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华州区土特产 陕州区特产排行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11 03:49:19

一. 陕西省 延安 安塞区 风味羊杂碎

由羊的头、蹄、血、肝、心、肠、肚、肺等烩制而成,有很好的滋补效果。( 延安)

二.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南郑腊肉

南郑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南郑红庙塘时,南郑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陕南秦巴山区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7~15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薰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薰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薰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传说西安有名的“樊记腊肉”,就是陕南人传给的技艺。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汉阴县志》记有:“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这里说的肉,即指腊肉。

三.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汉水银梭

汉水 银梭

汉水 银梭是陕西省南郑县近年来创制的名茶。于1986年通过技术和品质鉴定,1982年获农业部名茶称号。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似梭,翠绿披毫;内质香气嫩香持久并带龙香,汤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柔嫩、肥壮、黄绿匀亮。由于产于汉水上游,形似扁梭,满披白毫,色亮如银,故名“汉-梭”。

秦岭以南,巴山脚下,汉水上游,是陕西古老茶区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变迁,茶树北移播于梁州(今南郑、汉中一带)。唐代已有梁州出名茶的记载,当时南郑县的千龙洞茶就是历史名茶之一。

南郑县茶区由于傍山依水,所处理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均甚优越。境内丘陵起伏,茶园垂直分布于海拔560—1300米范围内,鲜叶自然品质十分良好。

采制技术十分讲究。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与一芽一叶开展二个等级,经摊放、杀青、理条做形、提毫保苗、清风烘焙、拣剔包装六道工序制成。

汉1梭,属于新创半炒半烘型绿茶,是江北名茶之一,产于陕南汉中地区南郑县,茶叶因外形扁平似梭有白毫,产于汉水上游,故名。精选多毫的一芽一叶到一芽两叶制成,色泽绿、滋味醇、香高、汤色绿明、叶底绿明,以其“香高、味醇、色翠、形美”享誉市场,先后荣获国际、国内等17项大奖,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并被指定为国宴用茶。

产地

南郑县位于汉中盆地西南部,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誉,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旺仓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想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围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

南郑县种茶历史悠久,可追溯于夏商时期,唐代已有“梁州出名茶”的记载。北宋“茶马贸易”的繁荣正是南郑茶业兴盛的写照。全县茶园总面积已达6.02万亩,茶叶总产1745吨,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成为陕西省六大茶叶优势产区之一。茶区地处秦岭以北,巴山南麓,汉水上游,为陕西古老茶区。境内丘陵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茶园垂直分布于海拔500-1300米处,鲜叶品质优异。中科院院士、茶学泰斗陈宗懋曾赞誉“南郑茶园的生态条件是中国最好的”。

品质

成品扁平似梭,翠绿批毫;

嫩香持久并带花香,汤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出、耐泡回甘;

叶底柔嫩、芽头肥壮、黄绿匀亮。汤色澄碧而清冽,气息馥郁而沁芳,数滴入喉,如兰的清香味充满齿颊。

初感有些微苦,徐徐啜饮,后味甘甜,怡情悦性。大口饮之,回肠荡气,顿觉置身翠绿深处,犹如回归自然,神清目朗。

冲泡

茶入滚烫的85度开水中,约二、三分钟,汉1梭开始纷纷舒展嫩绿的蕊芽,摇曳枝头、亭亭立玉在透明的杯底。汤色澄碧而清冽,气息馥郁而沁芳,数滴入喉,如兰的清香味充满齿颊。初感有些微苦,徐徐啜饮,后味甘甜,怡情悦性。大口饮之,回肠荡气,顿觉置身翠绿深处,犹如回归自然,神清目朗。

头汤淡黄。叶型不整。汤香淡,有青草气。仿佛新雨后走过草地。一水口感淡甜,香气不显。茶汤下咽后,有津。5分钟后有浅豆香。二水入口香气出,和午子仙毫香气接近。雅而长,幽而艳,香气愈浓,明显感觉到汉1梭的香气极盛,幽艳动人。

四.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大豆

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镇生产的大豆是一九九二年十一届北京亚运会指定食品。老黑山镇位于黑龙江省东南边陲,东距俄罗斯59公里,南于吉林省汪清县交界,经图们可达朝鲜,是中、日、朝、韩、俄多国的经济大通道,本地土质肥沃,且开发较晚,农作物不含有害物质,纯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可达600万斤。一九九二年北京亚运会前夕,国家亚运会筹委会为保证参赛人员吃上营养丰富无毒无害的大豆制品,委托国家粮食部北京粮食局特供办在黑龙江省几十家大豆中进行精选,经化验我镇大豆品质优良,大豆脂肪含量高达21%,蛋白质脂含量达45%,磷脂含量低于1.7%,粗纤维和质分比其他大豆低2个百分点,其他指标均符合规定指标,营养丰富是纯绿色食品,在日本、韩国享有盛誉。现我县予招国内外客商对优质大豆进行联营经销或深加工,有意者请与我县联系。联 系 人:董岐山孙海鹏联系电话:0453-3631112邮编号码:157200( 东宁县)

五. 陕西省 渭南 华阴 踅面

是陕西省合阳县及渭南地区独有的,为当地人极为偏爱的风味小吃。踅面历史悠久,相传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 204 年),汉淮阴侯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 10 万军士吃饭问题而发明此面。踅面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方便面”,主成分是粗粮,做成面条后可即食,也可放置数日再食,是很好的降糖降脂保健方便食品。( 华阴)

六.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油酥角

油酥角也称“酥角馍”,是韩城饮食市场上一种很有特色的面点。油酥角之所以酥,之所以油,就是因为它含油量较多。它的主料为小麦面粉和食油,辅料有芝麻、食盐、十全大料面、酵面和碱面。

它的做法是取面粉一斤,用175克植物油和成油酥面,用溶入适量碱面的四季水揉和,再加适量酵面、食盐和十全大料面,揉成面团,让其饧一会儿。这个过程便是各种物质相互融合,相互化合的过程。没有这个充分融合、化合的过程,就很难做出香酥可口的成品。

饧好之后,将面团再次揉搓,揪成四个等量的面团。将小面团擀成圆饼,先放在鏊上烙,之后十字切两刀,成为四个相等的扇形饼。这时,将扇形饼放入上下皆有炭火的烤炉,烤至饼两面鼓起,呈金黄色时即告成熟。

油酥角入口外脆内酥,咀嚼时松酥可口,特别为老年人所喜食。且经烙烤,其中的水分多已散失,所以也耐存放,乡下人进城时,许多人都要给父母买几个,让父母享一下口福。

做油酥角由于费油费事,做好并不容易,且成本较高,食用人群又不广泛,所以过去卖烙饼的人不少,做油酥角的人却不多。较有名气的是北关草市街口一位姓李的师傅,他做的油酥角质量高,名气大,每天都是供不应求。现在长长的一条金城大街,做油酥角的也只有两三家了。

关于油酥角,以前还流传一个故事。说是以前在韩城古城做生意的,多是山西人。其中一位掌柜的年纪老了,还乡赋闲,生意便由儿子接班打理。儿子问父亲:“您老在韩城待了半辈子,你最爱吃韩城什么东西,我回来时给你捎些。”父亲答道:“我最爱吃韩城的油酥角,你每次回来都要带,不能忘了。”儿子于是遵照父亲的叮嘱,每次回家都捎带不误。不料有一次,竟空手而归。父问其故,儿子说,这次回来不太顺当。上船后风急浪大,行船一度偏离航线,摊住了(即搁浅了),于是只好在船上等机会,这样就耽搁了一天。一天下来,肚子饿得没办法,只好把给您老带的油酥角吃了。父亲听完之后说,从韩城到咱家,虽只隔一条黄河,可是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你每次回家都要坐船,说不定哪回会发生意外。万一不能按时回家,肚子饿了怎么办?油酥角酥耐存放,吃起来油香,吃后顶饱,我让你带油酥角,就是为了预防不测,这下你该明白了我的用意吧!儿子这时方恍然大悟,才知道老爸的良苦用心。

七.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北塘甑糕

甑糕,是渭南人的传统早点食品,是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北塘甑糕有命水晶龙凤糕,以糯米、红枣为原料,相间叠放,铺三四层,以枣香浓郁、软糯黏甜闻名。

八.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陕西凉皮

陕西的风味小吃中,“凉皮”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男女老少爱吃,尤受年轻姑娘欢迎,一年四季都有卖,夏天吃的人更多。西安的大街小巷,陕西的每个城镇,乃至乡村,到处都有卖凉皮的。一张桌子,几个小板凳,就是一个凉皮摊,只要有卖的,就有人吃,凉皮以其棉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不但是街头小吃,而且登上大雅之堂。在陕西各大饭店、饭庄、酒楼经营的陕西风味小吃和陕西风味小吃宴中,凉皮是必不可少的。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都有凉皮,但却因做法、吃法、调料、用料上不完全相同形成四大流派汉中米面皮

汉中属陕南,盛产大米,用大米面做面皮是汉中人首先发明,历史悠久。所以汉中、城固等地的米面皮在陕西、西安有很高的知名度,卖面皮的往往要打出汉中米面皮、城固米面皮以招揽客人。因风味独特,吃的人很多。

秦镇米面皮

秦镇是长安县的一个镇,离西安很近,秦镇的米面皮也有悠久的历史。秦镇米面皮和汉中米面皮的区别主要在软硬和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十分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和辣椒油。秦镇的米面皮所以有名,主要是辣椒油的制作很讲究,辣椒面放在上等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大料小火反复熬制,越熬越辣,越熬越香,辣油也越熬越红,越熬越亮。秦镇人自称他们制作辣椒油的方法是别人学不去的,所以秦镇米面皮的味道别人也就无法相比。同时,秦镇的米面皮比汉中米面皮要稍硬,更适合一些年轻人、中年人。在西安,秦镇米面皮经营者也很多,有小摊小店经营的,更有开大店经营的,位于南稍门的一家秦镇凉皮已开了好几家连锁店。

回民麻酱酿皮

在陕西农村,也有用小麦面蒸凉皮的,农村人一般叫酿皮。酿皮的吃法和做法和米面皮无差异。但在西安回民中,酿皮的吃法却与众不同,它除了放醋、盐、味素、辣椒油外,还要放芝麻酱,吃来又别有风味,所以在西安,人们又把回民的这种凉皮叫做麻酱凉皮。

歧山擀面皮

歧山梢子面是陕西面条中佼佼者。歧山人的凉皮做法也很特殊,米面皮和酿皮是把面调成糊状,放在特制的铁笼上蒸。而歧山擀面皮则是先擀成面,然后再蒸,蒸熟后再切成比凉皮稍宽的条状,吃法和米面皮基本一样,不同于米面皮的是,擀面皮口感较硬,韧度高,有筋性。宝鸡一带的人都喜欢吃,近年来在西安也很流行。

凉皮一般是凉吃的,近年有好事之人把凉皮热着吃,即现蒸现吃,故有人把它叫热面皮,味道又很特殊,还颇受市场青睐,看来任何小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九.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黄官盐菜

黄官盐菜的制作工艺由来以久,其风味独特,南、北口感都能适宜,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工艺改进,吸纳南北风味,其口感近似川味,而淡于川味,具有代表性的巴蜀风味。

分部区域:

黄官盐菜与黄官镇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已形成不可替代的特色,用相等工艺在外地加工,均达不到其风味要求。这主要由于黄官镇的区域特色,这里多浅山、河流,年降水量、空气湿度均大于周边区域,且水质极佳,不管是地表水或河流水都可为优质的生活饮用水。

黄官镇居民之先祖多为明代及清代初叶移民,加工盐菜为解决冬季菜食缺少之困难,至今黄官人对饮食较为讲究,仍保留着南方人的生活习俗。黄官镇内农家每家都自备有菜坛,自己加工食用,工艺参差不齐,其主要分布黄官镇内的河坝、水井、青龙、高石坎等村,在汉中市内的农家土中具有代表性。

历史渊源:

黄官镇历史悠久,古镇形成历史可追朔到千年以前。北宋时代,镇西上马石有一黄姓天官传说称之为“黄天官”,为朝庭一品文职1,极干练有为,忠心不二,稳保赵氏宋王朝政权。北宋时,因开国皇帝赵匡胤是篡夺后周政权而建立宋王朝。因此,中央不设宰相一职,大权集皇帝一人,因此“天官”一职是文职1的最高级别。黄官镇建有“南华宫”“南清宫”等天宫居所,至今仍有遗址考证。可见黄官地名由此而来。

相传北宋未年,造反义军来到黄官,为了破除掉“黄天官”老屋的风水脉气,便将老屋后一山垭斩断,至今此山仍叫斩龙垭。

黄官古镇的形成由来已久,由于交通不便,集市日由开始的三、六、九逢集,后改为双日逢集,每逢集日人山人海,远在百里之外的四川边民也来赶集。改革开放后,由于交通的便捷居民增多,自然形成了现在的白日集。

黄官的居民,大多是明代或清初的移民后代,明朝期间,曾有两次较大的政府强制性移民,被称着湖广(湖北)填四川,四川填陕西,黄官移民大多来自四川省的大足、岳池、广安、仪陇等地。但其祖先可追朔到湖北省的麻城,孝感一带。至今可判断是原居民还是移民,可从过“鬼节”的习俗来判断,本地居民过鬼节是农历十月初一,而移民过“鬼节”是农历七月十五。

黄官的地域文化包含着很重的移民文化,黄官人从不排外,不妒忌别人,具有包容心。

移民大多是从南方北移,生活需要新的适应性,为了解决冬季菜食问题,便开始对鲜菜在夏,秋季加工腌制,储存冬季食用。移民们也带来了粗陶制品的制作工艺,解决了盐菜的储存问题,在当时,农家加工盐菜已成为风尚,而且互相比看谁家的盐菜更香,更可口,为了显示主妇的能干,在女儿出嫁时,要陪嫁一箱盐菜。新郎、新娘夜晚在洞房吃合食必有盐菜,新婚次日早饭,用陪嫁盐菜招待邻里亲朋,也包括新娘的娘家人,当地称为“摆茶”,黄官盐菜在近百年来一直作为礼品,敬奉亲朋、上司,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赞誉。

用料和制作:

黄官盐菜可对各种野生、新鲜蔬菜都可加工,如野生椿芽,鱼腥草、野葱、青菜、卷心菜,豇豆、洋芋、苦瓜、罗卜、青辣椒、豆角等,加工工艺原理基本一致,不同的鲜菜加工程序不一样,配之佐料也不一样,采用自然晒干。因为这样,干掉水份,但原汁与营养都还保留在盐菜里。加盐根据不同品种,分杀青、和腌制两次,既靠盐腌制保质,又要适当,不能太咸,撑握好各种要令,各类鲜菜加工的盐菜均香味醇厚。可烧、蒸、作汤或直接食用。

盐菜制作有长短之分,长盐菜不用刀切,保留蔬菜原样,如椿芽、青菜、豇豆用棕叶绑成小把,再用准备好的干荷叶包起来,再入坛储存一个月后,开坛香味四溢,吃时兹味别来。

盐菜制作必须具备的二个条件,一是要有清澈甘甜的清洗用水,二是要有老窖匠烧制的盐菜坛。菜坛的要求标准极严,不能透风,坛沿加水密封性好,坛内不能存水,以免变质。加工制作时,如遇雨天,可装入菜坛,待天睛后再掏出来凉晒。盐菜坛可分两种,使用方便的上下加水密封,坛底有梅花型5个小洞,这种菜坛储存盐菜,只须清冼上下坛沿,内装的菜不会变质;还有一种菜坛为倒匍坛,口朝下,倒匍密封,但清冼坛沿及取菜都较为麻烦。

凉晒以天然石板为最好 ,也可竹木器或敞布凉晒。

十. 陕西省 延安 陕北小米

陕北小米亦称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延安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这里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因而盛产谷子,成熟后稍加工,即成黄灿灿、香喷喷的小米。延安小米曾对中国革命作出过特殊的贡献,1935年党中央、毛主席长征到达陕北,小米滋养了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反动军队的飞机和大炮,从此,延安小米传遍全中国。延安小米色泽金黄、颗粒浑圆、晶莹明亮、粘糯芳香,其蛋白质含量达13%,还富含多种维生素,特别是富含人体既不能合成又不可缺少的赖氨酸和蛋氨酸。小米可蒸、可煮,熬成粥,黄香柔滑、粘糊性强、回味悠长,喝之满口泛香,可滋阴补虚,民间有“养人”之说,是老幼、孕妇最喜益的食品。近年来,经过科学改良的“延安香米”更是米中佳品,袋装延安香米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供不应求。( 延安)
陕西渭南特产送人必买清单华州区华县有陕西特产店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