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特产零食去哪里买 广西特产小零食在哪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23 09:14:47

一. 广西 钦州 浦北 浦北蚕丝

今县境内种桑养蚕盛于明朝中叶和清朝。据《廉州府志》载,当时的归德图(今六艰乡、平睦乡)“各处多种桑养蚕,名为‘归德丝”’。蚕种是“金丝种”,织造的丝绸布细密均匀,柔软轻飘,金光灿烂,衰于民国中期。

解放后,养蚕传统得以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是银丝,主产区是泉水、石、安石等乡,1990年全县产蚕茧510多吨,是广西产茧超万担的五个县之一。

1989年泉水缫丝厂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60吨,产品均为B级、A级。产品出口英、法、美、加和东南亚国家等。

二. 广西 百色 靖西 靖西壮锦

壮锦是壮族民间传统的实用型工艺品,靖西市所产的壮锦在解放前已享有盛名。壮锦以原色棉纱为经,染色丝绒为纬,用本地木制的土织机手工精制而成,质地结实耐用,图案配色别致,花纹精美,传统图案有:框边回字形饰纹、莲花、牡丹、蝴蝶纹、云纹、葫芦纹、水纹、“卍”字形、双喜等。解放前为民间个人手工编织,产品单纯,仅有被面、背带心两种。解放后,由于国家实行民族政策,提倡发掘民间民族工艺品,1956年组成绣织社,1960年改称壮锦厂后,逐渐引进半自动纺织机,招工培训,品种增加了床单、台布、坐垫、壁挂、背带、头巾、披巾、挂包等10多种,花式图案也增加了玫瑰、蝴蝶、熊猫翠竹和民族花边等几十种。多次参加全国、全区举办的民族工艺品展览,产品远销港澳、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商青睐,1976年靖西壮锦厂生产的民族织锦获自治区质量第一名,1989年壮锦系列产品被评为广西少数民族用品优质奖。2006年靖西壮族织绵技艺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壮锦系列挂包产量11315个、披肩2088张、壁挂168张。2010年壮锦系列挂包产量28900个、披肩6830张、壁挂120张。

三. 西藏 拉萨 城关区 补肾去湿泡酒

西藏药酒



功效:有助于祛风湿,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气血不足,身体赢瘦,心脾两虚,止咳平喘,痰湿咳喘以及阳痿,早泻滑精补肾壮阳,对肝肾不舒者有特大的效果。



配方:雪莲花、藏红花、灵芝、天麻、人参、红参、当参、西洋参、手掌参、鹿茸、鹿角胶(鹿血)、金樱子、雪猪脚、海马、海龙、海燕、海五星、锁阳、双肾子、肉苁蓉等四十多种名贵药材配制而成。



用法:用5至8斤白酒泡15天左右便可服用。



用量:较重者二小杯,轻者一杯便可。若酒减至一半后,加入同样的白酒效果更佳。

四. 广西 桂林 全州 全州豆豉

全州县制作豆豉的历史源于唐代中叶,与“全州第一香”五香豆腐干产生时期接近。

据传,最早制作出豆豉的,是唐中叶全州镇建设街小南门一个专做豆子生意的老板(姓甚名谁已无法考证);有一天,老板收进店的百余斤豆子因未干透晒在外边,突降大雨,豆子来不及捡回来,全部淋湿了,连续两天偏又是雨日,帐鼓的豆子眼看着要发芽了,老板让妻将豆子蒸熟了当饭吃,吃了两餐后,老板与伙记们都不愿再吃了,天不见晴,豆子就存放在桶里。接连下雨十余天,大家把豆子的事给忘了,直到有一天,满屋子莫名奇妙地散发出一股很特别的香味,经查找发现,香味出自那桶被遗忘了的熟豆子!大家提出桶细看,豆子不但没烂掉还长出了淡绿色的茸毛,而且有异香,老板叫伙计提去河里洗净再晒,晒了不到半时辰,又是一场雨,伙计无奈只好又将豆子存放桶里,待雨停日出时,已是三天之后,大家提出豆子一看,豆子热气腾腾又发酵了!再次发酵的豆子颜色更黑了,且香味更浓。老板娘怕豆子发了酵不卫生,就弄一小碗加点酒蒸一下,没想这一蒸,就蒸出了“小南门的洪水(红水)豆豉”,添点盐,就是上好的送饭菜。后来她又试着用豆豉煮汤,汤清爽还带点淡红,味道相当好,拿去当配料做菜,菜味道比不放豆豉要好得多,全州豆豉竞然在无意间产生了。豆子老板也改了行开起了全州第一家豆豉作坊,并收徒传承技艺,徒弟又传徒弟,一代代流传至今。

全州豆鼓不但香味好成本低,且营养丰富,所以历来为群众喜爱,产品久而久之,盛名远播,目前已销台湾、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

全州豆豉素有桂林市名牌农产品之称,是桂林辣椒酱或豆豉酱的主要原料,产品在“广西农产品贸易网”等区、内外多家网站做过专门的产品介绍。由豆豉首先产生于全州小南门,故全州历有“小南门豆豉,就此一斗!”之说,这是古传下来称赞全州小南门豆豉的行话,其意是:全州豆豉加工厂虽然到处都有,但最好的豆豉出在小南门。而在与全州相邻的湖南周边县,也有赞言:“全州豆豉新宁酱,凑在一块天下香”之古谚。近10余年,因为县城建设的扩展,豆豉加工厂几乎都迁到了石塘镇;石塘镇目前有50余家中、小型豆豉加工厂,每年加工豆豉近1000吨,每公斤单价8—10元,是该镇重点推出的名牌农产品。全州豆豉的加工制作工艺,传承于全州小南门豆豉传统制作工艺。其工艺步骤基本程序如下:

一、选豆。选用本地当年或头年产的优质豆(以黑皮泥豆为最佳),选净豆中杂物上甑。

二、蒸制。灶台上固定一宽口大铁锅(全州人称为灶钯锅),锅内加入2/3清水,将大木甑(即蒸桶,桶底有条格,铺上白棉布做隔)置铁锅上,倒入豆子后加盖蒸豆。蒸制时间在2—3小时左右。蒸制过程中要上下翻动一次,当满屋飘香时,察看黑豆熟透后停火。

三、浸泡。趁热将熟黑豆倒入专门浸豆用的水池,水中加入适量青盐(促进发酵和加深豆豉颜色,每100公斤加青盐0.3-0.4公斤),水要盖住豆子(以豆子泡好时水刚好被汲完为好)。当豆子泡得饱满透亮时(2小时左右)取出。

四、发酵。取出泡好了的豆子冷却后(刚泡好温度还很高),倒堆在黄土地板上(专用发酵场地,劣平整高出地面5寸到一尺),盖上干净的草垫子或麻袋(大热天不用盖)发酵,两天后只翻动一次,以后五六天每天翻动一次,总发酵时间不少于七天,待豆上长满淡绿色酵母菌茸毛,并有香味散发时,即可停止发酵。

五、清洗。将发好酵的豆子装入大箩筐中,抬到大江里清洗,清洗时,按一个方向不断搅动,充分洗净后,沥干。

六、再次发酵。豆子沥干后,倒入竹垫上,周围用竹围围好,再盖好发酵两昼夜,待豆豉香味更浓厚,颜色更深即可。

七、晒干。将发酵好的豆豉,放置竹垫上晒,晒至抓在手中握紧再放开时,豆豉能自动散开即可上市出售。

注:豆豉再发酵后,也可蒸制:在发酵好的豆豉中洒上些米酒,上木甑里蒸,待冒蒸汽20分钟左右后,倒出晾凉保存,这种豆豉叫洪水豆豉,其颗粒滋润,味香甜,做菜时用做配料,做出来的菜或汤特别味道好,且汤色好,但保存期不如晒干的豆豉长,此法目前基本不用了,现在上市的成品基本上都是晒干的。

产品特点:颗粒松散,异香扑鼻,捏之易烂无核,黝黑而有光泽,佳肴佐料,后味回甜,加入精盐和高度米酒,可增长贮藏时间。

信息来源:全州县人民政府网

五. 广西 河池 罗城 金玉柚

金玉柚成熟期为每年八月份。梨形、矮颈,色泽橙黄艳丽,果肉多汗脆嫩,味道清香可口,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等含量居各类柑桔之冠,并具有利尿、助消化、降低血压、防治糖尿病等药用价值,被视为果中珍品,有“天然罐头”之美称。主要产于罗城的龙岸、黄金、小长安、桥头等地。

六. 广西 梧州 岑溪 岑茶

岑溪种茶已有300多年历史。乾隆四年(1739)县志记载:“岑向无茶,止大峒山巅植之,其味甚佳,故有岗茶之名。迄今各乡近山处尽种,而谢孟堡山场所植尤夥,远近贩鬻,为利颇饶。”宣统二年(1910)梧州府出产商品调查统计岑溪茶叶2600石(约30万斤)。解放前茶叶盛产于清末民国时期;主产区是樟木山心,梨木乡的双元、里汉、泗祥,大乡的奕清,筋竹乡的横山,其他各乡也有种植。清末民初,茶商在县内樟木、筋竹、新圩、南渡、水汶等圩市,共有茶庄22间,经营茶叶收购、加工、外销,清末称茶叶为本县大宗农产品之一.民国22年(1933)出口茶叶4000担。民国26年统计,全县(不含解放后划归岑溪的三堡、糯垌地区)茶园面积1.038万亩。年产茶叶208.2吨。岑茶各具特色,如珠圆玉润的山心茶,色香味兼优的里汉茶,香味浓郁持久的三贯茶、三都茶、古浪茶,独具板粟香味的朝阳茶,在广东、梧州等地都享有盛誉,统称之为“岑茶”。

解放后的合作化时期,大力推广种茶,1956年,容县专区派专业技术人员在糯垌塘坡建立茶叶生产试验站,引进云南大茶叶、福建铁观音、水仙茶等良种。1958年国务院定岑溪县为茶叶生产重点县,同年广西省农业厅在梨木乡召开茶叶生产工作现场会,同年县委领导和梨木乡双元村茶叶专业队长出席全国茶叶生产先-表会议。茶叶出口最多是1962—1970年,平均每年出口茶叶272.34吨,其中1967年出口400吨。1976年推广良种茶及密植栽培等新技术,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茶叶生产由原主产区发展到南渡、三堡、诚谏、归义等一批新产区。1982年岑溪县获得梧州地区推广茶园密植栽培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是全县茶园面积和产量最高的一年,茶园面积达到2.44万亩,年产茶叶700多吨。南渡镇是全县产茶最多的一个镇。

近年内销扩大,出口减少,但年产级内茶仍在200吨以上。1990年茶园面积7394亩,年产茶叶205吨。土产公司茶叶加工厂的红碎茶、青毛茶、炒绿茶,加工精细,香味清纯持久,大部分出口境外。

七. 广西 防城港 防城区 广西肉桂

广西肉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又名玉桂、牡桂、亚热带常绿乔木樟科植物,是广西亚热带芳香药料植物中的“三宝”之一。肉桂树的皮、枝、叶用途很广。可作药用,可制香料和提炼桂油。成品有:桂皮、桂子、桂蛊、桂丁、桂辛和桂油等。防城区、上思县等地一般年产桂皮200万公斤以上,最高年产达350万公斤。桂皮是传统的出口商品,多年前就已远销欧洲,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誉。

“广西肉桂”系中国广西省南部亚热带地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悠久的栽培历史,传统的生产农艺和加工工艺,形成了广西肉桂皮厚、色泽光润、含油率高、味辛香偏辣、药用和调香料用兼优等特点。.肉桂(CinamomumCassiaPresl),属樟科樟属,是亚热带特有的经济树种,具有生长迅速、收益快、经济价值高的特点,造林后5-6年即可剥取桂皮和采叶蒸油,桂皮和桂油是中国的传统出口商品。

据史料记载,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工种植肉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0把发展亚热带优势水果和经济林木作为“奔小康工程”来实施,肉桂被列为重点项目来发展。广西桂东南、桂西南适宜发展肉桂种植的县市,掀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大规模营造肉桂林地,从而广西肉桂生产创了历史新的篇章,出现了一批批肉桂种植千亩村、万亩村乡(镇),10万亩以上的县市,展现出连片开发、连片造林,建大基地的新格局。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末广西肉桂有林面积还只是50万亩左右,但到1996年总面积已达176万亩,六十年时间面积增加了3倍多。到2000年广西肉桂林地面积已突破200万亩大关,达到250万亩以上。其中肉桂林地面积在30-40万亩的县市有平南、防城、岑溪、藤县;20万亩以上有容县、苍梧,10万亩以上有上思县。广西肉桂建成了我国最大的肉桂生产基地。年产桂皮3万吨以上、桂油约1000吨,种植面积和桂皮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桂皮出口和桂油的加工出口量均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

2008年,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决定对广西肉桂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广西肉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广西八角肉桂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建议的函》(桂政函〔2006〕7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平南县、苍梧县、岑溪市、藤县5个县(市、区)的全部乡镇及那坡县百合乡、百南乡、百都乡等3个乡;东兴市东兴镇、马路镇、江平镇等3个镇;上思县南屏乡;桂平市油麻镇、罗秀镇、麻垌镇、罗播乡、木根镇、中沙镇、中和镇、石龙镇、金田林场等9个乡镇林场;昭平县古袍镇、五将镇、富罗镇、木格乡、马江镇、富裕乡、庇江乡、走马乡等8个乡镇;梧州市蝶山区长洲镇、夏郢镇等2个镇;蒙山县陈塘镇、黄村镇等2个镇;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浪平乡;容县十里乡、县底镇、自良镇、浪水乡、松山镇、罗江镇、石头镇等7个乡镇;北流市六麻镇、平政镇、六靖镇、隆盛镇等4个镇;兴业县城隍镇、北市镇等2个镇;陆川县陆川林场等44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

八. 广西 南宁 邕宁区 酸糟

酸糟

这是一道最具民间特色的调味美食,流传于邕宁一带,酸糟采用一种能协助食物消化作用的酵母菌与米饭搅拌经数天发酵而成,食用时将经发酵的酸糟用食盐、花生油猛火爆煎至金黄,然后加蒜米、香菜、紫苏等佐料,其味酸中带甜、甜中带香,与酸醋的“酸”完全不同,令人大增食欲,许多离家外出的人每谈起家乡这道简单的美食总是眉飞色舞,依依不舍乃至津津乐道,很多身在异乡的人免不了也家藏一罐“酸糟”随时享用。

九. 广西 桂林 龙胜 南山萝卜

南山萝卜

产自伟江乡1500米海拔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中,其特点是: 园柱形,肉白色,肉质脆嫩清甜、美味可口,可凉拌生食,也可做火锅配料、做汤,是菜谱的好佐料,具有祛痰清喉、利尿止泻的功能。本地用鲜萝卜制作加工的萝卜干属纯绿色食品,脆嫩爽口,香气迷人,品味独特,该产品每年8月下旬—10月下旬均可上市,年可供鲜萝卜250万公斤。

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加大技术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贫困地区群众移民到有“南方呼伦贝尔”之称的南山搞农业综合开发。由于这里土质肥沃,空气清新,出产的萝卜品质优良,成为餐桌上的佳肴,产品供不应求。至今,落户南山的新居民户均种植南山萝卜20亩以上,最多一户达200亩。南山萝卜彻底改变了南山人的生活状况。

十. 广西 桂林 全州 全州大蒜

全州大蒜尤以“蒜乡”枧塘出名,有五、六百年的种植历史。以蔸大苔粗,衣薄肉厚,味辛性温、香辣脆嫩著称,具有保健防病抗癌,降血脂、胆固醇,下气消食,除风破冷,解毒散痛等特异功效。尤其是独蒜,香辣可口,堪称蒜中精品。蒜苔不长不短,白嫩青脆,运销俄罗斯、日本和东南亚等国。

哪里买广西特产便宜又好广西十大特产零食排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