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县山西特产哪里买 阳高特产哪里有卖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10-13 13:37:26

一.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山西小窝头

窝窝头从16世纪的明代中国开始种植玉米时即有了。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末章中说及“爱窝窝”,小注云“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掺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覆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宫中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曰爱而已”。

引文中的“杂粮面”,就是玉米面中加入黄豆面等形成杂合面,其蒸制品,在明清时叫窝窝,清末民初才开始叫窝窝头。相传1900年慈禧逃往西安,刚入境山西,就饥肠辘辘。此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看见有个叫贯世里的逃难者正在啃窝窝,慈禧就拿了吃起来,倍觉香甜。问何物,答:“玉茭子面做的窝窝”。慈禧说,此是进山西吃的第一口,就叫窝窝头吧,意思是个领头的食品(张寿臣《窝头论》)。慈禧到乔家大院时,乔致庸以八碗八碟接驾,最后一道主食,为其上了穷苦百姓吃的菜窝窝。《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载,慈禧回京后要吃窝头,御厨做了一个,老佛爷食不下咽,怒杀厨子。后来老厨师在玉米面里加入糖和栗粉,做成小窝头,慈禧吃得上口,说:“总算吃到当时的窝头了。”于是小窝头便成了皇宫御点、晋馆名品,北京仿膳饭庄、太原全晋会馆有传承此技。

旧社会,穷苦百姓能吃上一顿窝头也属不易,有这么一幅对联“别家过年二上八下,我家贺岁九外一中”(《清末民国讽喻联集》),其中的二上八下,指包饺子,九外一中则是捏窝头的动作,是说过年人家吃饺子、自己吃窝头。穷人家平日里吃的多是“糠面窝窝”、“草籽窝窝”,还有的要掺杂野菜充饥。解放后经济恢复,窝头逐渐成了山西人的一日三餐主食。文革期间,1三次访问大寨,和社员一起吃的就是玉米面窝头。再好的东西,也经不住天天吃,容易吃伤胃口。老百姓想办法变换花样,晋南就有了柿子窝头,从南到北也有了枣窝窝、菜窝窝。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饮食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发展,窝头在一日三餐中一度消失。现在窝头受到人们的追捧,不仅仅是忆苦思甜,更在其营养价值。玉米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当点心食用,有助于肠胃蠕动,益于健康。它含有一种长寿因子——谷胱甘肽,具有恢复青春,延缓衰老的功能。玉米中含的硒和镁均有防癌抗癌作用,谷氨酸还有一定健脑功能。

进入新世纪,山西小窝头这一名点在酒店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太原全晋会馆推出的名菜“鹅肝牛肉小窝头”最具代表,据说该店迄今年8月底的32个月内已售出近58万只小窝头,被称为“黄金小窝头”。黄金小窝头好吃,究其因有四美,一是原料要鲜,选用水磨细粉,营养充足,口感细腻;二是品相要美,上尖而下圆,外实而中空,形似将军之帽,色似帝王之袍;三是佐味要好,鹅肝入味,牛肉剁粒,吃之筋道,闻之鲜香;四是趁热取食,借西餐烹技,铁板为器烧鹅肝牛肉,再置新出笼的窝头,趁热端给顾客,即食足美矣。

二. 山西省 大同 阳高县 阳高羊杂汤

阳高人吃羊杂汤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阳高一带为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所占据,他们以放牧、射猎为生。公元前3世纪,赵武灵王用武力开拓疆土,建置云中、雁门、代郡以后,才将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传到这里。但是实际耕作中,赵武灵王发现阳高这一带气候干燥、寒冷、风大,土地贫瘠,很多农作物不适宜种植,而牧草却很旺盛,便倡导发展畜牧业。羊是人们主要牧养的牲畜,于是羊肉便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主要食品。

当时,阳高一带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吃羊肉的习惯也不相同。少数民族只吃羊肉,把羊下水全扔了。而汉族人生活比较朴素,认为把羊下水扔了太可惜,因而吃完羊肉之后,还要把羊头、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蒜、姜、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因为里边杂七杂八的应有尽有,故称作羊杂。后人越做越精,羊杂汤里添加了当地的山药粉条。粉条吃起来又筋又颤,羊杂嚼起来又辣又香,二者配在一起,犹如锦上添花,故称羊杂粉汤。

羊杂粉汤有荤有素,油而不腻,质醇味美,捞出锅来热气腾腾,香气袭人,吃进肚里味道鲜美,具有明显的驱寒、暖胃、舒身等功效,和西安的“羊肉泡馍”、太原的“清和元头脑”一样,是一种较好的保健食品。

三. 江西省 宜春 上高县 富硒皇菊

绿万佳富硒皇菊,是种植在有机基地的基础上,在皇菊生长的过程中,通过根部施用和缓控技术,作物通过根部吸收和叶面光合作用将无机硒转化形成植物有机硒,所形成的植物有机硒以硒蛋白和硒代氨基酸为主要形式,较无机硒具有吸收性好,安全性高,易于被人体吸收等优点。皇菊在霜降前采摘后,经过纯柴火30多个小时由大米转小火烘干后方可饮用,其外形饱满,个大瓣多,色泽金黄,香味清香。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可以防癌、抗癌、增加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

四. 山西省 大同 阳高县 阳高京杏

阳高栽培杏树已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王官屯种植杏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县已培育出10多个杏树品种。而主栽鲜食杏品种有两个,其中大接杏是鲜食杏中最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杏果,“假京杏”是制作杏脯的上乘原料。

相传300多年前,阳高县王官屯的村子里有一位家贫好学的王姓读书人。因为他刻苦攻读,感动了穷苦老百姓,在大伙的资助下,他终于考中秀才、举人,并在京城做了官。这位阔别故乡多年的王官人衣锦还乡之后,看到家乡还是那样穷困,到处是风沙和黄土,农民单纯依靠种地为生,受到缺水干旱和土地贫瘠、风沙、霜冻的严重威胁,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于是,他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助学之恩,以他所学的知识作指导,在采凉山进行了调查研究,写下了《劝种杏树歌》:“众乡亲,听我说,故里怎把穷皮剥?采凉山,水如金,种子一斗收八升;采凉山,气候寒,辛勤躬耕霜冻完;采凉山,土地薄,种满坡坡难吃个窝窝,种满沟沟难喝碗糊糊。播入汗水收泪珠,莫若多栽摇钱树。君不见,谁家有杏树,不愁饿瘪肚?谁家多杏林,尽过好光景!”王官人除了进行宣传外,还在沿山各村落设立粥棚,穷人饱餐一顿后,不取分文报酬,只要求他们将几粒杏核埋到指定的山坡。等到王官人告老还乡后,再到采凉山下观望,那里已经长满了杏树,穷苦人从杏树上得到了实惠。为了纪念他,人们把王官人的家乡改名为王官人屯。据说,其他地方的群众因为三国时的名医董奉给人看病后不收药费,只让植几株杏树,所以把医生尊称为“杏林”。而王官人屯的人们却一直把做官的人称为“杏林”。一直到现在,他们也称到村里下乡的国家干部为“杏林”。

阳高产的杏有四大特点,即果大个匀, 肉厚味甜,核小仁甜,颜色黄里透红。色、香、味、形俱佳。

五.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山西香醋

要提到山西,最不能忘记的是醋,山西酿醋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分熏醋和陈醋,分别以太原益源庆和清徐老陈醋最为有名,山西的醋有独特的沁香和悠长的后味,绝对称得上中国最好的醋。

山西香醋绝对称得上中国最好的醋。

山西人善酿醋爱吃醋,素有“老醯儿”之称。古时管醋叫醯,把酿醋的人叫“醯人”,把酿醋的醴叫“老醯”。在汉朝史游所撰的《急就篇》中就有“芜荑盐豉醯酢酱”的说法,其中“醯”和“酢”指的都是醋。因此,吃醋不叫吃醋,而叫“吃醯”。由于山西人对酿醋技术的特殊贡献,再加上山西人嗜醋如命,又巧合了“醯”和山西的“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称山西人为“山西老醯”了。山西人和醋有着深厚的感情,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4000年之久。清徐是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也是中华食醋的发祥地,其酿醋历史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相传,帝尧定都尧(今清徐县尧城村)后,采摘瑞草“蓂荚”以酿苦酒。这里所说的苦酒就是人类最早的酸性调味品—醋了。汉唐时期,并州晋阳一带的制醯作坊日益兴盛,从民间到官府,制醯食醯成了人们生活的一大嗜好。明清时代,山西酿醋技艺日臻精湛,并随晋人迁徙和晋商的足迹,将山西的制醯技术和食醋习俗带到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是谓山西名扬四海的重要媒体。

悠悠岁月,沧桑巨变,山西老陈醋历经风雨数千年,其味更浓,其名更盛。如今,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晋醋行业的佼佼者,集团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系列醋生产基地,拥有了中国醋业第一品牌“水塔”商标,成为“中国醋都”。

六. 山西省 大同 山西黑猪

山西黑猪培育于山西大同、忻州等地区。主要是用巴克夏猪、内-和山西本地猪种培育而成。现有种猪近万头,分布于太谷、合本同、析州、原平、五台等市、县。山西黑猪与长白猪和大约克

夏猪杂交效果较好。

(1)品种特征:全身被毛呈黑色、体型结构匀称。头大小适中、额宽有皱纹,嘴中等长而粗、面微凹、耳中等大、稍向前倾且下垂,臀宽稍倾斜,四肢健壮。成年公猪体重197千克,体长157厘米,母猪相应地为188千克和155厘米。

(2)肥育性能:180天左右体重90千克,日增重611克,料肉比3.3:1,体重90千克时屠宰,屠宰率72%,胭体瘦肉率 42%-45%。

(3)繁殖性能:公猪4月龄左右时开始出现性行为,8月龄开始配种。母猪初情期为156日龄,发情周期19^21天,发情持续期3-5天。初产母猪产仔数10头左右,经产母猪产仔数11.5头。

(4)主要特点:该猪具有繁殖力较高、抗逆性强,生长速度较快等特点,与长白猪和大约克夏猪杂交效果表现较好。

七. 山西省 大同 阳高县 大白登陈醋

大白登镇闻名,还因其水源丰富,水质好,陈醋酿造历史悠久,味道鲜美、独特有关。相传闻名全国的清徐老陈醋起源于白登醋,如今以晋溢泉醋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酿造制醋业有10多家,从制曲、酿造、熏制、陈酿、包装形成一条龙生产,有待于上档次、精包装、扩市场、闯名牌,真正成为大白登的地方特色产品和一大支柱产业。

八. 四川省 宜宾 高县 川红工夫茶

川红工夫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川红工夫茶

川红工夫产于四川省宜宾等地,是本世纪50年代产生的工夫红茶。30多年来,川红以条索紧细圆直,毫锋披露,色泽乌润,内质香高味浓的优良品质,畅销国际市场,成为我国后起之秀的高品质工夫红茶之一。

九. 江西省 宜春 上高县 炒扎粉

说起扎粉,许多去过宜春的人都吃过,南方富庶的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就有将富余的米做成米粉的传统。宜春也不例外,较之云南的过桥米线、广西的桂林米粉、两湖和广东的宽粉、福建的细粉,江西的米粉自有其一番天地。



晚米收割上来之后,经过浸米、磨浆、滤干、采浆等工序,做成一摞一摞干的米粉,晒干后的米粉捆扎成一扎扎,故称扎粉,这样也方便了携带。干的米粉煮后,沥干变成湿的米粉,就可以开始了第二轮的加工,而炒扎粉最为风行。

炒扎粉前,将干扎粉用温水浸发至手捏不易断,抓一把竖起来不易软倒为止。然后,洗清沥干待用。铺料有瘦肉丝、不白菜、嫩蒜苗,均切成寸长段。火候要适中,将猪油烧至六成热时,倒入肉丝煸炒,依次加入肉丝、蒜苗、小白菜,再加入少许汤料、酱油、红椒末,成金黄色后,再放进扎粉拌炒。最后放入姜丝、胡椒粉、味精,浇上少许香油拌匀起锅。家乡的扎粉,炒法看似简单,但其水土所孕育出的独特的韧性和香气,却是其它的米粉所绝不能有的。扎粉已经成了宜春小吃的一部分,家乡人食之,好之,习之,那从滋滋的锅里冒出的香气,不知让多少飘泊异乡的游子千万次梦回乡里,思之,念之,心向往之。

十. 山西省 朔州 平鲁 山西荞麦

朔州市盛产荞麦。近年来,随着农民市场经济观念的增强,荞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含硒量居全国首位的平鲁红山荞麦,千粒重38.8克,硒含量0.73mg/g,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青睐,多次入选国宴。荞麦是原产于我国北方的古老作物。由于它生育期限短,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播种,逢灾年用荞麦补种、改种都可获得一定购收成,是较为理想的救灾、备荒作物。荞麦是双子叶植物,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蓼科,与单子叶、禾本科的小麦、大麦等麦类作物亲缘较远,在常见大田作物中几乎没什么近亲,在很多方面也都表现得别具特色。 栽培荞麦有四个种,它们分别是甜荞、苦荞、翅荞和米荞麦。甜荞又称普通荞麦,其花中有蜜腺,能散发香味,引诱昆虫,异花授粉;苦荞又称鞑靼荞麦,花器小,无香味,自花授粉,人工杂交极难成功;至于翅荞和米荞则是由于其所结瘦果棱薄呈翼状或是瘦果两棱之间饱满欲裂,易露出果内的“米”而得名。总之,无论哪种荞麦,它们所结的种子都 有一坚硬的外壳并且是三棱型的瘦果,这在其它作物中极为少见。

荞麦开花对日长无明显要求,属中日型植物,但日照时间减少可使生育期缩短,故也有人称之为短日照作物。荞麦 ,花量较大,每株开花可高达200O朵,但实际结实的只有10%左右,看得出荞麦的开花也很有特点。。荞麦面适口性好,可制成多种食品,但其蛋白质含量不高,只有11.2%,不过以甜荞为例,其所含赖氨酸和胱氨酸 为所有谷类作物所不及,其籽粒除了含有丰富的钙、磷、铁之外,还含有维生素B1、B2,烟草酸、柠檬酸、芦丁和维生 素E。我国古籍《农政全书》和《齐民要术》都记载了其多种药效,譬如“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等等。 另外,荞麦还有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野荞麦又称金荞 麦、老虎荞、万年荞、土茯获苓等。有一年生或多年生的甜 荞、苦荞和野翅荞类型。西藏地区野养麦类型尤其丰富,有草本、近木质、藤本、块根、地下肉茎等多种类型,其籽粒 可食用,全株皆可人药。我们常见的消炎药“金荞麦片”就是 利用野荞麦研制而成的。医学界早已开始利用荞麦治疗或预 防某些痰患。
阳高十大特产排行榜山西阳高县特产是什么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