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的特产有哪些 山西阳泉特产有哪些送人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08 12:20:52

一. 山西省 阳泉 平定县 粉条豆腐丝

阳泉市所属平定县有道名菜:粉条豆腐丝。这道菜主料是粉条和油豆腐丝,成菜特点是,豆腐丝是炸过的,外脆里嫩,菜看着很温和,没有一点热菜的感觉,但吃起来烫嘴,所以,地道的饭店都会说,我们做得是不冒烟的正宗粉条豆腐丝。

此菜是阳泉、晋中一带一般人家红白喜事,请客吃饭都会有的一道传统菜。近些年各饭店推出的深受老百姓喜欢的创新菜——茴子白炒粉条与粉条豆腐丝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王村梨

主要种植于王村一带,故称王村梨。这一带果树栽培历史较长,发展较快,尤以皮薄、汁多、酥美可口、品种繁多的鸭梨而闻名,素有梨乡之称。现有梨树3万多株,年产梨30多万公斤。

三. 贵州省 黔南州 福泉市 侗族饮食

主食 过去,县境侗族以糯米为主食,今改为籼谷为主食,辅以大、小麦、小米、红苕、包谷、洋芋、荞子、糁子及各种豆类。

副食 分蔬菜、肉食两类。蔬菜以青菜、白菜、广菜、南瓜、萝卜、黄瓜、冬瓜、豇豆、四季豆、蕨菜、竹笋为主。肉食以猪、鸡、鸭、鹅、鱼、螺蛳、螃蟹、蚌为主。

县境侗族嗜好自家烧的米酒、红苕酒、甜酒、油茶、尤喜食辣味、酸味,如腌鱼、腌菜、酸汤、特别喜食鱼酱辣子。

四. 山西省 阳泉 平定县 平定冠山连翘茶

连翘,又名黄金条;每年早春时节开放着金灿灿的小黄花,花落后开始吐嫩绿芽,将嫩绿芽经过配料加工、泡制就可以成 为能够饮用的保健茶,名曰“连翘条”。

山西省平定境内有座冠山,山上遍布连翘,用它泡制加工成茶叶,常饮可生津解毒,清热泻火。相传,有一年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在烟雨楼喝了连翘茶,顿感心旷神治,全身异常舒爽。于是询问条由何处而来,方知是山西平定州冠山。随即下旨,把冠山连翘茶定为贡品,每年敬献50担,以供皇室饮用。制作连翘茶方法不复杂,就是将连翘嫩芽经过挑选,用清水洗净,上笼蒸制5~10分钟,以不过熟和软烂为宜;经晾晒或烘烤成半成品;然后煨糠,筛去粉末,再经窖花、提花、包装等工序,即为成品。其特点为:生津止渴,清热泻火,清凉提神。( 太原)

五. 山西省 晋中 祁县 山西二锅头

祁县六曲香酒厂,始建于1950年,如今已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酿造工艺先进,产品质量上乘,综合指标在同行业中居先进水平的国家二级企业,也是全国多微麸曲清香型白酒首创厂和代表厂,祁县县域经济的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该厂生产的“麓台”牌六曲香酒,具有“酒液透明清亮,酒质纯正清香,口感醇厚净爽,饮后精神舒畅”的特色,曾连续三次蝉联国家优质酒称号,并获得国家银质奖,1992年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素有“南有五粮液,北有六曲香”之美称。生产的“麓台”牌山西二锅头、山西醇、高粱酒是山西省优质产品。生产的唐酒、888酒、山西春、三晋二锅头、喜洋洋、六曲王、腾飞六曲香等新品牌的优质系列白酒,适应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也深受客户的青睐和欢迎。1999年1月26日,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检测审查,该厂生产的“麓台”牌六曲香、山西二锅头、特制高粱酒、山西醇、“祁公”牌山西春、“唐”牌唐酒等为国家质量达标食品。1999年,祁县六曲香酒厂,在原粮出酒率、瓶酒产量、瓶酒销量、利税总额、职工收入等多方面,均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企业上交国家税金1339万元,实现利润266万元,职工人均收入7477元。一派兴旺景象。厂址:山西省祁县东风路68号厂长:秦山党委书记:霍谦经营厂长:段祥贵电话:0354-52222465222123传真:0354-5223841邮编:030900( 祁县)

六. 贵州省 黔南州 福泉市 福泉娃娃鱼

福泉娃娃鱼是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的。福泉市地松镇松江村村民人工饲养娃娃鱼获得成功。

福泉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华中湿润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033-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7度,日照1142小时,喀斯特地貌,地表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水质清澈,特别适宜娃娃鱼生长繁衍,至今在福泉陆坪、仙桥、道坪、高坪一带,仍有野生娃娃鱼栖息。

娃娃鱼又名大鲵。大鲵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且有滋阴补阳、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疟疾有显著疗效。作为经济动物,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其肉蛋白中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

七. 山西省 阳泉 平定县 平定刻花瓷

“刻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珍品。它以刀代笔,纯手工制作。在坯体未干之前刻花,一气呵成,有线条流畅、形象概括之特点,且具朴实无华、亲切自然之本色,充分展示了陶瓷本身的材质美、装饰过程的技巧美、外表形象的简洁美以及与造型相依的整体美。产于平定的刻花瓷,历史悠久,文化远长。据《中国陶瓷史》、《大明一统志》等文献记载,平定窑始于唐,兴于宋,后因战乱不断而失传。上世纪60年代,山西陶瓷专家根据出土发现的标本,将这一失传千年的陶瓷恢复,故亦称其为“仿宋刻花瓷”。该瓷品分黑、白、棕3种釉色:黑釉刻花庄重大方,白釉刻花高贵典雅,棕釉刻花喜庆热烈,均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堪称中国“陶艺奇葩,民间绝活”。上市以来,销售看好,前景广阔,深为国内外收藏家所珍爱,也是馈赠友朋的上等礼品。2006年9月,平定被确定为“中国刻花瓷之乡”和“中国刻花瓷生产基地”,从而为平定刻花瓷冲出娘子关、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八.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盂桔梗

盂桔梗:驰名全国。

作为盂县历史悠久的地道中药材,盂桔梗这种具有乡土气息的草本药材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

桔梗,别名白药、和尚头、铃铛花、土人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于山坡及草丛中,既是一种中药材,又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作为盂县的十大之一,如今,盂桔梗已逐渐走出深山,成为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一种经济作物。

药出深山 品质优良

我国中医药历史悠久,民间以桔梗入药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桔梗主含桔梗皂苷、桦皮醇、桔梗聚果糖、桔梗糖等,主治咳嗽痰多、胸膈脾闷、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吐脓血。历史上关于桔梗的药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有甜苦两种,故名桔梗。”

虽然桔梗在我国不少地方均有种植,但由于各地的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药材本身的质量与其治疗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异。盂县山地面积广,海拔高,空气清新,土壤中富含磷钾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桔梗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当地生长的野生桔梗品质上乘,药用、养生价值极大,被百姓称之为“小人参”,成为盂县闻名的十大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盂县的不少山区农民在采集山上的野桔梗作为药材出售的同时,也开始尝试着桔梗种植,来自河北、河南等地的中药商贩也一直把盂县作为桔梗的主要收购基地。

九. 山西省 阳泉 平定县 阳泉铁锅

以食不变味 、锈不脱皮 、色泽光洁、边沿整齐、壁厚均匀、油炸不裂等优点而著称于世。产品主要有砂模锅和广锅两大类,规格有数百种。

十. 山西省 阳泉 郊区 山西河捞面

人们一提到山西不禁会想起那里的刀削面,但是山西还有一种比刀削面的来历更早的面食,那就是河捞面。

河捞是一种古老的面食品种,大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多在北方人家尤其山西民间和陕北流行,在不同的地方名称有些不大一样,有叫河捞面的,有0子面的,有叫饸饹面的,还有叫压河捞或叫轧河捞的。制作河捞时,有专门压河捞的工具,称为“河捞床”,床身用粗壮而弯曲的木料制成,现在也有用铁制机械做的,中间有一木芯象活塞一样可上下穿动。老的木头制的河捞床是在一根木头上挖个杯口粗细的圆坑,坑上下通透,在坑底下钉一块扎满小孔均匀分布大小适中的铁皮或铜板。在河捞床上方有一根圆柱体上面连接在一个轴上,将河捞床架于锅上,把和好的面搓成长圆形,在水里沾一下,将面添满圆洞,放入河捞床坑内,木芯置于洞口,然后按住河捞床的床把,手板木杠用力下压(挤压),将面从小孔中压入开水锅中,把面压尽后,用刀将河捞床底的面丝割断,煮熟后从锅里捞出来即可,再浇上不同口味的臊子(也就是吃面条的时候在面条上浇的卤儿。山西人一般都说臊子),就可以吃了。大的河捞床,要用两三个人的力量才能操作。 但家庭也有用小河捞床的,形如大河捞床,只是尺寸小的多。

口味:河捞面比拨鱼面硬,比刀削面要软,食感滑溜柔软,自有妙处。河捞面结构紧密、粗细均匀、长度适宜、筋柔利口。是美味的面食。

山西阳泉市特产前十名排行榜山西省阳泉十大特产是什么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