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冬牙花 内蒙古高山韭菜花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2-22 12:38:35

一. 重庆市 大足 大足冬尖

大足冬尖距今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据《大足县志》记载,清朝末年,大足县“裕盛通”酱园出产的冬尖,由于品质优良,名扬于世。特点:成品冬尖色泽油褐,质地鲜嫩,香味浓郁,质脆回甜,营养丰富,冬尖既是烹饪调味佳品,又有开胃、增加食饮的作用。

二. 台湾省 南投 双冬槟榔

双冬为国内知名的槟榔王国所在,放眼尽是槟榔树与荖叶田,以及夹道的双冬槟榔亭街景,让人印象深刻。由于地理条件上的优越,在双冬出产的槟榔特别的爽口,再加上本地独特的配方及自产的老叶,使得口感独特,享誉全台湾。

三. 山西省 忻州 静乐县 静乐冬花

静乐盛产中药材冬花,被誉为“冬花之乡”。

静乐冬花历史悠久,色泽红鲜、花蕊饱满,质量一流。由于气候温差大、沟渠泉水多,野生冬花遍及全县。老百姓常有雪水熬冬花用于止咳的习惯。

四. 江西省 吉安 吉水县 吉水冬酒

吉水冬酒,以“开坛千家香,举杯万人醉”而久享美誉,是国内同类黄酒中的上品。

吉水冬酒,色泽金黄,气味清香,口感甘醇绵厚,爽心活舌。冷饮,清凉爽口,沁人肺腑;热喝,温心暖肚,御寒防风。适量饮用,舒筋骨活经络,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楼藏三年后,称为“老冬酒”,更是幽香扑鼻,酒味浓郁,更能和血养气,暖胃御寒。老冬酒入药可治跌打损伤等多种疾病。吉水冬酒除饮用处,还是烹调的好佐料。它可以除腥、臊、膻。名菜“三杯鸡”,其中的一杯酒,非冬酒莫属。

吉水民间可以说是逢宴必酒,这酒就是吉水冬酒。在时髦的今日,喝洋酒名酒,喝来喝去,最后还是舍不得吉水冬酒,都说喝吉水冬酒放心。在县城各饭店里,一壶冬酒,放入姜片、枸杞子、葱花,将酒煮热,喝得宾客笑逐颜开。在吉安,在南昌,以及在其它县市,出售冬酒的店铺里,在招牌上,都醒目地标上“吉水冬酒”。吉水冬酒以货真价实赢得“好酒贪杯”,的男女老少的青睐。吉水冬酒,数水西的更为甘醇绵厚。

吉水冬酒需在“立冬”后酿造,选“桂花糯”用土砻磨成糙米,甑蒸凉温拌酒丸,发酵来汁,兑甘清井水,再入坛泥封,过冬后启封开坛,即为“冬酒”。

吉水酿酒历史悠久,醪桥乡槎滩出土的战国时代的文物中,就有许多双耳撒口陶、双耳陶罐、矮足杯等酒具。可见,千年前,以酒宴请宾客就成为吉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 河北省 邯郸 临漳县 临漳冬果

临漳冬果

冬果原产于河北省临漳县,是仁果类苹果属果树。据清光绪三十年间的《临漳县志》记载:“冬果,似花红而小经冬不坏故名”,果实成熟后有香味,传说是送给皇帝的贡品,用于泡茶有清香。在邯郸地区的临漳、成安、魏县等地有少量栽培。

六. 甘肃省 兰州 安宁区 兰州冬果梨

冬果梨俗称“西园梨”,产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乡水磨沟,西园一带的为最佳,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因水磨沟特殊的土质和水质,所产冬果梨肉质细嫩,皮薄多汁,香脆纯美,为全国独有。冬果梨9月收获,可贮藏到来年6月份,其色味不变。有洁肺祛痰,止咳散寒之药效。熟食对老年人哮喘、气管炎患者效果甚佳,在众果中享有盛名。

色泽鲜艳,形体美观,皮薄肉细,甜酸适度,能长期贮存,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市场。兰州冬果梨有大小之分:大冬果梨,果实呈倒卵圆形,果大,平均重320~500克,熟后果实呈金黄色,皮较厚而粗,果肉白嫩,汁多而脆,味浓,酸甜适度,含糖量约9%,小冬果梨由大冬果梨的芽条变异而来,果实呈圆形或椭圆形,其果重平均157.5克,果汁不及大冬梨多,贮期不如大冬果梨长,但果皮薄,果肉细,果味甜,因其味夺冠,成为甘肃省地方最佳品种之一。 兰州冬果梨在医学上应用甚广,疗效颇高,具有生津止渴、清心润肺、除烦利尿、清热解毒、润喉消痰、降火止咳的功效。若把冬果梨掏空去核,再装入蜂蜜、冰糖煮熟,连汤带果食用,更有止咳散寒、清肺去痰的功效。

七. 浙江省 杭州 淳安 淳安冬酱

淳安冬酱,为浙江省一大地方名产。淳安冬酱以辣椒和酱黄为主料制成,因其制作和食用多为冬季,故名冬酱。淳安冬酱以色泽红亮油润、酱香浓郁、鲜辣味美、清香可口、营养丰富、经久耐藏而著称,具有增食欲、助消化的功效。冬酱既可做菜肴,又可当调料,其制作简便,经济实惠,当地民间家家户户每年都有制作冬酱的传统习俗。近年来,已有厂家运用传统工艺生产淳安冬酱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

一、选料制作冬酱的主料有黄豆(大豆)、面粉、辣椒,辅料有生姜、大蒜、茴香、白糖、白酒等。制作冬酱的黄豆以颗粒饱满整齐、无杂质、无虫眼、无发霉变质的新豆为好;辣椒选用无虫蛀、无霉烂、自然完熟的红椒为佳。

二、做酱黄酱黄(豆豉)是制作冬酱的主要成份,要制作好的冬酱必须先要制作好的酱黄。酱黄的最适制作季节为5~7月,一般做好后收贮于室内阴凉干燥处,待初冬制酱时取用。其制作方法是:①煮豆 5~7月份、气温30℃左右时,将黄豆浸泡12小时后,用温火煮熟,煮至锅里水基本干,黄豆在锅起粘丝时,将黄豆起锅。②拌粉 黄豆起锅摊凉,然后掺入面粉搅拌,黄豆与面粉的比例为10:2,要求将黄豆与面粉拌匀,拌至熟豆分散为颗粒为止,在竹簾上摊开压实。③发酵 在晾干的酱黄料表面用一层洗净的白纱布盖好,再盖上一层叫“黄金梢”的植物或塑料薄膜,让其发酵。发酵时间7~10天,待酱黄的表面长出金黄色的菌毛(有时为灰色菌毛)时,撤除覆盖物,将发酵好的酱黄在阴凉处晾1天,再放到太阳下晒1~2天,使酱黄完全干燥。将晒干的酱黄揉散,用筛子筛去碎末(碎末可用于做六月酱)待用。

三、做酱 取鲜红辣椒洗净,晒瘪,去籽,切碎,用食盐腌渍3~5天。食盐的用量为红辣椒的20%,盐渍时放入10%的生姜末、10%大蒜末以及茴香、白糖、白酒等佐料。腌渍好的辣椒再和酱黄掺拌一起,酱黄与辣椒的比例依各人口味而定,一般以1:7~10为宜。不管比例多少,一定要将酱黄与腌辣椒充分反复搅拌,直至每个酱黄(豆豉)的表面变潮湿润为止。拌酱的时间必须在立秋以后,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时方可进行,气温太高拌酱容易烂酱。最后,用适量的瓷坛将拌好的辣椒豆豉置于坛内,其面上倒入适量茶油封口,使茶油均匀地覆盖于冬酱表面。坛口用一层箬叶盖好,再用塑料薄膜扎严,密封存放一个月后,即可开坛食用。

八. 四川省 内江市 资中县 资中冬尖

资中冬尖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资中冬尖系用资中特有的枇杷叶青菜(又叫冬菜)腌制窖储发酵而成,早在清代道光年间即已驰名全国,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光绪27年,(1901),骆成骧中状元之后,托人在家乡带了两担冬尖上京,分赠同僚,大学士孙家鼎食后赞不绝口,题诗赞道:“枇杷青菜取其尖,巧制精腌有秘传。调味佐餐冠厨膳,资州冬尖不虚传”。于是更加美名高涨,连李莲英都来索讨,说是“老佛爷闻到香味了”。

资中冬尖确实很香,如果你旅行袋里放了两包乘火车,在秦岭以南还不明显,可是一旦出了秦岭,马上就会芬芳四溢,满车厢都是香的,有的人从外车厢走来无不发出惊奇的疑问:“啥东西这么香哟!”

冬尖用途颇广,用刀剁啐,可作饺子、包子、馄饨的馅儿;可作蒸肉、咸烧白的底菜;可以调汤;还可以合着猪肉宰成啐粒,再合点酒曲,炒成干馅子,用以下饭,可口无比,故而畏惧麻辣的北方人最为喜爱。1957年在全国干腌菜会议上资中冬尖被评为第二名;1958年由广州进出口公司出口50顿,销往香港和东南亚各国;1983年获四川省商业厅、省经委联合颁发优质产品奖,并获得巴蜀食品节金奖。

冬菜梢尖的下节菜叫“二筒子”,可切成薄片,腌制成“菜皮子”,合上调料,也是味道绝佳的小食品。

资中冬尖的传说

传说过去资中城边住着两夫妇,丈夫姓赵,妻子姓钱。他家门前有个菜园子,周围长着十几株枇杷树。有年夏天枇杷成熟季节节,树上一片金黄。老赵到白云山上去挖草药。傍晚回到家里—看,树上的枇杷—颗也没有了。心里—惊,扁担滑肩,—担草药也翻落到了菜园边的水池里。原来枇杷熟透了,被风吹落下地,甜汁浸进土里。后来夫妇倆在菜园里栽了青菜,长出叶子竟象枇杷叶子。那担草药里有些香料药,经水—泡,发出异香。用来浇菜,青菜长得格外茂盛。青菜成熟后,吃不完的就加盐做成盐菜,装入坛中,埋在菜园土下。转眼—年过去,从土中取出盐菜坛子,开坛一看,菜色黑油发亮,芳香冲鼻用以炒肉、煮汤,或作为吃面条、包饺子的辅料,鲜美可口。此菜需贮藏越冬,又用青菜嫩尖做成,故名冬尖。此法在资中传扬开来,做的人家多了,就形成—种。

四川内江资中冬尖已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进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资中冬尖用资中特有的枇杷叶青菜(又叫冬菜)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腌制窖储发酵而成。资中冬尖制作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早在清代道光年间即已驰名全国。资中冬尖馨香四溢,风味独特,可作饺子、包子、馄饨的馅儿,也可作蒸肉、咸烧白的底菜或者调汤,均美味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资中冬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四川省资中县人民政府《关于报送资中冬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有关情况的函》(资中府函〔2007〕5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四川省资中县现辖行政区域。

信息来源:内江市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内江市人民政府

九. 亚洲 泰国 冬阴功汤

冬阴功汤:最具代表性的泰式海鲜汤品,口感酸辣。这道汤的名字中,“冬阴”是酸辣的意思,辣味来自辣椒,酸味是来自柠檬与番茄。“功”是虾的意思,翻译过来其实就是酸辣虾汤。汤中的主料常采用明虾或墨斗鱼等海鲜。不过冬阴功汤极辣,其中还放有大量咖喱,不过习惯了之后不少人倒是会贪恋上它。

十. 广西 百色 隆林 隆林冬蜜

冬蜜 隆林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大山里草木繁茂,山花常开,适宜蜜蜂的生长和繁殖。县内各民族特别是苗族历来都有养蜂的习惯,秋冬以后天气干爽,山花水分较少,这时出产的冬蜜色泽乳黄,起沙粒.杂质少,十分浓稠,散发出阵阵清香,吃起来特别甘甜可口,是蜜中之上。其加工精细,纯净度高,享有盛名,远销港澳,出口东南亚、日本、欧洲等地,1983年国家收购冬蜜223担,最高年(1964年)收购量达613担。
甘肃特产麻麻花北极特产花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