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老街特产可以买吗 新场古镇特产必买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14 08:15:06

一. 江苏省 南京市 高淳 老街豆腐干

老街豆腐干

这日在高淳老街上闲逛,不经意发现一面临街的纱窗后,几个身穿蓝印花布衣的女子正在低头忙碌。只见她们两人一组,解开一个四四方方、软塌塌的纱布包,里面竟是一整块巨大的豆腐,白白嫩嫩十分诱人。随即,这些女子又每人操起一把刀,只见刀起刀落毫不干扰,顷刻间,巨大的豆腐已被“肢解”成几千块。手法之娴熟,让人望而生畏。紧接着似乎是“分装”,摊开一面手帕大小的纱布,抓一块小豆腐置于其上,拇指前拨,两小指左右一挑,腕力向前送,一个漂亮的前滚翻,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布包便置于台前了!木板上的小包越堆越高,隔窗而望的众人们,呼声便也越来越高。

这是什么手艺?心里想着,眼睛便好奇地张望。只见头顶是印有“薛记”金字的大红灯笼,前方几步之遥的木板门大开着,一名身穿红色唐装的青年男子,正举着包装精美的豆腐干笑迎顾客,原来是高淳的老字号薛记。据说这里的豆腐干是选用上等的黄豆磨浆、经过三次滤渣、压制,最后用薛家祖传配方煮成的。薛家的-传人薛连寿告诉我们,薛家铺子每天凌晨两点开始泡黄豆,经过几十道手工工序,到下午五点时新煮的豆腐干出锅,立即真空包装,绝对不含防腐剂等任何化学成分。他的真诚说服了我,心动之下买一包尝尝,香嫩细腻,齿颊生香。豆腐干也可以吃出这样的味道,突然让人觉得有些奢侈了!

又是浓浓的豆香,伴着薄薄的烟雾蒸腾开来,原来是滤过最后一遍的豆浆出锅了。薛连寿的母亲,也是“薛记”的老板娘许小头,悄悄地盛来一杯,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坐坐。这豆浆的味道同样是生平没有领略过的,主人介绍说:“像这样的一杯豆浆,在外面的早点摊上通常要冲四五杯呢!”她又带我们来到里面的工作间,果不其然,大灶上吊着几大包豆浆,外面包的不过是普通的纱布,竟然一滴也无法渗漏,其纯其浓,让人啧啧称奇,心服口服。

老街上的人告诉我,老街豆腐干有香干、臭干两个品牌。香干咸淡适宜,甜而不腻,香味纯正,慢慢咀嚼,鲜滴滴、甜丝丝、油蜡蜡、咸滋滋,满口含香;臭干呈淡绿色,口味是一种带香的臭味,名臭而实香,鲜味独特,难言其状。

小小的一枚黄豆,从夜半迷朦时起,经过无数道磨、沥、压、蒸、煮,凝聚无限心思,再到斜阳昏沉,才能脱胎换骨,变成豆腐干的一分子。这样的情节让我有说不出的感动。至今还记得薛记那豆腐干和豆浆的美味,那味道,不知怎的就铭刻在脑子里了。

二. 山东省 临沂 罗庄区 太平香米

太平香米的种植与其它的水稻种植技术基本相同,采取不施任何商品肥的种植方法,保持它原有的自然和绿色食品的本质。



太平镇西邻沂河,水质好,味甘甜,水清,作物光照足,无污染,土质是沙土地,部分有黑土地,在这样好的水质和土壤条件下,1999年种植了从省农科院精选出的“9407”香稻品种,一下子就以每公斤4元左右的价格打开了市场。因为香米的颗粒细长,色泽晶莹,气味醇香,新鲜可口,营养丰富,具有“一处煮,百米香”的特点,令你食欲大增味口好,是自食与馈送亲朋好友的佳品。

三. 江苏省 苏州市 相城区 太平船模

今年50岁的徐海林生于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这里紧靠阳澄湖,过去家家都有一条船。从小,徐海林对船有着深厚的感情,祖父和父亲都是造船工匠,他早年也跟师傅做过船,是个远近闻名的好木匠。1998年,他在电视上看到苏州市要抢救和保护古建筑的消息,他想,船不就是水上人家的房屋吗?民间古老的木船也应该受到保护,于是就萌生了要把古船“做”出来的想法。

                        
徐海林制作的第一艘船模叫“黄豆船”,是村上装运粮食的最普通的船。虽说船见得多了,可把船做成模型的,大家还是头一回见,村里人都跑到徐海林家看新鲜。



2000年,他听说上海交通大学有个船史研究学会,就去拜访,辛元欧会长看到他的作品十分惊讶并且赞叹不已,对他说:“国内已经很少有人做民间船,你要把它好好地做下去。”还给了徐海林一些古船的照片。得到肯定后,他做船模的劲头更足了。

关于中国古船的资料特别少,他到处寻找资料,看实物。他去江阴看渡江第一船,去太湖看帆船,去绍兴看乌篷船。为了省钱,他连去沙家浜都是自己骑自行车。为了制作郑和宝船,他专门到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浏河,硬是在实物前琢磨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从仿制农船、渔船、渡船到传统画舫,去嘉兴看红船,去太湖看帆船……徐海林的船模一艘比一艘精致。

徐海林想尽一切办法收集古船资料,连小小的邮票也不放过,鉴真古船就是根据1980年发行的一张邮票制作而成的。对于好不容易搞到的《中国古船图谱》、《船史研究》等书籍,他更是爱不释手,有空就看、研究、画图样。平时除了帮别人做木工,其余的时间全花在做古船上。
           
与其他船模不同,徐海林的船模并不是用胶水粘在一起,而是用榫头和钉子来加固的,镂花雕刻、船帆能收能放、窗户可开可关,放入水中后,除了体型小之外,和真船并无差别。
                        

受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之邀,徐海林着手做春秋战船模型。这艘古战船主体结构分为4层,最高层为瞭望台,下层为船舵室。船两侧各设有8个划桨舱位。船舱底部还被分隔为4个舱,每个舱进行单独密封,如果有舱进水,战船仍然可以继续航行。船的楼层边缘还有凸出的遮雨檐和排水道,底板全部雕刻了防滑纹路,每个细节上和真的一样。徐海林还打算做沙船、福船、广船、鸟船中国四大名船。他说,制作古船最重要的是将中国几千年的船文化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

2004年6月,徐海林拿着自己的船模在南京展览中心首届农民艺术节上展出,引起了正在筹建香港海事博物馆的专家的注意,定做一艘郑和宝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不久后,长140厘米、宽40厘米,上下三层、9桅12帆、的微型“郑和宝船”诞生了。
                          

中国军事博物馆的专家们最看到《南湖红船》船模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征得他的同意,做出了永久收藏《南湖红船》船模的决定。同时,还邀请他做《渡江第一船》船模,与《南湖红船》一起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
     
徐海林的船模艺术成了当地一绝。太平街道金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专门辟出房屋,设立“徐海林船模艺术陈列室”,把徐海林的一些船模作品收藏起来,向居民们展览,并把陈列室作为社区居民和学校青少年教育的一个基地。
             
在海林船模陈列室里,有历史上明确记载的郑和宝船、春秋战船、新安古船、鉴真船,还有曾经在江南水乡流行数千年古老的蚬山船、苏州杂货船、喜庆塘船、摆渡船、乌篷船。

他也制作一些大船,“张继客船”停泊在江枫洲公园,使枫桥夜泊美景重现寒山寺。如今,徐海林制作成型的船模有50多艘。很多作品获奖或被收藏,今年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比揭晓,徐海林的仿真船模《郑和宝船》和苏州其他四件作品摘得中国民间艺术品最高奖——“山花奖”。

四. 江苏省 南京市 高淳 老街布鞋

老街布鞋

老棉布鞋是高淳著名的之一。早在明清时期,高淳布鞋就名闻遐尔,远销苏、锡、常、宁、镇、扬和安徽芜湖、宣州地区。那时候,妇女大都不事农活,特别重视做针线活儿。所以农村中的妇女很少有不会纳鞋底、做布鞋的。姑娘们长到十一、二岁,做娘的就要手把手地教会她们剪鞋样、绣鞋花、纳鞋底、做鞋帮。不会做鞋的姑娘嫁到人家后,婆婆就不会喜欢,村里人就会嘲笑,说是"能剪能画的是麻利婆,不会剪画的是钝煞鬼"。

满清时期女人时兴裹小脚,俗称"三寸金莲”这种封建主义的枷锁,束缚了妇女数千年。那时候,衡量女人美丑的标准就看脚大脚小,脚小便是"美人"。这种"裹脚"的恶习,虽为广大妇女所深恶痛绝,但-者廖廖无几。女孩子迫于封建礼教的压力,不得不含着眼泪让大人们用白布一层一层地将稚嫩的脚掌包裹起来。经过长年累月的煎熬,硬挤出一双"小脚"来。然而,要给"三寸金莲"做一双合适的绣花鞋,可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选好面料,如缎面的、绸面的、绫面的,贫苦农家大都用布面的。在布料颜色的选择上也很有讲究,未出嫁的姑娘,大都用红色鞋面;出嫁后尚未生育的媳妇,

用红色或绿色的鞋面;中年妇女一般用紫红色或黛绿色的鞋面:老年妇女通常用黑锻或黑棉布做鞋面。在鞋面上绣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衡量一个女人做鞋手艺高低的主要标志,巧手绣出的花鸟鲜艳夺目、栩栩如生:笨手绣出的花鸟粗糙呆板、不堪入目。鞋花的品种很多,除各种花草外,还有"风戏牡丹"、"双燕展翅"、"蜻蜓戏荷"、"喜鹊登梅"等等。但很少有绣虎、豹、狮、牛、马、羊和人物肖像的。纳鞋底也有讲究,有纳"满天星"的、有纳"千家万字圣"的,有纳"必定双全"的、有纳"波浪式"的、还有纳"八卦式"的等。制作一双绣花鞋,从放样到成鞋,大致需要20多道工序。男人们穿的棉布鞋比较简单,大都是白底黑帮,花样不多,既不要绣花,鞋面用布也不需刻意选择,有能耐的女人只能在纳鞋底上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高淳民间有个传统习俗,在姑娘出嫁时的嫁妆中,不仅要准备几双供新郎一年四季穿用的单、棉布鞋,而且要给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各做一双寿鞋,还要给小叔小姑各做一双喜鞋,给尚未出生的儿子做几双绣有虎头的"子孙鞋”因此,姑娘出嫁前,要花费一两年时间专门做鞋。当然,也有母亲、嫂嫂、姐姐和女中好友帮着做的。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过。不过,如今棉布鞋己被各种高档皮鞋和各种制式球鞋、运动鞋、旅游鞋取代了。相传制鞋人(俗称皮匠)的祖师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战国时期齐国的军师孙膑,被誉为"皮匠教神"。他编著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至今,是我-事著作中的佳品。

据说当时魏国有个叫庞涓的人,很有一些本事,他和孙膑是同学,知道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钻研过祖传的《孙子兵法》,本事比他大的多。不除掉孙膑,他就很难出人头地。于是,他假意派人把孙膑请来和他一道共事。然而庞涓居心不良,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一怒之下,治了孙膑的罪,在孙膑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并把他囚禁在监牢里。孙膑躺在冷冰冰、阴森森的牢房里,冻得浑身发抖,两腿发麻,双脚就象伸在冰窟洞里似的,冷彻心腑。后来,他被齐国使者救回了齐国。齐国大将田忌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十分佩服孙膑的军事才能。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赵国求齐国帮忙,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援,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和孙膑去救。孙膑采用围城打援的办法,终于打败了魏军,并在马陵道用乱箭射死了庞涓。

孙膑由于两膝盖骨被刷掉,下肢渐渐失去了知觉,一年四季,不知寒暑。因此,十分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匠们听说孙膑喜欢穿皮鞋、皮靴,感到非常荣耀,将他奉为"行业神气清末明初,淳溪镇有10余家制作并销售布鞋的鞋铺,大都集中在老街上,加上圩区的鞋铺,圩乡片就有三、四十家皮匠铺。那时候,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皮匠们都要聚会为他们的祖师爷举行祭祀活动。祭祀那天,要在承办人家的厅堂上悬挂孙膑的画像,设立孙膑的牌位,供桌上摆放猪头、公鸡、鲤鱼三牲和菱、藕、李荠等祭品,皮匠们一个接一个地在神像前烧香焚纸,三拜九叩,顶孔膜拜。祭祀结束后,皮匠们依次入席,一边喝酒吃菜,一边交流经验,切磋技艺。这种祭祀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1953年夏天,在农业合用化热潮的影响下,由制鞋能手梅位炳牵头,成立淳溪镇制鞋合作小组,后又成立淳溪镇制鞋合作社。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制鞋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开始向皮鞋加工过渡。梅位炳因是布鞋制作的传人,不愿舍弃本业去改制皮鞋,遂辞退回家,和爱人一起开办了一片夫妻布鞋铺。

梅位炳生于1928年,本县淳溪镇人氏,是古镇老街正宗老字号《梅家鞋铺》的创始人。他12岁开始拜师学徒,师承他的舅父,高淳圩乡很有名气的制鞋师傅周宪栋。日本鬼子侵占高淳后,他转移到乡下避难,仍以做鞋挣钱谋生。日本鬼子投降后,他重返淳溪镇开设布鞋铺,边制做、边销售。解放五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老街上,从未挪过地方。他热爱制鞋事业,苦心钻研制鞋技术,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制鞋事业。他高超的制鞋手艺,己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他制做的布鞋结实耐穿,美观大方,式样新颖,价格公道,具有起步、养脚、不生臭、不生鸡眼,不鳖脚等诸多功能。由手他为人正直,诚信待人,从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因此,生意一直做得红红火火。近年来,由于他的商号和品牌,不断见诸于电台、电视台以及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梅师傅名声远扬,他所制做的布鞋越来越被顾客所青睐,不少前来高淳旅游的游客,都要光顾《梅家鞋铺》,选购几双各种款式的布鞋带回去,或自己穿用,或孝敬家母,或赠送亲友。

随着古镇老街的日益繁荣,《梅家鞋铺》也更加兴旺起来了。2002年5月1日"首届南京高淳老街民俗文化节"期间,《梅家鞋铺》顾客盈门,各种布鞋供不应求。为了满足顾客需要,梅师傅在老街上租了两间门面,新辟了一家《梅家鞋铺》,让他儿子、女儿、女婿一起上阵,都做起了制作和销售布鞋的生意。店铺内摆放的各类布鞋琳琅满目,相映生辉,成了老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 辽宁省 阜新 太平区 清炖甲鱼

  将甲鱼去头、放净血,放入锅内,加清水(漫过甲鱼),烧开后捞出,刮去黑皮,揭下硬盖,取出脏,剁去爪,再剁成2厘米见方的块。鸡肉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用沸水烫一下。最后将炒锅内猪油烧至七成熟,加葱、姜、蒜沫稍炸,再放入甲鱼块,鸡肉块及酱油,煸炒3--5分钟,加入清汤用文火炖1─2小时,然后用旺火烧沸,撇去浮沫,放入精盐、料酒。此菜甲鱼肉滑嫩,汤清味鲜,也是理想的健身补品。

六. 湖南省 常德市 桃源 太平古槠

“老树长何年,问水求山,均不为人道也;太平留古迹,叹前感后,悉难俾我知之。”这幅对联,是古人题咏太平古槠的。我被它的斐然文采而深深打动,更因它描绘的古槠凝重神秘的历史而深感震撼。

古槠生长于桃源县太平铺乡湖塘村吉家湾。这是一个很偏僻的小地方,距离沅陵三渡水很近。今年七月,为了看望那株古槠,我们冒着酷热,欣然前往。一到达吉家湾,立即发现,有人在不远处招手,那就是古槠生长的地方,那里的人似乎早已预知我们是来看古槠的。古槠就生长在一户人家的房屋角下。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近古槠,六个人手牵手,伸直了手臂,勉强能将它抱住。原来,古槠树高达18.75米,胸径达2.06米,是名符其实的“巨无霸”。它主干中空,但外形完好。在树干10米处,分叉出三个巨大的粗枝。三枝如虬枝盘龙,直窜苍穹。古槠在很长一段时期被称为槠榆棕。原因是在绿阴中嬉戏的小鸟,将榆树和棕树的种子撒落在树干上。种子在树干上发芽,竟然长成大树,形成树上长树的奇观。因此古槠也就成了槠榆棕三树的合称。如今,从古槠母体上长出的榆树、棕树,早已死去。但树上重新长出了杉、桑等树,都有拳头大了。这个季节,苍老的古槠,绿叶竞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它的生命力如此旺盛,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老树为何人所植,长自何年,均无从查考。清光绪时所立古树碑,也只能载称:“相传数朝,年深月逮”。前人也弄不清古槠生于何年何月了。只是北宋诗人苏东坡曾邀黄山谷游此赏树,并留有“远观沅陵三渡水,近看太平一棵槠”的吟唱,这是有据可查的。现在此处附近仍有地名苏黄溪,就是为纪念他们而命名的。在东坡先生眼中,桃源太平铺古槠的静逸之美,与沅陵三渡水三水汇聚的动态之美,同样瑰丽壮观,是一道永恒的风景。诗因树而咏,树因人而彰,古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古槠树下,有块石碑。碑石右角残损,碑文仍然清晰可见。它清楚地记载了一段与古槠有关的历史故事。古槠近旁,曾住有一户吉姓人家,他的吊角楼依傍着古槠。时间久了,古槠的枝头不知不觉探进了他的房间。他很是烦恼(山里人将古树视为妖怪和神灵的化身),抡起斧头,向巨枝斫去。与他家不远,住有唐姓人家,两人素不相合。唐家见有了机会,卖了田产,将吉家告到县里。吉家能说会道,反而赢下官司,于是勒石以资纪念。那是光绪十四年(1888)间的事情。古槠树下的石碑,记载了事情的全部经过,也记下了清人对古槠的冷漠。

即将动工修建的常吉高速公路,也在古槠附近,从山谷中穿过,占去了许多良田。有一天,规划者将测绘仪器挪到吉家湾,看到公路正需从古槠生长处穿树而过。他们对照图纸注视良久之后,毅然将仪器搬到山谷中。我们的高速公路还是给古槠让道了。

古槠从遥远的时空中走来。一圈圈树轮,记录着一段段神奇的历史。它是一部生动的历史书,令每一位捧读者肃然起敬。

夕阳西下时,古槠的树阴宽达数亩。树阴中凉风习习,暑热全消,令人心旷神怡。我们远道而来,无缘长久地享此清福,不得不依依离去。

七.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太平燕

燕皮是用精选猪后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细条,用木棰捣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细孔绢筛筛过的薯粉和适量清水,反复搅拌,不断压匀,初成硬坯,然后放在条板上,轧辗成薄片。敷上一薄层薯粉,折叠起来,略干为鲜燕皮。继续晾干为干燕皮,一般包装久贮一年不坏。包馅前,用刀切燕皮成约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馅选瘦猪肉和虾米、荸荠、紫菜等共剁成酱,后加少许酱油、葱白调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状,蒸熟即成肉燕。福州人常将“扁肉燕”与去壳鸭蛋相配作菜肴,因福州话“蛋”叫“卵”,“鸭卵”音谐“压乱”,取“压”了“乱”就会平安之意,故称“太平燕”,“燕”与“宴”同音,又称“太平宴”。“太平燕”是福州婚聚喜庆宴席上的一道“大菜”,上席时鸣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长辈即席致谢后,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台湾同胞和海外福州侨胞喜爱,到福州来,必带燕皮回去馈赠亲友。

八. 福建省 泉州 石狮 永宁太平洋牡蛎

永宁太平洋牡蛎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永宁太平洋牡蛎

石狮市永宁镇太平洋牡蛎协会

石狮市“永宁太平洋牡蛎”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继“古浮紫菜”之后,该市新增的又一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牡蛎(ostreagigastnunb)及其近缘动物的全体,是海产贝壳。在亚热带、热带沿海都适宜蚝的养殖,我国分布很广,北起鸭绿江,南至海南岛,沿海皆可产蚝。蚝乃软体有壳,依附寄生的动物,咸淡水交界所产尤为肥美。 是软体动物,有两个贝壳,一个小而平,另一个大而隆起,壳的表面凹凸不平。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蚝油。肉,壳,油都可入药,也叫蚝或海蛎子。

九. 辽宁省 阜新市 太平区 荞面合子

荞面合子

荞面合子

制作方法:将荞面粉放入盆内,取适量温水和均,搓或长条状,下成一两左右的剂子,擀成圆皮,放入馅,做成锄板状,放入锅内,文火煎制成金黄色即或食用。馅心可选用青椒鸡蛋饮,羊肉冬瓜馅。特点是外焦里嫩,素淡可口。

十. 四川省 成都 双流 双流太平枇杷

双流枇杷是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太平镇的。有“天府枇杷第一镇”之称的双流县太平镇,以枇杷果鲜、甘甜可口闻名。太平枇杷品质特独,果实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具有润肺养胃、平肝清热之功效;且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口感纯正,香味浓郁,享有“天上王母蟠桃,人间太平枇杷”的美誉。

太平镇位于成都东郊龙泉山脉中段,距成都中心城区35公里,紧邻华龙路、东山快速通道,双简旅游快速通道穿镇而过,镇内交通四通八达。太平镇汉代即有枇杷种植的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枇杷之乡”,现有优质枇杷2万余亩,2012年全镇枇杷总产量高达1.2万吨以上,形成以枇杷为特色的支柱产业。2009年4月,太平镇枇杷已通过有机转换认证,并荣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作为双流枇杷节的发源地,因盛产水果,被誉为“天府枇杷第一镇”和“水果之乡”。今年更是首开先河开通了枇杷可溯源体系,只要购买了可溯源体系的枇杷,您只要输入盒子上的编码就能在网上查到您购买枇杷的产地出自哪家种植户,哪亩地的哪批产品,甚至种植户什么时候施肥、剪枝、蔬果都能一一查到,不仅有效保证了双流太平枇杷的品质和使用安全更增加了消费者购买和食用双流枇杷的信心。

近年来,太平镇着力抓好16000亩“东山农夫果园”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六化”要求,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实施农业规模化生产,建成枇杷规模化生产13000亩,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亩。同时以枇杷为媒,在“以节会友、以节促销、以节招商、以节增收”上走出了一条“一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之路。

有“天府枇杷第一镇”之称的太平镇,以当地盛产的枇杷果鲜、甘甜、可口闻名。据介绍,太平枇杷品质独特,果实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具有润肺养胃、平肝清热之功效;且营养丰富,风味浓郁,口感纯正,享有“天上王母蟠桃,人间太平枇杷”的美誉。

双流枇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双流枇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四川省双流县 《关于双流枇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图的报告》(双府函[2007]110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合江镇、永兴镇、兴隆镇、三星镇、太平镇、白沙镇、新兴镇、万安镇、正兴镇、煎茶镇、籍田镇、大林镇、永安镇、黄龙溪镇等14个镇现辖行政区域。

太平老街必带特产太平老街特产店推荐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