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特产麻烘糕 安徽的小吃烘糕的特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6-06 07:51:20

一. 安徽省 合肥 包河区 大圩葡萄

大圩葡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包河区大圩镇自1992年开始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到目前为止,全镇已1600多户从事葡萄种植,总面积达3800多亩,年纯收入1500万元,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200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露天栽培葡萄基地200亩,设施栽培(避雨设施)葡萄基地120亩,并先后引进了巨峰、米香宝、白玫瑰、美人指、青(红)堤、京亚等十多个品种。1998年,大圩镇经上级部门批准,成立了“大圩葡萄种植协会”, 2007年成立“大圩葡萄种植合作社”。大圩葡萄协会经常吸收懂技术、会管理的种植户加入协会组织。在葡萄种植发展已呈规模的新民、慈云等村相应成立了“分社”,会长、分会长分别由种植户民主选举产生。大圩镇葡萄协会现有会员326名,全部为当地农民种植户。规范的章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大圩镇葡萄协会发展日臻成熟,协会的作用已体现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经过多年的学习培训和经验积累,目前我镇农户已经基本掌握了葡萄种植的技术要领,全镇统一使用的无公害高效低毒防治药物和全面实行葡萄套袋技术,使全镇连续几年免去病虫害的侵袭,获得了稳产、高产、优质,全镇葡萄亩产量达到2500公斤左右,有效地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

包河区连续五届“绿色大圩葡萄节”的举办,使得“大圩葡萄”已经名扬合肥及周边地区,大圩葡萄的“形肥味美”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大圩葡萄基地已成了天然的“农家超”,所产葡萄基本“足不出户”被游客现场采摘一空。部分农户远离种植基地不便现场采摘的,目前我镇已经和周谷堆水果批发市场和市内大型超市联系,在市场中拥有固定的销售摊位,并派出专人在市场内负责葡萄销售期间的管理,秩序维持等。

    大圩的绿色无公害葡萄品牌经过系列的营销,已逐渐被商家、客户、游客等认可,目前已形成产销两旺的势头。为了提高农民葡萄种植技术,我镇先后30多次组织会员到安徽农业大学和庐江桐大等地参加学习吸取经验技术,并聘请日本专家和安农大三位教授到田间低头授课八十多次,培训农民10000多人次,强化了种植户的科技种植意识,引导农户科学种植葡萄。同时,我镇采取了“五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即聘请了安徽农业大学钟家煌教授和包河区农技推广中心十名农技人员长年驻守我镇,提供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农资采购,控制药物、化学肥料的使用量;统一实行葡萄品种更新换代和引进新品种;统一实行无公害生产标准,通过努力,2004年大圩葡萄生产基地顺利通过国家无公害环境保护总站的认证,给予“无公害标志”的使用权;我镇积极申报“大圩葡萄”商标并被认证,目前已使用“大圩”牌注册商标和统一的产品包装。

    近几年来,我镇乡村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曾先后获得“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省环境优美乡镇”等称号。2007年,大圩镇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大圩――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被誉为“合肥市的大氧吧”、“合肥市民的大客厅”、“滨湖新区的后花园”。

随着五届葡萄节的举办,“大圩葡萄”在华东地区已富有盛名,葡萄价格也是一路飚升,葡萄种植地也由新民、慈云逐渐拓展到东林、晓南、新河等多个村域,全面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预计未来几年内大圩镇葡萄种植面积将增至万亩以上,东大圩将不愧为“华东吐鲁番”这一称号。

地域范围

“大圩葡萄”产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东经117°18’48”–117°26’10”,北纬31°42’54”–31°49’11”,其北与淝河镇相连,西与骆岗镇接壤,南与义城镇比邻,东与肥东县隔南淝河相望。东西长约9.5公里,南北长约9公里,包括大圩镇15个行政村,地域保护范围3568公顷。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产品特色:大圩葡萄在特定的立地环境条件下,采取一系列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其葡萄鲜果表现为果穗紧凑,粒大、均匀、果粒整齐度为95%以上,果皮色泽莹润;果肉柔软多汁、酸甜可口,具有该地葡萄固有的风味和品质。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17%、糖酸比为8~10∶1,特别适宜鲜食。 (2)产品质量安全规定:符合NY/T428 绿色食品 葡萄标准规定的要求。

二. 安徽省 合肥 巢湖市 居巢石榴

主要品种白石榴,又名水晶石榴,果大、皮薄、形端,籽粒白色晶亮,柔嫩多汁,甜而不腻。主产居巢银屏、散兵、高林一带,成片受益面积850多亩,年产量30多万公斤, 大部分作为商品成交。居巢石榴历史上与怀远、濉 溪石榴齐名,为安徽三大石榴主产区。

三. 湖北省 武汉 青山区 青山麻烘糕

闻名长江中下游的传统糕点湖北青山麻烘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既有米烘糕香、松、脆、爽的特点,又有云片糕甜润易溶的风格。麻烘糕选料讲究,它采用应山县的糯米、咸宁市桂花、黄梅县的黑芝麻及上等绵白糖精制而成。吃起来具有麻仁、桂花的香味,又疏松、甜、脆、爽口。

青山麻烘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相传麻烘糕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当时在清朝皇室供职的各地翰林,每年春节后,按照惯例都将本地的土带至京城,互相馈赠品尝。由于麻烘糕用料考究,色香味形俱佳,倍受翰林和皇室达官贵人的青睐。至于当时的麻烘糕由何人何时制作,无从稽考。辛亥革命以后,这种兼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麻烘糕厂店,在青山至黄石沿江一带竞相出现。当时,青山镇就有蒋利记、万星恒、薛合仁、张义茂、张朗如、合记等六七家厂店生产经营麻烘糕。以蒋利记为最早,有四个师傅掌作,生意比较兴隆。万星恒为最大,他从阳逻请了陈名清、朱婆苕、张幼庭、吕易太等师傅专门做麻烘糕。因蒋利记和万星恒都抽大烟,到抗战前这两家店铺相继倒闭。1938年,日本入侵武汉后,汉口“五路财神”合资开办了生产麻烘糕的福兴作坊,便由张朗如掌管经营,人员有苏昆成、汤义昌、骆长发、苏益占。抗战胜利后,张朗如以三万块银元买下了福星作坊,改名为鸿兴杂货店,聘请王开鹏、荣忠良两位师傅掌作,工人有郑明喜、曹复元、胡定国等。这之后,张朗如的侄儿张凤鸣继承掌管鸿兴杂货店,并与张荣堂、张益兴合股经营,易名为鸿兴食品厂,以期扩大再生产。在此期间,其他几家生产经营麻烘糕的厂店因本小利薄、生意不佳而倒闭,只有鸿兴的资本较大,生产也稍有扩展。1949年5月武汉解放,其他厂店先后歇业转行,唯独鸿兴食品厂生存下来维持少量生产。1954年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鸿兴食品厂不但没有倒闭,反而发展到有20余名职工的企业,既做麻烘糕,又做饼子点心,麻烘糕也逐步打入国际市场,每天生产40-50箱(每箱50盒),通过香港销往东南亚国家。至此,麻烘糕形成定性产品,为名扬国内外的湖北之一。

过去的麻烘糕生产全部是手工制作,原材料要求严格,虽设备简陋,但制糕师傅一丝不苟,认真选料,精心制作,讲求质量。主要原料都选定产地,以应山县的糯米、咸宁市的桂花、黄梅县的黑芝麻和上等绵白糖精制而成。生产一百斤麻烘糕,配料比例是:糯米40%,棉白糖40%,油、黑芝麻、桂花、红(绿)丝共20%。下料后,经过合(把原料反复拌合)、打(打实装进盘子的糕粉)、炖(将装有糕粉的盘子放在热水上面走过,起加温紧密的作用)、切(用刀子按规格切成薄片)、烘(用炭火掌握火候烘烤)等工序,这样制作出来的麻烘糕,色白味甜、松酥爽口。

1955年,国家决定选择青山作为武钢的基地,为了支援武钢建设,1957年由长江食品厂派来的28人在蒋家墩(现红钢城)建立一个分厂,次年5月1日投产。1959年经上级批准,将青山分厂交给青山区,同时与公私合营鸿兴食品厂合并,成立武汉市地方国营青山食品厂。新厂充分利用鸿兴食品厂过去的人力和技术,继承和发扬麻烘糕的生产工艺,还生产蛋糕、面包、糖果、饼干等产品。但因形式变化和原材料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产品时断时续,只有麻烘糕一直坚持生产,并不断发展。1965年,还增添了压糕机、切糕机,结束了麻烘糕手工成型和手工切片的历史。1967年,经过干部群众的努力,改造生产工艺,变炭烤为电烤,初步形成切、烘、收配套生产小型连续化,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保持原有配方、形态的前提下,1978年通过技术革新建立麻烘糕生产线,使麻烘糕生产走上了现代化生产的道路,产值、产量大幅度上升,平均日产由过去100多箱增加到400多箱。青山麻烘糕原来一直是市场畅销糕点,它不仅享誉省内外,而且年年都有出口任务。1962年和1982年两度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称号。2006年,青山麻烘糕与老通城豆皮、武汉煨汤、武汉“过早”、蔡林记热干面、武汉面窝等13项“传统手工技艺”同时入选为武汉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 安徽省 合肥 蜀山区 梅干月饼

其表皮是油酥皮,用上等面粉与素油搅拌加工制成,饼焰采用野菜(苦板菜),经过腌制加工,拌以新鲜猪板油和白糖而成。制成的月饼与广式和苏式月饼不同,其味清香,酥软可口,甜而不腻,营养丰富,素有盛名。

五. 湖北省 武汉 汉阳区 麻烘糕

麻烘糕是武汉市的传统产品,青山麻烘糕是一种盒装片状糕点,为白线边、黑麻芯的长方形薄片,既有米烘糕香、松、脆、爽的特点,又有云片糕甜润易溶的风格。糕片厚薄一致,糕麻分布均匀,具有麻仁、桂花的香味,疏松脆甜可口。主要原料都选定产地,以应山县的糯米、咸宁市的桂花、黄梅县的黑芝麻和上等绵白糖精制而成。

六. 安徽省 合肥 瑶海区 合肥小龙虾

在安徽省会合肥,吃龙虾成为一种时尚。全市围绕小龙虾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产业经济总值超20亿元。最近,该市荣获“中国淡水龙虾之都”称号,成为全国惟一在淡水龙虾领域获此殊荣的城市。

近年来,合肥市不断加大龙虾产业的政策扶持、产业规划等综合发展措施的落实力度,把小龙虾做成了大文章。目前,全市现有龙虾养殖户8000多户,近3万农民从事龙虾养殖、捕捞、收购和运输。龙虾养殖面积已发展到3.8万亩,养殖产量突破1.5万吨,初步形成沿巢湖龙虾养殖产业集群。仅龙虾养殖一项,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 小龙虾

龙虾美食在合肥也已成为一大特色餐饮。全市经营龙虾餐饮的大小餐馆已经达到4000多家,从业人员3.5万人,年消费量8万~10万吨。宁国路、芜湖路、巢湖南路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龙虾街”,诞生了“十大虾王”,出现了“四大名旦”等优质龙虾菜肴品牌。

全市现有较大规模龙虾出口企业12家,年加工出口能力近3万吨,创汇4000万美元以上。预计今年合肥市龙虾经济总量将达20亿元。

七. 安徽省 合肥 巢湖市 巢湖鸭

巢湖鸭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属中型蛋肉兼用型品种。主产于安徽省中部,巢湖市居巢区、庐江、肥西、肥东、舒城、无为、和县、含山等地。

外貌特征:体型中等,体躯长方形,匀称紧凑,颈细长,前躯中等宽深,后躯发育良好,两腿结实有力。喙黄绿色或黄褐色,喙边淡黄色,喙豆黑色。虹彩赭色。公鸭的喙黄绿色,虹彩褐色,头和颈上部羽色墨绿,有光泽,前胸和背腰部羽毛褐色,缀有黑色条斑,腹部黑色,胫、蹼橘红色,趾黑色。母鸭全身羽毛浅褐色,缀黑色细花纹(称浅麻细花),眼上方有白色或浅黄色的眉纹,翼部有蓝绿色镜羽,胫、蹼橘红色或橘黄色,趾黑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初生49克;70日龄1500克;90日龄2000克;成年公鸭2500克,母鸭2000克。成年公母鸭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4.10%,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3.00%。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鸭平均开产日龄150天。平均年产蛋180枚,平均蛋重70克。平均蛋形指数1.42。蛋壳白色、青色,其中白色占87%。公母鸭配种比例:早春1:25,清明后1:33。平均种蛋受精率90%,平均受精蛋孵化率92%。公鸭利用年限1年,母鸭2-3年。

八. 江苏省 南京市 浦口区 麻烘、玉带糕

[麻烘、玉带糕]:桥林南中街的胡裕盛是南北货老店,店内有后场(食品作坊),能生产各种各样食品,其中要算麻烘糕、玉带糕最有名气。选用上等黑芝麻做成麻烘大糕,用核桃仁做成玉带大糕,这种食品不仅鲜甜可口,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上等滋补品。

九. 安徽省 合肥 庐阳区 咸鸭烧黄豆

合肥也让粤菜、湘菜霸占了,还有蜀王火锅,开了几家分店都特别火,等座要等一两个小时。合肥当地的土菜,就数咸鸭烧黄豆特受欢迎,很香,哪家饭店都吃得到。冬天的时候吃咸鸭烧黄豆最好,尤其是在自己家里,可以雾气腾腾烧上一两个小时。

十. 安徽省 合肥 蜀山区 怀胎鱼

怀胎鱼是合肥的一道名菜。在很久以前,淝河岸畔,小孤山下,有位聪明美丽的姑娘。她以打鱼为生,人们叫她渔姑。有年夏季,一日渔姑独自架船,划着双浆,从西淝河上顺游而下,准备划到下游捕鱼。鱼船刚找到硖山口时,天上突然乌云翻滚,雷霆轰鸣,狂风大作,瓢泼大雨似倾如注,下个不停。渔姑将船划到河边停泊避雨,雨声哗哗如同催眠之曲,孤独的渔姑不由双目欲闭,睡意绵绵,缓缓进入梦乡。正在梦甜似蜜的时候,一个赤体婴儿扑进她怀里。她正欲问是谁家的宝宝,只听一声霹雳巨响把她从梦中惊醒,她忙张目起身,恰时一条红尾金鳞大鲤鱼从河水中蹿进鱼船里,蹦到她面前,被渔姑捉住。渔姑正饥肠辘辘,把大鲤鱼煮吃了。渔姑自从吃了这条鲤鱼后,肚腹渐渐胀大,日日增高,后生下一黑肤男孩,取名龙儿。人们便叫这鱼为“怀胎鱼”。龙儿长大后,成了一条黑龙。他在淮河里踏波逐浪,呼风唤雨。渔姑对龙儿说: “你是龙,要为民造福,要及时行云布雨,让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让民众过幸福的生活。千万不可做危害民众的事!”小黑龙非常听母亲渔姑的话,只为民做有益的事,对民众有害的事一件不做。所以淮河两岸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百姓丰衣足食。民众唱道“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来赞扬家乡富足美好。这歌谣直流传至今。勤劳慈祥的渔姑,教子有方,被玉皇大帝封为龙母娘娘,后升天成仙。黑龙为孝顺母亲,也随母亲上天宫去了。今日烹饪大师们,根据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选用豆腐衣、豆腐干、土豆等创制了“怀胎鱼”这道名肴,以怀念渔姑母子为民办善事的恩德。

武汉特产正宗麻烘糕去哪里买合肥特产四大名点烘糕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