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老式特产果子 河南特产酥酥的果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08 07:33:11

一. 河南省 南阳市 镇平县 张林麻油

张林麻油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张林镇的。林麻油色泽澄黄、微红、透明、入口醇爽、香味悠长、渗透性强,久放不变其味。

张林麻油是用镇平县1镇歪嘴芝麻加工而成,为此而称林麻油。以区别于其它地方加工的香油。

“张林”距今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 据史书记载,“张林”兴于明代,盛于清朝。盛时,1南北三里长街有水井48眼,油坊72处。每逢榨油时节,数十里香飘四溢,温馨人脾。

“张林”在海外有“砖牌油”的美称。据传,有一小油贩在1购油后,雇人挑往邓州汲滩,卖给外商。行走途中不料挑夫在路上跌了一跤,将油篓( 一种竹编纸糊的容器)摔破,撒了油。油贩怕油少赔本, 就在每篓油中丢进一块青砖,以充重量。交货时,外商误认为青砖是商标品牌,以后买油时,曾指名非“砖牌油”不买,“砖牌油”成了“张林”的商标,一时成为趣谈。

如今,“张林”在保持其传统风味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设备和生产工艺技术,生产的“张林”色泽橙黄微红、透明、有较浓的果鲜味,性平,味甘入口醇爽,不论烹饪、煎炸食品,还是调制凉菜,有去腥臊而生香味之效。拌制菜肴,易渗入食物内部,滑而不腻。除食用外,“张林”还用以配制中成药,具有滋阴、清热、解毒、壮精髓、润脾胃及凉血、润燥、消肿、止痛、生肌等功效,被人们普遍食用。经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化验鉴定:“张林”含酸1.67%, 水分及挥发物0.14%,杂质0.14%、折光指数1.474 及其它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使用芝麻油标准。其卫生标准符合国家标准。色泽、气味、滋味、液度均保持了传统的“张林”特点。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张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地政府将此列为重点科技发展项目,加以规划开发,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目前,全县年产“张林”50万公斤,销往外地和国外市场,受到了海内外客商的欢迎。

二. 河南省 南阳市 方城县 唐酥梨

唐酥梨即以唐河县为主发展的优质梨,其主栽品种为金花梨,系金川雪梨的实生变种。我市近几年来发展梨面积20多万亩,其中结果面积5万亩,1998年全市梨果产量4000万公斤。 梨的分布比较广泛,适应性强,在我市的山区、丘陵、平地、河滩均可以栽培。唐河县在城郊乡栽培的梨园,运用先进技术,建立精品梨园,高产开发示范园,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梨树在我市的表现为:抗旱、耐湿、抗病虫害能力较强,适应性广,早果早产,丰产性好。其加工利用还是初步开始,只有少量的罐头加工,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加工利用。( 南阳)

三. 河南省 南阳市 内乡县 赤眉油桃

赤眉油桃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赤眉镇的。赤眉油桃有“五月火”、“千年红”、“早红宝石”、“曙光”、“华光”、“艳光”等优质品种,以早熟、个大、色艳、味甜、耐贮藏、无污染而著称。

赤眉油桃大面积在油桃沟种植。油桃沟位于河南省内乡县赤眉镇境内,赤眉镇地处800里伏牛山南麓,东、北、西三面环山,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油桃的最佳适生区。

勤劳的油桃沟人自1986年引进种植油桃,历时19个春秋的繁育,进行了3项大的品种更新换代,形成了现在的“五月火”、“千年红”、“早红二号”、“瑞光”、“艳光”、等30多个系列品种,近年来又引进了“日本柑柿”,“遵化板栗”,“美国杏李”,“大红袍”“花椒”等10多个小干果品种,更加丰富了油桃沟果树的品种和观赏价值。赤眉镇油桃具有早熟、个大、色好、味甜、耐储藏、无污染、少虫害等优点。2001年被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2002年6月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赤眉油桃”商标,2003年通过国家无公害家产品标志认证,赤眉镇油桃顺利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基地的验收。2005年该镇油桃面积达5万亩,桂果面积达4万亩,每年5—6月份,各地水果商纷至沓来,车辆川流不息,桃园一片繁忙,使油桃沟的桃、杏、李、远销内蒙、新疆、甘肃、辽宁、河北、湖北、广州、深圳等地。

2009年,赤眉油桃续申报无公害产品并获得批准。

四. 河南省 南阳市 新野县 板面

简介

曾因诸葛亮一把火烧出了名气的三国历史名城新野有一道颇具历史渊源的地方美食——新野板面(又称张飞板面)。它以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誉周边。

由来

相传,古城新野“板面条”始创于东汉末年,桃园兄弟刘、关、张驻守新野之时,那位“豹头环眼、吼声如雷”的张飞将军,总嫌面条太软,咬着没劲,吃着乏味。厨师为了满足这位“喝断桥梁、粗中有细”的大将军,多次琢磨,反复研制,才制成这种“板面条”。张翼德吃后哈哈大笑,高竖拇指,连声叫好!自此,“新野板面条”便在豫西之宛、洛,鄂北之荆、襄一带广为流传。

传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板面是由张飞发明的:

张飞的急躁脾气那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对任何事情都要求速度,而恰恰因为行军打仗对时间要求很紧的缘故,所以火头军做饭速度自然是跟不上了,有一天张飞正因军事上的事烦着呢,当听到有人抱怨饭还未做好时,更加的恼火了,于是到了军中查看后勤,当看到士兵们仍在靠手擀刀切做饭时,更是气不大一处来,抓起案着的面团摔了起来,边摔边骂,临走之时又顺手把摔出来的面扔到了锅中,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无意的举动,结果做出的面很筋道很好吃,更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做面的速度要比先擀后切快的得多,于是军中厨师便开始效仿并加以不断的改进,最终形成了这独具特色的板面。

食品特点

新野板面之所以能够风味独特,一是面好,二是臊子(因有地方特色,故又称“新野臊子”)好。

其臊子,一般以牛羊肉为原料,配以辣椒、茴香、胡椒、花椒、八角、桂皮等20多种作料炒制而成。其做法是:精选肥瘦适中的嫩牛羊肉,切成葡萄大小的方丁;将干红辣椒入油中炸至焦黄,色味被收入油中时,捞出控油、晾脆,以刀拍碎备用;将切好之肉丁入油,反复煸炒,至肉块定形后,将拍过的辣椒及精盐等调味品适时放入,以文火煎掉肉中水分,待肉丁着色均匀呈枣红色时,离火降温。成品臊子精在工艺,巧在火候,香而不腻、辣而不辛、咸而不涩,色如玛瑙,晶莹悦目,味道鲜美。这种臊子的一个奇特之处是保鲜期长,不需冷藏可存放一年以上,经夏不腐,味道不变。据说还是当年诸葛亮在深感军队行军打仗,朝此暮彼,居无定所的情况下潜心研究发明的。

其面条制作取自当地盛产的优质小麦精粉,按比例用食盐、水加以搅拌,和成面团,反复揉搓,至筋道,再经过反复揉条摔板,直至其触摸如丝绸、手扯有拉力、提起似瀑布、板时噼啪作响即可。

这样的面条宽窄有致、均匀好看,二两面,三根条,板拉扯直后可达四丈有余。板后面条即入锅、起碗,放几根青菜,浇上臊子,真个是白面条、绿菜叶、红臊子,入口来“辣酥酥,香喷喷”,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

臊子和板面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以至于人们如此评价:有其面而无其臊子,味不可口;有其臊子而无其面,便不成特色。

古往今来,岁月流逝,历经一千多年的时光积淀和众多能工巧厨的反复改进,新野板面已更具魅力。无论春夏秋冬,无论达官布衣,各色人等俱百吃不厌。

板面的面要揉得很筋道的,至于料子,新野县的板面的做法是把干红椒用温油炸至半糊(偏糊一点),然后把卤牛肉、卤过牛肉的汤一直倒进辣椒和油里,大火煮开后慢火焖,煮到入味。做好以后最好吃的就是那个辣椒。

做板面时,厨师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棒,左手捏三个头,右手捏三个头,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连三,噼里啪啦,边摔,边拉,边闪,板面由此而得名。三根小面棒在厨师手里由短变长,由粗变细,折合三次,总长度达五丈有余,而且粗细均匀,提起似一道瀑布。

捞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厨师捏上一些嫩绿的青菜放在上面,然后浇上沸好的枣红色的臊子。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臊子,使人食欲大增。

臊子的制作也十分讲究。用料有茴香、花椒、桂皮、面酱、食盐、红辣椒、牛油和牛肉等。制一锅臊子,各种用料按一定比例和顺序投放。制作时,先将牛油稀释烧沸,然后再下佐料。晒干的红辣椒用量较大,以突出臊子的辣味和色泽,牛肉也占较大的比例。把上等精牛肉切成方楞四正的小块块,待辣椒红颜色下来之后,再把牛肉丢进锅里。这时,必须掌握好火候,才能把牛肉烧得不老不嫩,恰到好处。

臊子做好后,舀到搪瓷盆里,凉后便凝结成固体,随吃随取,常年存放,不会变质。平时家里吃点面食的时候可以放一点,味道很好的。

五. 河南省 南阳市 宛城区 酒精

南阳市酒精生产企业共10家,已形成年产20万吨生产能力,具有规模优势,是南阳市工业支柱产品之一。河南天冠酒精化工有限公司、河南赊店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新野汉华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了不断发展的良好势头。98年生产酒精10.5万吨,出口1.8万吨,创汇755万美元,酒精出口量居全国前列。 天冠集团的酒精生产技术和综合利用居世界领先水平,其天冠牌食用酒精被评为“98河南省名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南阳)

六. 河南省 南阳 桐柏 桐柏玉叶茶

桐柏玉叶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桐柏玉叶是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的。桐柏玉叶茶外形扁平光滑,芽毫隐藏,色泽绿翠油润,汤色杏绿清澈,滋味鲜、醇厚、香高持久,叶底嫩绿明亮。

桐柏玉叶是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的之一,茶叶的一种。桐柏玉叶茶产于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茶园群山环抱、温差大、树木和野花常年多见,小气候特别的老茶区——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东侧的金台观、水帘洞、桃花洞一带,是桐柏茶种场研制的新名茶。

桐柏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桐柏山茶特有的品质和风味,唐朝时已是闻名茶业,宋朝时即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现为河南省产茶重点县、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全县有优质生态茶园5万亩,年产干茶1000余吨。

桐柏玉叶外形扁平光滑,芽毫隐藏,色泽绿翠油润,汤色杏绿清澈,滋味鲜、醇厚、香高持久,叶底嫩绿明亮。肯有防感冒,助消化,补肝肾,益精血,聪耳目,抗衰老,防辐射,生津止渴等作用,深受国内外饮茶者的好评,有不亚于“西湖龙井”之美称。

桐柏玉叶1986年被评为河南省优质茶,1997年被评为河南省获奖名茶。

七. 河南省 南阳市 西峡县 西峡板栗

西峡板栗是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的。西峡板栗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脂肪、糖和维生素,鲜食脆甜,炒、蒸、煮食既面又香,板栗与鸡肉同炖做成板栗鸡更是一道名菜。

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是全省第二区域大县和第一林业大县。西峡栽培板栗历史悠久,特别是大板栗,个大品佳,远近闻名。1949年,全县有板栗4万株,年产6万多公斤。70年代以后,建立了一批基地,重点栽培。止1984年底,发展到12万株,年产10万多公斤,列全省第二位。进入90年代,县委、县政府把板栗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组织物质人员强力攻关,开发优良品种和野生改接,使板栗生产飞速发展,止1998年,全县板栗总面积达到18万亩,年产量200万公斤,产值1000万元,位居全市第一。全县18个乡镇均有栽培。主要产于双龙镇、米坪镇、军马河乡、寨根乡、陈阳乡、丁河镇、桑坪镇、石界河乡、二郎坪乡、田关乡等地。万以双龙镇瓦房庄、罐沟村、米坪乡野牛沟村最多。双龙镇于1994年开始筹备,经过几年努力,已建成板栗批零市场。年成交70万公斤,产品畅销南阳、周口、郑州及湖北、山东等地。

八. 河南省 南阳市 桐柏县 桐柏木瓜

桐柏县地处南北气候的过度区,自然特点优越,近几年,该县因势利导,采取林业部门扶持,鼓励大户承包,典型带动的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发展木瓜产业,木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该县已发展木瓜3万亩,已成为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近日,国家林业局到桐柏对木瓜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桐柏精心打造出的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环保型无公害木瓜栽培模式进行实地考察,在充分论证后,04年12月,正式命名桐柏县为“中国木瓜之乡”。

九. 河南省 南阳市 内乡县 内乡酸菜

内乡酸菜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内乡酸菜几乎家家都有,酸味纯正,久吃不厌,开胃、去火、消腻。可凉拌,可做汤,做面条,做包子。

“南阳往西来,家家有酸菜”。内乡酸菜不同于四川泡菜,也不同于“酸菜鱼”所用的酸菜,其做法独特,味道独特。制作时先把菜洗净(以红薯叶、萝卜秧、雪里红、窝炬为上),煮至七八成熟,捞于缸或盆中用石头压实,再添上煮菜的水,不让菜露出水面,然后,泡五到七天,即可食用,如果用前边的酸菜“透”一下则更快。奇怪的是,内乡酸菜的这种简单的泡制方法,一旦离开当地水土,就再也不会变酸。到内乡做客,不吃上一顿好酸菜,实在遗憾。

十. 河南省 南阳市 镇平县 镇平玉雕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北测,伏牛山南麓。辖12镇11乡,总人口93万,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是“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和“全国村镇文明建设示范点县”之一,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玉雕之乡”。镇平县的先民们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磨玉,宋元两代玉雕产业渐成规模。改革开放以来,镇平县把这一传统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玉雕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1995年3月,这里被中国农业部等5部门联合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一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玉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明显表征。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故中国历史上向有“君子玉不离身”的说法。在中国人看来,玉的品格可用两上字概括:“温”、“润”。而这也是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境界的要求。
历史上,人们通常把新疆出产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出产的“岫玉”、河南南阳出产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出产的“绿松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南阳玉文化历史悠久,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古老的玉器是距今5000年的黄山(今南阳卧龙区)仰韵文化遗址出土的独玉铲、玉瑛。这一时期玉器造型多为直方、圜曲、复合三种系列,诸如象征王权的钺、祭祀神明的琮、象征苍穹的璧,在琮、璧、瑛等礼器上还留有类似工艺痕迹的“经事符号”。这一博大精深的史前玉文化为华夏文明砌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75年3月,镇平县城东北3里处安国城里出土了两枚带穿玉铲,经鉴定,属夏王朝前期的作品,很可能是楚人遗落的最早的玉器。随后,南阳盆地一些地方又出土了玉璧、玉璋等。《周礼·大宇伯》记载:“以玉作玉品,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赤璋礼南方……”上面记载的苍璧、赤璋、黄琮实际上是礼器系统之一,可见夏商周时期的玉文化处在礼仪化时代,此时期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法采取夸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手法,富有流畅婉转的韵律美。
东周时期,玉文化已发展到大大超越玉的自然属性的阶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将其从神权、王权的控制中解税出来。所谓“玉有十一德”之说,明显是把玉人格化了。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文化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封建色彩。在南阳发掘的汉墓中发现了大量的葬玉。这些葬玉主要有丸窍塞、玉含和玉握手,古人认为这样可以使尸体不朽。

到了汉代,南阳玉已被大量开采并雕琢,盛况可观,有了加工、雕刻玉器聚居区,一街两行,作坊林立,琢玉之声,不绝于耳。至少在西汉时,南阳玉雕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现在独山脚下的沙岗店,还留有汉代“玉街寺”的遗址。唐宋以后,南阳玉雕逐步由原来单纯作为贡品供达官司贵人观赏享用,发展成为既有装饰品,又有生活用器皿。

唐宋以来,在绘画艺术的影响下,玉人巧妙地处理了形与神、骨与肉的关系,出现了佛教、人物、花鸟题材的新玉器,推动玉器迈进艺术殿堂,使玉文化呈现世俗化、生活化的新趋势。宋元明清时代,琢玉技术显著提高,宫中设立了“玉院”,同时,民间玉业日趋发达,玉器流行。

明清时期南阳玉雕品种已十分丰富。清代以后,南阳玉雕已形成一大行业,独山玉的开发利用备受重视,在矿床研究、矿山开采、雕琢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久负盛名的南阳玉雕业吸引了大量的业外人士,从而使得独山玉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欣赏和接受。
南阳独山玉花色品种繁多,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三十多种色彩类型,色泽鲜艳,硬度高,光泽好,质地细腻,透明度高,是雕琢玉器的上好原料,可同翡翠媲美,世人曾称其为“南阳翡翠”。
玉雕产品的品种,可分为人物、花鸟、走兽、器物等四大类,人物造型多取材神话传说、古代戏曲故事。花鸟有百鸟朝凤、喜鹊闹梅凤凰牡丹、长尾鸟屏等23种;走盖有狮、象、虎、牛、套马等16种;器物有玉城、玉环、转炉、飞禽、走兽、仁女人物等,雕技精湛,刀法复杂,寓意深刻;素活有戒指、手镯、耳环等。现代艺人除继承传统雕刻外,还融会了国画的山水、人物、花鸟等画风,进一步丰富了玉雕的图案,使其更具观赏性。经过历代玉雕艺人的潜心研究,逐步形成“花活以技取奇,素活以色显贵”的特点。

历经千年兴盛不衰的玉雕产业,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高超的南阳玉雕艺人。南阳的玉雕艺术大师们的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引进、吸收、创新艺术设计雕刻手法。正是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美玉资源相结合,才使得南阳玉雕这一艺术瑰宝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惊世之作也不断问世。截至目前,南阳玉雕艺术大师们设计雕刻的《卧龙出山》、《九龙转动花薰》、《鹿鹤同春》、《万里长城》、《九龙晷》等四十余件精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多件产品被作为稀世珍宝由故宫博物院、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
被誉为“国之瑰宝”、重3500公斤的玉器《渎山大玉海》,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最大的巨型玉雕,为中国划时代的艺术珍品,也是世界玉雕发展史上罕见的杰作。但问包七百多年来,其玉料一直众说纷纭,未能认定。最近,由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亚洲珠宝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华宝玉石文化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在论坛上,经过二十余名国内知名玉器考古、收藏专家仔细观察、研究,并与南阳的独山玉矿样品反复对比、鉴定,认定制作于元代、现陈列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的《渎山大玉海》玉料为南阳独山玉。至此,一桩“千古悬案”一锺定音。
目前,南阳镇平已成为举世闻名的玉雕之乡,民间从事玉雕者不计其数,走遍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经营玉雕产品的镇平人。

河南特产老式果子八样名称河南南阳正宗特产老式果子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