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特产大全简介 阿坝特产详细介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08 06:42:50

一. 四川省 阿坝 汶川县 金裹银

金裹银

羌族传统食品。流行于汶川、茂县、理县等地区。以黄色的玉米为主拌和少量白色的大米蒸熟而成,故名。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的称银裹金。

“金裹银”:用玉米面配大米蒸煮的一种饮食,因金黄色的玉米粉中夹裹着白色的大米,故称“金裹银”,是氐羌族饮食的遗传。

"包谷",又名玉米、包米、包芦、珍珠米、玉蜀黍。叫"包谷",大约因为它在果实外边裹了许多层的变态叶,人称包皮,保护得非常之好。叫"玉米"、"珍珠米"等,大约因为它的种籽一般颗粒0,颜色金黄,如一个个珠玉,是一种美称。"玉蜀黍"则可能是它的学名。如同它的名字众多一样,用它作原料而制作的食品也有多种多样。如同它有一些美好的名字一样,它的一些食品也还有自己的某种独特风采。

包谷糊汤是乡下穷人常吃的一种包谷饭。先将包谷颗粒用碾磨弄到碎而不烂的状态,叫作包谷糁子,再用来做包谷糊汤。包谷糁子有大小两种,小的可做包谷糊汤,也可煮稀饭;大的除煮稀饭外,间或有蒸干饭的,类似大米小米干饭,虽不如那么好吃。不过,偶尔一吃,倒也香甜可口。许多粗粮都有这样的习性,天天吃,倒胃口,偶尔吃一次,竟成美食。包谷糁子稀饭更是好喝得很。不过,包谷糊汤就不敢恭维了,也许因为吃得太多,一年三百多顿地吃,实在吃厌烦了。那东西有粘性,用筷子夹了吃,不成问题。普通的吃法是就着点酸菜,从碗的一个角落吃起,如蚕食般,将一碗糊汤吃得干干净净。稍讲究些的,给糊汤里下点洋芋、红薯以及白菜叶子之类的菜蔬,就好吃得多;而如果给糊汤里下点面条,无论白面或者杂面,就算过小年了。

包谷搅团和它的派生物-骨斗,则是包谷饭的一种粗粮细作。搅团做得好,烩了吃,倒还别具风味。

二. 四川省 阿坝 黑水县 黑水县核桃

黑水县核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黑水县核桃

黑水县芦花林业工作站

黑水县以发展早实核桃产业为重要抓手,着力攻坚精准扶贫,促进农牧民增收。截止目前,全县核桃种植规模已达4.5万余亩,其中:连片栽植2.3万亩、零星栽植2.2万亩。该县已初步形成了以维多村早实核桃基地为支撑,以专合组织为纽带,开发核桃产业深加工,培育农牧民脱贫“摇钱树”的优质产业。

一是精心选育优良品种,加快良种繁育推广。着眼建设“精品、特色、优质”核桃产业,从良种壮苗入手,狠抓本地核桃良种的选育和扩繁。目前,已在色尔古镇建成核桃品种资源收集圃30亩,收集国内外优良品种21个,其中:本土良种3个、省内良种8个、国内良种8个、国外良种2个。建成“客龙早”“ 薄壳早”“ 珍珠核桃”3个本土良种采穗圃120亩,每年可采集良种接穗180万芽,可生产良种苗木100万株,完成高接换优5000亩,全面夯实了早实核桃产业发展基础。

二是促进核心示范引领,加快管理技术推广。结合黑水县“沟域经济”发展布局,在充分调研本地自然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考量“1+64”精准扶贫发展规划,高标准、规范化建立知木林乡维多村核桃产业核心示范园1200亩,完善生产便道、围栏、灌溉等配套设施。以示范园为培训平台,组建专家顾问团,分批组织贫困农户入驻基地,将理论授课和现场示范讲解相结合,年均培训林农12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全县核桃经营管理综合水平。

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产业规模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杠杆撬动作用,扶持建立知木林乡维多村、木苏乡大别窝村等5个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1200户农户参与核桃种植。目前,核桃种植已覆盖14个乡镇,核桃产业逐步由零星散状向带状分布、向沟域集聚,全县实现核桃年产量735吨、产值1647万元。同时,黑水县紧抓“网联网+”战略机遇,注重本土产品网店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早实核桃已实现多点挂网销售,黑水核桃正沿着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发展道路阔步向前。

三. 四川省 阿坝 阿坝县 甘松

甘松主产四川、甘肃、青海等地。阿坝县内植物中药材品种繁多,量多质好,植物药材有69科179种,储量达600万斤。主要产品有贝母、虫草、甘松、大黄、秦艽、羌活等,尤其贝母、甘松、羌活产量大、品质优良。贝母、甘松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或匙叶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茎。形状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cm。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及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甘松主治理气止痛,开郁桓脾。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治牙痛,脚肿。

四. 四川省 阿坝 马尔康 优质肉山羊

马尔康县优质肉山羊生产在白湾乡大石凼村、英戈洛村以及脚木足的大坝口村,人工种草200亩,饲养优质肉羊2600只,实行种草圈养、杂交改良、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工程及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五. 四川省 阿坝州 九寨沟 地雪茶

又称“地雪茶”。有青雪茶、白雪茶两种,生长环境一样,功效相同,产于九寨沟县海拔3000米以上的长时间积雪的柏树林中,常与雪地为伍,在雪中生长。对肺炎咳嗽、癫痫狂燥、神经衰弱、高血压疗效显著。九寨沟人常常代茶泡饮健身。

六. 四川省 阿坝州 金川县 金川辣椒

素有“阿坝小江南”之称的四川金川以其独特的光热条件适宜各种的辣椒栽培。且县内少工业,无“三废”污染,2000年经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水质、土壤、大气均达到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并于同年11月“太阳河牌辣椒”获绿色食品认证。2002年10月在四川西部农业博览会上名优产品称号,同年11月经省农业厅有关部门审核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证书,面积达2000亩,分布于沙尔、咯尔、庆宁等乡镇。

全县主要品种有:墨西哥辣椒、成都二金条、本地牛角椒等。墨西哥辣椒皮深肉厚,甜辣香脆,耐贮耐泡,特别适宜作泡椒,泡数年,仍香脆如初。作为辣椒家族一枝新秀,倍受青睐。

七. 四川省 阿坝 汶川县 汶川羌绣

汶川羌绣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第128号公告正式批准对“汶川羌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是汶川县获得的第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今年5月,汶川县人民0组织召开了汶川县《汶川羌绣》地方标准审查会,审查通过了《汶川羌绣》地方标准,并于6月20日起正式实施;在此基础上,汶川县启动“汶川羌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经过质监部门的调查研究,在认真论证了“汶川羌绣”的质量特色、产品特性、地域特征、保护范围、生产技术、知名度、生产销售情况以及产地自然因素、民族因素、人文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后,“汶川羌绣”顺利通过检验检测、检查评审,2011年9月,申报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汶川县素有“羌绣之乡”的美誉。“汶川羌绣”不仅是汶川的一张精美名片,更是震后灾区失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优势。国家质检总局的公告明确了地方0建议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四川省汶川县现辖行政区域,地方0界定保护范围的建议文件为四川省汶川县人民0《关于划定“汶川羌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范围的函》(汶府函〔2011〕112号),标准或技术规范为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3221/T5-2011《汶川羌绣》。“汶川羌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申报成功,标志着震后汶川产业重建迈进了历史性的一步,打破了国家级地标产品“零记录”,这必将载入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的光辉史册。

目前,“汶川羌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依法发布和有效实施,将羌绣从散户自用阶段换挡升级到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规模化,对编制标准、规范绣女和指导羌绣业的传统技艺,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汶川羌绣,提升汶川县羌绣质量水平起到科学的促进作用。

汶川羌绣产地范围为四川省汶川县现辖行政区域

八. 四川省 阿坝 红原县 大熊猫

大熊猫属食肉目大熊猫科,与熊类是表兄弟。其体型似熊,头大而圆,身体肥胖,尾巴极短。一般成年大熊猫体长在120-180厘米,尾长10-12厘米,肩高65-75厘米,胸围87-89厘米,臀高64-65厘米,后足长12-20厘米,耳长72-115毫米,体重60-11公斤。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周及四肢全黑,大熊猫因其浑圆的体型,憨态可掬的动作,黑白相间的色彩博得世人的青睐和喜爱。

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800-3000米的山区森林中,其喜爱在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以及落叶阔叶林带的竹林内活动,主要以竹茎、竹叶和竹笋为食。

九. 四川省 阿坝 汶川县 三江黄牛

三江黄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江黄牛是役肉兼用型地方优良品种。成年公牛体重375公斤,母牛体重226公斤,屠宰率43%,净肉率31%。

十. 四川省 阿坝 壤塘县 阿坝安多面片

安多面片,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道特色小吃,该品具有口味随人意,香辣酸绵,暖脾开胃等特点,深受川甘青等地藏族同胞的喜爱。

“安多”一词是藏语,安多,在汉语语境中,可以指“安多县”,在藏族习惯中,安多代表“安多藏区”。安多藏区是指青海、甘肃、四川西北部藏族聚居地区。这一地区的藏族,喜欢吃一种做法简便而又香绵可口的面食,即安多面片。特点是口味随人意,香辣酸绵,暖脾开胃。CdW

安多面片的制作方法:CdW

(1)面粉加温水揉成团,比擀面条的面揉得软一点,再用刀将面切成4寸长的厚块。CdW

(2)摆整齐,表面涂少许食油,再用干净湿布盖上备用。CdW

(3)煮面片汤将羊肉切的盐,再加水,烧开成肉汤。CdW

(4)将备好的面取一条在案板上压成扁长形,然后慢慢地抻,抻得长长的绕在左手腕上,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掐住一端,用右手一小块一小块地拉断投往肉汤锅里,不一会儿香热的面片就起锅了,加入调料即食。CdW

阿坝县特产排行榜前十名阿坝特产必买清单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