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腊爱珍特产 西双版纳勐腊县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11 11:45:46

一.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滇南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产于云南省勐腊、瑞丽、盈江等地。其体躯短小,耳竖立或向外横伸,背腰宽广,全身丰满,皮薄、毛稀,被毛以纯黑为主,其次为“六白”和黑白花,还有少量棕色的,0多为5对。

滇南小耳猪产区地形复杂,山岳、丘陵、河谷、盆地相间分布,河流多,水源丰富。大部分地区海拔800~1300米,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7~20.2℃,年降水量1200~2200毫米;部分地区海拔在400~700米以下,属北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21.5~2l.8℃,降水量1200~1800毫米。一般年份无霜,干湿季节分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气温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四季如春,农作物一年二至三熟,坝区以水稻为主,其次为玉米、小麦、豆类;山区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其次为小麦、马铃薯、荞麦和薯类,是云南省的粮食重要产区之一,产区林地广阔,森林植物极其丰富,盛产麻栗果、野芭蕉、椎栗等野生饲料,山场宽广,为滇南小耳猪提供了天然放牧场所,每当牧草果实成熟之际,猪往往早上空腹出牧,晚上饱腹而归,平坝农产区也有驱猪放牧的习惯,秋收后,让其寻食遗谷、田螺等,催肥期则用炒玉米或大米喂猪,这与小耳猪沉积脂肪多、肉质嫩等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产区地处边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傣族多居平坝,喜养肥猪,其他民族多居山区,习惯养母猪,为坝区提供猪源。

地理分布

滇南小耳猪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河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西畴、马关、富宁)和玉溪市(元江、新平)等地。

品种特征

滇南小耳猪按体型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猪体型较大,面平直,额宽,耳稍大,多向两侧平伸或直立,颈部短、厚,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四肢较粗壮,毛色以全黑为主,间在额心、尾尖或四肢系部以下有白毛;小型猪体型短小,有“冬瓜身,骡子0,麂子蹄”之称,头小,额平无皱纹,耳小直立而灵活,耳宽大于耳长,嘴筒稍长,颈短肥厚,下有肉垂,背腰多平直,臀部丰圆,大腿肌肉丰满,四肢短细、直立,蹄小坚实;中型猪体型外貌介于大、小型猪之间。

品种性能

滇南小耳猪成年大型公猪体重64.16±3.65公斤,体长103.0±2.87厘米,胸围95.41±2.18厘米,体高59.05±1.14厘米;成年大型母猪相应为:76.03±4.37公斤,109.0±2.16厘米,58.17±0.85厘米;成年小型公猪相应为:39.57±5.61公斤,88.50±3.63厘米,78.81±4.27厘米,49.45±0.99厘米;成年小型母猪相应为:54.31±2.54公斤,93.35±1.38厘米,90.70±1.81厘米,51.58±0.63厘米。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7.7±0.17头,产活仔数7.25±0.16头,初生窝重4.93±0.10头;经产母猪相应为:产仔数10.12±0.09头,产活仔数9.91±0.09头。滇南小耳猪数量大,分布广,能适应湿热气候和放牧为主的饲养条件,具有早熟易肥,屠宰率高、皮较薄、肉质好的特点。但性情较野,生长速度较慢,饲料利用率较低。

二.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西双版纳小耳猪

西双版纳小耳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勐腊小耳猪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其体躯短小,耳竖立或向外横伸,背腰宽广,全身丰满,皮薄、毛稀,被毛以纯黑为主,其次为“六白”和黑白花,还有少量棕色的,0多为5对。

勐腊小耳猪按体型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猪体型较大,面平直,额宽,耳稍大,多向两侧平伸或直立,颈部短、厚,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四肢较粗壮,毛色以全黑为主,间在额心、尾尖或四肢系部以下有白毛;小型猪体型短小,有“冬瓜身,骡子0,麂子蹄”之称,头小,额平无皱纹,耳小直立而灵活,耳宽大于耳长,嘴筒稍长,颈短肥厚,下有肉垂,背腰多平直,臀部丰圆,大腿肌肉丰满,四肢短细、直立,蹄小坚实;中型猪体型外貌介于大、小型猪之间。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特色猪肉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这给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低胆固醇的小耳朵猪养殖带来了商机。为了鼓励群众积极发展小耳朵猪养殖业,2009年,勐腊县加大了小耳朵猪产业扶持力度,认真落实能繁母猪饲养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抓实抓好市场引导、技术培训、动物防疫及保种工作,每年还安排20万元扶持小耳朵猪养殖专业户,并建立能繁母猪重大病害、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保险制度,有效降低农户养猪风险。同时,勐腊县农业局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建设,按照《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标准》,新建了科学、卫生的猪舍,极大改善了村寨的环境卫生和养殖基础设施,带动了农民和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拓宽了人民群众的致富渠道。

截至目前,勐腊县共有瑶区乡冬瓜猪农民专业合作社等2个小耳朵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荣康小耳朵猪扩繁场,龙巴小组、苗旧寨等7个小耳朵猪养殖示范小区,全县小耳朵猪存栏达到35000头,年出栏可达15000头,全年销售收入可达2160万元。

三.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勐腊砂仁

勐腊砂仁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砂仁产业是勐腊县山区农民继橡胶、茶叶之后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为贯彻落实勐腊县“绿色产业富县”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提升勐腊县绿色生态经济产业,拓宽农民经济收入渠道,今年勐腊县加大了低产砂仁园改良的扶持力度,在全县7个乡镇14个村民小组实施低产砂仁园改良1.06万亩,新植0.45万亩,全县建立砂仁苗圃地10亩,共繁育优质阳春砂仁苗30万株,为农民无偿供苗225万株,供复合肥7万公斤。目前,勐腊县的砂仁面积已达到6.008万亩,总产量(干果)458吨,产值5500万元。

四.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辣咪

辣咪是傣语对各种酱的统称,其种类有“南泌布”(螃蟹酱)、“南泌帕”(菜子酱)、“南泌南诺”(酸笋酱)等近10种。平时最常见是“南泌帕”(菜子酱),其做法是:把一块地上开花结籽的青菜的棵砍下来,舂细后装入罐内腌四五天,发酸时去渣把酸汁倒进锅里煮 ,煮到水份基本完时,取出晒干即成。食用时,加盐、葱、蒜、芫荽、味精、辣椒,舂拌均匀盛入碗内,就可蘸其他鲜菜吃,也可以用糯米饭直接蘸吃。味道酸辣,开胃下饭。( 西双版纳)

五.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喃泌

喃泌的作用是增加主菜的味道,特别是吃生菜的时候,这样的作用非常明显,如果没有可以提供蘸食生菜的喃泌,生菜就张口难咽,没滋没味。傣族爱吃爱做的喃泌有以下几种:

1、喃泌帕(傣语:蔬菜制作的喃泌)做法是将青菜苔或属后熬成泥,加入适量的水和盐巴调成墨绿色的糊状后晾干,待酸后即成,混合了蔬菜与辣椒的味道,最适宜添加到米线和米干中作调料

2、喃泌糯(傣语:笋子制作的喃泌)做法是把腌酸的竹笋舂成泥,加入适量的盐巴和小米辣调成泥即成,味道酸辣浑然一体,最适合蘸食生京白菜和苦竹笋

3、喃泌布(傣语:螃蟹制作的喃泌)做法是将螃蟹烧至金黄色后舂细,加入适量的温水和香

4、喃泌巴(傣语:鱼类制作的喃泌)做法与喃泌布同(略),味道鲜美,回味甜冽,可以蘸食所有的生菜

5、喃泌可送(傣语:西红柿制作的喃泌)做法是把西红柿放置火炭中烧至皮糊发黑,冷却后去皮,捣成稠液,加入香辛植物和小米辣即成,味道酸辣适度,幽香扑鼻,最适宜蘸食苦笋,喃泌扑过(傣语:嘎哩罗制作的喃泌)做法是将嘎哩罗果实在火炭中烤至皮糊,冷却后去皮,舂出嘎哩罗果液,兑少许温水后,加入香辛植物和小米辣即成,香味馥郁,最适宜蘸食滚水烫属的青菜。

六.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通巴

通巴即挎包,以各色手线、棉线织成。包长三十余厘米,宽二十余厘米。包的正面、背面及侧面织有花卉鸟兽或几何图案,包底部缀有彩穗,色泽鲜艳,做工精细,包形小巧,民族特点鲜明,是西双版纳深受游客喜爱的纪念性商品。

七.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南秘

南秘是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种特色酱。它是一种酱,由青菜、番茄、竹笋、辣椒、鱼、黄鳝、花生等制成。制作时,将螃蟹的肉舂细,放在铁锅里熬,放上适量的盐巴,调匀,熬到水干为止,将螃蟹酱晒成干片备用,要吃时,将青辣椒、大芫荽、大蒜等佐料和适量的盐巴,用舂盐棒研细,拌匀即可食用。用蕃茄做的“南秘”具有清香、酸辣的味道。“南秘南诺”是一种用竹笋做的酱,制作时,将黄竹笋剥去皮后,切细,舂烂,放在铁锅里熬,水熬干后,捏成小块晒干备用。要吃时,取一块笋酱干片放在碗里,放入切好的葱蒜、大芫荽、青辣椒等佐料,加入适量的盐巴和几滴开水,用舂棒把它们舂细、拌拢,即可食用。

八.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暴腌芭蕉心

哈尼语称为阿罗哦切。烹饪时将野芭蕉的幼嫩茎心切细,加入适量盐巴和稀饭拌合均匀,放入瓦坛内腌渍1~2天,即供食用。这道菜,味道酸,和暴腌咸菜相似。但具有野菜风味。( 西双版纳)

九.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酸蚂蚁蛋

每年三、四月是掏酸蚂蚁蛋的好季节。将掏出的酸蚂蚁蛋清除成形蚂蚁和其他杂质后洗净。先用猪油把辣椒、大蒜、盐巴等配料炒黄后加水,待水烧开,倒入酸蚂蚁,煮上20分钟,盛入碗中,即可就餐。其味道鲜辣可口,并有特殊的酸甜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基诺人喜爱的佳肴。( 西双版纳)

十.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门巴木碗

门巴木碗都是圆曲线组合结构,以橘红色为主调,明亮、华丽、造型丰富,大型木碗,呈罐形,有盖,底座厚约1.5厘米,直径约13厘米,罐腹圆凸,口径有圆槽,口沿外卷,体积大但很轻巧;中型木碗碗底圆平,碗壁外展,口径约10—12厘米,是常用的一种;小型木碗底座收分,口沿外卷,口径约5—6厘米,小巧玲珑。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西藏乃至国外享有盛誉。

关于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 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摔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人们的家庭。

木碗是用用质地坚硬的桐树、桑树或桦树的树干、树节或树疙瘩做原料,经过切削刮制而成,不变形、不褪色、不易碎,用它盛酒或酥油茶,还有一股特有的香味。精细的木碗,要经过五、六道工序,纹路清晰,厚薄均匀, 再涂上鲜红的染料,令人爱不释手。门隅北端的麻玛村,是闻名的“木碗之乡”。

勐腊特产有哪些值得购买勐腊特产有哪些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