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档特产礼物 福州特色礼品推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31 11:55:49

一. 福建省 福州 晋安区 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福州三宝之一,质地轻巧坚牢,造型古朴大方,装饰丰富多彩,产品有磨漆画、屏风、花瓶、茶具、烟具、文具等。自1898年以来多次获巴拿马、芝加哥、巴黎等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福州漆器始于南宋。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

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在历史上,它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它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郭沫若生前曾作诗备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特级名艺人黄时中和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一级名艺人陈天赣向记者介绍,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装饰上的丰富多采。其传统装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更加丰富多采。

说到脱胎漆器在福州的发展历史,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的名字连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特级名艺人、沈绍安第六代孙沈德铭的徒弟王维韫老先生告诉记者,沈绍安早年为油漆匠,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设"沈绍安"老铺,以油漆加工为业,并且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类小商品。当时福州为八闽首府,手工业比较发达,虽然说漆器行业在各种手工业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但是竞争十分激烈,生意并不好做。再说,福州从南宋开始有了漆器,到了清初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陈旧的工艺影响了漆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店中生意清淡,沈绍安不时到官家深宅或宫观寺庙去做油漆活儿。有一次在一座古寺做工时,他发现寺庙大门的匾额木头已经朽烂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回家后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

对沈氏脱胎漆器发展历史颇有研究的王维韫儿子王旭告诉记者,沈绍安创制的福州脱胎漆器经过后辈的不断努力,进一步得到改进提高。1920年,沈绍安第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把泥金和泥银调到漆料当中去,在原有红、黑、朱、紫的髹漆技艺基础上,新研制出金银、天兰、苹果、葱绿、古铜等颜色,使漆器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全新的改变,做出来的作品达到了华丽辉煌、灿烂夺目的效果。清光绪年间,沈正镐、沈正恂选送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并获得金牌,从此福州脱胎漆器在国际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接着,沈正镐、沈正恂以及沈正愉、沈幼兰等沈氏脱胎漆器世家产品先后选送参加意大利、美国、柏林、伦敦等地的博览会展出,获得了各种奖牌,声誉大振。

二. 福建省 福州 仓山区 福州线面

线面,福州,以精面粉为原料, 辅以精盐、茹粉、食油等手工拉制晾干后而成。福州线面主要有两大品种:一种称为特线面,面条稍租 , 直径在0.7毫米以内;一种称为“面尾”,面条较细, 直径在0.6毫米以内。

因福州民间传说线面是九天玄女指点创制的,所以福州的线面工人拜九天玄女为“制面始祖”,家里供奉九天玄女神像。

线面的煮食方便简单,将线面投入沸水锅中,待线面上浮后捞起,盛放在碗内,即倒入炖好的羊肉或鸡肉、上排等高汤,芬香味美。福州风俗,过生日时要吃线面煮成的寿面,一般用鸡汤,再加上两个鸭蛋,称为“太平面”,象征平安长寿;外出远行或迎送宾客,也要吃上一碗太平面,希望一路顺风和居家平安。

三. 福建省 福州 福清 高山山羊

高山羊是我省肉用型优良山羊品种之一。其肉鲜嫩少膻味,味道香甜。逢年过节,外省和香港都有人特地到福清采购高山羊。福清籍的海外华侨和港台同胞回乡时也必尝高山羊肉。

高山羊体躯丰满,体毛呈灰褐色或黑褐色,从颈背至尾根有带状黑色毛区,四肢膝关节以下毛为黑色,蹄黑。每头母羊一般年产羊羔两胎,每胎两三头。成羊雄者体重27.88至45公斤,雌者25.98至40公斤。它产于福清高山、沙埔、东瀚、三山、港头、龙田等镇及平潭县,现已借助引种扩散到福鼎、霞浦、罗源、连江、闽侯、永泰等地,被称为“福清山羊”。高山羊平时吃马唐(六月雪)、牛鞭草、狗牙根、狗尾草、园果雀稗、藜草(羊子耳)和兔草、蛇草等,越冬时吃花生、甘薯之干藤。由于终生食用“药膳”,常在山地奔跑“健身”,高山羊瘦肉层厚、肥肉层薄、表皮层下另有肥瘦相间的肉层。其肉具有和胃、补虚、壮身、消炎、愈合伤口之功效。近几年,高山羊肉价格不断上涨,每500克达15至18元。

四.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平潭海蛎饼

海蛎饼以沿海所产海鲜海蛎为主要原料,味道鲜美。各地做法不同。平潭人大多把蛎饼当做早点下粥小菜。

五. 福建省 福州 仓山区 福州贝雕

利用贝壳资源,嵌制成画,嵌贝漆器以及烟具、盘盒、台瓶等,浮雕成山水花鸟等贝画,美不胜收

六.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蟹羹

蟹羹

蟹羹平潭俗称“虫戈羹”,选用鲜肥梭子蟹,剥壳后放入沸汤中搅动,待蟹肉脱落,再加入蛋花、肉丁、葱花、香醋、芡薯粉为羹。其色晶莹透亮,五彩纷呈;其味鲜嫩微酸,食后大开胃口,为海岛独特佳肴。

七.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平潭鱼丸

平潭鱼丸是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的。平潭鱼丸保留了鱼肉朴素的质地,没有包馅,是实心的,吃起来滑爽嫩脆。

鱼丸为现代人桌上便菜,平潭鱼丸因注重选料和制作工艺而名闻遐迩。平潭鱼丸多以鲜黄鱼、马鲛鱼、鳗鱼、小参鲨为主料。剁碎鱼肉。加适量姜汁、食盐、味精,捣成鱼泥,调进薯粉,搅匀后挤成小圆球,入沸汤煮熟。

平潭马鲛鱼丸色如瓷,富有弾性,脆而不腻,入口鲜香,闻之既已饱肚,稍加咀嚼,鲜美汤汁溢满口腔,鲜美触动每一根神经,即想一口气吃个肚饱为止。

八. 福建省 福州 长乐 肉米鱼唇

鱼唇是犁头鳐鱼嘴唇肉的干制品,脆嫩、味鲜、胶质丰富。“肉米鱼唇”是福州地区喜庆宴席常见的汤菜之一,当人们酒酣口腻之时,尝一尝酸辣可口的风味菜肴,口感一新。

制法

基本材料

水发鱼唇(600克)、猪腿肉(160克)、猪排(600克)、葱(1根)、姜片、胡椒粉、黄酒、酱油、盐、醋、菱粉(45克)、麻油、清汤(600克)

一、将鱼唇切成长1寸半、宽1寸的块子,放入开水锅内,加葱、姜、酒川一下,以拔除腥味;猪排也切成块,放入开水锅内川一下,以拔除血水;将猪腿肉去皮,切块,剁成肉末。

二、将鱼唇放在碗中,上面放猪排,上笼蒸约一小时后取下,猪排取去不要。

三、开热猪油锅,将肉末放入锅内炒一下,随即将鱼唇、酱油、清汤、盐放入,再下湿菱粉勾薄芡,撒上胡椒粉,浇上麻油和醋即好。

九. 福建省 福州 长乐 长乐番薯

长乐番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长乐番薯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大旱,巡抚金学曾下令广种番薯度荒,长乐人始知其名,乃遍植山园砂地,然犹不知其详。因为引种人陈振龙虽是长乐青桥村人,早年寓福州南关外达道铺,其子经纶又以闽县生员身份向金巡抚提出种薯度荒。所以夏允彝、贺世骏修纂的《长乐县志》(俗称“夏志”、“贺志”)均未为陈振龙父子立传。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陈振龙之孙陈世元在福州南台小桥升尺堂书坊刊行《金薯传习录》一书后,大家才知道番薯和陈振龙的关系。道光间福州的藏书家、景阳书院山长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祠”祀巡抚金学曾,附祀陈振龙父子,直至同治初彭光藻修纂《长乐县志》时才为陈振龙父子立传义行。

长乐人论番薯,最早为谢肇氵制,他在《五杂组·物部》中载:“百谷之外有可以当谷者,芋也薯也。而闽有番薯,似山药而肥白过之,种地中易生而极蕃衍,饥馑之岁,民多赖以全活。此物北方亦可种也。”时距番薯传入仅12年。明崇祯十二年(1638年)夏允彝政暇课士有以“金薯”为题纪其事,可惜文字已失传。

康熙间,溪湄(江田溪湄村)贡生陈骝有《金薯赋》传世。乾隆三十三年,江田诸生梁上宝、弟梁上治、表贤陈永书,岱西举人施楠,浮岐举人卢遂都应国学生陈世元之请,为《金薯传习录》作序、题咏等。道光年间,溪湄名医陈修园,对番薯的药用功能辨认尤详:“甘薯始自闽长乐,俗称地瓜,性同山药而甘味过之,补脾胃、驱湿热、养气血、长肌肉,用白密同煮食之可治下痢、结肠、妇女赤白带诸症均甚效。”

番薯,长乐种植最盛,然每到“冬节”后渐有烂者,至冬末春初则色味俱变。康熙年间,东山(文武砂东山村)有陈朝范母,自创“铁卷”,刨为长条晒干,久存不腐,即“番薯米”。

长乐三面滨海,一隅背山,人烟稠密,虽田有双熟水稻,但番薯也为主粮之一。它不与五谷争地,也不论瘠卤沙岗皆可生长。以种分有早薯、晚薯之别,以色分有朱薯、白薯之分。切片曰薯钱,擦(刨)之曰薯米,洗之滤之为膏为粉,蒸之为白酒(俗呼“番薯烧”)。长乐曾有谚语云:“三台案番薯溪下芋”,言其适于土壤者,固佳。

岱边(首占岱边村)李永选先生留心乡土文献,撰有《番薯考》一书。分概述、原始、传布、文献、发明、结语等六章,对番薯作了全面概述。其中介绍了1956年,东吴(文岭东吴村)高丰社农业先进吴国良,依据土地、气候等特点,用大畦密植方法,培植了每亩万斤的高产量。1957年,全国十一省番薯会议在福清县召开时,《番薯考》的油印本由吴国良代表带去参加会议,分送各省代表。可惜该书毁于“文革”,仅见《藏楼丛书目录》,不知现在是否还有人保存该油印本。

(原载于《吴航乡情》:2010年12月23日第八版作者:陈和栋)

粮食

地域范围

长乐番薯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包括长乐市辖区内的潭头镇、文岭镇、湖南镇、鹤上镇、梅花镇、江田镇、罗联乡、古槐镇、金峰镇、漳港镇、文武砂镇,东到梅花镇梅东村,西到罗联乡东林村,南到江田镇下沙村,北到潭头镇福星村,保护范围为11个乡镇、172个村。地理坐标: 北纬25°48′19"~26°05′43"、东经119°27′30"~119°51′26"之间,总保护面积46038公顷,年生产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15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长乐番薯薯块呈纺锤形,大小均匀,光滑美观,商品薯率高;肉质细腻,纤维少,口感面、香、甜;2、内在品质指标:长乐番薯含薯块烘干率23-26%、薯干淀粉含量52.6-55.7g/100g、可溶性糖18.5-22.4g/100g、粗蛋白2.9-6.8g/100g、粗纤维2.5-3.9g/100g。3、产品质量安全规定:长乐番薯产品质量应符合NY 5221-2005《无公害食品薯芋类蔬菜》标准。

十.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福州水陆轩椒盐真酥

福州水陆轩椒盐真酥:创制于元末明初,至清光绪年间趋于高峰。形色典雅,纯朴大方,厚薄一致,脆香酥松,干食、泡茶均宜。
福州特产送礼必买清单福州特产礼盒排行榜前十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