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区董弟土特产店 常德市土特产专卖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5-13 06:21:25

一. 河南省 漯河市 召陵区 窝窝头

窝窝头漯河人称为馍,是家家早餐必有的主食。将发好的红薯面用手捏成圆锥状,馍顶尖圆,馍底凹窝,放锅内蒸熟。它是过去民间粗粮的习惯吃法。这种馍又因其形状像扑克牌中的“A”,颜色灰黑,故又有“黑桃A”的美称。也有用玉米糁掺红薯面做的。用高粱做成的窝窝则叫“红桃A”。

二. 江苏省 扬州市 广陵区 三丁包

三丁包是扬州的名点,以面粉发酵和馅心精细取胜。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云:“扬州发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发酵所用面粉“洁白如雪”,所发面酵软而带韧,食不粘牙。富春茶社一直保持这种发酵的传统特色。扬州三丁包子的馅心,以鸡丁、肉丁、笋丁制成,故名“三丁”。鸡丁选用隔年母鸡,既肥且嫩;肉丁选用五花肋条,膘头适中,鸡丁、肉丁、笋丁按1:2:1的比例搭配。鸡丁大、肉丁中、笋丁小,颗粒分明,三丁又称三鲜,三鲜一体,津津有味,清晨果腹,至午不饥。据传,当年日本天皇吃到空运去东京的扬州三丁包子,赞誉它为天下一品。扬州“五丁包子”是在“三丁包子”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它是选用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作馅制成。相传乾隆有一次巡游扬州时,说到御膳早点的备办,要做到这么五句话:即“滋养而不过补,美味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硬,细嫩而不过软”。扬州油香,少而不过腻;冬笋松脆,少而不过硬;虾仁细嫩,少而不软。这五味合掺,则补、鲜、香、脆、嫩皆俱。如各味用料少一点,那就达到“五不过”的要旨。于是众厨师按照丁师傅的设计,将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加工成馅,制成包子。乾隆尝后,问及包子的名称,随员答道,这叫五句包子。后来当地的百姓想到这种包子的馅心用的是五丁,首创厨师又姓丁,便叫它“五丁包子”。

三. 湖北省 宜昌市 夷陵区 清江坪茶叶

湖北省宜昌夷陵区雾渡河镇清江坪村,位于夷陵区西北山区,既是雾渡河镇的“东大门”,也是通往兴山、秭归、神农架的“咽喉村”。全村地域面积51.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815亩,山林面积36400亩。该村坚持以茶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加快现代茶产业发展,成功引进国际先进茶叶种植技术,建设了湖北省第一个千亩机采茶叶基地,现全村茶叶面积已突破3000亩,其中现代茶园1000亩。

近年来,清江坪村依托神宜公路雾渡河段万亩茶叶走廊,集成世界茶叶种植高新科技成果,坚持选址科学化、品种良种化、灌溉自动化、作业机械化、病虫防治综合化、施肥配方化、产品品牌化等“七化”高标准建园,发展建设集现代产业园、观光园、示范园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示范茶园。

现清江坪村已发展为一个硬件基本到位、功能基本完善、支柱产业比较明显、环境比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名列湖北省百镇千村村庄整治示范村、夷陵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清江坪村是湖北省2013年第一批“宜居村庄”。

四. 江苏省 扬州 广陵区 江都花木

江都花木

江都,种植花木,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唐代,盛于清代,素有:“花木之乡”之称。扬州八怪郑板桥有“十里栽花算种田”的诗句,江都市现有花卉生产面积2万余亩。产品包括苗木、盆景和盆栽花卉。主导产品有桃花、梅花、琼花、樱花、桂花、紫薇、蜡梅、五宝杜鹃、芍药、月季、龙柏、蜀桧、雪松、广玉兰、银杏、水杉及各种花卉,拥有国内外花卉品种近2000个,年生产盆花、盆景500万盆,各种观赏树木、绿化苗木8000万株。江都花木规格齐全,质量优良,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喜爱。江都丁伙、曹王、双沟等镇的花木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 湖北省 宜昌市 夷陵区 夷陵春卷

夷陵春卷用鸡蛋、面粉制作薄皮,卷入稍加煸炒的韭菜、腊肉、豆腐干、香菌(或冬笋)等,油炸至金黄色即可食,此菜外酥肉嫩、香软可口。清明时节盛行,深受宜昌市民喜爱。( 宜昌)

在宜昌人最爱的小吃中,有一样不能不提:夷陵春卷,这在宜昌众多小吃中,是少有的用地名做前缀的小吃。

之所以1卷,是因为以前生活条件差,春节期间改善伙食时,春卷才会端上桌子,就算家里条件再不好,这盘菜也是少不了的。现在嫌麻烦,很少在家里做,直接在市场上买回去一炸就行了。夷陵春卷的制作方法大致相同,但是宜昌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出不同的味道,比如有的比较清淡,有的带麻辣味,以满足不同市民的口味。

夷陵春卷是用鸡蛋、面粉制成薄皮,卷入稍加煸炒的韭菜、腊肉、豆腐干、香菌(或冬菇)等,油炸至金黄色即可食,此菜外酥内嫩、香软可口,一般在农历新年期间家庭自行制作,深受宜昌市民喜爱。

夷陵春卷不仅在各大菜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连大型商超也有夷陵春卷的席位,冰柜里也摆放有各种精包装的夷陵春卷。

六. 陕西省 西安 高陵区 高陵仿兵马俑

随着秦兵马俑的发掘与展出,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其品种适宜于艺术馆、博物馆等陈列,也可供家庭陈设、装饰、馈赠亲友。


七. 湖南省 常德市 武陵 钵子菜

常德钵子菜产生的历史,到目前虽然我们还无法考证,但一种饮食文化及其风味特色,却是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和文化传承的产物。

常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湿、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但在古代,这里属于蛮荒之地。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早在8000年前,原始人群就在常德的山川之间生聚,这些原始部落属三苗部落,至夏商、西周为濮人的活动区域。

常德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中原地区三次大的移民,第一次在春秋时期,约在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国势力最先由枝江、江陵一带越长江经松滋、公安进入洞庭湖西部的澧水、沅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春秋末期(公元前447年),楚灭蔡以后把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大量移民迁徙到高蔡(今武陵区一带);第二次移民在东晋永嘉之乱之后,中原民众又-南迁,河南义阳郡(今河南信阳地区)大批民众迁至今安乡、澧县之地、侨立南义阳郡;第三次移民热潮是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中原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本地的开发,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饮食文化。

由于古代常德地区相对闭塞,以及常德的气候环境,人们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被一些著名的学者认为已经消失的古代百菜之王“葵菜”(即冬苋菜),还在常德种植;在中原地区已经消亡的古代普遍流行的“鲊”这种烹调方法,常德还在使用。这就不难理解,常德钵子菜这种古老鼎食文化的遗风,与土著文化相融合发展形成的饮食方式,还能得以长期地流传下来。

常德民谣曰:“不愿朝中为附马,只要炖钵炉子咕咕嘎。”常德人为何对钵子菜如此痴迷呢?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常德地处湘北,北方是辽阔的江汉平原,对于北方南下的寒流毫无屏障,可长驱直入,冬春寒冷潮湿,滴水成冰;而又地处洞庭湖区,地势低洼,夏秋湿热,炎热时达38摄氏度以上。钵子菜正好能驱寒去湿,增进食欲。其二,这种古老的烹食方式,是一种多汤菜肴,主料酥烂、鲜嫩,能够较好地保持菜肴的色、香、味,汁浓味鲜。而且常德人素来喜爱热食,有“一滚当三鲜”之说,从味觉的最佳温度是70摄氏度左右这点来看,钵子菜满足了人们的品味要求。其三,制作的原料都取材于本地所产的水鲜、畜禽、时蔬等,原料广泛且易获得。

八.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武陵源 火炕鱼

火炕鱼色、香、味俱全,摸起来滑溜溜,看起来黄灿灿,吃起来香喷喷,真是看有看相,吃有吃味,火炕鱼制作考究,工序繁杂,选料严格。它必须是清悠悠的溪水中打捞的活鱼,不大不小,16个恰好一市斤为宜,不能过夜,当即开膛,处理内脏后,撒上精盐、作料,放到阴凉处风干。而后把拌有山椒、桂皮等名贵作料的香油往鱼身上两面一抹,再放米筛里,架在铺满新谷米的铁锅中,着火猛烧锅底,待锅内的谷米燃尽,香喷喷的火炕鱼就可出锅了

九.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武陵源 岩鸡

武陵源山区野味多,岩鸡,又名嘎嘎鸡,因收声“嘎嘎”而得名。岩鸡与红腹锦鸡(金鸡)不一样。它羽毛一般成灰色,行动比较缓慢,显得有些笨重。一般每只四五斤,大的也有七八斤的。岩鸡一般也是生活在高山峻岭,喜食野果与小昆虫。岩鸡的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如捕杀后,放盐少许腌渍几个小时,然后火坑烟熏一两天再食,其味更香,是当地下酒的名菜。岩鸡有一种特殊本领,就是能预报天气,提前测出晴雨。清晨起来,如听到岩鸡在山顶上“嘎嘎”大叫,又往山下飞,那么这天会下雨,相反,如看到它往山上飞,便会天晴,这是凭当地山民多年观察所得,这里面的秘密,科学道理尚不得而知,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十. 江苏省 扬州 广陵区 油炸臭干

油炸臭干

油炸臭干是扬州的标志性小吃,在扬州的市区,你随处可以闻到一股并不难闻的臭气,这就是油炸臭干的气味。一块块小小方方的臭干被放在油中慢慢地炸得泡起来,松松脆脆的,剪开来,烧上用稀释了的酱油、辣椒酱做成的调料,搁些黄豆芽、香菜末,那味儿就甭提多鲜美了。扬州人说臭豆腐是生臭熟香,这一点你站在油炸臭干的摊子前面就一定会有很真切的体会。

武陵区壶瓶山土特产店武陵区特产专卖店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