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侨乡特产有哪些 江门特产有哪些值得带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08 14:17:00

一.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福州三坊七巷里的肉松被称为肉制品中的一绝。色泽鲜艳,入口自溶,味道清醇鲜美,酥香可口,有油香味,却不生油腻感,风味独特,食后满口留香。肉松创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因家贫,来福州当兵,后学厨,最后进入刘府当家厨。一次,在烹煮方块肉时,因煮得太烂,不得已就试着将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别调料,焙成条状肉绒,勉强端上桌去。不料刘府人食后非常满意。于是林鼎鼎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人人喜尝的名牌产品而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鼎鼎肉松和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的做法:

材料:

主料:猪腿肉(5000克)

调料:白酱油(500克)白砂糖(400克)赤砂糖(250克)

制作工艺:

1.原料整修:选用猪后腿精肉,去皮拆骨,修尽肥膘和油膜,切成方形小块。

2.煮烧:先将肉块煮烂,撇尽浮油,至肉纤维能松散为度。加入白酱油、白糖和红糟混匀。

3.炒松:锅内倒入配料后,不断地翻动肉块,将肉块挤碎挤松,一直至锅内肉汤烧干为止,然后分小锅炒,有铁瓤翻动挤压,使水分逐渐烤干,待肉松纤维疏松不成团时,改用小火烘烤,即成“肉松坯”。

4.油酥:将“肉松坯”再放到小锅内用小火加热,用铲刀翻动,待到80%的“肉松坯”成为酥脆的粉状时,用铲刀铲起,用铁丝筛子筛分,去除颗粒后,再将粉状“肉松坯”置于锅内,倒入已经加热溶化成液体的猪油,用铲刀拌和,结成圆球形的圆粒,即为福建肉松。

二. 广东省 江门 台山 台山龙眼

八月中旬,侨乡台山县广海的龙眼果,已大量上市了。龙眼果是居民夏秋爱吃的佳果。广海龙眼果上市,是小笠小筐的,卖一点摘一点,不是一下摘光卖出。旅游者在广海吃龙眼,又平又靓,可说是一件美事。

广海龙眼树很多,据旱年华南农学院调查表明,单在广海小城里,就有二千多棵。因此,广海被人们誉为“龙眼城”。广海的龙眼树,多是野生果种,大多是原地生长的,少数是野生几年後,再行移植的。龙眼树大多种在屋前屋後,既乘凉,又收果,一举两得。

六十年代初,林场在城南至南湾,城北至西界尾两个路段两旁,都植上了龙眼树,目前,已大量收果。

种龙眼树,需要十年八年以後才有收获。所以广海人说种龙眼树是前人种果後人吃,一年种果代代收。龙眼树有“摇钱树”之称。广海龙眼品种多,有牛眼、鸡眼仔、焦核(细核)等。最靓的还是石硖龙眼,它壳薄、肉厚、饱水清甜。旅美华侨张官良先生祖居的园里,有一棵石硖龙眼,是最好吃的。真怪,在南湾“海永无波”公园内,有两块大石,夹著一棵龙眼树,产果很多。人们说这才是正式石“夹”龙眼。

广海的龙眼树,结果很奇特:上年结果大红,产量特别高,下年结果不多,产量很低,这叫隔年红;有的龙眼树今年东边产果多,明年就西边产果多,这叫隔边红;少数龙眼树结果特别怪,那就是东南西北,轮换著结果的。

三. 广东省 江门 恩平 牛猪鹅

牛猪鹅

焖,可谓恩平人做菜的一大特色,猪、狗、牛皆可焖菜,配料来去不过是腐乳、葱蒜、酱油,再放入水,慢火焖制。要尝就尝厨师的功力:是否够火候。恩平人吃要吃焖出嫩滑而味咸香的肉,喝要配上两杯小酒,视为人生一乐也。

如果嫌传统焖制的做法,菜肴味道太浓,可以试试这里有名的下酒小菜———牛脚皮。通常,师傅称此为“下栏菜”(行话,指不上档次的原材料),试想一下,牛脚皮其实就是牛脚跟上的肉茧,因为长年累月的漫走而形成,每每需要经过洗刷和清焖,吃起来爽口弹牙,依然带有一点淡淡的牛肉香味,其本身并没有味道,靠的是芝麻酱、花生酱等“混酱”来调味。据经常去恩平游玩的食客说,这道小菜在恩平夜市的大排档上相当畅销。

四. 广东省 江门 恩平 恩平烧饼

 恩平烧饼,俗称“恩平烧”,为恩平,以其制作精巧、风味独特而驰名。恩平烧饼是怎样制作的呢?它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粉,有黄糖和白糖两种,配以冰肉及芝麻;还有一种以豆沙或莲蓉为馅料,这些材料一定要精细加工。饼坯制成后,置于平底的圆铁盆中,上下以猛火煎烤。就这样,烧饼具有入口软滑的特点,夹着烧猪肉吃,更有甘香滋润之味,令人百吃不厌。

五. 广东省 江门 恩平 鱼仔粥

鱼仔粥

远离大都市的恩平,有着原汁原味的家乡美食,鱼仔生于恩平深山的山涧小溪,与众不同的是它生长到一食指长度便不会生长,山溪水长大的鱼仔十分鲜甜,油炸后配以白粥白饭,味道一流。

恩平人吃粥,似乎并不愿意往粥里加入肉、鱼之类的东西,更喜欢吃那种纯粹用大米煮出来的白粥,黏黏的,滑滑的,一口一口慢慢地吃,吃出了原汁原味,闻出了稻米的芳香。吃粥时一般还要搭配小菜,其中最常见的是沸油涮过后再蒸软的小鱼仔。这种鱼仔是在山坑里长大的,身上只有肉,没有刺,体形也不大,一口可以吃好几条,味道特别香。

六. 广东省 江门 开平 回味猪手

回味猪手

选用肥瘦适中的原只猪手,配与多种名贵中药精心炮制,皮爽肉滑,齿呷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七. 广东省 江门 台山 山稔

山稔,在台山只叫作稔(学名岗稔)。这可能因为它不仅山岗上有,而且坑底溪旁、河滩甚至水田边,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只是山岗上特多。山稔全身是宝。它不但果子可食,而且枝叶可做柴,头可烧炭;将其根、果、叶采集,洗净切片晒干,还可做药,服之可收敛止泻,祛风活络,有补血安神之功。鲜稔叶嚼烂能止血,且能促使伤口愈合;其味有点苦涩甘凉,又可止渴。有些地方还用稔子酿酒。 

八.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葵扇


新会现为广东省江门市的一个新区,历史上以产蒲葵出名,因而也被称“葵乡”。新会的蒲葵叶大而不开裂,心蒂圆正,骨格细匀,色泽光洁,体质轻盈。

据《新会县志》记载:1600多年前,上至朝廷大官,下至黎民百姓都爱用新会葵扇取风纳凉。葵扇有精粗之别,精制的扇还要进一步修饰和绘画。制扇剩余下来的末叶,还可加工成蓑笠、簟席、坐团等多种用具。

据《明史》载,在明代葵扇的手工业发展很快,葵扇成为畅销的产品,工艺已非常精湛,是奉献给皇室的贡品。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新会葵扇已远销全国各地。

解放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葵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葵扇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提高。1974年,新会县葵类工艺厂成功将中断了35年的竹箨画扇工艺重新挖掘出来,推出了新产品。1978年,新会的绣花织扇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三脊火画玻璃扇被轻工部评为工艺美术优质产品。1987年,还派代表参加法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作现场火画扇制作表演。

九. 广东省 江门 鹤山 南洞鸡

 南洞鸡产自鹤城镇南洞(地名)一带。这种鸡的外表特征黄毛、黄嘴、黄脚,俗称“三黄鸡”。羽毛丰满、骨细,肉质嫩滑鲜美。为当地传统家禽,自繁自育,至今历200余年。南洞一带属丘陵区,村庄散落在山坡之间,村前村后杂草丛生,昆虫极易滋生繁殖,因此农家饲养的南洞鸡都进行放养,让它们觅食昆虫青草,朝、午、晚时间才喂以米糠、饭、番薯、青菜等家料。如此经过半年的饲养,即可上市。南洞鸡常销往港澳市场,深受顾客欢迎。

十. 广东省 江门 蓬江区 江门排粉

江门--江门排粉

素有广东米粉“五大皇牌”之一的江门排粉、新会排米粉,以江门市、新会区(前新会县)、中山等周边一方水土民间独特配方地道生产的最为正宗。受历史变迁等原因,此民间食品已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式逐渐进化成由大型排米粉配套生产线大批量烘干制作,经过精选一级晚米、早籼米精心搭配,配合大米浸泡、米浆水磨、生丝晾房、熟丝凉房、炊热蒸煮、洗水冷却、人手排丝、烘房焙干、自然回潮等传统工艺配方,加上江门、中山、新会独有的水土水质、空气湿度温度等天然条件经自然回潮,才能制作出正宗地道的江门排粉。品质优良、烹调方便、美味润滑、口感独特、爽口弹牙、不糊不断、汤粉炒粉、凉拌火锅皆宜;生产过程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纯大米制作、外表略带虾肉色是江门排粉的最大特点。江门排粉与其他同类产品对比虽然同为纯大米制作,但与江西米粉、桂林米粉、东莞米粉、番禺排粉、肇庆排粉、河源米粉、福建新竹米粉等米粉制品完全不同(此类米粉属于自熟机生产,仅能汤粉,不能炒粉,工艺流程相对简单);只有出于江门、中山、新会区域的江门排粉才是正宗的江门排粉,除江门市、中山市、江门新会区地域以外所生产的“江门排粉”均达不到正宗江门排粉的独特口感与五邑乡土风味。江门排粉是江门侨乡传统的名牌食品,其几乎已成为江门出产的米粉代名词;更是原属五邑侨乡遍布世界各地的五邑游子寻根追源必食的传统食品。
现存较为著名的品牌牌子有江门市新会区通心粉厂发展有限公司的“葵树牌”、“檐燕牌”江门排粉系列,中山市古镇香山排粉厂的“燕牌”、“香山牌”江门排粉系列 。

江门有什么特产适合带走的江门值得带回去的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