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特产河南手抄报 河南家乡特产手抄报最简单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9-08 14:00:34

一. 安徽省 马鞍山 和县 螺百乡皮蛋

螺百乡皮蛋

二. 云南省 文山州 马关县 拉祜族手箍脚箍项圈

“手箍”、“脚箍”和“项圈”是拉祜族民间常见的饰物。佩带在手上、脚上和脖子上,是拉祜族传统的手工艺品。

“手箍”形同手镯,用一种野生的草编制,戴在手腕上作饰物。一般戴三至五道,有的戴十几道。

“脚箍”形同脚镯,用一种野生的草编制,戴在脚上作饰物。一般戴三至五道,有的戴十几道。

“项圈”形同银项圈,用一种野生的草编制,戴在脖子上作饰物。一般戴三至五道,有的戴十几道。

“手箍”、“脚箍”和“项圈”的制作方法是:先从野外把制作用的草拿回来晒干,再手工编制。编制的活计一般由妇女完成,手箍、脚箍、项圈也是妇女佩带,男子也有佩带的,但很少。

在拉祜族的婚姻习俗中,在婚礼的第二天,新郎要用草给新娘编织二十四道手箍并亲自给新娘戴在手上,表示新郎对新娘的爱心。

三. 河南省 济源 济源山楂

山楂又名红果,果实为酸中有甜,能起到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之功效,并对多种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故有被人们称为一种中药。既可生吃,亦可加工成山楂片,山楂糕,山楂饮料,山楂浆等等,深受人们喜欢。济源被称为“红果之乡”,山楂种植面积很广,其中如玉阳等地家家户户,漫山遍野都种上了山楂,每年都吸引各地客户来济源收购山楂,其加工品也远销海内外。

四. 安徽省 宣城市 旌德县 仕川乡木耳

仕川乡木耳

五. 河南省 商丘市 梁园区 商丘手锈

商丘手锈分刺绣、彩绣、平绣、勒绣、刁平绣等。自古以来,商丘人民就有植桑养蚕、织帛绣花的传统。因古有宋国、宋州、宋城之称,故商丘手绣亦称“宋绣”。北宋时,宋绣曾风靡汴梁。抽纱刺绣产品织工细致、技术精湛、图案美观、色彩素雅,主要产品有生丝台布、刁平绣、棒锤花边、归德花边、万丝绸被面、富丽丝台布、礼拜帽、勾针衣、床罩及各种装饰品。

六. 内蒙古 呼伦贝尔 满洲里 蒙古手抓羊肉

顾名思义就是手抓羊肉。把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放在大锅里不加盐和其它调料,用原汁煮熟。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着吃。客人不要自己动手随意选食,主人会视客人的年龄,选择不同部位的羊肉。

七. 甘肃省 酒泉 敦煌 敦煌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我国西北蒙、藏、回、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手抓羊肉,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敦煌手抓羊肉采用敦煌当地戈壁放养的“绵羊”中的羯羊烹制。瘦肉多,肉质嫩,易消化,无膻味。蛋白质丰富,成品,瘦肉软烂而不柴,肥肉香滑而不腻,满口肉香,回味无穷。

烹调方法:煮

味型:咸香味

主料:本地西湖滩羊排1000g

辅料:蒜片20g、椒盐15g、葱姜20g、香菜5g

调料:盐20g、味精5g、鸡精5g、孜然面10g、细辣面10g、花椒10g、茴香15g

制作工艺:

1、将羊腰肉剁成二寸长、五分宽的块,用水洗净,葱切段,姜切片,萝卜切成大块备用。

2、锅内倒入清水,放入羊肉在旺火上烧开后,撇出浮沫,把羊肉捞出洗净,接着再换清水烧开,放入羊肉和事先用大料、花椒、小茴香、桂皮、干姜等调料包好的调料包,再放入葱段、姜片、萝卜和精盐。待汤烧开后,盖上锅盖,移至微火上煮到肉烂为止。

3、将肉捞起,盛在盘内,配上椒盐、蒜片、洋葱段一同上桌即可。

风味特点:肉质鲜嫩、孜然香味、肥瘦相间、肥而不腻

操作关键:

1、羊肉必须用清水漂洗干净,这样羊肉煮熟就不会发黑

2、煮的时候必须注意火候,大火烧开微火慢煮,这样羊肉不易脱骨,且容易入味。

3、盐要炖煮好后放,否则会影响羊肉的口感,失去水分;好羊肉才有好口味,所以一定要选择上等羊肉制作,没有膻味。

八. 内蒙古 呼伦贝尔 鄂温克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手抓肉

从哈萨克民族中传来的一种羊肉食用法,因用手抓吃,故得名。做法较简单,即先将带骨的羊肉剁成块,放入清水中煮熟,捞出后上面撒上洋葱末、盐、再浇点滚汤即成。这种肉味道清纯软嫩,油香不腻,既可吃肉,又可喝汤,是本地人招待来客的美食。特别用小羊肉煮出的,谓之“羊羔肉”,其美味则更具上乘。

手抓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抓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抓肉多指手抓羊肉而言。手抓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抓肉就算没完全领略到草原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抓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抓羊肉款待远方客人,在呼伦贝尔地区已成为一种定规。

九. 河北省 邢台 广宗县 广宗手擀杂面

广宗手擀杂面会让您体会到家一样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倍受人们的欢迎,也摘得了广宗地方名吃的金字招牌。

广宗手擀杂面是粗粮细作,纯天然的特色小吃。其制作工序可以用“精细”二字来形容。首先,精选个大、饱满的绿豆,仔细捡出其中小石子等杂物,待洗净、控干后,再磨制成绿豆面,用细箩过筛出豆皮,0配比与小麦面拌匀,就能准备和面了;和面要用凉白开水,和好的面再用“杠子”足足扎上100下,这样和出的面松软且有韧性、有光泽;然后就是用擀面杖擀成0.5mm厚薄的面饼,放到通风的地方凉,这凉也是有学问的,环境、温度、湿度等都要掌握好,既不能湿粘,又不能凉过干了皮儿,然后切成2mm宽窄的面条,散开了放好,待水烧开后就可以下锅了,注意此时不要添加任何佐料,俗话说“三滚饺子一滚面”,在开锅后剩出即可食用。

看似简单的面条,光其制作工序就得用上十几道,在食用前加上两勺羊腥油,再配比腌制的韭茄、萝卜丝等小菜,汤汁中自然散发出淡淡的豆香味儿,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只要功夫到了,做出的面自然也就好吃。

广宗手擀杂面制作精细,入口嫩滑,清淡可口,有清热解毒、暖胃等功效,有机会朋友们一定要来尝尝呀!

十.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手拉朱泥壶

潮州手拉朱泥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演化有绪。潮州市枫溪区境内有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池湖贝坵遗址及周边地区陶器的发现,唐宋遗迹。宋代笔架山窑(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便有大量陶器的制作。宋以后,潮州成为陶器生产中心,潮州手拉朱泥壶是潮州陶瓷一奇葩,从清代中期,潮州朱泥壶便独具一格,广泛生产和应用,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潮州手拉朱泥壶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同时也吸收潮州民间艺术之精华,形成富于艺术特色的自家风格。潮州朱泥壶手拉工艺采用手工拉胚成型,是最原始辘轳制陶技法,手拉的朱泥壶用料选用本地陶矿红泥加工而成。其制作过程要经过拉、修、批、上水、上桨、烧等近六十道工序,烧制的成品具有造型精美,线条简练,色泽丰润,光滑度高等特点,技艺单绝。潮州朱泥壶题材广泛,品种多,主题突出,格调高雅,具有精湛的传统工艺特点和实用功能,文化价值。

潮州手拉朱泥壶现有创作队伍星散,随着时代变迁,不少人为生活改弦易辙,造成从艺人才青黄不接,技艺难以为继,从艺人员和作品大量萎缩,一些技艺已处濒危状态。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对保护突出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手拉朱泥壶,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我的家乡土特产手抄报河南的土特产手抄报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