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土特产贺州 贺州正宗特产店在哪里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08 04:37:04

一. 广西 贺州 八步区 八步麻竹笋

名称: 八步麻竹笋 产地: 八步区

八步麻竹笋产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黄洞瑶族乡,黄洞瑶族乡现有人均山地面积30亩,是盛产麻竹笋的好地方。该产品是一种食用笋竹,具有甜、嫩、脆的特点。

二. 广西 贺州 八步区 八步猪花

八步猪花:主要产于贺州市。八步猪花是贺州州科技部门经多年的试验、培育出来的改良品种这种猪花体型好,耐粗食、瘦肉率高。近几年来,八步猪花市场每年销往粤湘桂三省(区)的猪花达二百万头
( 贺州)

三. 广西 贺州 八步区 贺州菜酿

贺州的菜酿还具有地域特色,如大宁的豆腐酿,必须是用宁江水制作的豆腐才别具风味。传说中宁江上有一块巨大的四方豆腐石,祖传大宁豆腐的加工方法是:用宁江水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成生豆浆煮熟后,再用取自宁江的巨石重压。加工出来的白豆腐经野油茶油急煎成四方块的油豆腐,大大方方,色泽内白外黄,肉白嫩滑,人称“金包银”,据说是封建社会朝庭的贡品。每缝喜庆佳节,大锅大锅的大宁豆腐酿香飘十家,令人垂延欲滴。令人不解的是,同样的加工方法,在别的地方加工出来的豆腐就没有这种风味了。(八桂风情:电视解说词)

朋友,一年四季中,不论你什么时候来到贺州,都可以在贺州人的餐桌上品尝到别具一格的贺州风味菜——菜酿。贺州人逢菜必酿,豆制品类、果菜类、根茎菜类、叶菜类,甚至猪大肠、猪血、猪网油都可以做成菜酿,还有生葱大蒜照样酿!有人做过统计,贺州菜酿有108种之多。

粤楚文化的交汇使贺州菜酿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秦汉至唐宋的1000多年里,贺州是“粤楚通衢”的前沿阵地。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在贺江的中游设置了临贺县,临贺县驻地贺街镇作为贺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20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有姓有名的全国各地到贺州任职的状元、进士就有1000多名,这些一朝-的到来,也带来了一方的饮食文化,再加上潇贺古道上中原沟通岭南频繁的人流物流,也促进了贺州菜酿的繁荣。

作为多民族居住地的贺州,也使贺州菜酿充满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南乡壮族的猪大肠酿,是用生糯米直接灌进猪大肠内制作的,猪血酿是用糯米粉拌猪血灌进猪小肠中制作的。瑶族的竹笋酿有酿糯米饭的,有酿糯米粉的,也有酿肉陷的。客家人的油豆腐酿,本地人的茄子酿、蒜酿、瓜类酿等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将菜酿融入爱情文化,也许是贺州人的独创。贺州客家人迎亲宴上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豆腐酿,从他们的一句“豆腐酿——放心”歇后语上可以看出,男女婚庆已经宴请亲朋道贺,双方日后尽可以放心白头到老。瑶族姑娘为心上人特制的生葱酿,寓意是对有情人的一种情感祝福,希望心上人聪明伶俐。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贺州菜酿也是如此。大宁人酿的油豆腐酿,大大方方,外色金黄,肉白滑嫩,被誊为“金包银”,传说是朝庭的贡品。贺街人的瓜花酿,大锅煎煮,甜透心窝。桂岭人的灯笼椒酿和信都人的茄子酿,油泡煎炒,香飘三家。同样的陷料,同样的制作手艺,换了一个地方,就没有了原来正宗产地的味道,贺州菜酿就是离不了那一方神奇的土地。

贺州菜酿高就高在将儒家文化提倡的食不厌精和粗粮细做的文化精髓融进了菜酿的制作过程中,把菜酿做出品味来。如有一种叫做猪婆菜的青菜,不管你怎么用巧手来煮,它的味道都不好吃,平时农户们种这种菜主要是用来喂猪的。但是,南乡壮族的农妇们用猪婆菜叶来包糯米饭或糯米粉酿,它的味道就别具一格!还有肥肉切碎后加上其它调料制成菜酿,使人吃起来就不觉得肥腻了。甚至将猪下水做成各种精美的菜酿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文明。

贺州菜酿讲究传统制作,不需要太多的现代调料,也不钟情于先进的微波炉煎煮方法,农家的大锅煮豆腐酿、大锅的瓜花酿最纯正,宾馆里推出的豆腐、瓜花、葫芦瓜三酿一锅煮不知醉倒了多少外地游客。千百年来,贺州人的百菜酿酿着生活中的甜蜜,酿着一个民族不老的的歌谣,人们嘴里吃了一碗又一碗,尝着幸福和快乐。

四. 广西 贺州 富川瑶族自治县 开山红薯粉丝

开山红薯粉丝,是贺州的一道,是经科学提炼把红薯中大量糖分,脂肪提取走的方法制成,人们长期食用不会发胖,是一种现代不可多得的纯天然食品。

制作方法

(1)选薯。选表面光滑、无病虫为害、无青头、大小适中的红薯,去小留大。

(2)清选。将选好的红薯装入箩筐,放入水中。

(3)粉碎。清选好的红薯应及时用磨碎机切碎,再磨成浆液。

(4)过滤。目的是实现皮渣和淀粉分离。一般采用2-5尺吊浆布作滤袋进行过滤,共滤两次。

(5)曝晒淀粉。当池内水已无混浊现象,即全部澄清后,排干上层清液。舍去淀粉沉淀层表面油粉,把下层淀粉取出吊成粉砣(即粉团),移到晒场曝晒。

(6)打浆糊。此道工艺是决定粉丝质量的关键。按每500克淀粉加25克明矾,对冷水2.5-3千克搅拌,再放人大锅内煮沸,并不断搅拌,成熟度达8-9成即成(形成糊化淀粉)。

(7)漏丝和冷却。漏丝前备好两口锅(型号为8),冷水缸两口和中型48孔的漏勺。由于红薯粉丝较粗,漏勺孔眼要比其他粉丝漏勺的稍大。粉丝沉人锅底糊化后,再浮出水面时,随即捞出,放入冷水缸降温,用手整理成束,穿到木架上,再经另一冷水缸再行冷却,并不断摆动,直至粉丝松散成条为止,然后放在室内,冷透后拿出室外晒丝。

(8)晒丝。将粉丝拿到背风向阳的场地,进行挂晒。晒干后即可整理包装成成品。

文献记载

从古医学上讲,《本草纲目》曾记载甘薯(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补肾阴”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红薯具有防癌、抗癌的药用功效,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还具有益心血,养容颜,抗衰老等作用.红薯属碱性食品,能中和人体因肉、蛋、奶等食品增加而造成多余的胃酸。

五. 广西 贺州 昭平县 昭平茶

昭平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昭平植茶饮茶活动自古有之。据旧《昭平县志》记载:“象矶山面积极广,地产名茶,味颇佳。”“客之来访,奉之皋芦”。古人所谓“皋芦”即如今之“苦茶”。昭平名茶以象棋茶和藤宝茶的历史较悠久,两茶分别产自县内的象棋山和藤宝山。

旧版《昭平风物志》有这样一段颇为离奇的记载:传说,象棋山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古树参天。很久以前众仙遨游名山大川时,路经象矶山,被周围的山光水色迷住了,便在此憩息观光,并摆出棋盘对弈,仙童将仙丹用山泉化为仙茶,侍奉神仙,众仙一边品茗,一边下棋,好不快活。也许是这里的泉水泡出来的茶味出神入化,越品越感到这茶味非同一般,众仙在离去之际,觉得应该留迹人间,惠及百姓,便命仙童将携来的仙丹撒向山野,然后飘然离去。从此之后,象矶山上的悬崖怪石间,到处都长出了茶叶苗,人们为了纪念之,便将象矶山称为象棋山,山上的茶亦称象棋茶。

县境内的藤宝茶,产自距五将镇政府驻地6.5公里的藤宝山上。此山巅顶云雾缭绕,山间林密藤茂,有多种亚热带动植物,故尚有“万宝山”之称。山间所产藤宝茶,叶细长似竹针状,百姓称其为仙人茶。此茶色红味醇,素获茶客称道。

昭平象棋茶和藤宝茶具有清、甘、香、甜四大特点,开水泡后六、七天也不变质,饮用仍芳香宜人。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总要从几十里外到象棋山、藤宝山采茶,作为招待客人及逢年过节饮用。据民国23年付印的《昭平县志》载:“茶,此为我国出口大宗,如江南之碧螺春、浙江之龙井、福建之武彝、安徽之六保、云南之普耳皆久经驰名。昭平所种若雨水採者名雨前茶,清明前採者名未过清,气味清腴亦不让他。”

昭平处于西南地区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山峦起伏,河溪纵横,耕地面积仅占全县总面积的4.55%,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地形地貌呈北高南低趋势,气温的时差异十分明显,高寒山区与平坦洼地温度差达2℃至3℃,这种地形地貌与气温差异对茶叶的生长极为有利,尤其是藤宝山、象棋山、将军峰等高山生长的野生大茶极有开发价值。

宋淳熙年间,昭平境内先民已开始种植茶叶,但其规模很小。明代初期,明政府为加强南方的统治,再次整修桂江水路交通,使昭平镇、五将、马江等沿岸集市更加繁荣,市场上茶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五将藤宝山、文竹象棋山、庇江将军峰等周边村寨出现个体农户种植茶园,其生产规模是家庭手工作坊,种植的果种是当地野生绿茶,产品大多数是由商人收购外销。明成化年间,茶叶已成为昭平的传统出口土品,广东等地商人到采茶期都云集产茶地采购茶叶。其中,藤宝山、象棋山等产地生产的“未过清”茶深受客户青睐,远销海外,饮誉东南亚。明万历年间,昭平已有制茶技术和茶文化传统。仙回瑶族乡被誉为昭平的“茶调之乡”,木格乡至今还流行一种采茶戏,其舞蹈动作一般是以模拟采茶劳动中的动作为主。清朝初年,县内有村民从山上移植茶树到村前屋后,以方便日常采摘。此期间,境内桂江、思勤江两岸已开始小规模植茶。20世纪三十年代,昭平各地相继出现分散的小面积茶园,民间茶叶手工炒制作坊逐渐增加。在马江、砂子和昭平等集市有富商从云南引进大茶广为种植,使茶叶产量速增。据旧志载,三十年代全县年出口茶叶30.2吨。

解放后,茶叶加工由民间转为集体,茶业初成规模。六十年代,文竹公社的纸社,在县外贸局的支持下,开发象棋茶园,垦出梯地200余亩,扩大象棋茶树种植面积,使这一名贵得到发展,产量出口最多的年份达59.7吨。至1978年,全县茶园发展至7300亩,年产量150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全县的茶叶加工以茶厂为主。1983年县供销社在马江镇湾岛村建茶厂,并把当地茶场纳入厂辖,建成农、工、商联合经济实体。1987年,县扶贫办大力支持个体企业,使昭平第一个较有规模的茶叶加工个体企业——象棋茶厂在文竹街边顺利建成。该厂技术、种苗和设备均由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提供,始创初期年产茶2.5吨。1988年象棋茶厂生产的“绿茶2号”被誉为广西六大名茶之一。同年,又获得“陆羽杯”金奖,入选《中国茶经》等多种茶名录。九十年代末,昭平绿茶开始形成规模种植,逐渐成为地方特色产业。昭平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作为振兴昭平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培育,着力建设茶业工程,培植出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的将军峰茶厂、大脑山茶厂、凝香翠茶厂、文竹象棋茶厂、古袍茶厂、香茗茶厂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九十年代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昭平县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茶农重茶质、企业重品牌的发展战略蔚然成风。从2004年至2007年本县先后举办了四届“茶王节”活动,茶王节逐渐成为广西著名的茶叶文化品牌和对外宣传窗口。昭平茶屡获殊荣,响誉全国。其中,“凝香翠茗”茶曾获1994年中国“陆羽杯”金奖和1995年全国新技术产品交易会金奖;“银杉”茶1997年和2001年两次获得“中茶杯”全国名茶评比二等奖;“云绿”茶荣获1997年“中茶杯”全国名茶评比名优茶称号;“大脑山毛尖”和“大脑山银毫”双双荣获1997年首届中国(国际)名茶博览会金奖;在首届“桂茶杯”名茶评比中,将军峰“浓香银杉”茶荣获特等奖,“碧翠香”茶获一等奖;“黄花针”茶在第四届“桂茶杯”名茶评比中荣获特等奖;“象棋山高山石崖茶”1999年获亚洲国际消费品博览会金奖。2002年5月,昭平县将军峰“曲毫茶”、“毛尖茶”、“凝香翠茶”等品牌茶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授予绿色食品证书;2004年4月,昭平县茶叶生产基地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认定为无公害茶叶产地,颁发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书。昭平茶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有历史悠久早已蜚声国内外的昭平“象棋茶”、“将军峰银杉”、“凝香翠茗”、“桂江碧玉春”、“大脑山毛尖”等十多个茶系列产品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多次荣获金奖。“将军峰”系列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将军峰茶厂成为国家农业部茶叶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定点企业。

六. 广西 贺州 八步区 南乡白糯米糍粑

南乡白糯米糍粑是广西省贺州市八步区之一,它是以上等糯米为原料,将糯米掏洗净后浸透,放入蒸笼内,蒸至熟软松化。捞出放入石舀内,后用木棒捣碎后上锅蒸。再将蒸熟的糯米饭捣烂成软韧的糍粑,捞在盆内,趁热分成小团,再将小团捻扁成圆形。此食品具有美味香甜、松软爽口等特点。

七. 广西 贺州 富川瑶族自治县 贺州大肉姜

名称: 大肉姜 产地: 贺州

    贺州市大肉姜以块茎肥大、皮薄、肉厚、纤维少、脆嫩、辣味适中、汁多、品质好、耐贮运等特点而远近闻名,全市每年种植面积超过3.5万亩,6.5万多吨,由于大肉姜具有可作为烹调佐料和药用功效,深受市民青睐,近年来,其鲜品或加工产品畅销日本、新加坡、粤、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八. 广西 贺州 富川瑶族自治县 富钟水牛

【种质原产地】 广西的富川和钟山

【主产区与分布】 广西的富川和钟山

【被毛颜色】 毛色有黑灰和石板青两种多数为灰黑色,。颈下胸前有条新月形的白带

【体型特征】 体型高大,粗糙紧凑,发育匀称,背腰宽且平直。

【头部特征】 头大小适中,公牛头粗糙雄健,母牛头清秀而略长。嘴筒粗,四方口,口叉大,,鼻镜宽大,色灰黑。眼圆有神,稍突。耳大而灵活,母牛颈宽平,公牛额稍突起。

【角型特征】 角根粗,呈四方形,向后弯曲成半月形,公牛角较粗,为龙门大角,母牛角较细长。

【胸部特征】 前躯宽大,胸深,肋骨张开

【腹部特征】 公牛腹部紧凑,如马腹形,母牛腹圆而大

【背腰特征】 背腰宽且平直

【尻部特征】 母牛后躯发达,尻略斜,0呈圆柱状

【四肢特征】 四肢粗壮,前肢正直,后肢微弯曲

【蹄部特征】 蹄圆结实,蹄圆大,黑色或灰黑色

【种质优缺点】 体型高大,匀称,结实紧凑,行动有力,性驯是良好的役用牛型。但公牛-较小而不显露。

九. 广西 贺州 富川瑶族自治县 富川鲜梨

富川由于生态、环境、气候、土壤特别适合梨的生长,历史上富川就是南方优质砂梨的出产地。据《富川县志》140页记载:1989年水果发展情况,“梨101亩,产果14.84万公斤”。此后开始陆续引种南方优质梨品种,经过20多年来的引进和改良,形成了黄花梨、翠冠梨、丰水梨、园黄梨等优良品种发展的局面,所产鲜梨具有果形大,外形美观,口感好,果肉黄白、细嫩、多汁、石细胞少,味甜等特性;可溶性糖达14-16°,单果重一般为250克--400克,最大单果重达500克以上。成熟上市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比北方地区早熟20至30天左右。所种品种品质优良,梨果脆甜,化渣爽口,耐贮运,受到广大种植户和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主要销往沿海各大市场。至2013年,全县推广种植翠冠梨、黄花梨等南方梨品种0.92万亩,产量0.49万吨,其中以葛坡楼村的黄花梨、福利毛家的丰水梨、朝东秀水与莲山牛背岭的园黄梨等闻名。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在炎热夏季增加了广大游客到鲜梨果园参观、采摘、品尝的兴趣,提高了梨果产品的价值与效益。

信息来源:广西农业总汇

十. 广西 贺州 平桂区 信都三黄鸡

信都三黄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信都三黄鸡

信都三黄鸡其因毛黄、嘴黄、脚黄而名之。主销广东、海南、港澳,异乎畅销。三黄鸡个体适中,体型紧凑,骨细肉嫩,肌肉结实,味美可口,香而不腻,尤适合制成“两广”人喜吃的著名传统佳肴白切鸡。素以鲜美、软滑、幼嫩、甘香等特色闻名。

信都三黄鸡的特点是肉厚而嫩滑,皮脆而骨软,入口骨肉自然分离,最适宜作两广人爱吃的“白斩鸡”。制法是将宰后去毛及内脏的鸡悬挂滴水梢干后入锅,文火烧水沸后15分钟取出凉后切块上碟,吃时蘸上袢有姜丝、葱头、芝麻油的酱油,嚼之满口香味,让人回味无穷。信都三黄鸡远销粤港澳地区,是人们喜庆节日争相备置的佳肴。

都三黄鸡,因其羽黄、嘴黄、脚黄而得名。信都三黄鸡的特点是肉厚而嫩滑,皮脆而骨软,入口骨肉自然分离,最宜作两广人爱吃的“白斩鸡”。制法是将宰后去毛及内脏的鸡悬挂滴水梢干后入锅,文火烧水沸后15分钟取出凉后切块上碟,吃时蘸上袢有姜丝、葱头、芝麻油的酱油,嚼之满口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公鸡羽毛酱红色,颈羽颜色比体羽浅。翼羽常带黑边。尾羽多为黑色。母鸡均黄羽,但主翼羽和副翼羽常带黑边或黑斑,尾羽也多为黑色。单冠,耳叶红色,虹彩橘黄色。喙与胫黄色,也有胫白色。皮肤白色居多,少数为黄色。

成年鸡体重:公1980~2320克,母1390~1850克。150日龄屠宰率:半净膛,公85.0%,母83.5%;全净膛,公77.8%,母75.1%。开产日龄150~180天,年产蛋77个,蛋重41克,蛋壳呈浅褐色。

信都三黄鸡是广西三黄鸡系列品种的最佳品种,1983年荣获国家外经部优质产品奖荣誉证书。信都三黄鸡肉质香甜,细嫩滑爽,肉脆骨软,是制作我国南方及港澳居民特别酷爱的一道名菜———白斩鸡不可替代的原料。信都三黄鸡之所以比其他外来品种鸡好吃,据测定,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比其他鸡均高出2个百分点,所以其味道比较香甜。用信都三黄鸡制作菜肴时,无论是白斩、炒、炖都可称得上为美味佳肴。信都三黄鸡出口已有110年的历史。

鸡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3.3%,属高档肉食品。我国和美国的营养专家布鲁斯·詹纳博士推荐的“十大长寿食物”和“十种最佳营养品”,都是把鸡肉放在第一位,说它是极为丰富的营养品一点也不过分。

信都三黄鸡是由野鸡演化成信都野生原鸡,经本地水土长久养育驯化及当地农民的长期选育形成了今天的信都三黄鸡。信都三黄鸡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一小、二矮、三黄。即体型小(特指项鸡),脚矮,喙、毛、脚均为黄色。用混合料饲养150天左右,成年公鸡(阉鸡)一般体重为1.5千克~2.5千克;成年母鸡(项鸡)体重为1.0千克~1.5千克。公鸡羽毛一般呈金黄色,颜色较深者为金红色,翼羽有些黑边和酱红色,主尾羽成墨绿色,单冠直立,鸡冠和髯比母鸡大3到4倍,眼微突有神,毛色光泽亮丽,公母皮肤为黄色;母鸡(项鸡)冠鲜红,眼睛有神,虹彩为铁锈色,全身羽毛呈黄色,颈部为深黄色,间有黑色斑点;主翼和副翼羽有黑边或黑斑,身体收贴时不外露,主尾羽为黑色。胸肌丰满,龙骨不显露。信都三黄鸡是贺州市名优产品,也是享有国际声誉的驰名品牌产品,是极品级之名鸡。曾有学者、专家公开发表论文,认为开发信都三黄鸡,大有“钱途”。

地域范围

中心产区在信都镇,分布于信都、仁义、铺门、灵峰等四个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1°56′,北纬23°48′~24°43′,东西长43.5公里,南北宽35。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信都三黄鸡体躯矮小、紧凑,喙、毛、脚均为黄色。公鸡羽毛一般呈金红色,部分为金黄色,翼羽酱红色有黑边,主尾羽呈墨绿色,单冠直立,鸡冠和髯比母鸡大3~4倍,眼微突有神,毛色光泽亮丽;母鸡冠鲜红,虹彩为 桔黄色,全身羽毛呈黄色,颈部为深黄色,间有黑色斑点;主翼和副翼羽有黑边或黑斑,主尾羽为黑色。公母鸡皮肤为黄色,宰后体表浅黄色,肌肉白色且结实有弹性,肉质嫩滑,骨细味美鲜甜。(2)内在品质指标:信都三黄鸡鲜肉(肌胸肉)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为24.8~26.4%;总脂肪为0.32~0.35%;灰分为1.25%~1.33%;膳食纤维为0.048~0.052%;肌苷酸为303.6~322.4mg/100g;氨基酸总量为20.05%~21.29%。(3)安全要求:严格按照以下标准进行生产:《无公害食品禽肉及禽副产品》(NY5034-2005)、《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5030-2006)、《无公害食品肉鸡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5039-2006)、《无公害食品家禽养殖生产管理规范》(NY/T5038-2006)。

贺州市紫梦土特产广西贺州八步特产店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