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特产小吃手工馓子 安徽河南特产油炸馓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08 12:28:45

一. 云南省 曲靖 陆良县 麻衣馓子

麻衣馓子:陆良的麻衣馓子是用麦面作原料,和好面后扭成“千钧扣”油炸的糖果。色泽金黄,表层穿上芝麻糖衣,特点是香、 脆、酥、甜,特别是内里灌 满了糖饴,甜润柔腻。陆良“麻衣馓子”已有200年的历史,是地方传统风味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曲靖)

在陆良坝子里,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陆良三样奇,

名目变换各不一。

密香梨原叫细皮梨,

风参子又叫金线鱼。

有样东西最有趣,

水馓子变成糖麻衣。

这首民谣道出了陆良三宗风味,即密香梨、金线鱼、麻衣馓子。解放前,这三物齐全,远近驰名,是馈赠亲友、款待佳宾、逢年过节难得的美食和礼品。

如今,陆良三大风味,由于人为的、自然的种种原因,金线鱼已经绝迹,蜜香梨树也面临老化,只有麻衣馓子得以发扬光大。

当在人介绍说,关于麻衣馓子来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时候,三岔河街上有些人家做“糖馓子”在街市上卖。最初是用糖水浸煮,又叫“水馓子”,不知经营了多少年。一天晚上,有家正忙着做馓子,麦面快完了,只剩下不多的一点,主人一不小心把挂在旁边的一盏油灯撞翻了,半盏菜油全泼在面团上。主人心想“反正馓子离不了油”,就把它揉和在面团里,扭成面团下锅煎炸。等捞起来放进糖稀里煮后才发现,这些搀杂进灯油的馓子,颜色黑,不像平日的那样鲜黄,没有卖样。主人后悔不已,于是,一一拣了出来,并顺手拈了一个尝尝,又香又酥又脆,更奇特的是,面团心里灌满了饴糖,甜润润柔腻腻的,舒心爽口极了!

第二天,主人就在摆摊时将这些馓子当样品,请过往的顾客们都尝上一个。顾客们无不啧啧称好,纷纷要主人专门做这种馓子来卖。主人依从顾客们的意见照办了,但是做出来的馓子总是僵硬实心,中 间灌不进糖稀去。经过反复寻思,主人终于从打翻的油灯上悟出了名堂:若要灌进糖稀,面团里少不了油,因为面团里加油后,能起到分离疏孔的作用,再经油炸后,放入糖水一煮,糖稀便沿孔渗灌进云了。虽然找到诀窍,但搀入菜油炸出来的馓子,还是不如撞翻油灯那次的好。日思夜想,最后才悟出面团和油兑合的比例要得当。为此,主人 先后试验了七七四十九次,才告成功。后来,又为断改进制作工艺,将馓子穿上:“芝麻糖衣”便取名“麻衣馓子”。人们还根据它的特征,赠一美名“血灌肠”。

在三岔河后街高家几辈人制作的麻衣馓子质量好,较出名,颇受顾客的青睐。

如今,陆良县糕点厂已恢复生产此项地方,配以精美包装的麻衣馓子,畅销全省。陆良的麻衣馓子是用麦面作原料,和好面后扭成“千钧扣”油炸的糖果。色泽金黄,表层穿上芝麻糖衣,特点是香、 脆、酥、甜,特别是内里灌 满了糖饴,甜润柔腻。陆良“麻衣馓子”已有200年的历史,是地方传统风味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二. 福建省 龙岩 武平 龙岩小吃

龙岩小吃

三. 江苏省 镇江市 京口区 麻油馓子

走在鱼巷附近,有时候还能看到麻油馓子出锅,那特别的香味慢慢地传出。香气扑鼻而来,隔两条巷子都闻得到。

镇江的麻油馓子,油用的是小磨麻油,所以又脆又酥,越嚼越香。今天,不少镇江老年人还有吃麻油馓子搭茶。有些人煮馓子像是下面条,将麻油馓子放在开水锅里煮沸,盛在碗里,或加盐或加糖调味;有些人很简单,将麻油馓子折断放在一只大碗里,放上白糖,倒入开水,盖好盖子焖上一会儿。

还有一些人家仍有用馓子给妇女做月子的习惯。据说过去产妇坐月子,家里婆婆总要称上两三把麻油馓子回去,抓上一把放到开水锅里煮沸后,再打一个鸡蛋,锅一开便盛到大碗里,往里面放一勺子老红糖,真是不要太滋补哦。

当然,也有家长买回去给小孩当茶余饭后的休闲小吃,孩子嘴里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越嚼越香的味道,往往是一个孩子起头,旁边的小孩闻着香味、情不自禁的也闹着要,最后,大人小孩一起大嚼麻油馓子。

镇江有句老话,“清明不吃脐儿和馓子,死后阎王老爷要打板子。”清明时节为什么非要吃麻油馓子,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馓子”这种经常能见到的食物,竟然是那么的历史悠久。

麻油馓子,古代又称寒具,为什么古人要称它为寒具?所谓寒具,是供寒食节所用的食品。

古人将冬至以后的第105天定为寒食节,也是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与他一起共患难的介子推。在这一天,风俗上是不能生火烧饭的,于是称为寒食节。寒食节到了,但人又不能不吃饭。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可以不用生火而冷吃的食物:用面粉搓成细条制成环状或栅状的面饼,油煎而成。因为是专供寒食节时食用,所以,老0们就称之为“寒具”。油炸后的熟食,可以随时食用,干嚼或用水泡食均可,而且携带又方便。渐渐地,它就不仅是寒食期间的食品。据说在汉代,馓子就是当时贵族阶层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食”。

关于麻油馓子,还有不少趣闻,东晋大臣桓玄家的馓子,先油煎,然后和上蜜糖。有客人上门,桓玄就用“油蜜馓子”招待。桓玄喜爱书画,有时候一面请来客吃油蜜馓子,一面欣赏书画作品。客人中往往有吃了馓子又不洗手的,于是就会油污了书画。北宋皇帝徽宗,宠幸东京名0李师师。他送给李师师的皇家礼品中,与黄金、白金以及各种各样珍品茶叶、艺术灯具等陈放在一起的,就有“寒具、银饼数盒”。装在食品盒中的馓子,是皇帝送给其心爱女性的高档礼品。

中饭和晚饭中间的一顿,老镇江话叫做“吃下午”。 “吃下午”,是件让人舒心的事情啊。下晚时分,热腾腾的泡上一碗麻油馓子,那香气,真叫“滴板”啊。麻油馓子吃到嘴里,像是面条,但滑溜溜、软绵绵,比面条柔顺;而且,那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 “滋溜滋溜”一碗下肚,汗珠沁出,浑身的毛孔都张开了,那真叫一个“展了”!吃完,嘴一咂,摸摸鼓鼓的肚子,恨不得再来上一碗。

麻油馓子,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的食品,给了镇江老少多少怀旧的思绪和脉脉的温情,希望这股麻油馓子香,和我们的传统风俗,能继续传承下去。

四. 安徽省 淮南 大通区 上窑馓子

上窑粗条馓子,也称“油果”、“油面条”。(上窑、洛河一带较为多见)用面粉、明矾、精盐、白糖 等和成油面,把油面盘拧成网被形,下入油锅中浸炸定形,成品后有乳白色、淡黄色、金黄色。具有软、脆、焦、酥、香、鲜、咸、微甜等特点。它可直接食用,也可烩、涮、淡季制馁,可做主料、辅料。上窑古称秦墟,历来就有经商之习,是三县一市重镇,商贾云集,骚客多集此地,故民风盛行。当地人每逢传统节日和走亲访友时,多有拎上集市的一种看似金黄澄澄、一反反整齐如梭地捆扎在一起的“点心”。

五. 河南省 驻马店市 汝南 汝南马蹄馓子

汝南马蹄馓子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的。马蹄馓子系用清油细面炸制而成,条细色黄,味道醇正,干吃焦酥,看而不腻,熬汤耐煮,柔而不泡,食用方便,易消化,且经济实惠。

汝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和美食的制作方法。例如汝南有名的土小吃,马蹄形馓子,就是过去过寒食节时必备的节日食品。古时寒食节禁火,要以寒食寄哀思,寒食节这一天不能吃热饭热菜,聪明的汝南人就以清油细面炸制成条细色黄,形似马蹄的食品用来代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汝南马蹄形馓子味道纯正,干吃焦酥,香而不腻,熬汤耐煮,柔而不散,食用方便,易消化,耐久存且经济实惠。由于汝南盛产优质的芝麻、小麦,与其他地区的馓子比较,汝南馓子最大的特点是用香油炸馓子,不仅味道好,而且盘条时,面性柔,易于拉长,故条细。汝南马蹄形馓子虽为油品,但易于消化,是老弱、小孩、产妇的补品,又是亲朋好友交往的礼品,由于经济实惠,还可以作为主食食用。

六. 北京市 东城区 手工艺品

北京挑补花是北京有名的工艺品。多为窗帘、台布、床单、餐巾、钢琴罩等等,图案简朴、色彩雅淡,清秀洁净,是大宗出口商品。内画壶也是北京的特艺品,它用针尖似的竹插代替笔,有经过磨沙的鼻烟壶的膛体内绘画,匠心独具,是一种精美的陈设品,北京宫灯、纱灯是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节日悬挂可以增加喜庆气氛。各种木制绢画宫灯,还可以装饰厅堂。( 北京)

七.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手工编织披肩

在丽江,披肩是一大特色。古城里行走的时尚女孩,身上一定有一条很吸引目光、很民族味的披肩。

丽江古城里卖披肩的店铺一家接着一家,让人眼花缭乱。披肩的种类和材质非常多,有羊毛的,棉的,丝质的;样式有正方形,长方形。最特别的是纳西姑娘手工织的披肩,毛的,很大,很厚,非常暖和。手工编织的披肩很有特色,是真正能体现云南色彩和手工艺的布类商品。

八. 台湾省 台湾小吃

台湾小吃

九.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佳县手工挂面

佳县手工挂面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的。佳县手工挂面起源很早,一直是佳县独特的一种地方食品,它以外型精细、口感柔和、保健效果好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远销海内外,是赠送亲友的上等佳品。

佳县的通镇、陈家焉和屈家庄等村,是手工挂面制作的专业村,其中尤以陈家焉村最为有名。

陈家墕村现有村民140余户,全部都姓陈。村里世代相传,陈姓先祖于明朝初年从1大槐树下迁徙而来。根据《陈家墕村志》的记载,该村手工挂面制作起自清光绪年间。陈继军告诉记者:“我的爷爷陈士贤就是陈家墕手工挂面制作的创始人,而且有一个故事可以作证。”

清光绪年间,陈士贤一日务农归来,发现有位老者昏倒在自家门前。老者虽然面黄肌瘦,但衣着整齐,陈士贤便确定老人必无大碍,可能只是饿昏了,便赶紧把早饭时剩下的一个窝头喂给老者。窝头喂下,老人醒过来却直呼胃疼,陈士贤又拿出了有止疼功效的大烟土让老人服下。三五日后,老者身体慢慢恢复了健康,临行之时他对陈士贤说:“救命之恩不言谢,我见你家日子过得艰难,家里又种着麦子,我便传你一手挂面制作的手艺,保你家日后代代衣食无忧。”

陈士贤后来才知道,他救助的这位老者是一名因战乱流落民间的宫廷御厨,有一手制作手工挂面的绝技。在掌握了手工挂面的制作方法后,陈士贤又将这门手艺传给了3个儿子和几个侄子。从此,手工挂面便在陈家墕生根发芽,成了各家各户赖以谋生的手段,并与吴堡县张家山的手工挂面制作工艺一道,于2011年成功入围陕西省第三批“非遗”名录。

十. 重庆市 沙坪坝区 重庆小吃

重庆小吃
安徽特产纯手工制作馓子安徽特产软馓子的制作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