勾线与着色相结合,很接近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用白酒溶化食用色涂到馍坯上能渗透,色彩饱和,经久不褪。捏制和勾勒的各类面塑千姿百态,形似神真,而且都带有吉祥和喜庆的色彩。如猴骑虎、猴骑马等寓意“马上封侯”,小狗、小兔、小刺猬、小鸡、小鸭等,都表达着劳动者需要把自己的生活装饰得丰富多彩,期盼美满生活的吉祥寓意。

“在彩绘着色上,顾家馍使用分层着色法。以黄色衬底为主色,红色点睛,蓝、黑、青等色勾架描脉络花纹。同时,注重彩绘与勾线相结合,以色传神,以神着色,从而形成了色彩艳丽而不俗,美而不妖不媚的境地,充分显示出了喜庆、祥和的韵致。”顾家馍第十六代传人顾体成介绍说。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当地政府为推广继承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组织大规模生产。由顾家第十五、十六代传人向大家传播技艺。至此,顾家馍的绝技被推广开来,得以发扬光大。现在生产顾家馍的不单单是顾家人了,李、陈、张、岳等姓,200多户人家皆会生产之,家家有生产作坊。

2009年沈丘县城关镇因顾家馍面塑工艺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八.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秦椒

秦椒,是辣椒中的佳品,素有“椒中之王”的美称。相传在战国时已有种植。秦椒具有颜色鲜红,辣味浓郁,体形纤长,肉厚油大,表面皱纹均匀等特点。分为青、干两种,尤以干椒最为有名,研面油泼后,为佐食佳品。制成辣子酱,香醇适口。秦椒含维生素丙和多种营养成分,经常食用,可以健胃,增加食欲。秦椒素有“椒中之王”的美称,是陕西一项大宗出口商品,畅销国际市场。

九.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米黄馍

米黄馍

米黄馍又称米黄甜馍。用糜子碾米成面,适度发酵,入笼蒸熟,其块如蜂巢,色如黄蜡,味甜可口,柔酥恰好,富于营养。以玉米面或荞麦面用同样方法制作的甜馍,称作“发糕”,风味独特,口感不亚于米黄甜馍。

十. 山西省 临汾 霍州 羊羔馍

民间七月十五送给新出嫁的姑娘,用小麦面粉塑成十二属相及其它各种动物样、小巧玲珑,造型优美。( 霍州)
陕西特产石子馍哪儿最正宗陕西民间汉族风味特产石子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