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特产黄豆豉 湖南黄豆豉特产邵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07 21:11:48

一. 云南省 玉溪 易门县 易门豆豉

易门豆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易门豆豉分青豆豆豉和干豆豆豉两大类,特别以青豆水豆豉最受欢迎。辣酱鲜红,豉仁嫩绿,红绿相间,望之即令人食欲大增。入口后,清香甜嫩,使人回味不已。用它作配料烹调鱼肉,更是别有风味。

易门青豆豉的特点是“青”,必须选取七、八成成熟的大豆青株,剥出鲜豆米,趁鲜制作,才能使豆豉清香鲜嫩。制作青豆豉,在每年七、八月间。那时,大豆青株割回家来,晚饭后,三家五户,在街头巷尾团团围坐,男女老少,亲朋邻里,乘夜剥豆,以不失鲜。

易门豆豉以用大龙泉、小龙泉、石莲寺、双龙潭等泉水制作的最为上乘,但过去产量甚少,只是农家用以馈赠至亲好友。一九五六年成立了国营酱菜厂后,才有少量产品投放市场。近年来,由于农村生产形势好,青豆原料供应充足,又扩大了加工网点,使产量大增,一九八二年供应市场的豆豉已达三十万斤,更多的群众有机会品尝到清香味美的易门豆豉了。

二. 湖南省 邵阳市 邵东 邵东三刀

邵东县仙槎桥的菜刀、剪刀和剃刀统称邵东三刀。它们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特点是刀口锋利、外形美观、款式多样,深受人们欢迎。

三. 湖南省 邵阳市 邵东 邵东黄花菜

邵东黄花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湖南省邵东县素有“黄花之乡”的美誉。黄花的学名叫萱草,中国古代常用“萱庭”、“萱堂”来代言母亲,因而民间称黄花菜为“母亲花”。因其颜色金黄,形状细长,所以又叫“金针花”。黄花既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由是一种美丽高雅的观赏植物。

邵东出产的黄花菜,被列为全国八大名贵蔬菜之一。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测定,邵东黄花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核黄素的含量,都高于西红柿等常见的蔬菜。据《本草纲目》记载,黄花有利胸膈、安五脏、通乳健胃、轻身明目等功效。在人们的餐桌上,常用黄花做汤、烧肉,味道十分鲜美;产妇的食谱也少不了黄花蒸鲫鱼、黄花炖鸡这两道菜。

湖南省邵东县有“黄花菜之乡”的美名。被例为全国八大名贵蔬菜之一。邵东黄花菜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

邵东种植黄花菜,历史悠久。据清嘉庆25年(1820)编的《邵阳县志)记载:“萱,即宜男花,六出稚芽,花跗可食。”

素有黄花菜之乡美誉的湖南省卲东县,去冬今春黄花菜生产经营更是喜讯频传,去年12月菁洲牌黄花菜获湖南省第四届(国际)农博会金奖,今年3月又获湖南省名牌农产品、湖南省消费者信得过品牌,并已通过美国FDA三批次质量检测合格,有望在4月份通过最后一次检测获得美国FDA质量认证,而成为免检产品进入美国市场。邵东县是黄花菜生产大县,黄花菜年种植面积在6万亩以上,总产干花蕾6000多吨,已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800多万美元。黄花菜这棵邵东县农业经济的“摇钱树”焕发出如此旺盛的生机,这正显示出该县黄花菜产业具有其深刻内涵和独特优势。

悠久的栽培历史

黄花菜,又名萱草、金针菜、安神菜、忘忧草,为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科萱草属缩根多年生草木本植物,其花蕾是我国的名特蔬菜,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邵东县是黄花菜的原产地,栽培史悠久,据嘉庆25年编篡的邵阳县志记载,邵东在明弘治年间开始种黄花菜,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当时太平一都,太平二都(今邵东县崇山铺、团山、流光岭、水东江、杨桥)就种植黄花菜数千亩,后续扩至廉桥、光陂、黑田铺、黄陂桥等地,民国33年全县产黄花菜520吨,初具黄花菜生产规模。

辉煌的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邵东黄花菜生产迅速发展。1977年全县种植黄花菜3.7万亩,产干花2450吨,并采用先蒸制、漂烫、然后再晒干或烘干的独特加工工艺,由县供销合作社和县外贸公司调拔外贸出口“金鸡牌”黄花菜1000吨,生产效益不断增加,当年6月24日邵东县出席外贸先进工作会议,1978年参加全国财贸双先会。1980年该县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黄花菜研究所,主要从事黄花菜的品种改良,高产栽培和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全县种植黄花菜3.9万亩,总产量3249吨。1982年全县种植黄花菜4.6万亩,总产量4531吨,并大量出口,同年6月30日,全国黄花菜产销经验交流会在邵东县召开,邵东县政府领导在会上介绍了经验。当时,1吨黄花菜可换小麦6.4吨,或换尿素8.2吨,或换钢材2.21;3.97吨黄花菜可换拖拉机一台,5.6吨黄花菜可换一辆大汽车。1988年种植面积达5.5万亩,总产6250吨,创历史新高,出口量占全省的50%,并被外贸部列为十大干菜出口基地之一。

从数量走向精品

近些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黄花菜价格上扬,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黄花菜产业,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黄花菜生产,2002年全县种植黄花菜6.2万亩,总产6500吨,总产值达6500多元。农民收入增加了,种植黄花菜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并美称黄花菜为“摇钱树”。

(1)化良种优势为高产优势。

邵东县黄花菜品种资源丰富。全县现有栽培品种31个,且优良品种众多,其中四月花、荆州花、茶子花、中秋花、长嘴子花、茄子花、矮箭中期花、猛子花、白花等新良种,早熟、高产、质优等特点非常突出。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广优良种,不断提高单们面积产量。近几年来,共推广长嘴子花、猛子花、白花等优良品种1.5万亩,平均亩产113.4公斤,比老品种亩增35.1公斤,增产44.8%,充分体现了优良增产优势,而且黄花菜品质量也大大优于老品种。

(2)化加工优势为出口优势

邵东县大量生产黄花菜有200多年历史,加工、贮藏经验丰富,其传统的无硫原干黄花菜名扬海内外。传统的加工方法是将鲜花蕾高温处理晒干放在干燥处密封保存。加工的高温处理有蒸制和漂烫两种,即利用高温水蒸汽或热水迅速破坏细胞的活力,引趣醇类转化,使之更甜脆爽口,易于干燥和食用。经过恰到好处的高温处理后,摊开散热,再放到竹搭子上翻晒直到花条脆而易断时即可,干花过夜回潮拣出开花、裂嘴花,破青条等,再装袋置干燥处贮藏。近两年,邵东县积极办起了邵东县精华农产品开发公司、邵东流泽东阳农副产品加工厂,邵东县太一黄花菜有限公司、邵东县日升黄花菜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从事黄花菜为主的系列农产品开发与经营,并同湖南农大联合研究开发即食用黄花菜和鲜黄花菜加工等项目,其中真空预冷包装鲜黄花菜远销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颇受消费者欢迎,其传统的原干无硫黄花菜出口量也不断扩大,产品远销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二十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初邵东县精华农产品有限公司一家就与美国商谈了500万美元的黄花菜销售协议,邵东县东阳农副产品加工厂也与加拿大签订数目较大黄花菜销售合同。为了加快良种繁育与推广,精华公司现积极与科研机构联手“克隆”黄花菜新良种,将大量繁殖颇具发展的新品种,加速全县黄花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全面提升全县黄花菜生产水平。

四. 江西省 九江 湖口县 湖口豆豉

地处鄱阳湖口长江南岸,并有“水绕三山同楚地,势连五老共洪都”之称的江西湖口县,盛产一种有名的--"豆豉",此豆豉色泽黑亮,颗粒均匀,香味浓郁,美味可口,用这种豆豉烹饪的"豆豉烧肉"、"辣味凤尾鱼"、"家乡豆腐"等菜肴,已成为湖口传统风味名菜,颇受中外客人的青睐,蜚声四海。

湖口气候温适,土壤肥沃,盛产粮棉,黑豆也是当地有名的经济作物。湖口黑豆个大粒圆,营养丰富,是加工豆豉的良好原料。据传,湖口豆豉最早始于清初,当时只是农家作为豆酱形式出现的,直到咸丰年间才作为单独商品正式上市。多年来随着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湖口豆豉质量也越发提高,并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传统风味。

说到湖口豆豉的创始,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那是在清朝咸丰年间,高安县有一个姓卢的小皮匠,专做祖传的木履(古时一种套在布鞋外面的雨鞋)。有一年高安遭受洪涝,庄稼欠收,人们连吃饭都困难,木履生意自然清淡。迫于生计,小皮匠带着妻子,离开高安,出外谋生。小俩口挑着皮担儿,几经辗转,到了湖口住了下来。灾年到处一般,小皮匠所做的木履在湖口同样难以卖出。好在湖口县是长江、鄱阳湖口重镇,交通便捷,来往客商较多。小皮匠手艺好,不做木履可修鞋、靴,因此,靠修鞋补靴总算能勉强糊口。有一天小皮匠逛街,发现当地不少农民挑着黑豆(即黑壳皮大豆)在市场上卖,上前一问价格也不贵。这聪明的小皮匠灵机一动,心想:"何不用这黑豆来做豆豉卖呢?"于是回家和妻子一商量,妻子觉得这主意不错,便买了十来斤黑豆子,找来木盆、坛子,细心选豆、漂洗、蒸煮、盖上稻草,让豆子发霉。约莫过了十来天,小皮匠扒开稻草一看,黑豆上竟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霉衣。小俩口满心欢喜,立即把霉豆抬到石钟山矶头上,让鄱阳湖清水慢慢冲洗干净。然后回家翻晒,装进木盆。过了些日子,盆中发出阵阵香味,妻子打开盖一看,嚯,绝了!这豆豉又黑又亮,香味浓郁,真是再好不过。

小俩口好不高兴,满心欢喜把豆豉拿到街上去卖。来往行人一看,这豆豉粒粒匀称,黑中见亮,其香无比,十来斤豆豉不一会抢购一空。从此,小皮匠做的豆豉一下轰动了湖口县双钟镇,生意红火得忙不过来,后来干脆皮匠活儿不干了,一心专做豆豉买卖,果然生意兴隆发了财。许多人都想学小皮匠做豆豉的手艺,纷纷上门求教,小皮匠也不保守,把自己做豆豉的方法和盘托出,并告诉大家,这里有个决窍,就是将发了霉的豆豉,一定要挑到石钟山矶头上去冲洗,因这儿是长江、鄱阳湖二水相汇之处,黄、绿两色清水从矶头缓缓而过,用这独特的水洗去豆豉上的霉衣,豆豉就越发芳香,味道越发鲜美。因此,湖口豆豉有别其它地方生产的豆豉。

自晚清以来,虽战乱不断,百业凋蔽,而湖口豆豉生产却一直未停止过。开始时是一家"卢泰生号",后来发展到六家生产作坊,年产豆豉一千余担。如今,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开发生产湖口豆豉,商业部门还专门设立了豆豉生产厂,组织青工学习老师傅技艺,使豆豉产量、质量大大提高。不仅供应本省,而且远销湖北、湖南十多个省市。湖口豆豉已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土特名产。

湖口豆豉起源于战国时代。相传有一丐娘,携儿带女沿鄱阳湖口的湖滨村落乞讨,当地农民常以熟黑豆相济,丐娘儿女久食生厌,便瞒娘倒入篓中,并采路旁黄荆柴枝叶遮盖。若干天后,篓内溢出醇香气味,尝其已经发霉的黑豆,味道鲜甜酥香,口感甚佳。渐渐家喻户晓,成为烹饪调料。到晋代,经五柳乡莲花寺僧人指导,总结出熟黑豆发霉制作方法,并正式称其为豆豉。

湖口豆豉传统制作工艺极为讲究,原料是当地滨湖地带的黑豆,经过选粒、清洗、浸泡、滤干、蒸煮、冷却、接种、制曲、洗霉、拌料、发酵、晾晒、成品包装等一系列程序。明清时期,湖口豆豉只单一的淡豆豉,逐渐发展到淡豆豉、咸豆豉、甜豆豉、香辣豆豉和五香豆豉等多个品种,同时又按豆豉含水成份不同分为干豆豉和汁豆豉两大类。湖口豆豉不但是普通百姓家庭的菜肴佐料,也成为宾馆酒店宴席中的佳品。

湖口豆豉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鲜美可口。2008年6月,湖口豆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6月,湖口豆豉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商务部冠名湖口豆豉“中华老字号”。

五. 山东省 临沂 蒙阴县 八宝豆豉

产于临沂,是清道光年间创制的著名酱菜。相传,最初由蒙阴一位酱菜师傅摸索制成,后来临沂城内一家名叫“味一斋”的酱园接手大量生产,遂广为流传。八宝豆豉选用大黑豆、茄子、杏仁、鲜姜、紫苏叶、鲜花椒、香油、白酒为原料。先将大黑豆煮熟、发酵、晾干,然后将茄子、花椒等加盐腌好,按一定比例调配,再加香油、白酒入缸拌匀,装坛封闭令其自然发酵,干年多始成。启坛后,豆豉光泽黑亮,浓香逼人。有健脾胃、益气血、散风寒、活筋骨、理气除燥、宣肺补肾等功效。曾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八宝豆豉简称豆豉,是临沂之一,始产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1983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2年获全国博览精品金奖,1995年获中国名优精品金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品尝后,欣然写下了“齐鲁名产、醇厚清香”的题词。这种酱菜用大黑豆、茄子、鲜姜、杏仁、鲜花椒、紫苏叶、香油和白酒8种原料酿制而成,故名“八宝豆豉”。以其营养丰富、醇厚清香、去腻爽口、食用方便的特色成为享誉中外的临沂地方名吃之一。

关于豆豉的由来,相传在道光年间,山东沂州府的垛庄(今在蒙阴县境内)有位老妈妈,智慧过人,她用大黑豆、茄子、香油作主要原料,腌制出的酱菜,非常美味可口,取名曰豆豉。垛庄的一位酱园师傅彭三又从她手中学到了制作豆豉的技艺。后来,临沂城内的“惟一斋”酱园慕名将彭师傅聘请到该园制作豆豉。“惟一斋"酱园收集了各地制作豆豉的名师技艺和配方,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研究改进,终于研制成独具一格的临沂风味豆豉。

营养成分:

临沂八宝豆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谷氨酸、赖氨酸、天门冬蒜等营养成分,具有温中健脾、益气补肾、滋补润燥、舒筋活络等保健功能。

保健效果:

豆豉制作历史悠久,明代《本草纲目》谷部中即有记载:“豆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可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当随方法”。

中医学者认为,八宝豆豉可开胃清食,宣肺理气,降逆止呕,化痰利窍,对人体大有补益。黑豆温中健脾,茄子益气补肾,鲜姜开胃止呕,杏仁宣肺止咳,鲜花椒温里散寒,紫苏叶宽中降逆,,香油滋补润燥,白酒舒筋活络。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当随方法。”

各地生产的豆豉多为干豉,唯独八宝豆豉有汁。八宝豆豉工艺精细。一般于头年茄子成熟季节配料装坛,经日光发酵10-12个月,次年中秋节前后方为成品。启封后,色泽晶莹,粒粒玑珠,清香四溢。具有醇厚清香、去腻爽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市场声誉,除销往本省及京、津、沪等地外,还远销日本和中非。

现今,通过调整配方和用人工控制豆豉发酵温度,使豆豉发酵周期由1年缩短为6个月,产量大幅度提高,并保持了原有的风味。

六. 广东省 清远 连州 连州黄精

【黄精】游客到连州旅游都喜欢购买土黄精。广东的黄精主要产于连州市。黄精具有补气养血、祛风退湿的功效,经常服食可益寿养颜,为家庭的保健佳品。

黄精俗名“山姜”,古称“黄芝”,意为像灵芝一样是“灵丹妙药”。黄精又谓“救荒草”,其典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时,爱吃黄精,他说:“黄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与老少代粮。”从此,黄精便又叫“救荒草”。黄精还有一个雅号叫“仙人粮”。传说古时候有位姑娘因父母逼婚,愤然离家出走。几年后,乡亲们上山砍柴碰见她,欲劝她归家,但她婉言拒绝,旋即跨崖越岭,步态轻盈,好像仙女凌空而去。后来,人们发现她栖身的岩洞储备的食粮原来是黄精。

现在,连州的黄精年产量为25吨,经九蒸九晒制成成品。近几年,黄精制品纷纷开发成功。其中,黄精糯米酒曾荣获广东四新产品优秀奖;1993年被核定为“广东省名牌产品”。而今,黄精糯米酒成了游客争购以馈赠亲友的佳品了。

七. 湖北省 恩施州 咸丰 水豆豉

水豆豉是是山乡人家的“当家腌辣”,以大豆(黄豆或黑豆)蒸煮发酵后加入姜丝、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渍而成。保山各县市农家亦多腌渍此物,加工方法及配料均大同小异,但其色其味却以施甸者为佳:那鲜淋淋、红彤彤的色相,那酸香回甜、滋味隽永的口感,的确惹人食欲。

八. 广西 桂林 永福 黄竹笋炒腊肉

黄竹笋是永福养生保健食品之一,其富含有蛋白质、粗纤维、糖类、维生素和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有机化合物,具有开胃消食、减肥、健美、防便秘等作用,是高蛋白、低淀粉、低脂肪的绿色食品。可火锅烫吃,又可卤烩煎炒,味香甜,鲜嫩可口,为四时客宴和家常小吃之佳肴,亦是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

九.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阳江豆豉

阳江豆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豆豉,是阳江,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古代称豆豉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纪的《食经》一书中还有“作豉法”的记载。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对它极为看重。《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有此记载。 阳江豆豉,与阳江的漆器、小刀一道被誉为“阳江三宝”。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她带着浓郁的香味,走进全国大小城市: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她飘洋过海远销港澳、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许多海内外客人,正是通过香醇味美的阳江豆豉,进而对阳江产生浓厚兴趣。

很长时间,阳江豆豉是阳江人厨房里少不得的调味佳品。不管做什么菜,添一小把豆豉,便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无味为有味。一颗半粒豆豉下肚,口舌生津,齿颊留香,回味悠长。在调料品种更加丰富的今天,豆豉依然为市民所喜爱。

其中罐装豆豉有以下几种味道:蒜辣型、麻辣型、蒜蓉型、甜酸型、葱香型、姜香型。

现在所知的豆豉共有两种。一种是黑豆制成的豆豉,而令一种是用白豆或者黄豆制成的豆豉。

都是阳江市民喜爱的调味料.

阳江豆豉起源

关于阳江豆豉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段凄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平冈人王三德的老祖先娶窦氏为妻,生下一个儿子后就得病死了。剩下窦氏带着儿子,住在漠阳下游一间又矮又破的土地庙里,靠乞讨度日。一天,娘儿俩讨来许多煮熟的黑豆,窦氏娘舍不得吃完,就把剩下的黑豆收藏在瓦罐里。一晃过了一个多月。一天遇上刮风下雨,没法出门讨吃。窦氏记起黑豆,打开瓦罐一看,黑豆已经发了一层厚厚的霉。日子太苦,发霉的豆子也不能浪费啊。窦氏把霉洗干净,吃了一点点稍稍填下肚子,剩下的重新放进瓦罐。为免得熟豆子再发霉,她特意在上面撒了一把盐。

又过了十几天。娘儿俩出远门乞讨归来,刚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屋里屋外到处找,发现是瓦罐中的熟黑豆散发出来的。拿出一尝,香浓可口。这意外的发现令窦氏兴奋不已。从此以后,窦氏都用这种办法处理讨来的豆子。她去世以后,她的儿子把泡制熟豆的方法教给父老乡亲。为了纪念窦氏,乡亲们把这样制出的熟豆称为“窦氏豆”,后来简称“窦氏”。因为是豆制品,改名“豆豉”。

岁月流传,窦氏的事迹早已不可稽考。传说不管是真是假,都给豆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阳江豆豉能够挺立数百年而不倒,主要是原料和产品的风味有独到之处。先说原料,生产阳江豆豉选用的都是阳江本地区所产的黑豆。因为其皮薄肉多,颗粒适中,皮色乌黑油润,豉肉松化,豉味浓香醇厚,味道鲜美可口,余味绵长。此外,在高温浓缩下,其它种类的豆豉会成为糊状,而阳江豆豉依然颗粒玲珑,豉味更加浓香。如曾获国家金质奖的广东“豆豉鲮鱼”罐头,就是以阳江豆豉为主要辅助原料制成的。不少地方生产的豆豉中含有水分,阳江豆豉却是干的,这样更卫生,运输更方便。由于在国内同类产品中独具一格,品质优良,阳江豆豉被港澳客商誉为“一枝独秀”。

和所有的豆豉一样,阳江豆豉能和百味,它既能给菜肴增香添色,又能刺激食欲,只要放进少许,就能使食品别有一番风味。阳江豆豉豉肉松化、味道鲜甜、鲜香可口、富于营养,乃是蒸鱼、肉、排骨和炒菜之调味佳品,所以,长期以来,阳江豆豉成了家喻户晓的调味佳品和食品加工的理想原料。

阳江豆豉生产制作历史已有近千年,是“阳江三宝”之一,历史悠久、中外驰名。选用本地产的黑豆为原料,以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历时二个月的时间发酵酿制而成;色泽乌黑油润、豉肉松化、豉味浓香、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是调味佐膳佳品,也是食品加工行业的主要原料,使用豆豉来生产各种鱼罐头、酱料等食品。产品远销港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38个国家和地区,以其优良的品质被客商誉为“一枝独秀”。

阳江豆豉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

1.黑豆:主要采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的黑豆,颗粒饱满均匀,经过风净晒干。

2.食盐:符合国家食用盐标准规定。

3.水:水源取自漠阳江,水质应符合国家关于饮用水的标准规定。

二、生产工艺流程及要求

1. 筛选:将黑豆在筛选机上筛选至无杂质、无砂石。

2. 浸泡:用清水浸泡,水温10℃至35℃,一般冬天浸约6小时,夏天浸2至4小时之间,浸泡后豆的含水份应在40%至45%之间为适宜。

3. 蒸煮:将豆蒸煮到松化率≥85%。

4. 冷却:使用风扇或自然冷却将蒸煮熟的豆吹凉至35至45℃。

5. 制曲:自然接种,控制好曲房温度,时间3至4天,使品温达到38至40℃,曲料长满白菌丝,进行第1次翻曲和倒簸箕。翻曲后为常温,5小时后开始升温。曲料品温再次上升到37℃,控制温度,曲料品温下降到34至35℃,保持1天后进行第2次翻曲。翻曲后为常温,第二天出曲,曲料水份为21%左右。

6. 洗曲:将成熟的豆豉曲经洗豆机用水洗净,直至露出豆曲乌亮光泽且只留下豆瓣内的菌丝体。

7. 配料:加入食盐,搅匀后氯化钠含量≤15%,装入豆豉埕里,并层层压实,最后用塑料薄膜封口、加盖。

8. 发酵:豆曲在室外自然条件下发酵,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发酵时间一般掌握在30至38天左右。

9. 晾晒:将发酵成熟的豆豉从埕中倒出,自然晾干,水分含量控制在35%左右。

10. 回油:将已晒干的豆豉(表皮粗糙)用竹围囤积堆放,堆放时间5至10天,使其回油后表皮乌黑油润,具有豆豉特有香味。

11. 挑选:筛除杂质。

12. 包装:称重和包装。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泽乌黑油润有光泽,豉肉松化,豉味浓香醇厚,味道鲜美可口,余味绵长。

2.理化指标:水分≤35g/100g,氨基酸态氮(以氮计)≥1.0g/100g,总酸(以乳酸计)≤4.0g/100g,食盐(以氯化钠计)≤14.5g/100g,蛋白质≥20g/100g。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十. 广西 河池 南丹 南丹黄腊李

南丹黄腊李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南丹黄腊李原产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罗富乡,在当地已有一、二百年的种植历史,是南丹最著名的传统土之一。南丹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温带落叶果树分布带向广西丘陵亚热带落叶果树和常绿果树混交分布的过渡地带,地理环境复杂而独特,孕育了别具地方特色的李中珍品——南丹黄腊李,其果实端庄,色彩亮丽,外观琳珑剔透,果肉酸甜适口,质地爽脆,风味、口感独特,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蜚声广西区内外,九十年代初被国内果树专著收录为优良地方李子品种,是南丹特色水果的典型代表,被授予广西河池市“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称号。2001年7月,南丹县被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黄腊李基地”。

黄腊李产于广西南丹县罗富、小场一带,是南丹县特有的李果品种,它的种植有着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黄腊李明清时期的贡品。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南丹黄腊李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1983年至1993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连年调查和鉴评,认为其“早结、高产、稳产、盛果期长、品质优良、色美味甜肉脆,是我国目前有推广价值的优良品种”。

黄腊李果大,均匀,色泽鲜艳,果品直径一般4—5厘米,平均果重53.2克,最大达62.2克。其果面底为金黄色,成熟时有鲜红霞色,看起来黄亮黄亮的,在红霞色的点缀下,似少女羞怯的红晕,可爱之极。

果面还有一层薄薄的腊粉,对果实形成严密的保护,果皮极薄,易剥离,肉质细嫩,纤维少,淡桔黄色,肉质厚,一般1.39厘米左右,酸甜适中多汁,香味浓郁。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果部门检测,可溶性固形含量为10—12%,总糖含量为8.2%,还原糖7.45%,蔗糖1.52%,总1.24%,维生素C5.71毫克/百克,水分86.5%,PH值3—4,常温下果实可贮存6—8天,每年6—8月成熟上市。

地域范围

南丹黄腊李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行政区域内的城关、罗富、吾隘、大厂、八圩、里湖、芒场、车河、六寨、月里、中堡等11个乡镇及其所辖的行政村。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07°1′-107°55′,北纬24°42′-25°37′之间,区域面积为3916平方公里。保护面积1000公顷,产量3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南丹黄腊李果实近圆球形~扁圆形,果顶平微凹,梗洼深、广;缝合线明显,两侧稍不对称;果皮有光泽、腊黄色、有红斑。果粉厚,灰白色。平均单果重53克。果肉黄色,内质爽脆、细腻、汁多、清甜。种核小,粘核。2、内在品质指标:南丹黄腊李可溶性固形物占比≧11%,总糖(以葡萄糖计)占比≧7%,总酸(以柠檬酸计)含量≦1.3g/100g,可食率>95g/100g。3、安全要求:南丹黄腊李实行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产品符合《NY/T2798.4-201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中第四部分:水果的标准要求。

湖南邵东特产干黑豆豉湖南双峰特产豆豉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