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3号地铁线周边特产 广州地铁7号线沿途美食景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5-08 18:45:25

一. 广东省 广州 从化 龙眼

龙眼,又称桂圆,益智,常绿大乔木,树体高大。7~8月果实成熟呈黄褐色时采摘。为无患子科植物,果供生食或加工成干制品,肉、核、皮及根均可作药用。

龙眼在从化主要是石碣这个品种,果大核小肉厚,具有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龙眼干具有性味甘平,归心脾经,补血益智,养血安神。南方的妇女和老人会用冲泡的方式,最大限度吸收它的营养。

二. 广东省 广州 增城 菜心宴

小楼盛产的增城菜心,具有菜质鲜嫩,香脆甜爽,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特点,具有稀释、清除肠道毒素,治疗便秘,预防肠癌,美容保健的功效。煮之快熟,嚼之爽脆,尝之甜美,吃起来无渣,非一般菜心可及。 菜心的吃法也有多种:可以生炒、盐水煮、炖汤、炒饭、煲粥。此外还可晒作菜干,用于煲汤,有清热祛湿、清肝明目的功效。

三. 广东省 广州 增城 荔枝宴

增城,是著名的“荔枝之乡”,境内挂绿荔枝闻名世界。

既然是荔枝的故乡,就一定要试一试这里的荔枝宴,煎煮炒炸花样齐全,味道亦是清甜无比。比如将荔枝里面的核掏出来,塞进特制的肉、菜等。表面是清、香、甜的荔枝肉,里面则是软软的馅,口感截然不同又配合得天衣无缝。

荔枝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蔗糖、维生素、蛋白质等,对贫血、心悸、失眠、哮喘、疝气痛等病均有一定疗效。除了鲜吃外,荔枝还可晾晒成荔枝干,制成荔枝酒,或制成罐头运往国内外销售。

荔枝干味甘、酸,性温,有益心肾、养肝血之功用。荔枝酒则能生津益智、理气益血。

四. 广东省 广州 海珠区民俗文化 广州小凤饼

广式腊味是经历代不断实践、改善而形成的。广式腊味选料上乘,工艺精湛,以其外形美观,色泽光润、香醇芳厚、味鲜可口、皮薄脆而甘甜,耐于储存的特点而深 受大众的喜爱。广式腊味制作工艺相当严格:猪肉选料只用后腿肉和肥膘肉,酒选用纯正的玫瑰露酒;严格控制“三七肠”和“二八肠”的等级规格,制作时要求做 到“灌得行(满)、斟得匀、绑得紧”。此外,还选用自晒的生抽和老抽,使腊味真正具有“豉味”、“风味”、“香味”。生产腊肠可细分为“切肉粒”、“灌 肠”、“烘干”、“成品”等几个工序。广式腊味的代表“皇上皇腊味店” 始建于民国29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腊味家族中占到了重要地位。

五. 广东省 广州 从化 从化青梅


从化地区青梅的收获季节已经来到。据了解,今年从化青梅的产量将达到150多万公斤。然而,除了广州果子食品厂承诺包销东升村大约12.5万公斤的青梅外,目前其他青梅尚无出路。

据了解,从化地区的青梅品种主要是从广州罗岗引进的,产品品种较好,皮滑果脆,同时,该地区的水土也较适合青梅的生长。去年这里青梅的产量就达200多万公斤,大多以1元/公斤销往新兴、潮州、汕头等地的食品加工厂。据记者了解,目前仅从化流溪河林场估计产量就有15万公斤。

据专家分析,青梅丰收却难觅出路的原因在于今年青梅的质量较往年稍低,而往年到从化收购青梅的一些食品加工厂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如今国家加强了管理,很多类似的小加工厂都倒闭了,原有收购商流失,而新的收购商还没有认可从化这个青梅产地。

六.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洛浦慈菇

慈菇(又称芽菇)一种无公害的绿色保健食品,其果实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蔬菜水果,肉质较坚实,皮和肉均呈黄白色,主要成分为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富含铁、锌、硼等多种活性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肌能有调节促进作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已有记载,中医认为慈菇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洛浦慈菇主要产区为东乡村、沙溪村、洛溪村,按当地的乡俗,过去多以慈菇比作男丁赠予新嫁的女子,并祝愿:“来年生个慈菇丁”,这样使带有多子多孙寓意的慈菇颇受人们青睐。洛浦出产的慈菇个体较大,品质特优,近年更荣登番禺“十大名特农产品”之列。2006年,新成立的洛浦街为进一步推广这张番禺农业产品的名片,通过立项扶持、建立生产基地等,不断提高产品品质,扩大品牌效应,让慈菇远销海内外,成为人们喜爱的送礼佳品,别具风味的特色手信。

七. 广东省 广州 天河区 广州肠粉

一种米制品,亦称卷粉。现小食店、茶楼、酒家、宾馆均有供应。广州“银记”肠粉最负盛名。该店坐落在文昌路,专营豉油皇牛肉肠粉,以薄韧香滑著称。是将米浆置于特制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肠、猪肉肠、鱼片肠和虾米(仁)肠;不加馅的则称斋肠;米浆中加入糖的叫甜肠。

肠粉又叫布拉蒸肠粉,是一种米制品,亦称拉粉、卷粉、猪肠粉 ( 因肠粉形似猪肠 ) ,因为早市销量大,多数店家又供不应求,人们常常是排队候吃,因此又被戏称为“抢粉”。出品时以“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着称。 在广东,肠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价廉、美味,老少咸宜,妇孺皆知,从五星级的高级酒店,到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几乎都有供应。

关于肠粉的起源,目前似乎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最早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又有人说“肠粉起源于广州,早在清代末期,广州街头上就已经听到卖肠粉的叫卖声”。也有传说是乾隆皇帝游江南那会儿,受了吃客大臣纪晓岚的蛊惑,专门拐去粤西吃肠粉。当吃到这种“够爽、够嫩、够滑”的东西时,乾隆赞不绝口,并乘兴说:这米粉有点像猪肠子。肠粉在广东是最为普遍的早餐粉粉嫩嫩、晶莹剔透的感觉实在美不可言!看起来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让人一吃难忘,越吃越爱吃!

广州肠粉主要流派有两种:一种是布拉肠,另一种是抽屉式肠粉,由于使用的制作工具不同,所以导致做出的肠粉都不相同,布拉肠粉是以品尝馅料为主(肠粉浆大部分是使用粘米粉再添加澄面,粟粉和生粉),而抽屉式肠粉(肠粉浆是使用纯米浆做成)主要品尝肠粉粉质和酱汁调料!现在肠粉是广州茶楼、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备之品。潮汕地区的肠粉与广州地区的肠粉制作方式相同,但是由于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较大的地区差异。布拉肠粉是将米浆置于布上蒸成,又叫布拉蒸肠粉。广州经营布拉肠粉比较着名的店家有银记、大可以等。抽屉式肠粉主要是做早餐肠粉为主,其中粤西地区最出名的是“都城肠粉”,在肇庆,云浮一带久负盛名。在香港,肠粉亦是传统粥店中早餐常见的食品。通常早餐吃的肠粉是在表面加入虾米的斋肠;亦有炸两滑肠粉,是在肠粉内包上油条。以往经常由流动小贩在街角出售斋肠,近年已大部份转为铺位经营,一般会将肠粉切断,吃时再加入芝麻、甜酱及辣酱调味。注意,猪肠粉与肠粉并非同一类食物,但某些食客会将之混淆。猪肠粉虽然同是米浆制作,但是却与肠粉不同,味淡的猪肠粉并无馅料,是由米浆卷成卷状然后切粒,每粒的横切面有如树木的年轮般成不规则的圈状,配以不同风味的酱油而成。

八. 广东省 广州 从化 山坑鱼

山坑鱼之所以倍受美食者们青睐,是因为这些鱼仔生长在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水质上好的高山溪流处,在这些地方生长的鱼当地人爱称为山坑鱼。从化多山且水质极好,因此这里产出的山坑鱼也大大的有名。尤以产自吕田桂峰山脉溪流的鱼仔为佳。



桂峰山海拨1000多米,山高林茂,溪水潺潺,没有任何污染,所以此溪流所产之鱼,肉质均特别的鲜嫩滑美,体型虽小,却是异常的鲜。

九.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禺山甜椒

由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生产的“禺山”牌彩色甜椒应用现代化的温室大棚,采用无土基质和自动化控制营养液滴灌的肥水管理模式进行现代规模生产。采用智能化温室装备有室内喷雾、室外喷淋的温湿度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光强度自动调控遮阳系统,灌溉施肥系统引进了以色列等国外全电脑自动化控制设备,人为地创造了优越的农作物生长小气候环境,达到名优蔬果生长发育所需肥、水的精确可控,光、温可调的智能化管理。经过多年的种植推广,在广州地区具一有定的知名度。

十.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广州牙雕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牙雕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牙雕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广州地处南方沿海,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质地细腻的象牙精雕细刻,层层雕镂,而作品又不易脆裂。

广州的牙雕则以精细的象牙球著称,其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著名的传承人有陈祖章、翁昭、翁荣标、冯少侠、李定宁等。

溯源

广州牙雕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工艺与生产规模曾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艺水平日趋精湛,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

广州地区的象牙雕刻工艺早在秦代已经开始,至晋代还出现了象牙编织的精湛工艺,据"晋书"记载:"车永为广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簟"。

清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惟一港口,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广东牙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其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正如岭南画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一样,粤派牙雕在清代牙雕艺坛上也是别具一格的。据"广州通志"载:"谚曰:苏州样,广州匠。香犀、象、蜃、玳瑁、竹、木、藤、锡诸器俱甲天下。"从传世广东牙雕之多,技艺之精,做工之繁,可窥其规模远远超过苏、宁、嘉、杭等地的牙雕行业。

广东的象牙雕刻以纤细精美为特征,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灯、象牙席,据载都是广东制品。象牙灯的构件除框、柱、顶、檠、底托之外,其照明部分是把极薄的象牙片精雕细刻成为小网眼,灯上并有茜色象牙图案装饰。象牙席是先用特制工具做出象牙丝,然后编织而成。从这两件典型广东象牙制器来看,可以知道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镂雕花篮、象牙镂雕万年青香囊、象牙镂雕大吉葫芦式花熏、象牙丝编织纨扇一类器物都应属于广东派的作品。清代的象牙雕刻和其他工艺美术作品的发展一样,在雍正、乾隆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从"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活计清档"的记载来看,至迟从雍正年间(1723-1735)起至咸丰年间(1851-1861)为止,在这百几十年中,广东始终为内廷提供牙匠。在造办处多则六名,少则两名,留下了陈祖章、李裔唐、萧汉振、黄振效,杨维占、陈观泉、司徒胜、黄兆、李爵禄、杨有庆、杨秀、陈琛、莫成纪、杨志、黄庆等十五位牙雕匠师的名字。

工艺特色

广州象牙雕重雕工,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闻名于世,在长期的工艺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精湛雕刻工艺。广州象牙雕纤细精美,玲珑剔透,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雅俗并举。作品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整体布局繁复热闹,不留空白。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于层次,同时刀法见棱见角,华丽而美观。

广州象雕的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欣赏品,包括象牙球、花舫、蟹笼、花塔、花瓶、鸟兽、人物、石山景等;二是实用品,包括折扇、台灯、烟盅、烟嘴、笔筒、粉盒、图章、梳具、筷子、牙签、书签、纸刀、象棋等;三是装饰品,包括手镯、项链、耳环、戒指、别针等。其传统的名品有:牙球、牙舫、花瓶等,而以牙球最为著名,如一个直径18厘米的象牙球,竟能雕成30多层,且层层都能转动自如,每层还都雕有各种人物或花草,令人叹为观止。

广州象牙雕刻花色品种丰富多彩,雕刻技艺精湛细腻,具有优良的传统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无论何种制品,都是纵深透彻,精巧玲珑,技艺上擅长镂空、透雕等表现形式,在象牙 雕刻中别具一格。雕刻艺术家们用一块完整无缺的象牙料,镂空成各种规格、层数不等的圆球,象牙球最小的仅二三层,最大的有40多层,每层都刻上龙凤、花卉等各种图案,且能灵活转动。广州牙雕艺术家镂雕的20多层的象牙球早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工艺特种奖。制作一个象牙球要经多重工序,首先要选牙料,经过磨圆,钻孔,再以钩刀分层,最后逐层雕花而成。

在广州牙雕的镂空作品中,亭台大花舫也是著名的广州牙雕作品。花舫的船身以龙为造型.上有2~7层楼阁,舫上人物多达3000人,还有旌旗、灯饰等,栩栩如生、千姿百态,非常壮观。此外还有用整支象牙雕成的全牙雕、渔翁撒网、通雕蟹笼、古装仕女等。

从雕刻手法上分,广州牙雕主要分为圆雕和通雕两大类:圆雕用以制作实心、立体工艺品,如人物、动物、山石风景等;通雕用以制作花舫、花瓶、花塔、蟹笼、牙球等通透玲珑的品种。大新路广州象牙工艺厂是驰名中外的象牙雕刻厂家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州火车站附近有什么广州特产广州3号线地铁上有哪些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