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特产测评 甘肃武都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02 13:54:06

一. 甘肃省 陇南 礼县 礼县当归

当归,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分布于甘肃、云南、四川、青海、陕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各地均有栽培。当归的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全归长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长15~25cm。外皮细密,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根头(归头)直径1.5~4cm,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的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 ~1cm,上粗下细,多扭,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木质部色较淡;根茎部分断面中心通常有髓和空腔。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柴性大、干枯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者不可供药用。

二. 甘肃省 陇南 宕昌县 宕昌县当归

药材以当归最佳,与“岷当”齐名。

八力乡:盛产当归,尤以红芪出名。

三. 甘肃省 陇南 宕昌县 宕昌紫皮大蒜

紫皮大蒜,因皮色紫红、瓣如莲花而得名,主要产于哈达铺等乡镇,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头大、瓣大、蒜汁浓厚、味重等优点,能够持久贮存而不生芽,是畅销省内外的传统土。

紫皮大蒜属百合科多年生宿根植物。茎高2-3尺,叶为绿色带白粉的细长稍厚的扁平状,夏季抽梗,开淡紫色伞形花序,花谢后结球。球内为种子。地下茎呈灰白色、紫红色肥大的圆球状,球茎上生有数条纵裂,分为数瓣,即为大蒜头;或有球茎不分瓣而为整块者,称"独头蒜",最为珍稀。春播夏收,生长期约60-120天左右。

紫皮大蒜的营养极为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及维生素A、B1、C等。生食香辣可口,开胃提神。紫皮大蒜含有大蒜素,中医学上用散寒化湿、杀虫解毒药。性温,味辛,主治感冒鼻塞、肺虚、久咳、百日咳、泄泻、痢疾等症。鳞茎含有挥发性的大蒜辣素,具有抗菌、抗滴虫作用,除治疗菌痢、阿米巴痢疾外,亦用治肺结核、钩虫、滴虫等病。

哈达铺地区气候凉爽,土地肥沃,属红淤黄土土壤,是紫皮大蒜生长的最佳场所,当地群众种植紫皮大蒜有着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地蒜农最讲究用鸡粪和炕土作种蒜用肥,忌用化肥。这一地区处产紫皮大蒜50万公斤以上。

四. 甘肃省 陇南 成县 陇南天麻

天麻,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原名叫“赤箭”,最早见于《开宝本草》。在《本草纲目》里称为“定风草”。后来,人们认为这是天上仙女所赐,故称“天麻”。天麻,属于兰科,是多年生腐生直立草本植物,全株无绿叶,不含叶绿素。地下有肉质肥厚的块茎,块茎长形、椭圆、略扁,皱缩而弯曲,大小不一。表面呈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有节状环纹。天麻的籽很小,须在五百倍的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因此栽培相当困难,过去人们没有掌握天麻的生长规律,所以称它为“神药”。古人说:“深山天麻真是奇,神仙播种地下生,果实成熟见其踪,凡人无法能栽种。”这种富于传奇色彩的说法,连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也相信。甘肃陇南山区,以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而堪称“陇原宝地”。珍贵中药材天麻,就是这里生长着的万千植物中的奇葩。

天麻含有维生素A、天麻甙、香夹兰醇和多种生物碱,在药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功效:中医学上以块茎入药,性平、味甘,既有祛风镇痉、止痛提神、益气养肝、降低血压的功效,又可医治昏迷惊风、口眼歪斜、神经衰弱、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等症。

五. 甘肃省 陇南 西和县 西和花椒

西和花椒是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西和县所产花椒果大均匀、色泽红亮、香麻味浓,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

西和境内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所产花椒果大均匀、色泽红亮、香麻味浓,南部山区所产的“大红袍”花椒,皮红口黄,粒大肉厚,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

近年来,西和县立足资源优势,着眼长远发展,充分利用当地适宜花椒栽植的有利条件,把花椒产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按照“南椒北果”的经济林果发展思路,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于花椒产业开发建设,通过地埂栽植、荒山建园、地埂椒核套栽等模式,发展壮大花椒产业。

截止2007年6月底,全县花椒栽植总面积已达到18万亩,年产椒量120万公斤,花椒总产值2400万元,大桥乡实现了花椒全覆盖,南部的大桥、蒿林、太石河、洛峪、西高山五乡镇花椒面积将近占全县花椒总面积的一半,大桥乡的龙凤、白五,蒿林乡的赵沟等15个村已成为全县的示范村和典型,特别是西高山乡寇山、冯坪村的地埂椒核套栽模式已在全省推广。

六. 甘肃省 陇南 徽县 金徽酒

金徽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翻开金徽酒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几个词之于金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辉煌、沉寂、变革、崛起。是的,金徽在甘肃酒业的发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

陇酒是有渊源的,陇酒文化是厚重的。金徽酒的文化不仅有根有据,而且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在历史的长河中,徽酒犹如一叶永不停息、凌浮波流的扁舟,树帜在陇酒文化的潮头,乘风破浪、扬帆前行。距今4000多年以前,徽县就开始了蒸馏酒酿制。1134年,创立了雄霸一方的历史名牌“金徽酒”。

有人说,酒的文化内涵就是酒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是经不起考验的。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在徽县东北部河谷地带的甘沟四坪山繁衍生息。上世纪50年代,人们从甘沟四坪山发掘出来大量的陶器,其中的酒器和谷物发酵器具足以证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开始认识用谷物酿造美味的规律和方法,这也为徽县蒸馏酒起源于西汉以前的说法提供了事实依据。有关徽酒的正式记录,来自于南宋抗金名将吴介。1134年,他与兄弟吴粼在徽县仙人关大破金兀术的十万铁骑,大捷庆功时由于酒具短缺,将士们便用金兵的头盔来盛酒痛饮,“金盔酒”美名由此而生。后来的人们叫顺了嘴,“金盔”便成了“金徽”。明清时期,徽酒经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齐聚伏家镇傍“神泉”争“海眼”,出现了很多的酿酒作坊,像“晋绅坊”、“永盛源”、“宽裕成”、“金隆魁”、“公信福”等驰名的酒坊数十家。尤其是陇南春的前身“永盛源”得其要津,清初康熙大帝出巡陇南后对其酿制的徽酒大加赞赏,并钦点为宫廷贡品,于是徽酒声名远播。

金徽酒产地范围为甘肃省徽县伏镇现辖行政区域。

七. 甘肃省 陇南 康县 康县黑木耳

康县黑木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康县黑木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特定品质

康县木耳属毛木耳类,具有朵大肉厚、乌黑光润、质地柔软、滑而带爽、气味清香等特点,早在200多年前就闻名遐迩,行销国内外市场。

文化典故

我国采食、利用木耳的历史十分悠久。远在公元6世纪30年代,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木耳菹:取枣、桑、榆、柳树边生,犹软湿者。干即不中用,柞木耳亦得。煮五沸,去腥汁,出,置冷水中,净洮。又著酢浆水中洗出,细缕切讫。胡荽、葱白,少著。取香而已。下豉汁,酱清及酢,调和适口。下姜、椒末。甚滑美。”将木耳的生长及食用方法描述得非常细致。现在,木耳的用途比北魏时广泛得多,甘肃仅用康县木耳制作的菜肴就达上百种,是各种宴会上的常见珍馐。

康县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甘肃省康县阳坝镇、铜钱乡、两河镇、三河乡、白杨乡、岸门口镇、店子乡、豆坝乡、城关镇、迷坝乡、大南峪乡等1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八. 甘肃省 陇南 康县 康县龙神茶

康县龙神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早在200多年前,康县太平乡阳坝村麻地沟的溪边就已经生长着茶树。1958年,康县从湖南调进茶籽25公斤,在阳坝上坝苗圃试种成功。1964年,甘肃省农牧厅从安徽、湖南、江西调入茶籽分配到康县后,又在阳坝的上坝、龙神沟,太平、三河等地种植300亩又获成功,至今茶叶在康县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

为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康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绿色茶和有机茶开发为目标,以无性系茶树繁殖推广为突破口,对原有几家茶厂进行资产重组,整合品牌,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化,于2002年8月组建了甘肃神农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现有生态茶园2.5万亩,年产优质龙神系列茶叶30万公斤,产值达1100多万元。

甘肃龙神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康阳”牌、“苍”牌龙神茶,共7个系列14个品种。以其色、香、味、形俱佳和纯天然无污染的特性,为茶叶家族中的上等佳品。“龙神翠峰”“龙神翠竹”分获第四届国际名茶金奖和银奖。该茶外形扁平挺直或条索细紧,色泽翠绿,滋味醇爽,口感清新,带有栗香。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较高。长期饮用,可清肝明目,强体减肥,降压益寿,深受饮茶者喜爱。

2003年“康阳牌”龙神茶被国家认证为有机茶。

龙神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甘肃省康县《关于龙神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建议》(康政报[2006]35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甘肃省康县叶子坝村、茶园村、五颗石村和老庄村等4个村现辖行政区域。

九. 甘肃省 陇南 武都区 武都猕猴桃

武都猕猴桃

甘肃陇南山区的猕猴桃均属野生,有性味甘寒,有解热、止渴、通淋之功。猕猴桃,是中华猕猴桃栽培种水果的称谓。也称猕猴梨、藤梨、羊桃、阳桃、木子与毛木果等,原产于中国南方。一般是椭圆形的。深褐色并带毛的表皮一般不食用,而其内则是呈亮绿色的果肉和一排黑色的种子。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味道有时被描述为草莓、香蕉、凤梨三者的混合。因猕猴喜食,故名猕猴桃;亦有说法是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

十. 甘肃省 陇南 宕昌县 陇南甜柿

甘肃陇南渭河流域的柿子,果实肥硕,肉厚香甜,营养丰富,柿子加工制柿饼,酿柿酒,造柿醋,做柿糖,色味俱佳,柿饼有健胃润肠、止血解毒、降血压等功效.
陇南武都特产排行榜前十名甘肃陇南武都的特产水果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