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特产在哪买好 福州特产在哪里买便宜实惠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2-22 14:03:59

一. 福建省 福州 连江 下屿肉燕

下屿肉燕,来自连江县坑园镇的下屿岛。它因下屿岛而闻名遐迩,下屿岛因它而锦上添花。

有人说,下屿肉燕,实质就是下屿岛人制作的馄饨。它与馄饨的差别只在于,肉燕是纯肉性的食品。近些年,下屿肉燕之所以名声大振,最主要是因其皮薄的特点。夸张的说法是,下屿肉燕的皮,简直是近于透明的薄膜。

如何才能将肉燕皮打成这般薄而透的模样?原来,下屿岛人始终坚持传统的手工制作法。首先,选好成品猪上等的鲜活瘦肉。这块肉必须是猪的后臀部分,还要当日宰杀的猪肉制作。然后,把这一大块瘦肉切割成片,在大型的木橱墩上用木头做成的圆形木槌不断敲打,直至将肉片捣碎为糊状。接着,用少量精纯的薯粉(地瓜粉)作调料将它调匀,再次进行锤打,直到薯粉与碎化的瘦肉结成一体。最后,将细腻的肉絮铺到专用的大块木板上,再用长而圆的木杖子反复擀压,直至将肉絮擀成如棉纸一般薄后,再把它切成长方形状块,这才算完成燕皮制作的第一道工序。

优质肉燕必须是皮和馅同一个时间内完成。因此,在擀皮的同时,馅就得由一个人同时制作。馅的制成与燕皮几乎同步进行。下屿肉燕的馅,同样要选取没有丁点肥肉的瘦肉,用厨刀切细,佐以上等的酱油和小珠状的葱粒,以及芹菜碎等,将它们调匀后,浸泡些许时间,即可与燕皮进行包装。

将包好的生肉燕放到大锅竹甑里急火蒸炊,大约经过15分钟的火候,即可熟透。这样,一粒粒透明、清香、可口的肉燕就算大功告成。趁着腾腾热气,即食肉燕那才是真正美味呢。(吴安钦)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蟹羹

蟹羹

蟹羹平潭俗称“虫戈羹”,选用鲜肥梭子蟹,剥壳后放入沸汤中搅动,待蟹肉脱落,再加入蛋花、肉丁、葱花、香醋、芡薯粉为羹。其色晶莹透亮,五彩纷呈;其味鲜嫩微酸,食后大开胃口,为海岛独特佳肴。

三. 福建省 福州 福清 嘉儒蛤

嘉儒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嘉儒蛤是福建福州福清的。

嘉儒蛤

福建省福清市,北纬25°41′43.89″至25°29′33.58″,东经119°27′42.73″至119°38′32.76″,海域滩涂面积105平方公里,围垦区土池面积33.6平方公里

《福清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嘉儒蛤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融政函〔2013〕199号

福清市农业标准规范:FFQ/T003-2012《嘉儒蛤综合标准》 福清市农业标准规范:FFQ/003.1~3.5-2012《嘉儒蛤》

四. 福建省 福州 连江 福州鱼面

鱼肉制作,耐煮,鲜 ,味美,,,,福州。产自宝岛台湾只有一水之隔的福州黄岐岛。

福州鱼面,是用纯鱼肉打制而成的鱼肉面条。

材料:鲜鳗鱼,太白粉

制作:先是刮取黄鱼、鳗鱼等色白质细的鱼肉。然后剔刺去皮,稍蘸番薯粉(太白粉)或散粉用棒敲打成薄片,接着烤熟后或切成菱形、方片,或切成挂面、细丝面等形式,晒干收存,用时入汤煮。

特色:松软香脆,则柔滑如面,味鲜爽口。烹食鱼面一般多以上汤再配以适当的调味料。泡熟之时 , 热气腾腾 , 鲜香扑鼻 , 食之爽滑无比 , 鲜味无穷 ,令人百食不厌 , 实属上乘佳品。

五. 福建省 福州 晋安区 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福州三宝之一,质地轻巧坚牢,造型古朴大方,装饰丰富多彩,产品有磨漆画、屏风、花瓶、茶具、烟具、文具等。自1898年以来多次获巴拿马、芝加哥、巴黎等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福州漆器始于南宋。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

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在历史上,它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它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郭沫若生前曾作诗备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特级名艺人黄时中和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一级名艺人陈天赣向记者介绍,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装饰上的丰富多采。其传统装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更加丰富多采。

说到脱胎漆器在福州的发展历史,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的名字连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特级名艺人、沈绍安第六代孙沈德铭的徒弟王维韫老先生告诉记者,沈绍安早年为油漆匠,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设"沈绍安"老铺,以油漆加工为业,并且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类小商品。当时福州为八闽首府,手工业比较发达,虽然说漆器行业在各种手工业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但是竞争十分激烈,生意并不好做。再说,福州从南宋开始有了漆器,到了清初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陈旧的工艺影响了漆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店中生意清淡,沈绍安不时到官家深宅或宫观寺庙去做油漆活儿。有一次在一座古寺做工时,他发现寺庙大门的匾额木头已经朽烂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回家后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

对沈氏脱胎漆器发展历史颇有研究的王维韫儿子王旭告诉记者,沈绍安创制的福州脱胎漆器经过后辈的不断努力,进一步得到改进提高。1920年,沈绍安第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把泥金和泥银调到漆料当中去,在原有红、黑、朱、紫的髹漆技艺基础上,新研制出金银、天兰、苹果、葱绿、古铜等颜色,使漆器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全新的改变,做出来的作品达到了华丽辉煌、灿烂夺目的效果。清光绪年间,沈正镐、沈正恂选送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并获得金牌,从此福州脱胎漆器在国际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接着,沈正镐、沈正恂以及沈正愉、沈幼兰等沈氏脱胎漆器世家产品先后选送参加意大利、美国、柏林、伦敦等地的博览会展出,获得了各种奖牌,声誉大振。

六. 福建省 福州 闽侯县 福州美且有雪片糕

福州美且有雪片糕:系美且有糕饼店于清咸丰年间创制,已有130余年历史。有椒盐、桂花、核桃等品种。

七. 福建省 福州 连江 清炖竹蛏

清炖竹蛏

我县沿海筱埕、定海、黄岐、长沙和晓活等地都产蛏、蛤、蛎、蚶,而竹蛏又是蛏类之上品,尤为珍贵。竹蛏壳薄而细长,呈青褐色,合抱如竹简,故名竹蛏。竹蛏肉金黄色,丰腴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儿等物质,营养价值极高。

清炖竹蛏,是我县独具特色的名菜之一,制作时将竹蛏背脊割一刀,扎成蛏捆放入汤碗,散放香菇十至十三朵,生姜二三片,调入味精、老酒,加适量沸汤,清炖三十分钟即成。

取竹蛏肉鲜炒鸭蛋,又称“蛏抱蛋”,制作时应先将蛏放入热锅煮开出壳,取肉调入鸭蛋,加红萝卜丝、香菇丝,热锅鲜炒,熟时加半匙红酒即成。此道菜色、香、味俱全,外观美观大方,蛏肉平脆,味道芳香,食之不厌。

八.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福州碗糕

每年立夏日,是福州以风味小吃为主的美食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磨麦粉、米浆,做煎饼,炊碗糕。碗糕以小碗为模具,抹净油,倒米浆,上面撒些芝麻,将碗上屉,旺火蒸15分钟,出锅将糕从碗中倒出即可。碗糕松、绵、软、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九.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福州谢万丰咸甜礼饼

福州谢万丰咸甜礼饼:创始于清嘉庆年间。分甜、咸两种。外观呈金黄色,饼面平整,皮薄如纸,馅饱欲爆,香肥软润,清甜可口,甜中存咸,芬香鲜美,油而不腻。

十. 福建省 福州 仓山区 福州角梳

在福州的手工艺品中,如今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依然保持平民本色”的惟有角梳了。走进寻常一家工艺品店,大都有角梳卖,价格也不贵,20元上下,让福州百姓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种享受。不知是生活好了要求便高了,还是商家的促销策略,人们说,用角梳梳头,可以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温润而不挂发,还有加速头皮血液循环,能增强免疫力,清炎凉血,镇痛止痒,防止静电,不脱发,祛屑护发,舒筋活血,安神健脑,促进头发生长等独特的保健作用。


一把寻常的梳子,福州人把它精雕细琢,竟创出达数十个品种,有半月形的京梳,有一端齿间宽、一端齿间窄的鸳鸯梳,带柄的烫发梳,还有广式的、西式的、英雄少年式的等等,名目繁多。更有一种成套的梳子,它以穿山甲、狗、猫、虎等动物形状配套,或以古琴、琵琶等乐器形式配套,浑然一体,画工精巧,形象逼真,有些人甚至将它作为室内的陈设品,以供观赏,外省外乡人更是慕名前来购买。


福州角梳的选料和制作工艺更是十分讲究,选料只选质地坚实、不易弯裂、不伤皮肤的“南 牛”(南方水牛、黄牛)和 “北羊” (新疆、内蒙古绵羊)的角,选蹄也只选取生性水牛蹄,经过锯、开、劈、凿、流、打坯、等工序制成初坯,再经过改、办、复、剔、磨、梳等工序制出梳子,这还不算完,还要按照梳势在角梳上印字,描上人物、山水等,贴上金银箔方为成品。


1976年在福州新店出土的南宋贵族王升墓中,发现牛角制的黑色半圆形角梳六个,可见福州角梳至少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19世纪30年代,福州的角梳业进入鼎盛时期,大小店号达一百五十家,邹振记角梳庄的“飞鹰牌” 、“ 李厚记角梳庄”的“航海牌” ,“润光厚角梳庄”的“童牛牌”角梳最负盛名。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童牛牌”角梳与脱胎漆器、纸伞同获金奖,被并称为“福州三宝”。1935年前后,邹振记角梳庄的创办者邹元华研制成功第一台“ 电动锯角机 ”,重金聘请漆画工艺师朱庄,运用漆画工艺技法,在角梳齿路上方绘制虎、豹、狮、象和古典人物、山水景色,在国际性工艺品“小吕宋赛会”上获金奖,据说巨商胡文虎曾出价半斤黄金购买获奖的“牛角虎梳”(不上3两重),角梳价比黄金,一时被传为佳话。


俗话说 “ 千过梳头,头不白 ”。用角梳,连梳头的 “仪式” 也不同了起来:每天早晚用牛角 梳,由前向后,再由后向前轻轻触及头皮各梳刮数遍。要用力平均,据说长年用角梳梳头,可疏经通络,促进头部血液循环,防止头发营养不良而致长白发、黄发和脱发。有此宝物,福州女子便格外的标致起来,要不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怎会如此赞叹??福州女子美的水准竟高 过苏杭女子数倍,个个“像是希腊古代的雕塑人形了”呢!

福州特产哪里买正宗好福州哪里买特产最便宜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