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旅游带回自己城市的特产 旅游带了好多特产回去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14 08:50:30

一. 安徽省 宣城市 宣州 琴鱼

琴鱼

琴鱼长不过寸,口生龙须,“龙目鹭首”、“槎头秃尾”,“重唇四腮”,鳍窄尾曲。它的味道十分鲜美,有解毒养生之效,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琴鱼虽是鱼类,却很少作为菜肴烹制,而是以饮茶精品著名。每年清明前后,琴溪桥两岸的村民,便用竹篓、篾篮在琴溪滩头张捕。琴鱼捕获后,被放入盐开水中,并佐以茴香、茶叶、食糖,然后将鱼炝熟,再用炭火烘干,精制成琴鱼干收藏起来。平时或逢年过节可用来沏茶,作为杯中佳茗,招待上门客人。

二. 江苏省 盐城市 建湖 三伏酱油

上冈酱醋厂产品。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1974年作为江苏省唯一出口的酱油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建湖县上冈酱醋厂生产的黄海牌三伏酱油,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相传在100多年前,有个熟谙制酱技术的镇江人来到上冈开了一爿王记酱园,以优质的面粉做成坯饼,采用民间传统的酿造工艺制曲发酵,经过盛夏头伏、中伏、末伏的日晒夜露,抽出的酱油取名为“三伏酱油”。1915年该产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得金奖。

上冈酱醋厂按照传统的发酵工艺,选用优质的面粉、黄豆为主料,经过保温、上黄、加菌、浸泡、淋浇,历经一定时间后抽出的酱油,除去沉淀物,再经灭菌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该产品葡萄糖成分含量高,质地醇厚,味道咸中夹甜,美味可口,是烹调、凉拌、佐餐理想的调味佳品。1974年作为江苏省惟一的出口酱油,在广交会上受到中外客商的欢迎和好评。目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外销马来西亚、加拿大、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三. 新疆 伊犁 尼勒克县 伊宁的马鞍和首饰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与天马结缘的伊宁马鞍,也就随着“天马”而名震遐迩。伊宁马鞍的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组成。因此,必须由木匠、皮匠、银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而成。那翘首欲展的鸟头、色彩斑谰的绘画,镶嵌图饰,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体,简直是件手工艺品。伊宁市首饰厂制作的各种首饰制品,其工艺独特严格,质量细腻、精美,共分手饰、耳饰、发饰、项饰、服饰五大类。品种造型繁多、美观、精巧,民族风味浓郁,艺术感强烈。

四. 安徽省 宣城市 泾县 后山剪刀

丁家桥镇:“千年寿纸”小岭宣纸。名产“后山剪刀”。

五. 辽宁省 丹东 凤城市 凤城蚕蛹

凤城蚕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凤城蚕蛹是辽宁丹东凤城市的。

凤城蚕蛹

凤城市蚕业协会

11946981

蚕蛹(活的)

六. 江苏省 盐城市 射阳 射阳大米

射阳大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射阳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江苏省射阳县临海镇、千秋镇、通洋镇、四明镇、阜余镇、海河镇、陈洋镇、海通镇、合德镇、黄沙港镇,县域内省属淮海农场、临海农场、新洋农场。

特定品质

1、感官特征:色泽洁白,透明有润泽。饭软而不粘,凉饭不返生,米饭有清香味。
2、理化指标:垩白粒率≤30%,垩白度≤3.0%,直链淀粉含量15%至20%,胶稠度≥60mm,碱解值≥5.0,蛋白质含量≥7.0%。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文化典故

“射阳大米”是指产于江苏省射阳县的大米,该产品具有米粒饱满,射阳大米成品莹剔透,香纯绵甜,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特点。射阳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前,以种植杂交稻为主。后改良种植粳稻,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独特,所产大米很快驰誉上海、苏南等地。

射阳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江苏省射阳县临海镇、千秋镇、通洋镇、四明镇、阜余镇、海河镇、陈洋镇、合德镇、海通镇、黄沙港镇、兴桥镇、新坍镇现辖行政区域和淮海农场、临海农场、新洋农场和沿海滩涂。

七. 江苏省 盐城市 亭湖区 亚须

用芦柴或水竹纺织的捕黄鳝工具。100多年前,溱东乡罗村仅两家自编自用,以后代代相传,成为普遍的家庭副业。远销浙江、山东、湖北、苏南等地。1985年罗村有584户,年产110万只,产值180万元,人均收入414元,成为副业之一。

八. 海南省 三亚 三亚的传统面点

把香喷喷的面包和水油酥皮叠在一起捏成罗旋形,中间包入糖椰丝和炒芝麻仁作成的馅料,这就是三亚椰丝糕。椰丝糕外观是黄白相间的罗旋形,吃起来椰味浓郁、松脆爽口。( 三亚)

九.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出去旅游带特产回来必发朋友圈旅游带特产回来叫什么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