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侗族特产介绍 湘西土家族特产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10-15 01:52:15

一. 贵州省 铜仁 玉屏侗族自治县 玉屏甜酒

甜酒的制作

主料:

糯米(也可以是包谷、麦子,小米等)

辅料:

酒曲(玉屏的酒曲有劲到)

泉水(最好是山里的水)

1、主料糯米泡2个小时以上

2、上锅蒸40-50分钟

3、蒸好的主料糯米晾到30度左右(簸箕筛子中)

4、簸箕筛子中,主料糯米加适当的酒曲搅匀,如此反复……

5、把拌匀的主料放到天锅里(铁制最好)最上面要压实,用塑料袋包上,盖上可使之温暖的东西(如布、蓑衣等)6

6、三至四天后洞中溢满酒汁就可以了

7、成品(把成品放到坛子里,可以放半年呢)

二. 广西 柳州 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稻田鲤鱼

三江稻田鲤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三江稻田鲤鱼口呈马蹄形,身体柔软光滑,呈纺锤形。背鳍基部较长,背鳍和臀鳍均有一根粗壮带锯齿的硬棘。体表呈青灰色,腹部呈浅白色,尾鳍下叶呈橙红色。肉质鲜嫩,骨刺细软,鱼汤清甜,无泥腥味。

每100克鱼肉含蛋白质14.9g~18.2g,氨基酸总量13.8g~17.4g,粗脂肪1.92g~3.33g,铁1.27g~2.01g,钙50.98g~57.02g;每公斤鱼肉含锌6.65mg~7.98mg。每公斤鱼肉含硒0.208mg~0.627mg,符合富硒农产品的要求。

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属于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山地谷地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为17℃~19℃之间,雨热同季,寒暑分明,晨昏多雾,四季宜耕。夏季为降雨高峰季节,占全年42%~48%;春季为降雨次高峰期,占全年30%~35%;秋冬两季降雨较少。境内有七十四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三江侗族自治县属红壤地带,垂直分布规律大体是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为红壤地带性土壤,500m~800m为黄红壤地带性土壤,850m以上为黄壤地带性土壤。土壤总的特点是:土体肥厚,多为壤土;有机质含量高。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孕育出品质独特的三江稻田鲤鱼。

登记保护范围为: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所有乡镇,包括:良口乡、洋溪乡、富禄乡、梅林乡、八江镇、林溪镇、独峒镇、同乐乡、老堡乡、古宜镇、程村乡、丹洲镇、斗江镇、和平乡、高基乡等15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3′~109°47′、北纬25°21′~26°03′。总面积5400公顷,总产量3500吨。

三. 湖南省 湘西州 古丈 古丈毛尖

古丈毛尖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古丈毛尖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古丈毛尖产于武陵山脉中腹古丈县境内,县内森林密布,云雾缭绕;溪流纵横,雨量充沛;冬暖夏凉,气候温和;土壤有机质丰富,富含磷硒;无污染,生产环境得天独厚,奠定了古丈名茶无可比拟的品质基础。

在三、四月采头茶季节,每天上午九时才日出云散,即使盛夏,也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云遮雾漫。由于云雾多、日照少,温射光多,茶叶内含营养物质丰富,持嫩性强,叶质柔嫩,茸毛多。古丈毛尖茶品的独特品质在于每年清明前采摘芽茶或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经摊青、杀青、揉条、炒坯、摊凉、整形、干燥、筛选等八道工序,一丝不苟,精制而成“明前茶”。其成茶条索紧细、锋苗挺秀,色泽翠润,白毫满披;清香馥郁,滋味醇爽,回味生津;汤色黄绿明亮,叶底绿嫩匀整。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古丈已列入全国名产茶区,唐代溪州即以芽茶入贡,后列为轻清室皇家贡品。古丈毛尖采制精细,条萦紧结,或弯而似鱼钩,或直而如标枪,以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爽、回味棉甜悠长、香高持久,耐冲泡等显著内质特点而久负盛名。 1929 年古丈毛尖获法国国际博览会国际名茶奖, 1957 年外经贸部送展莱比锡国际展览会,当年实现小批量出口西德; 1982 年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第一名,入选中国十大名茶之列; 1983 年获外经贸部荣誉证书,被列为优质出口产品;1988 年获北京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9 年获 99 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 “ 名牌产品 ” 称号,被评为 “ 湖南名牌产品 ” 、“99 湖南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和 99 湖南消费者购买首选品牌 ” 。

四. 广西 柳州 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牛肉干

三江肉牛、牛肉干

三江县山多地少,牧草丰富,适宜发展肉牛,加上侗、苗族素有爱牛敬牛的优良传统,以牛存栏多少来证明自己富有与贫穷,因而,三江县肉牛发展快。2002年正式把肉牛列为“四个一”工程之一,规划“十五”期间,全县肉牛发展到12万头。近年来,三江加大扶持力度,种植优质牧草,进行牛品种改良,建立牛圩和建设肉牛龙头企业。目前全县牛存栏有9.28万头,牛品种改良1581头,种植优质牧草5170亩,在古宜镇的龙吉、林溪乡的水团建设2个肉牛养殖小区,重点扶持10户养牛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投资建设有独峒、同乐、富禄三个肉牛交易市场,引进外资兴建年加工25000头的桥牌牛肉有限公司。三江牛肉干色美味鲜,远近闻名,畅销区内外。

五. 广西 柳州 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禾花鲤鱼

禾花鲤鱼

“禾花鲤”即在稻田里混养,不放任何合成饲料喂养的鲤鱼,鱼肉鲜嫩香甜而得名。主要产地以良口乡晒江村和洋溪乡信侗村为中心的榕江河一带。这里的保水田长年放养鲤鱼,有冬鱼春收、春鱼夏收、夏鱼秋收的传统,有野外烧鱼庆丰收的习俗,尤其是洋溪、富禄、梅林、良口四乡三十个村寨把“烧鱼”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各家各户在秋收结束的最后一天,请所有的亲朋好友到山上吃“烧鱼”庆丰收。由于各家各户完成秋收时间不相同,吃“烧鱼”时间也不尽相同,象洋溪乡-富禄乡-梅林乡沿河百里稻田,秋收期间,山上天天有烟火,处处吃“烧鱼”,你若感兴趣走过旁边,主家会邀请你入围,用一条烧好的鲤鱼和一杯自酿米洒向你敬献,共庆秋收,预祝来年“禾花鲤”更大更肥。

六. 湖南省 湘西州 凤凰县 湘西土家腊肉

土家腊肉是湖南湘西张家界的。湘西人有一种隔年熏腊肉的习惯。每年临近年关,杀了年猪将正肉、猪头、猪脚全部用于做腊肉。首先将鲜肉砍成五六斤一块的长条,然后 揉盐和各种香料后放在大缸里(决不能用水洗)腌四至六天 ,为了使肉入味均匀,隔一两天就要把肉翻一遍。待盐及香料浸进肉内,再高高的穿挂到火坑的房梁或灶头上,以烟火慢慢薰干。薰制得比较好的腊肉一般可保存半年以上。如用桔子皮薰烘,腊肉油中透红,红中透亮,不见烟灰,颜色更显好看。

炕腊肉是一件粗活,里面可有着许多“ 学问” ,一样的炕房、一样的功夫、一样的燃料,熏出来的腊肉就可能会有千差万别。熏腊肉一定要讲究方法,熏肉不能用急烟火,这样腊肉会变味,熏肉的时间既不能短也不能长,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肉的腊味。时间太短则品尝不到腊味,时间太长则会让你难以下咽。腊肉做菜前须洗净,煮熟、蒸软、再切片,既可直接醮酸汤辣子食用,也可加佐料翻炒,香味独特,菜色亦佳,在凤凰的餐馆腊肉一般炒蕨菜。

七. 湖南省 湘西州 泸溪 湘西黑猪

湘西黑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湖南湘西州的。

湘西黑猪产于湖南省沅江中下游两岸。其主要繁殖中心为泸溪县的浦市镇、浦阳和长坪,沅陵县的大合坪、七甲溪、火场以及桃源县的车湖垸、茅草街、枫树、陬市和三叉港等地。湖南省西部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间的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沿河分布着一些小型红层盆地。山多地少,耕作粗放,养猪多采用白天放牧,晚上舍饲的方式。浦市和桃源均为位于盆地的小城镇。农作物以水稻、棉花为主,其次有蚕豆、芝麻等。当地又有小型粮食加工作坊生产农产品,再加上水陆交通便利,周围集市多,仔猪销路好,历来有饲养母猪的习惯 。

产地与分布:湘西黑猪又称为桃源黑猪、浦市黑猪、大合坪猪。产于湖南省沅江中下游两岸。其主要繁殖中心为泸溪县的浦市镇、浦阳和长坪,沅陵县的大合坪、七甲溪、火场以及桃源县的车湖垸、茅草街、枫树、陬市和三叉港等地。湘西黑猪分布于古丈、大庸、辰溪等县,并销往邻近的慈利、石门、常德和临澧等地。

生长环境:湖南省西部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间的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沿河分布着一些小型红层盆地。山多地少,耕作粗放,养猪多采用白天放牧,晚上舍饲的方式。浦市和桃源均为位于盆地的小城镇。农作物以水稻、棉花为主,其次有蚕豆、芝麻等。当地又有小型粮食加工作坊生产农产品,再加上水陆交通便利,周围集市多,仔猪销路好,历来有饲养母猪的习惯。

外貌特征:湘西黑猪体质较结实;头中等大小,有长头型和短头型之分,额部有深浅不一的“介”字形或“八”字形皱纹,耳下垂。中躯稍长,背腰较宽平,腹大不拖地,臀略倾斜。四肢粗壮,卧系少。被毛黑色,偶在躯体末端出现白斑。0数7对左右。

品种性能:湘西黑猪成年公猪平均体重126.83±4.27公斤,体长135.33±1.21厘米,胸围116.00±1.62厘米,体高71.33±1.39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02.82±1.76公斤,127.14±0.63厘米,108.36±0.04厘米,66.55±0.29厘米。性成熟较早,公猪4~6月龄配种,母猪3~4月龄开始发情,初产仔6~7头,经产仔11头。肥育期日增重为280~300克,屠宰率为73.2%,眼肌面积21.5平方厘米,腿臀比例24.2%,瘦肉率为41.6%。

综合评价:湘西黑猪体质结实,背腰平直,腹不拖地,四肢健壮,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管理,肥育猪屠宰率较高,后期脂肪沉积能力强。是适于山区饲养的优良地方猪种,是湖南省沅水中、下游流域和湘西部分地区开展0优势利用的良好亲本。但目前产区的种猪外形和生产性能尚不够一致。

八. 广西 柳州 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侗族油茶

三江县是广西柳州市最北面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习俗,特别以侗族、苗族为甚,如草苗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来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来先喝油茶再吃午饭,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饭。那么老百姓这种打油茶的习俗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得从中国史上的两次禁茶事件说起:

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是,在中国史上的金国却有两次禁茶事件,据顾炎武《日知录》所引据《金史》说,一次在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一次是金宣宗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第一次因尚书省奏,“茶,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比岁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商旅多以丝绢易茶,岁费不下百万,是以有用之物易无用之物也”。原来是因为金地在北方,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其国内不产茶叶,进口茶叶所费甚大,所以要禁;但章宗下令禁茶,只禁民间,“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许食茶,仍不得卖及馈献,不应食者以(斤)两定罪赏。”。第二次省臣奏言虽仍称之为“非余食之急”,但说得比较明白,云:“茶本出于宋,……而边民又窥利越境私易”,这无异是以“有用之资”资宋。原来不是因为茶叶“无用”,而是因为资财“有用”,要保护国力,在宋金对峙、时战时和的状况下它尤感必要。这时,“许食”的级别也提高了,不再以七品为起点,而是须“五品以上官”;禁令也严了:“余人并禁之,犯者徒(刑)五年,告者赏宝钱一万贯”。为什么“无用之物”的茶,到了七品、五品以上官吏宅第就“许食”,就不再是“无用之物”了?可见“无用”云云只是托辞,我们姑且不去管他,但是农民“食茶”已成习惯岂能说禁就禁得了的?这样老百姓也只好想出其他的招法了。你官府不是禁茶吗?难道你还禁汤禁菜不成?于是就改变了“食茶”的方法,他们先放少许米在锅中用油炒焦,再投入茶叶稍炒一下,最后放水渚成茶汤,食时佐以各种菜肴或干脆用以泡饭而食。这样就巧妙地把“食茶”变为食菜食汤了,官府自是奈何不得。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统治纷纷南迁。随着金、元的大举南侵,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继续南迁,特别是元朝时期,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到了明初,朱元璋驱赶少数民族,他们逐渐迁徒至湖南和与湖南交界的广西。(如今有些人还能在湖南通道县自己的宗族族谱上寻祖追宗。)而他们的“食茶”方法也逐渐演变成一种饮食方法与饮食文化传承下来。现在生活在三江县八江乡布代村的草苗可作佐证,从他们的服饰和他们饮茶文化上看,他们很可能是蒙古族的后裔。他们说侗话唱汉歌着蒙服,特别是女人着长衣服,扎腰带,很像蒙古的服装,女人和男人扎的头巾,都和现在的蒙古人类似。只不过现在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蜡染布来制作服装罢了。他们的鼓楼顶,不像侗族用的是葫芦,而是奔马(马是游牧民族的图腾)。还有一些习俗更能体现草苗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渊源,就是在打油茶时,碗里都放一种或竹、或木质刀状的 “签”,这是由蒙古族的餐刀演化而来的。用他们自已的话说是“由于祖先为游牧民族,有着喝茶割肉的习惯” 故沿习至今。

众所周知,中国茶道经历了煮、煎、点、泡四种饮茶技艺的演变历程。“寒夜客来茶当洒”,正如我们汉人接待来客必须奉茶一样,由于上述少数民族饮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当客人进侗家、苗家时,他们不递开水不备茶,而是打油茶来招待客人,这与汉人的奉茶礼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油茶:侗族历来有“打油茶”的习惯,凡到三江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自然“染上此好”,故侗家喜种植茶叶树,代代相传,喝油茶是侗寨民众的早餐主要饮食方式。

茶叶:三江盛产仙人山茶,品质很好。江、浙一带的茶叶商户经常坐地三江等待收购上等茶叶。优质茶叶产自八江、独峒、同乐。农民靠产茶致富,积极性高涨,“十五”期间茶叶生产将成支柱产业。

油果:用大糯制,用三江植物油茶油炸出的油果脆香。

油茶的制作方法

三江油茶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原料:茶叶(专用的油茶茶叶),油果,荫米,花生米

先把荫米用油炸成米花(最好用茶油),油炸花生米。然后就是煮茶水了。在锅里放少许茶油,烧热,放茶叶翻炒,烧半焦,放水煮沸,滤去茶叶,加上荫米,花生米,油果,葱花。喜欢吃咸的就加盐,甜的就加糖。这是最简单的。想要丰富点的就买点猪肝粉肠,烫点青菜。

打油茶源于侗族,柳州的苗、瑶和部份壮族也都有用油茶待客的习俗。三江的油茶是很有名的,制作有简易,也有精工,吃油茶历史久矣。侗家人喜欢吃油茶,每天除了三餐正餐之外,还要打一到三次油茶。解放前,一天分三次出工,早上,人们空腹去作两个来小时的工,回来先吃一碗油茶,休息一会,再吃早餐。早饭后,再出工三个来小时,午饭前也先吃一碗油茶,午饭后上鼓楼去闲聊,八、九点才吃晚餐。这种一日三次油茶,都是比较简便的、低档的。在油锅里放下老茶叶,烧半焦,冲水,煮熟呈黄色后,放盐便成油茶,放一小团饭或玉米或豆子之类在碗里,泡进茶水,就可食用了。

比较高档的油茶,制作就比较复杂了。先把阴米用热油炸成米花,然后油炸花生或黄豆,再炒猪肝、粉肠或瘦肉、香肠,再煮汤园或烫糍粑片,最后煮油茶。有的还加些生米、姜泥、蒜子,待茶煮沸,滤去茶叶,加上盐、葱花、茼蒿或菠菜等佐料,即成香喷可口的油茶了。过年时招待客人的油茶特别讲究,通常客人要吃四道油茶,这四道油茶又称:一空、二园、三方、四甜。一空,指第一道油茶有米花、油果、花生米和猪肝、瘦肉、粉肠;二园指的是第二道油茶在"一空"的基础上添加了水园;三方,是在"一空"的基础增加了切成方粒的侗粑;四甜,让客人喝糖水润喉、清嘴。过年时,不论到哪一家,一定要吃完这四道油茶,用本地人的说法是"油茶一吃吃到底,不吃到底不讲礼"。

吃油茶也有一套程式;第一回吃小半碗的油茶,只放些米花和花生;第二碗多加些佐料,还有五六碟酸菜、酸鱼、酸肉和牛肉巴之类供食用者送茶;第三、四碗主要是汤园或糍粑片,如来不及作汤园、糍粑,则用糯饭代替。第五碗多为甜品。这种高档正宗的油茶,一般都要吃够五小碗,主人才高兴,不然,主人以为自己打的油茶不好吃,客人才不领情。

九. 湖南省 湘西州 吉首 湘西黄金茶

湘西黄金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湘西黄金茶是湖南湘西州吉首的。

所在地域:

湖南

申请人:

吉首市经果技术推广站

所在地域:

2014年

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

吉首市马颈坳镇、太平乡、己略乡、河溪镇、白岩乡、寨阳乡、矮寨镇、丹青镇、排绸乡、排吼乡、双塘镇、社塘坡乡等12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0′11″~110°04′23″,北纬28°08′05″~28°29′17″。

十. 贵州省 铜仁 玉屏侗族自治县 玉屏无核糯柿

玉屏无核糯柿,软绵带糯,清甜可口,营养丰富,舒胃名目,是迎宾宴客、走亲访友的佳品。
侗族特产简介湘西土家族特产是什么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