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产伊犁干杏干 西域皇后新疆特产杏干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12-24 02:33:06

一. 新疆 伊犁 伊宁市 薄皮包子皮提曼塔

除单独食用外,还常和抓饭在一起混合吃,称为抓饭包子,这是维吾尔人上等饭食之一。维吾尔族 还有一种风味独特的薄皮包子,叫“卡瓦曼塔”(葫芦包子),馅用葫芦(这种葫芦,脖子长、皮呈酱黄色、略带甜味,是维吾尔族喜食的蔬菜)、牛羊肉拌少许洋葱、精盐、清油及胡椒粉等佐料,皮同薄皮包子。这种包子馅里汁多,咬一口其汁顺嘴往下淌。每当这种葫芦上市,维吾尔族便开始做这种包子,秋季还储存葫芦,以备冬季食用。

在伊犁巴彦岱镇,有一家很出名的薄皮包子店,店老板靠卖薄皮包子盖出一栋楼来。他家的顾客不仅仅是当地维吾尔族人,更多的是伊宁市的汉族人和许多慕名来到这里的外地游客。每到周末,他家包子店就食客盈门,门前停满了各种汽车,没座位的食客们拖条板凳坐在门口就大嚼起来,那生意好得让周围的店老板们羡慕不已!

这家店薄皮包子的特点就是色白油亮,皮薄如纸,肉嫩油丰,伴有皮芽子的浓郁香味,吃起来非常爽口。

制作薄皮包子的原料有新鲜羊肉、洋葱、胡椒粉和盐,先将羊肉切成小指尖大的肉丁,再将洋葱剁碎,加胡椒粉、盐水,拌匀成馅。然后开始用凉水和面擀皮,切成小面剂子后,擀成手掌大小的薄片,要边缘稍薄,中心稍厚,这时将馅料包进去,把包子皮捏合成鸡冠形(略带花边),放入蒸笼内大火蒸上半个小时,羊肉的香味便随着蒸汽在空气中飘荡了。

伊犁的薄皮包子由于油大,一般都是就着蒸软的馕和抓饭一起吃。吃之前可以先在薄皮包子上撒点胡椒粉,不仅提味隔膻还可以增进食欲。吃薄皮包子不需要高雅的气氛和情调,只需要有好胃口和享受美味的好心情就足够了,站在路边狼吞虎咽的也没人会笑话你,而且要吃得干干净净!

在南疆一些乡镇里,开饭馆的维吾尔族老板还会多给你加一次抓饭,似乎是害怕你吃不饱,要是你像个大姑娘一样羞羞答答的,老板反而会以为你嫌他做的薄皮包子味道不好生气,临走时还会用手比划着你的肚子,意思是你的肚子太小了,只有核桃这么大!

二. 新疆 伊犁 昭苏县 昭苏大蒜

昭苏大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伊犁州各县市都具有种植大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各民族农民种植大蒜历史悠久,品种亦多。伊犁大蒜在区内外享有颇高的盛名,昭苏县地处特克斯河上游的山间盆地,气候冷凉湿润。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条件,非常适宜大蒜生长。种植大蒜历史悠久,从最早的庭院种植发展到现在的大面积推广,在种植大蒜中各族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尤其是昭苏种植的“六瓣红”大蒜为昭苏县地方名优品种,昭苏大蒜“六瓣红”植历史悠久,建国前洪纳海乡开斯克村、昭苏镇托格勒勤村等都有庭院种植大蒜的传统。因其皮红紫,蒜头大,蒜瓣大,辛辣味浓,每头红皮蒜均为六瓣又被冠名为昭苏“六瓣红”。而且由于其单产高、皮溥、瓣形肥大整齐、耐寒性强、耐储存、蒜头存放十个月之久、蒜泥存放数天不变质而走红于伊犁、乌鲁木齐等地,享有颇高的盛名。是全国名优品种(见《大蒜高产栽培》金盾出版社2000年7月版)。再由于昭苏县气候凉爽,空气清新,土地肥沃,特别富含大蒜生长所必需的钙、磷、铁等矿物质,生产出的大蒜无污染,属绿色食品,昭苏“六瓣红”大蒜在2004年全国农产品科技博览会上获得国家金奖。

所在地域: 新疆

申请人: 昭苏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所在地域: 2013年

地域范围

昭苏县隶属于伊犁州直,位于天山北麓西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伊犁谷地特克斯河上游的山间盆地。四面环山,特克斯河横贯东西形成了一个三山一盆地的地形,东与特克斯县交界,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南与拜城县、温宿县一山之隔,北与察布查尔县毗邻。昭苏大蒜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是昭苏镇、洪纳海乡、阿克达拉乡、乌尊布拉克乡、萨尔阔布乡、喀夏加尔乡、喀拉苏乡、察汗乌苏蒙古民族乡、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胡松图哈尔逊蒙古民族乡9乡1镇及昭苏种马场、昭苏马场共73村。地理坐标位于东经82°35′—82°50′、北纬43°14′—43°38′之间;海拔高度在1300米—6995米之间。保护面积2000公顷,年总产量达到30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昭苏大蒜,蒜头近圆形,外皮淡紫色,横径5-6厘米,头围15-20厘米,平均单头重50克,大的达100克,每头6瓣,平均单瓣重6.8克,分两层排列,内外层蒜瓣数大小差异不大,蒜衣一层,紫褐色,瓣形肥大而整齐,肉质肥厚,生吃辛辣、蒜味浓郁,耐储存及运输。 (2)内在品质指标:昭苏大蒜营养丰富,含维生素B1在0.03-1.2(mg/100g), 维生素B2在0.01-0.07(mg/100g),维生素E 0.3-0.9(mg/100g),蛋白质7.00-8.00(g/100g),粗纤维0.69%-0.80%,维生素C5.00-7.00(mg/100g),尼克酸在0.3-0.7(mg/100g),热量600-750(千焦/100克),钙130-155(mg/kg), 铁5-15(mg/kg),钾5000-6000mg/kg,磷1300-1700(mg/kg),锌4-9(mg/kg),钠15-23(mg/kg),镁270-320(mg/kg),铜0.5-1.2(mg/kg),硒0.05-0.08(mg/kg),锰1.5-3.5(mg/kg)。 (3)安全要求: 产品符合 NY 5227-2004 无公害食品 大蒜标准。

三. 新疆 伊犁 霍城县 霍城苹果

伊犁河谷栽植苹果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是新疆著名的苹果产地。伊犁是世界苹果起源地之一,至今仍存有14万亩全国罕见的原始野生苹果林,这为栽培苹果提供了宝贵的物种资源。位于霍城县境内的“阿力麻里”就是世界唯一以苹果命名的城市,阿力麻里系突厥语,意为苹果城。

伊犁河在元代称亦刺河,“亦刺”就有苹果之意,伊犁现有100多个品种,著名的地方品种有阿波尔特、红蒙派斯、金塔干、黄元帅、伊犁国光等,这些品种在霍城具有栽培。

元朝刘郁著《西使记》云:“出关(今果子沟)至阿力麻里城,市井皆流水交贯,有诸果,惟瓜、葡萄、石榴最佳。”可见霍城县栽培水果早已有所记载。

霍城县具有栽培苹果、葡萄、杏、桃子等水果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具有适宜果品生长的最佳纬度和海拔高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气候宜人,还有独特的逆温带气候资源,这里出产的苹果色泽红艳,味道清香,酸甜适中,品质优良,且耐贮藏耐运输。

霍城县目前苹果栽培面积仅次于葡萄,主要栽培区在天山脚下,正在建设的伊犁红苹果基地面积将会达到10万亩。与此同时,霍城县还与新疆农夫果园霍城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高酸苹果基地。高酸苹果是一种原料果,主要用于食品加工,榨取果汁。

作者:陈友铭

四. 新疆 伊犁 特克斯县 民族马靴

民族马靴为新疆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少数民族适应牧马需要而喜穿的长统皮靴。主产于新疆伊犁;乌鲁本齐、昌吉、五家渠等地。其用料须选皮板厚薄均匀,质地坚韧,富有光泽的上等牛皮;制作工艺上,除采用普通制靴工艺外,并设有压花、铆钉等装饰工艺的专用设备;做工精致,整双靴鞋从大底、膛底、主跟、包头、帮面全部使用牛皮线缝隙制。于靴面、靴筒上,用金银两色金属铆镶各式花纹,或压制蝶鸟、梅花、几何图形等纹饰。产品外观优美,挺劲俊俏,明洁发光,登穿舒适,坚固耐用。该靴制作历史悠久,考古工作者于哈密古墓中发现,距今3000年前的女尸着做工精致、具铜制饰件的马靴,说明当时制靴技艺已臻较高水平。盖因当地民族多为游牧生活,其乘马、行猎、越林涧、跋草原,最宜着靴,以护腿防身,防卑蛇袭扰,长筒马靴遂成为生活上特需用品。

五. 新疆 伊犁 巩留县 巩留核桃

巩留核桃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巩留县野核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绿色保健食品,仁脆香甘,具有健脑、润肌、黑发、补气、养血、温肺、润肠功能,尤其对促进婴儿的大脑、肝脏、心脏、肾功能发育和女性美容具有独特的作用,这在《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中可找到佐证,因而,巩留的野核桃被誉为“天山玲珑果、人间长寿果”,这也是游客的纷至沓来原由……。

伊犁旅游之乡巩留县野核桃沟因生长大片世界罕见并是我国惟一的野生核桃而得名,野核桃沟位于伊什格力克山北坡巩留核桃林场南,距县城直线约15公里,保护区面积约1180公顷,是自治区级自然资源重点保护区。野核桃树属第三纪

孑遗物种,是现今核桃的始祖,是天山腹地的瑰宝,是伊犁绿洲的翡翠。野生核桃林被植物学界称为核桃“活化石”,物种资源的天然基因库,野生植物博物馆,维吾尔语称“江嘎德撒依”。成片的野生核桃林在沟内呈孤岛状分布,生长大小核桃树7000余株,沟内溪水叮咚,浓阴蔽日,凉爽宜人,不少野核桃树躯干苍劲,状若虬龙,最大的一棵“核桃王”据说已有3000年树龄, 树冠遮天蔽日,身姿婆娑,虬枝苍劲,仿佛诉说着野核桃林的千年沧桑。沟内除了野生核桃外有350余种高等植物,100种陆栖脊物,50余种昆虫,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达10余种,其独特的景观,堪称世界罕见、亚洲唯一,2008年野核桃沟荣膺国家4-景区。

巩留核桃

地域范围

巩留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伊犁河上段,特克斯河下游流域。巩留核桃生产区域地处在天山之脉位于巩留县东南部海拔770m -2000m之间,地势东高西低,属高低山地貌类型。巩留核桃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1乡1场共7个行政村3个农牧队(东买里乡的乌图布拉克村、公尚村、莫因古则村、红光村、奥依塔木村、东买里村、坎尔森布拉克村;羊场的农一队、农二队、牧业队),地理坐标位于巩留县东南部东经82°35′—82°50′、北纬43°14′—43°38′之间;东接新源县,西连伊宁县,南连特克斯县和昭苏县,北与新源县毗邻,保护面积2667公顷,年总产量达到18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坚果中等大,呈圆形或长圆形,果基圆,果顶渐尖,似桃形,平均单果重11克,最大14克,三径平均3.7cm;壳面光滑美观,壳厚一般在0.8mm —1.09 mm之间;缝合线较松,平或微凸起,内褶壁膜质,易取整仁,出仁率55%-75%;仁色浅,风味香、品质上等。 (2)内在品质:巩留核桃蛋白质15~20克,脂肪60~70克,碳水化合物8-12%,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有较强的保健作用,其中亚油酸含量可达48%-52%,含有人体必需的钙、锰、锌、钾、铁等多种微量元素、矿物质和18种氨基酸,营养丰富。 (3)安全要求: ①核桃产品质量按NY/5307-2005无公害食品落叶果树坚果生产规定执行。 ②核桃的生长环境按NY/5013-2006无公害食品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规定执行。 (4)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食品包装卫生要求,还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核桃的销售包装应符合国家规定,所以包装材料均应清洁、卫生、干燥、无毒、无异味,符合食品卫生要求;所有包装应牢固,耐运输。 (5)储存:成品仓库必须清洁、干燥、通风,无鼠虫害。成品不得与有毒有害、腐烂变质、潮湿的物品同仓库存放。成品运输、贮藏过程符合国家农产品运输、贮藏的相关规定。

六. 新疆 伊犁 霍尔果斯市 纳仁

是独具草原风味的食品,也是哈萨克人家里待客的佳肴。纳仁,又称手抓肉。通常用现宰的连骨羊肉切成十二块,加上燎洗干净的羊头煮成。汤内只放盐,起调味作用,保持肉鲜味香的特点。肉取出后,用原汁肉汤煮面条或面片,捞出装盘,把肉放在面条上,这就是纳仁。食用时,根据个人的爱好再浇上点切碎的洋葱或蒜泥等佐料,其味鲜美无比。肉端上桌后,一人主刀,将肉削成碎块和面搅拌后,用手(亦可用勺或筷子)缀食,故又称手抓肉

七. 新疆 伊犁 霍城县 伊犁沙木萨克折刀

伊犁沙木萨克小刀是依制作人沙木萨克.阿西木而命名的。 沙木萨克出生在原绥定县(今霍城县),后流落到南疆库车等地,在流落的过程中对小刀制作倍增爱好,他细心观察各种小刀的样式,潜心学习各家的制作工艺,给名师巨匠帮工当徒弟兄,后来沙木萨克征众家之艺,集众家之长,经过不断探索,改进终于推出了一种从工艺到款式都别具一格的新颖的折叠式单面刀,具有经济、美观、实用、方便、精巧、便于携带等特点受到了众人的称赞,因而冠以“沙木萨克小刀”之美称. 1933年,沙木萨克在伊宁开了个铁匠铺,从此沙木萨克小刀的名声在伊犁地区沸扬起来。

伊犁沙木萨克折刀 - 传统工艺特色

伊犁沙木萨克小刀是一种折叠式单面刀,选用好钢锻打成型,制成粗坯后,用各种粗、细、扁、圆锉刀,锉平磨光,然后再进行淬火。传统的刀柄用牛角、铜皮制作,现在也用玻璃和塑料制作,柄部还采用各种钢、银、玉、骨等材料嵌成各种晶莹俏丽对称的图案,十分精巧美观,加之刀刃利,经久耐用,使用方便、安全、价格合适,因此一直是少数民族喜欢的生活用品。

八. 新疆 伊犁 伊宁县 伊犁天马

我国古代所谓的天马、西极马、胭脂马等名马,皆产于西域。"胭脂马"是指焉耆马,"天马"、"西极马"即乌孙马。汉武帝曾作《西极天马歌》云:"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千古传为佳话。

今天的伊犁马就是昔日"天马"乌孙马的后代。两千多年故去了,今日的天马又在伊犁草原上展现了新的风姿。新疆有首民歌中就唱道:"骑马要骑伊犁马"。伊犁马外表清秀灵活,眼大眸明、头颈高昂、耳小而灵敏、四肢强健有力 ,步履稳健,并且全身披着闪光的枣骝色的细毛。人骑在这种高头大马上,真是神气十足。伊犁马不仅有若人喜爱的外表,而且有跑得快、拉得多的特点。据测定,伊犁马跑一千米,只用了1分15秒4 。 伊犁马还是泌乳产肉的良马,其成年牝马除供幼驹哺乳外,每日尚可挤乳6-7公斤。马肉味美,还可加工制成熏马肠。

九. 新疆 伊犁 霍尔果斯市 美利奴羊

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是我国培育出的最好细毛羊品种。成年公母羊平均体重91.8公斤和43.1公斤,剪毛量16-18公斤,净毛率50%以上。毛长度9-12厘米,细度60~64支,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博州、昌吉和阿克苏等地州,全疆存栏150万只。

十. 新疆 伊犁 奎屯市 斯尔玛克

花毡,哈萨克族语叫“斯尔玛克”,以制作精美,别具风格而享有声誉。花毡的原料有羊毛、羊毛线、彩色布、线等。哈萨克妇女大致制作三种花毡,一种是将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另一种是把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的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还有一种是用彩色毡片和彩色的布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再一针一线缝起来。花毡一般比普通毡子要厚,多为双层,而且缝得特别密,经久耐用。主要用于毡房的地面上,农村的炕头上,既可防潮、防寒,又可美化室内。花毡是哈萨克姑娘出嫁时,不可缺少的嫁妆之一。夏季是哈萨克妇女制作花毡的旺季,从打羊毛、擀毡子到缝制,全用手工,一家要做,大家来帮忙,构成草原上一幅生动美丽的图画。

到哈萨克族牧民家里做客,主人一定会拿出漂亮的花毡给你铺上,让你坐在绚丽多彩的花毡上,这是哈萨克族牧民对客人尊重和热情的一种表示,而那制作精美、色彩丰富的花毡,也足以叫你大开眼界,使你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之中。

花毡,哈萨克语称“斯尔玛克”。花毡在哈萨克族的生活中用途很广,他们在毡房中要铺花毡,在毡房的门上要挂花毡,在客人的坐垫上要铺花毡,在睡觉的床上要放花毡,姑娘出嫁时也要陪嫁花毡。花毡和哈萨克族人的生活形影不离。从古至今,花毡都是哈萨克族人必需的重要生活物品之一,同时也是世代相传的家庭手工艺品。无论到谁家,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同的花毡,点缀在毡房里,使毡房成为一座色彩斑斓的艺术宫殿。

夏季我们来到草原上,看到哈萨克族妇女正在忙着打羊毛、捻线、擀毡、染色、裁剪、缝制、绣花,忙得不亦乐乎。夏季是制作花毡的旺季,几乎每个哈萨克族妇女都是制作花毡的能手,她们坐在一起,你帮我打羊毛,我帮你捻线,如果谁家要做花毡,大家都来帮忙,按不同的需要,做出不同大小的花毡,大的有20—30平方米,小的只有2—3平方米。所以一张花毡的诞生,既是制作者集体智慧的成果,又是团结互助的结晶。

哈萨克族花毡的制作要经过许多程序,做一张漂亮的花毡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花毡上的图案和花纹都是哈萨克族妇女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凝聚和倾注了她们的心血,同时,也显示出了她们的智慧。

做花毡先是要擀毡子,把剪下的羊毛,按不同的颜色和质量进行分类,然后摊在大张皮革上,几个人围坐一圈,用细柳、木条不停地抽打至蓬松,再把蓬松的羊毛均匀地平铺在芨芨草帘上,再洒上水,形成毡状。然后卷起帘子用羊毛绳捆紧,套一条带子,前面有1—2人拉,后面4—5人用脚踢或踩,经过约2—3小时的踢踩,待羊毛形成毡子样后解开,去掉芨芨草帘,再把生毡分段卷起,再用4—5人合力用肘部及手部力量使劲搓压,搓压好一段再往上卷一段,直至擀完整张毡子,使之成为熟毡。最后用水多次冲洗,冲掉渣滓及沙土,晾干后,便成为毡子,这种毡子是做花毡的主要原料。

做花毡的要求首先是要有质量较好的毡子,其次是将各种花纹和图案缝制在毡子上。花毡上各种颜色图案的毡子都是事先用土制的染料染出来的,花毡上的图案是哈萨克族妇女自己设计的,她们没有样本和图纸,所有的花纹和图案都在她们的脑子里,而且,所有经她们做出来的花毡颜色和图案都不一样,这真是哈萨克族妇女的一种天赋。许多哈萨克族妇女没有文化或者是只念过几年书,但她们做起花毡来,却像经验丰富的专家,拿起笔来就可以勾画出图案,拿起针来就可以缝制出美丽的花纹。

花毡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构图紧凑,采用简练的几何对称图形做中心主图案,四周配以对称的羊角变形花纹,显得大器豪放又不失柔美味道。另外,色彩艳丽,采用色彩大胆,有视觉冲击力。在一张花毡上同时出现7—8种色彩:白毡底上黑花纹加红边,红底白花纹绿边,绿底黄花纹红边;雪青底红花淡绿边。其中,白、黑、红、绿等色有强烈对比度,红、黄、淡绿较柔和,不但没给人色彩杂乱感觉,反而使整张花毡鲜艳亮丽。

花毡的制作方法和品种主要有:1、毡贴,把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2、布贴,将彩色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毡子上,尤其喜用红色布;3、毡、布并用,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4、针绣,用彩色羊毛线直接在白毡上绣出图案。针绣法基本上是平绣和套针绣,花毡的周边一般先用锁针法锁边,再用2—4种彩色毛线,套针绣成辫子花,装饰花毡边。花毡有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用途,如有用于取暖和做饭的火头花毡、接待客人用的上座花毡、结婚用的嫁妆花毡、面积较大且做工讲究的床上花毡和地上铺的花毡、门上挂的花毡及毡房用的花毡等。

花毡比普通毡厚,多为双层,缝得密实,经久耐用,可用四五十年,传几代人。

由于地区和部落的不同,花毡的形式和图案也不完全一样。其质量也不完全一样,精美的花毡取决于原料质量,最上等的羊毛应是秋季羊羔毛,其质地细腻,柔软,富有弹性。在擀制和缝制过程中也十分讲究和精细。如嫁妆花毡,不仅做工精细,而且还用金线缝制,图案细,花枝多,含有祝福新婚夫妇多子多福的意思。

花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古老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汉朝远嫁到乌孙国的细君公主在 《黄鹄歌》以 “旃为墙”的唱词中,就提到了 “旃”,旃就是毡子,说明哈萨克族的毡子在毡房中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同时,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岩画,也证明毡子的历史悠久。随着毡子的出现及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哈萨克族的花毡便应运产生,经过无数代哈萨克族人天才般的艺术创造,花毡的品种越来越多,图样花纹也越来越丰富,花毡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用途也越来越广,花毡已成为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了。

一块小小的花毡体现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和哈萨克族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哈萨克族的工艺美术及民族习俗等,研究起来还有很高的价值。

哈萨克族的花毡已被列入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作为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我们希望哈萨克族花毡,如同鲜花那样,代代相传,盛开怒放。

新疆正宗特产杏干排名第一的新疆特产特级杏干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