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特产推荐 正宗的本地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10 03:00:40

一. 山东省 东营 利津县 民间手工老粗布

民间手工老粗布

老粗布是真正的绿色、环保、天然的产品,无任何工业污染。在人们崇尚自然、渴望绿色的今天,老粗布又以其手感厚实、肤感舒适、冬暖夏凉、透气吸汗、防静电等特点,再次成为人们追逐的新时尚。

在技术上,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它以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每道工序里还有很多子工序,可以想象出一件产品包含着多少繁复的劳动。

手织布的图案意境,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来体现,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形象,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侓,它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间接的,因而更具有艺术魅力。

二. 宁夏 固原 隆德县 隆德民间彩塑

民间彩塑堪称隆德民间工艺美术的一绝,尤以隆德温堡乡杨坡村“雕塑世家”——杨栖鹤家族为代表。

杨氏家族雕塑艺术集泥塑、绘画、木刻、章雕、烫花于一体,在继承传统特色工艺的基础上,吸纳了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产品题材广泛,既有表现田园风情、山水野趣的,又有表现人文景观、神话传说的,还有《农村社火队》、《毛主席过六盘》等现代题材的大型泥塑;既有花瓶、笔筒、烟具、印章等实用品,也有人物、飞禽走兽、佛像屏风、山水风光等观赏品。刀法奇特、匠心独运,集实用、观赏、收藏价值于一身,其作品多次代表宁夏参加全国博览会和民间文化艺术展览交流活动,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杨氏泥塑第四代传人杨栖鹤的木雕作品《香炉》,在1989年 “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佳品及名艺人作品展”上被评为“全国十佳精萃”后,又在“ 95万博杯”全国“艺术之乡艺术精品”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成为两次获全国性大奖的艺术珍品。2007年3月,在国内外泥塑大师齐集的“全国首届泥塑艺术节”上,杨栖鹤祖孙4人一举夺得专业组银、铜两项大奖。家族和杨栖鹤个人的业绩也被《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家庭年鉴》和文化部科研课题《六盘山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多部刊物收录。

三. 西藏 拉萨 尼木县 民间木雕

民间木雕

当你步入藏家粉白色的楼房里,就会被一件件雕花镂卉、富丽堂皇的藏式家具深深地吸引住。那些式样布局合理,图案千姿百态,色彩鲜艳明快的藏桌藏柜,以及雕花的门楼窗梁,都洋溢着幸福、吉祥、热烈的气氛。藏式木雕家具是藏族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藏式木雕家具和楼窗梁柱雕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人物、花卉、虫鱼、鸟兽图案、花纹等等,无所不包。其中《红莲怒放》、《龙凤呈祥》、《白鹤寒松》、《菩提翠叶》、《莲台金座》、《舒云卷彩》、《吉祥图案》等等,则是西藏民间木雕艺人表现的传统主题。

西藏民间木雕艺术,风格健康、朴实,它的表现手法简炼,重在以神传形,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又颇具艺术魅力。比如镂空雕刻的《菩提翠叶》,构图简洁,一片片青翠的椭圆形菩提叶连在一起,枝叶镂空,横茎竖连,有鸟栖在菩提叶间,正欲亮翅引颈高歌;繁茂滴翠的菩提叶间,朝阳露出半个笑脸;菩提叶雕镂形成圆形的树冠,给人以神圣的感觉;菩提叶间的旭日云霞造型优美,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刚柔得当,不仅体现了菩提叶的自然美,还让人感受到画外之象。再比如《莲台金座》中绽蕾的一朵劲莲横空出世,莲瓣上只有一佛座,但用刀的神秘充分表现出环绕劲莲和宝座的无即空间。《舒云卷彩》中两朵卷飞的云朵舞蹈着腾跃着定格在一方缕空的云木是。其余别无一物,却让人感到一碧蓝空有云起伏,云头环绕无垠空间,无景处都成妙境,又发挥了藏桌藏柜装饰透光通气的功能,可谓一举多得。

西藏民间木雕家具及门窗雕花的着色,多数人家都喜欢用对比色和原色来渲染。因为金碧辉煌、红火富丽的色调最适宜表达藏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当然,大同也有小异,比如《红莲怒放》,却以绿色为基调,弥漫着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龙凤呈祥》,则用金黄色为基调,画面热烈、明快,显示出欣欣向上的情调。在这里,“色彩即思想”的观点得到充分的验证。

西藏建筑装饰木雕把喻意与坚固的和谐统一结合得相当紧密。许多佳作虽经千百年风沙雨雪的浸蚀,仍雄姿不减。在法器模具木雕(多玛班丹)上,主题划一,但形式手法各异刻工们在不足盈尺的面积中将实用、想象、趣味三者完美结合,令人吧服。至于西藏民间经书封板的木雕更是精美绝伦。

四. 湖南省 湘西州 保靖县 民间凿花

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家黄靠天凿花艺术,曾四次出国展出。( 湘西)

五. 宁夏 银川 永宁县 民间刺绣

民间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流光溢彩,具有较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民间刺绣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

千百年来流传西夏区的民间刺绣,以其精巧的技艺流行民间。作为民间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的赵氏家族原住同心下马关镇红城水村,后移居银川市西夏区,当地妇女喜爱民间刺绣,为此奠定了传承基础。

赵氏家族传至赵桂琴时,刺绣作品已形成自我的独特风格。其工序包括构思、勾勒轮廓、复画样图、选料、纫粗细丝线若干、下粗细绣针、装裱等。赵氏家族的刺绣讲究工艺、技巧,绣品中人物、动物的一根毛发、一个眼神,自然界的一片树叶、一缕水波,赵桂琴都能表现得细腻传神。完成的作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有活态性、审美性、艺术性、装饰性等特点。内容借用比喻、象征手法,表达多种情感,题材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历史的传承,技艺的历练,最终在赵桂琴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近年来,她的作品多次获奖,《莲花》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迎奥运、迎大庆、颂‘四德’、倡清廉书画展”一等奖;《金陵十二钗》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电视台、农牧厅、体育局、新消息报主办的全区首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文化活动刺绣工艺一等奖、最佳艺术奖;《龙凤呈祥》获炎黄杯首届海内外华人名家优秀作品展金奖;《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获迎奥运中华杯全国艺术大展赛一等奖、中国非遗展最佳表演奖;《枸杞红了》《回娘家》获和谐盛世杯工艺美术展一等奖;《青花瓷》在广东东莞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铜奖。

永宁县民间刺绣在20世纪80年代全县各乡镇每个村庄都有,农村妇女在农闲时聚在一起互相传授、学习刺绣技艺。

永宁县农民马武连、张巧儿、宰乃白的刺绣艺术,在她们外婆、母亲的传授和影响下,充分吸收了黄河流域、宁夏六盘山地区民间刺绣的形式、技巧和风格。他们在吸收传统营养的基础上,立足本土,深入研究宁夏回族民俗、服饰特色,创作了多幅具有回族特色的刺绣作品,受到专家的好评和当地群众的喜欢,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宁夏回族生活的变化与进步。

为进一步继承、宣传展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永宁县政府在永宁县纳家户村的中华回族一条街开办创意园,集中了永宁县一些具有高超民间刺绣技术的回族妇女,进行现场刺绣和绣品销售。

兴庆区民间刺绣绣品丰富,艺人众多,其中大新镇大新村李凤琴的刺绣作品承前启后,既继承了传统刺绣的细密绣法,又有自己内容新颖,针法走向错综复杂的特点。她的刺绣作品绣线搭配鲜艳,风格鲜明,对传统的刺绣有继承也有发扬,是西北刺绣的代表人之一。

李凤琴的刺绣作品特点鲜明:花朵的花瓣层次明显,象征着大富大贵;人物表情丰富,栩栩如生;动物活泼可爱,贴近自然。通过数十年的制作和研究,李凤琴相继绣出了《富贵花开》《梅兰竹菊》《春夏秋冬》等传统作品,自己创作了《三八快乐》《万家乐》《欢度国庆》等刺绣作品。其中《三八快乐》在西夏区手工艺术作品展中荣获二等奖。

信息来源:银川市政府门户网站

六. 河南省 周口市 淮阳县 民间泥玩

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 都之地。淮阳城北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样光明,以赞美他在茹毛饮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网罟,以佃以鱼,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的圣德(《史纲评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在二月会期间,每天有炎黄子孙10万人云集淮阳,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祈盼国运昌盛,民富国强。
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履迹舞”,再现“生殖崇拜”上古遗风的“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以及各种动物下部的女阴符号等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延的永恒主题。
淮阳“泥泥狗”,就伴随着宗教祭祀和古老的民俗而诞生,并传承至今。“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泥泥狗”又称“陵狗”,当地人说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若购买“泥泥狗”赠送亲友,可以消灾、祛病,颇为神圣。
淮阳“泥泥狗”造型古拙、怪诞,色彩艳丽,以黑色垫底,周身施以五彩纹饰。品种约有数百种,多为奇禽异兽或人、兽同体,诸如“人面猴”、“人面兽”、“猴头”、“九头鸟”、“人头狗”、“双头狗”、“多头怪”等等。其中,“人面猴”的形象被视为“人祖猴”,其造型肃穆、神圣,绝无一般玩具中动物猴的顽皮神态。
“泥泥狗”中奇禽怪兽的造型,已超越自然中的现实形体,艺人凭直观感觉进行创造。那些具有再现“女性生殖崇拜”的纹饰符号,随艺人本能的直觉感受,施绘在虚幻、神秘的怪异形体上,释放出一种原始图腾艺术的魅力,使古老的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
看着淮阳“泥泥狗”,使人仿佛又回到那个混沌初开的旷古时代,野兽出没,风雷闪电,人类自身的脆弱 ,使他们把保护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些具有很大的威慑力的动物身上,并视万物为有灵魂的载体,于是产生了 对动物精灵的“图腾”崇拜。淮阳“泥泥狗”,使人仿佛又回到那个混沌初开的旷古时代,野兽出没,风雷闪电,人类自身的脆弱,使他们把保护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些具有很大威慑力的动物身上,并视万物为有灵魂的载体,于是产生了对动物精灵的“图腾”的崇拜。淮阳“泥泥狗”艺术的存在,实质是一种原始艺术的延续和拓展。作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民间艺术,它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并折射出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血缘关系。淮阳“泥泥狗”,不仅是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的活性史料;同时,其特具的人类本源精神、活跃的直觉创造性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感,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无疑也是一种有益的滋养。

七. 安徽省 马鞍山 含山县 含山民间剪纸

县内铜闸,褒山一带,民间剪纸工艺较普遍。用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巧妙剪出各种花卉、鸟兽、鱼虾,以及戏装人物、胖娃娃等平面装饰艺术品,美化生活,深为劳动人民喜爱。平时常看到家庭摆设、馈赠礼品和喜庆节日门窗上配有剪贴,可谓“妙剪生花”。近年来,年青人追求“西洋化”,传统剪纸工艺很少有人研习。

八. 上海市 宝山区 上海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来源于人民生活,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产品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各种丝绒鸟兽姿态生动、色彩鲜艳;民间灯彩结构精巧、灯饰华丽;人造绢花花型生动、淡雅宜人。还有造型简洁的面塑、彩塑;别具风格的剪纸、刻纸;描绘精制的彩蛋,栩栩如生的民族娃娃;端庄古朴的仿古铜器;泥塑陶俑以及票贴画、麦杆画、绸布贴画、回丝画等等。

九. 江西省 九江 武宁县 武宁民间刺绣

武宁地处偏僻深山,长期以来处于原始封闭状态,与外地往来不多,民间习俗多保持着固有的淳朴和浓厚的乡土气息,独具特色的刺绣便是的一朵充满活力的艺术之花。出自农村妇女之手的民间刺绣品,主要有日常用的枕巾、手帕、头巾、鞋垫、烟袋、围腰等。这些绣品非名贵布料而作,它是用比较粗简的各色布料,用多种色线按照图案巧妙地配色刺绣而成,其色调具有浓而不重、艳而不俗、繁而不乱的艺术效果。

信息来源:武宁县委、县政府门户网站

十. 北京市 通州区 民间蓝印花布

通州民间蓝印花布始创于明代,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面料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装饰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二甲是我国蓝印花布的主要生产基地。清道光年间的“曹裕兴”染坊,至今已有160余年,有“裕国财源通中华,兴隆事业达华洋”之誉。如今的二甲印染厂,继承传统工艺,不断改革创新,产品畅销国内外,是旅游者欣赏、研究蓝艺的良好场所。
各个地方特产推荐各地知名特产介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