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特产簸箕 土家族最好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2-22 15:08:35

一. 湖南省 湘西州 永顺 土家炒米

土家族人的炒米,即爆花米。将糯米蒸熟放凉,晒干后,用细砂石在铁锅中炒0花而成;食用时用开水冲食外,也可以拌以苞谷糖或薯糖,做成饼糕炒米糖。

二. 贵州省 铜仁 万山区 土家“草凳”

“草凳”,是用稻草晒干后,结成绳索,人工编织而成,一般一个人一天可以编织1至2个。由于软而厚实,坐上去软绵绵的,特别适合做低坐,是一款很有土家风情的小商品,很受消费者青睐。

三. 湖北省 宜昌市 五峰自治县 土家蒸肉

土家蒸肉是湖北宜昌的特色小吃。每逢腊月,土家人大多杀了自家喂养的年猪,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杀年猪后家家都要做蒸肉吃。 土家主妇几乎都会做这道特色小吃,其实工序很简单。首先就是准备必备的材料--玉米面,新鲜肉(瘦的和肥的及骨头各有),南瓜(可以加一点点糖单独搅拌),土豆(剥皮剁成小块块),炸辣椒少许.然后用大的容器把这些材料及一些调味品(如花椒粉辣子味精等)放在一块搅拌直到全部均匀色调接近中性色。然后把做好的蒸肉盛进土家蒸蒸肉的专用蒸格并放于锅里煮,约莫半个小时光景见蒸格有大气冒出即可食用,其香奇醇其味奇美。实是土家一大特色小吃。

四. 贵州省 铜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贵州白山羊

贵州白山羊原产于黔东北一鸟江中、下游的沿河、思南、务川等县,分布在贵州遵义、铜仁两地区的20余县,目前总数已超过100万只。

该羊,公、母羊均有角,颈部较圆.胸深,背宽平,体躯呈圆桶形,体长,四肢较矮。毛被以白色为主,其次为麻、黑、花色,毛被粗短。少数羊鼻、脸、耳部皮肤上有灰褐色斑点。

成年公羊体重32.8千克,成年母羊为30.8千克,肉质细嫩,肌肉间有脂肪分布,擅味轻。周岁揭羊平均活重 24.11千克,月同体重11.45千克,内脏脂肪重1.40千克,净肉重8.83千克,屠宰率53.30%,月同体净肉率 68.72%:

其性成熟早,公、母羔在5月龄时即可发情配种,但一般在7-8月龄才配种,常年发情,1年产2胎,从1-7胎 (4岁左右)产羔率逐渐上升,为124.27%-180%,品种平均产羔率273.6%,年繁殖存活率为243.19%。

五. 贵州省 铜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中蜂蜜

中蜂蜜

沿河是贵州蜂蜜主产县之一,产量名列全省前茅。中蜂蜜含葡萄糖和果糖75%以上,并含蔗糖、蛋白质、矿物质、有机酸、芳香物质、多种维生素,既是营养丰富的天然食品,又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县蜂产品加工厂生产的“王浆蜜”为老幼皆宜的保健佳品。

六. 贵州省 铜仁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红军鞋

红军鞋(土家线耳鞋)的设计思路来源于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时期的历史因缘,结合土家族群众的民间服饰习俗。编织以糯谷草、麻丝等作原料,主工有制麻、搓绳、编织、穿线等工序。是土家族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具有按摩止痒、吸汗透气、杀菌祛臭、防滑等功效。

详细介绍:

梵净山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制作印江油纸伞、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新型企业。公司拥有专业的技术才,完善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生产工艺,超前的服务理念。企业员工均属残疾人(50%);退伍军人(20%);下岗人员(30%)。通过严格再就业专业培训,公司尚有100多个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正待开发。

我们的信念:“先做人,再做事”。以质为本。开拓创新,本着诚信经营的原则,塑造中国西部梵净山旅游纪念品的第一品牌。

七.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簸箕粄

簸箕粄又名"卷粄",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舀入直径约三十厘米的圆形簸箕内,左右摇动使米浆均匀,再入锅用猛火蒸。约五分钟后将蒸熟的薄薄一层米浆粄皮揭下,把炒熟的肉丝、韭菜、豆芽、鲜笋、虾米、香菇等馅放入,卷成筒状。簸箕粄细嫩可口,多食不腻。

八.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永定 土家包谷烧、石耳

    以包谷为原料, 按民间传统方法酿制而成。被称为张家界市市酒。湘西人逢年过节都饮包谷烧也。度数高,酒很纯。     又名岩耳,生长在武陵源景区砂岩绝壁上。有名的山珍。营养丰富,能延年益寿,能美容。是鸡、鸭、鱼、肉的上好佐料。( 张家界)

九. 湖北省 恩施州 宣恩县 土家油茶汤

土家油茶汤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故有民谚曰:“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同时,喝油茶汤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凡是贵客临门,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款待。

据传,油茶汤是土家放牛娃在茶山里摆“家家”而发明。他们在山上拾得一捧油茶籽,放在瓦罐中炒出了茶油,再摘来茶叶放油中一炸,兑上山泉水,加入随身带来的炒苞谷,吃得津津有味,久而久之,喝油茶汤便成了土家人的习惯。

土家油茶汤制作方法,是先用食用油炸适量茶叶至蜡黄后,加水于锅中,并放上姜、葱、蒜、胡椒粉等天然佐料,水一沸便舀入碗中,加上事先炒好(或炸好)的炒米花、玉米花、豆腐果、核桃仁、花生米、黄豆等“泡货”即可食用。油茶汤的制作关键是茶叶质量和炸茶叶的火候,佐料和“泡货”的选用可随客人口味。

土家油茶汤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现象之一,堪称中国茶文化一绝,源远流长。至今在全州,特别是在咸丰、来凤等地盛行。1992年,“来凤县土家族油茶汤茶艺团”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中国首届茶文化节,博得“来凤名茶传千里,土家油茶香九州”的赞誉。后来有关部门将土家族油茶汤提炼、整理成“四道茶”(即白鹤茶、泡儿茶、油茶汤、鸡蛋茶)、油茶道表演等形式,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程式茶道。在2005年中国茶叶协会主办的中国富硒茶文化节上,幽雅卓绝的“四道茶”茶道茶艺表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使得油茶汤这一土家茶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

土家茶俗

土家油茶汤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故有民谚曰:“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一天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肉都不香”,同时,喝油茶汤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凡是贵客临门,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款待。

土家油茶汤是土家传统四道茶(白鹤茶、泡米茶、油茶汤、鸡蛋茶)中制作最考究,代表礼遇最高的一道。用该汤待客是千百年来土家人沿袭下来的最高待客礼遇。

土家族人好客,每当客人来到寨子,主人就客客气气地迎出来,把客人请进吊脚楼堂屋里坐下。当主人陪来客聊天时,主妇便函走进火炉屋,在青条石嵌边的四方形火炕上架起锅,用茶油或猪油炸出一碗碗核桃仁、炒米、芝麻、花生米、黄豆、苞米花等。食物炸好后,端出来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接着主妇又在锅里倒进适量的茶油,待油冒青烟时,放一小把茶叶及花椒、胡椒、生姜丝、食盐等佐料,爆炒几下,接着倒入锅内一小瓢冷水,再用锅铲挤压、搅动,再加水稍煮几分钟,撒点葱花、大蒜。汤烧开后,冲进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这样滚热喷香的油茶汤就做好了。 喝油茶汤不用筷子或汤匙,而要连渣带汤一起喝下去。喝油茶汤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汤喝完了,而残渣留在碗底,只好以手代筷,就未免尴尬了。会喝油茶汤的人,在喝汤的同时,连同油炸茶叶、苞米花、桃仁等均匀喝进口里。其奥妙是边喝边不停地使汤“浪”动,随着汤的浪动,食物漂浮起来就可趁机喝掉。

土家人过年的时候,油茶汤里少不了备血豆腐。血豆腐是新鲜豆腐和新鲜猪血加上猪肉粒,花椒,辣椒粉拌匀用烟熏干而成,吃时用油炸熟。

土家油茶汤,不仅土家人爱喝,居住在土家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也非常喜爱。油茶汤不仅饱腹,而且是重要的绿色食品和饮料,营养价值高,能防病治病,常喝能壮身延寿。

历史渊源

由于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对于油茶汤流传下来的说法也众说纷纭。据传,油茶汤是土家放牛娃在茶山里摆“家家”而发明的。他们在山上拾得一捧油茶籽,放在瓦罐中炒出了茶油,再摘来茶叶放入油中一炸,兑上山泉水,加入随身带来的炒苞谷,越吃越有味。尝到了这种自制的美味,放牛娃们就常在山中做这种最原始的“油茶汤”;后来,此事传到大人中,大人们试着用铁锅、茶油、茶叶等对这种做法加以改进,久而久之就做成了土家族地区常喝的油茶汤,从此油茶汤便在土家族地区流传下来。另一种说法是,大约在明代,土家族人民经常遭受侵扰,1建统治阶级围攻。到了大年三十这天,人们家中只剩下了一些粗茶叶、茶油、玉米、蒜苗了,于是只好用这些东西烧一锅“油茶汤”过年,从此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油茶汤起源于汉代。因为相传汉将军马援伏波当年驻扎酉阳,因当地多瘴气,使士兵的健康受到威胁,将军便用合茗叶、茱萸、芝麻等研成末,再加盐制成汤,供士兵饮用以防瘴气。 后来当地百姓纷纷仿效,渐成习俗,遂演变成今天的“油茶汤”。早在清嘉庆二十三间(1819)纂修的《龙山县志》上也有清楚的记载:“有所谓油茶者,取黄豆、苞谷、芝麻、米花、腐干、干松茹、腊肉饤,以脂油炮炒之,撩起;下水,油锅内加茶叶,煎数沸,酌碗中,泡诸物饷客以示敬。”

后来当地百姓纷纷仿效,渐成习俗,遂演变成今天的“油茶汤”。“油茶汤”味道鲜美,既能作为食品充饥,又能作为饮料提神。土家族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土家儿女爱唱歌,只因烧了油茶汤喝……”

十. 湖北省 恩施州 咸丰 土家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关于打花铺盖的来历,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位心灵手巧,穿针走线,织了有100种花朵图案的西兰卡普。后来,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败坏了门风,挑唆其哥,将她残害了。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她,把她织的彩锦,取名打花铺盖。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妆。现在打花铺盖均用三块西兰卡普缀连而成。

西兰卡普是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见的是单八勾、双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

土家妇女擅长纺织早见史籍。秦汉时期,人们把土家先民的织锦称为“(上宗下贝)布”,是皇室的上乘贡品。到了宋代,土家织锦工艺兴盛,广泛流向市场交易中。这时的“溪布”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上宗下贝)布”的传统。明清时期土家人西兰卡普工艺进一步发挥,逐渐形成独特制织程序,达到较高的水平。

今天的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特有的工艺品,已经从山寨,走向全国,甚至冲向世界了。1985年,土家族老艺人叶玉翠与汉族工艺美术家李昌鄂合作的五幅《开发山区》织锦壁挂,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得好评。打花老艺人朱么妹,熊1织的两幅壁挂,一幅参加过加拿大的中国工艺美展,一幅参加过坦桑尼亚、赞比亚的中国工艺美展。

土家族特产排行榜土家族最出名的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