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特产红茶叫什么 宜兴红茶都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18 01:29:25

一. 贵州省 黔西南州 普安县 普安红茶

普安红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普安红茶

普安县位于东经104°51′10"~105°09′24",北纬25°18′31"~26°10′35",海拔1500米~2200米。春秋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13.7℃,1月平均气温4.6℃,7月平均气温20.7℃。年平均降水量1395.3毫米。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雨量充沛,多雾,无污染,造就了普安适宜优质有机生态茶种植的自然条件。且空气、水、土壤无污染,重金属含量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是高山生态种茶的绝佳宝地,在普安所采摘的茶叶通过SGS机构检测的欧盟481项指标,全部合格。普安的茶叶生长较慢,叶厚,芽叶内含物质丰富,茶芽持嫩性好,这种芽叶加工的茶叶香高、味醇、韵长久。而且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普安茶叶开采时间为全国最早,素有“黔茶第一春”的美誉。

普安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优势孕育出了外形肥硕,芽毫显露,汤色红艳,香气高锐,带自然花香,滋味浓醇甘甜的普安红茶。目前,普安红茶分为普安红条茶系列和普安CTC红碎茶系列,其茶汤色红艳明亮,颜色喜庆,入口醇和,高雅持久,外形秀丽隽永,前身的注册商标为“福娘红茶”,源自普安布依族传统工艺茶“福娘茶”,该茶是有福气的布依族阿娘所制作的茶。其历史文化深厚,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采用清明时节幼嫩的一芽一叶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集文化、工艺、实用为一体的布依族民族特殊产品,其品质优良,是用来招待贵客的珍品,具有时、技、意、韵、香五大特点。

目前,普安县宏鑫茶业开发有限公司从印度进口年产CTC红碎茶1500吨和年加工高端条形红茶10吨的生产线各1条。生产过程,减少人茶的接触面积和频率80%,减少交叉污染。参数控制,品质更加稳定。生产出的产品属“浓、强、鲜、爽”同具的高品质茶叶,直饮口感极佳,加奶或果汁、蜂蜜口感更佳。该产品已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出口货物基地备案”“SGS欧盟481项检验结果全部合格”“ISO9001-2008”“ISO22000-2005"等认证、认可。

时下,普安正抢抓普安红茶被省委领导高度重视的机遇,突出抓好“普安红茶”品牌的打造,计划在现有的10.1万亩茶叶基础上,到2020年扩种到30万亩,力争完成40万亩。并依托普安的“中国古茶树之乡”名片,唱响、唱活、唱大“普安红茶”品牌;依托普安被认定为省级茶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商务部与财政部批准的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机遇,用国际化视野占领市场,引领黔茶转型升级。

普安红茶产地范围为贵州省普安县楼下镇、青山镇、新店镇、罗汉镇、地瓜镇、江西坡镇、高棉乡、龙吟镇、兴中镇、白沙乡、南湖街道、盘水街道等12个乡镇街道现辖行政区域。

二. 云南省 保山 昌宁 昌宁红茶

昌宁红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昌宁红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昌宁红茶其外形条索肥嫩重实,色泽乌润光泽显金毫,具浓郁的栗糖香,叶底嫩均厚实,滋味鲜美浓醇,汤色红艳明亮,回味绵甜悠长。昌宁红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昌宁红茶产于云南省著名红茶产区———千年茶乡昌宁。选用经出口产品基地备案的高山无污染、有机生态茶园的老树茶青为原料,延用古茶人的采摘工序,精选老树茶旗茶青经传统功夫红茶工艺制作而成。

昌宁红茶其外形条索肥嫩重实,色泽乌润光泽显金毫,具浓郁的栗糖香,叶底嫩均厚实,滋味鲜美浓醇,汤色红艳明亮,回味绵甜悠长。常饮昌宁红茶有清热解读、温胃养胃、清肝明目、软化血管、美容养颜之功效。

2013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昌宁红茶”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昌宁红茶

云南省昌宁县田园镇、漭水镇、大田坝乡、柯街镇、更戛乡、勐统镇、温泉乡、鸡飞乡、翁堵乡、耈街乡共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昌宁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昌宁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昌政函〔2013〕42号

云南省地方标准:《昌宁红茶》草案

三.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宜兴乌米饭

传说:目莲的母亲在十八层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百思不得其法,为此,经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时为农历四月初八),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不经意地在山上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无聊地咀嚼 ,发现这种树叶香润可口,叶汁乌黑。目莲心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汁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就不会遭狱卒抢吃。于是目莲就将采摘的树叶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果然,饿鬼狱卒们不再争抢,而目莲的母亲总算吃上了饱饭。目莲也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宜兴民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乌饭,并一直流传至今。

宜兴民间制作乌饭的南烛树叶(宜兴俗称“乌饭草”),主要生长在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一带,制作乌饭的米一般以糯米为主,掺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别香润可口。宜兴吃乌饭习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至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称:“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宜兴县志》亦有记载:“四月初八吃乌饭,此日演戏称‘乌饭献’。……又传,目莲以青精树(一名南天烛)叶浸糯米煮成‘乌饭’,瞒过鬼卒救其母,此俗传至今。”

宜兴乌饭是宜兴地方的特色美食,同时也是宜兴民间创造的一项独特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在宜兴周边有较大影响。

本品具有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明目、乌发等功效,适宜体质衰弱者食疗调补。

四. 江苏省 无锡 宜兴 宜兴阳羡茶

宜兴阳羡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宜兴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古茶区之一,如今这里已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在宜兴山区,青山逶迤,绿带萦绕,百里茶区生机勃勃,清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人称“茶的绿洲”。“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阳羡紫笋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 无锡)

享誉一千多年的阳羡唐贡茶,当今作为国家级名茶的是“刑溪云片”和“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外形宽扁挺直,翠绿显毫,泡出的茶,汤色清翠明亮,叶底嫩绿成朵。阳羡雪芽,造型纤细挺秀,银毫披覆,犹如沾雪的幼芽,泡出的茶,汤色润绿透亮,叶底细匀幼嫩如雀舌。两种茶都香气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五. 广东省 肇庆 怀集县 新岗红茶

新岗红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岗红茶是广东肇庆怀集县的。“新岗冻顶茶”属于洽水镇高山上的青心乌龙茶,因其品质优异、滋味独特、留香持久而深受消费者欢迎。“新岗红茶”则香气如花似蜜,汤色棕红明亮,味鲜香爽,嫩润甘甜,回甘持久。

广东省怀集县恰水镇现辖行政区域

六.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修水宁红茶

修水宁红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处赣西北边陲的修水县,旧属“义宁州”治,所产宁州工夫红茶,简称“宁红茶”,它是我国工夫红茶中的珍品之一。 “宁红茶”素以条索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红艳,香味持久而闻名中外。据旧方志及清代瑞延《纯浦随笔》等-载,宁红茶创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至光绪年间曾一度被列为贡品茶。二十世纪初是宁红茶盛产、销售全盛时期,国内外茶商、专家誉其为“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行业谣谚:“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 修水县作为“宁红茶”出口生产基地,1958年生产的“宁红茶”新品种,经中外专家鉴定,品质已达到国际高级茶标准。1980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令。198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84年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金杯奖和国家银质奖。( 九江)

地域范围

修水地处幕阜、九岭山脉之间,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修河自西向东经赣江汇入鄱阳湖。修水宁红茶地域保护范围包括白岭镇、全丰镇、黄龙乡、路口乡、古市镇、水源乡、大桥镇、上衫乡、余段乡、渣津镇、石坳乡、东港乡、马坳镇、杭口镇、西港镇、上杭乡、新湾乡、溪口镇、大椿乡、港口镇、布甲乡、竹坪乡、征村乡、山口镇、漫江乡、复原乡、庙岭乡、黄沙镇、黄港镇、何市镇、上奉镇、黄坳乡、太阳升镇、四都镇、宁州镇、程坊库区管委会等36个乡(镇、管委会);保护范围位于北纬28°47′~29°22′,东径113°57′~114°56′之间。保护面积1万公顷,年产量15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⑴ 外在感觉特征:外形紧结,苗锋修长,色泽乌润,汤色红亮,甜香高长,滋味甜醇,叶底浅红。 ⑵ 内在品质指标:水分3%-6%;总灰分5%-6%;粉末0.5%-3%;水浸出物36%-40%;多酚类化合物16.5%-25%;咖啡碱3%-4.5%;氨基酸5%-7%;茶黄素1%-1.5%;茶红素0.7%-2%;水溶性多糖类2.5%-3.5%。 ⑶ 质量安全要求 ① 产地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5020—2001)的规定要求。 ② 产品生产必须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8-2001及《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NY/T 5019-2001执行。 ③ 质量安全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 茶叶》(NY5244—2004)的规定。

七.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宜红茶

称宜红,又称宜昌工夫茶,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

1宜红茶区的自然环境

宜红茶区位于东经109°-112°,北纬29°-31°31′。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早在公元3世纪西晋时,《荆州土地记》就记有:“武陵七县通出茶”。唐代陆羽《茶经》载:“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山南,以峡州上”。

1.1气候

属亚热带气候,茶区年均温度14~18℃。宜昌年均温度16.9℃,无霜期283天,10℃以上茶树生长发育期248天,有效活动积温5401℃。恩施年均温度16.3℃,无霜期280天,10℃以上茶树生长发育期247天,有效活动积温5171℃。常德在北纬29°附近,一般年降水量1200~1600mm,且多集中在茶树生长发育的3~9月。

1.2土壤、地势

土壤以黄棕壤、红壤、黄壤、酸性紫色土的面积大,成土母岩多为片麻岩、沙岩、页岩、板岩、花岗岩分化而成。pH值多在4.5~6.5之间。

宜红茶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境内,以武陵山区分布最广,海拔高的有2000~3000m的高峰,而茶树分布主要在海拔300~1000m之间的低山和半高山区。宜红茶优质茶的产区多在海拔400~1000m之间,如五峰的采花、宜昌的邓村、鹤峰的走马等。

1.3品种

宜红茶区特有的茶树品种资源,如宜昌大叶种、宜红早、恩施大叶种、鹤峰苔子茶、恩施苔子早、巴东苔子茶、五峰大叶种、五峰柳叶种等。

2宜红茶的诞生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红茶源于17世纪中叶。宜红茶究竟起源于何时呢?笔者1953年开始在宜红茶区收集资料,作过访问。1982年笔者曾撰文“宜红茶初考”,提到:“清代湖南《巴宁县志》记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外洋通商,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日晒,色微红,故名红茶。清代《宁乡县志》(1867年)记有:“广人贩红茶,按谷雨来乡,不利雨而利晴,不须焙而须曝,乡园获小济焉”。据我国著名茶学家吴觉农先生分析:“当时(指19世纪)湖南有了红茶,湖北和湖南邻近,这个时期红茶制法可能已传人湖北”。《湖北茶业贸易志》记:“19世纪以后,大批广东商人到鄂南采制出口红茶,进一步促进了鄂南茶叶生产的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羊楼洞不仅成为国内著名的边销茶区,而且成为著名的出口红茶产区。在鄂南茶叶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广东茶商到鹤峰、五峰一带改制红茶,也促进了鄂西茶叶生产的发展,五峰、鹤峰、长阳生产的宜红茶,很受英商欢迎,成为国内著名出口红茶产品”。“19世纪以后,我省外贸有了较大的发展,出口红茶贸易也随之兴旺起来,清代道光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

《鹤峰县志》(清光绪十一年续修本)记:“邑自丙子年广商林紫宸来州(注:清雍正改容美土司归流,建鹤峰州)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茶载至汉口兑易,洋人称为高品。”

笔者于1962年5月,访问老茶人、宜昌县茶叶公司太平溪茶站评茶师宫美珊先生,他说:“光绪元年(乙亥年,1875年)有广东香山县客商芦次伦先在鹤峰开矿,失利。见鹤峰一带产茶甚多,因此开设茶号,在鹤峰、湖南石门县泥沙一带教茶农做红茶,头一年做有红茶七八千斤,首批由汉口转运广州出口。由于茶叶品质好,每箱售价高达160两(白银),比当时市场红茶价格高出一倍”。

五峰县采花乡发掘的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英商“宝顺和”茶庄招牌,说明那时五峰各地已在做红茶。

综上所述,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宜红茶区老茶人的传说,可以推断:宜红茶的诞生在十九世纪中期前后。宜红茶的大量出口外销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把宜昌辟为通商口岸之后。据中国茶叶公司资料:1876年我国茶叶出口曾达213.2万担,其中红茶出口170.9万担,占茶叶出口总额的80.16%,当时由汉口出口茶叶57.4万担,其中红茶47.8万担,占出口总额的83.2%,其中就有大量宜红茶出口。建国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极盛时期是1886年,当时我国茶叶出口达268.2万担,其中红茶200万担,占出口总额的74.6%,曾为我国换回6310万银元。

1949年我国茶叶出口仅19.84万担,其中红茶出口只有1.65万担,只有1886年的0.825%。宜红茶几乎全面停产。宜红茶收购、加工、集散中心的五峰渔洋关,抗日战争前有茶厂10余家,1949年已全部关闭。

3宜红茶的新生和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苏联首先和我国建交,随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贸易协定”,我国红茶出口苏联换回我国建设急需的物资,这样红茶有了销路,以后宜红茶还出口东欧各国。

八. 江西省 上饶 铅山县 铅山河红茶

铅山河红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类别:茶叶 产品名称:铅山河红茶 登记证书编号:AGI01105 农业部部公告号时间第1925号(13.4.15) 人文历史简介 铅山制茶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铅山茶就成为贡品。《铅山县志》中记载:“早在宋代铅山就出产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明代宣德、正德年间(1426-1521年),铅山又有小种河红、玉绿、特贡、贡毫、贡玉、花香等名茶。” 自明嘉靖起,河口即逐步成为南方内陆水运中心和茶纸加工、转运的贸易大市场(《中国通史》),河红茶也由此跻身全国乃至世界贸易大宗。《铅山县志》载:“至万历间(1573-1620年),“河红”茶名声远播,外地商人纷纷来河口、石塘、陈坊等地订购。”据明万历版《信州府志》载:“河红茶乃为国内最著名之红茶,且为华夏首次问世之华茶。”

铅山县政府驻地河口镇是江西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为销售本地的纸、茶、铜、铁等产品的重要市镇,素有“河口茶市通天下,河红茶帮遍中国”之誉。铅山“河红茶”历史悠久,据明万历版《铅山•食货书》载:“铅山河红茶乃为国内最著名红茶,且为华夏首次问世之华茶(第一次出口外国的中国茶)”,是中国红茶鼻祖,被誉为“茶中皇后”。

最优品质的茶,源自原产地。铅山河红茶原产地主要分布在武夷山主峰黄岗山峰方圆百余里的范围内,涉及该县天柱山乡、篁碧乡、太源乡、湖坊镇、葛仙山乡、英将乡、武夷山镇等地地域保护范围面积1200公顷。这里具有一年四季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雾日长等特点,是茶叶赖以生长的优良环境。目前,在当地质监部门的服务下,全县400公顷标准化生态茶园正积极兴建,300多公顷低产、低效老茶园在有序改造,为生产高品质的红茶建成了原料基地。

让世人喝上铅山的好茶,一直是铅山人努力的方向。解放后,当地政府以重振茶叶产业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于1956年在县城西开辟茶园建立国营河口茶场,生产河红茶3000多担,且恢复了对日本、新加坡、欧美、香港等地的茶叶出口。1958年,铅山茶叶还获得了1总理亲自颁发的国务院奖状。近年来,该县实施了传统产业复苏工程,鼓励民营企业开发铅山河红茶传统品牌产业,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组织等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集中连片开发茶园,引导企业采取联合、参股、兼并和租赁等方式,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质监部门及时跟进工作,制定出台《铅山县(2011~2015)名牌发展培育规划》,在创建品牌方面给予技术和政策等帮助,力争帮助当地茶叶企业打造成国内和省内知名品牌。在政府牵头带领下,当地相继发展了贡玉河红茶系列、龙鳞凤羽河红茶系列、天字河红系列、禅茶河红系列、竹韵河红系列等五大系列产品。

好品质的茶叶,也依赖于好生产工艺。在失去申请“正山小种”红茶原产地保护后,铅山发展红茶的第一步棋就是将河红茶制作技艺向国家申报“非遗”,因为当地还保留着河红茶制作技艺。为将河红茶制作技艺发扬光大,当地聚集河红茶制作传人,对相关制作工艺进行改良,使得原有制作技艺既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内涵,又具独特性,努力打好了河红茶制作技艺申报非遗这一战役。与此同时,当地质监局积极把河红茶列入申办食品生产许可证重点服务项目,从厂房建设规划、QS申报材料、传统工艺质量控制、检验检测、包装标识等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持,鼓励茶叶企业走标准化生产之路。

2009年,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列入省重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铅山河红茶原产地茶叶经国家质检中心监测的13项农残指标全部为零,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并获江西省名茶称号。

目前,红茶产业正在铅山大地兴起,茶叶文化也自然融入当地古镇文化,茶叶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重要来源,这与当地政府“工业提质、农业增效、城镇扮靓、旅游崛起”工作主题不吻而合。2000多公顷茶园种植正在大力实施,茶叶年总产量742吨总产值1.68亿元,将惠茶农户2万户,带给茶农人均9000元的收入。

铅山河红茶

地域范围

铅山县地处江西东北部,南以武夷山为界与福建毗邻,华东第一峰——黄岗山穿界而过,北临信江,东近浙江。铅山河红茶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天柱山乡、篁碧乡、太源乡、湖坊镇、葛仙山乡、英将乡、武夷山镇等7个乡(镇),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17°44′03〞—117°70′41〞,北纬27°48′19〞—28°31′77〞之间。保护面积1200公顷,年产量27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外形金毫披露,条索紧实、匀整,色泽乌润;汤色红浓、清澈、甜香高长;滋味醇厚、回甘快好。 2、内在品质指标:水分2.3%—4.5%,水浸出物35.6%—45.5%,总灰分4.5%—6.1%,茶红素2.3%-3.7%,咖啡碱3.1%-4.6%,茶多酚7.1%-8.9%,氨基酸2.2%-3.6%,总糖2.8%-4.1%。 3、质量安全要求: ①铅山河红茶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T391-2000)的要求。 ②铅山河红茶生产必须符合《绿色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288-2002)的要求。

九. 海南省 五指山 五指山红茶

五指山红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五指山茶在明代就已列为贡品上贡朝庭。如清朝张涕、邢定给、赵以谦等人幕修,后经郭沫若同志点校出版的《崖州志》一书所记述:“明土贡品主要有……牙茶、叶茶”。目此,崖州在明代不但已有五指山区出产的茶叶上贡朝庭,且上贡的五指山茶叶均经过精细加工。

五指山茶叶产区——“云滋雾养出名茶”。茶风味独特,条索紧结、乌亮,汤色清绿,口感苦中有甘,先苦后甘,回甘持久,清正爽口。

地域范围

五指山红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地域涵盖整个五指山市,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五指山腹地,境内通什镇、南圣镇、毛阳镇、番阳镇、毛道乡、水满乡、畅好乡7个乡镇,市畅好农场和海胶集团畅好橡胶站均生产五指山红茶。地域范围:东经109°19′~109°44′、北纬18°38′~19°02′,东西宽43.1 公里、南北长45 公里,地域设计4个社区59个行政村,1个国营农场,1个橡胶站。东南邻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西接乐东黎族自治县,北连白沙黎族自治县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域保护面积113 080.95 公顷。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性:五指山红茶外形:条索紧结肥硕、棕褐油润;汤色:红琥珀色明亮;香气:奶蜜香;滋味:甜醇爽滑;叶底:肥软红亮。其典型品质特征为“琥珀汤、奶蜜香”。 2、内在品质特性:五指山红茶富含茶多酚、茶黄素、多种游离氨基酸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其中水浸出物≥34.0%,总灰分≤7.0%,茶多酚含量大于≥10%,游离氨基酸含量 >1.5%,咖啡碱含量≥2%,茶黄素含量≥0.1%,茶红素含量≥2.5%。 3、安全要求:严格按照下列标准执行: 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NY/T 5018-2015《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 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为总体基准要求;GB/T 13738.2-2008《红茶 第2部分:工夫红茶》的规定组织生产。 4、包装:包装材料必须清洁、防潮、无破损、无异味,按照NY/T 658-2002《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要求执行。 5、储存运输:贮存运输适温3~7 ℃,防日晒、雨淋、高温、挤压,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物品混贮混装运输,按照NY/T 1056-2006《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要求执行。

十. 广东省 清远 英德 英德红茶

英德红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英德红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英德红茶“英红”是与“祁红”、“滇红”并列的约中国五大红茶之一,它因外形成条、色泽乌润、内质鲜甘、汤色红艳、香气浓郁、入口醇厚而深受品茶人士赞赏,获奖无数,据传英王伊丽莎白二世就十分爱喝英德红茶。“英红”出名归根到底是因英德茶叶的质地好,所以,英德绿茶、乌龙茶等其他茶种名气虽不如“英红”大,但其实都是一样的好茶。

地域范围

英德红茶,产于广东省英德市。茶区峰峦起伏,江水萦绕,喀斯特地形地貌,构成了洞邃水丰的自然环境。大小茶场即建于地势开阔的丘陵缓坡上。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7℃;年均降水量1883.9毫米,年相对湿度79%;无霜期长,霜日不足十天;土层深厚肥沃,土壤酸度适宜,PH值4.5~5之间。所栽培的茶树以云南大叶与凤凰水仙两优良群体为基础,选取其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经适宜萎凋、揉切、发酵、烘干、复制、精选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特定品质

英德红茶外形颗粒紧结重实,色泽油润,细嫩匀整,金毫显露,香气鲜纯浓郁,花香明显,滋味浓厚甜润,汤色红艳明亮,金圈明显,叶底柔软红亮,特别是加奶后茶汤棕红瑰丽,味浓厚清爽,色香味俱全(佳),较之滇红、祁红别具风格。“英红”成茶内含物丰富英德红茶花色品种齐全,品质特点突出,规格分明。

文化典故

英德红茶是创建于1959年,英德红茶产于广东,它色泽乌润,颗粒均匀结实,香气高锐,茶汤红亮,滋味浓烈,饮后甘美怡神,清心爽口,适合清饮。加上牛奶、白糖后,色、香、味俱佳。英德红茶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很受欢迎。直接利用云南大叶种鲜叶研制获得成功,1964年工艺基本定型,并通过中央四部(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一机部)鉴定。九十年代初研究开发出品质超卓的“金毫茶”产品,成为红茶之最,被誉为“东方金美人”,令世人瞩目。

洞头特产鱿鱼仔太谷县特产展销会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