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沙糖桔是特产吗 连州沙糖桔简介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2-17 02:09:58

一. 广东省 清远 连州 狗脑煲

狗脑煲以天麻等中药材料作汤底,加入生姜,以打火锅形式,放入狗脑滚熟即食,香滑可口,醒神补脑。由于一只狗只有一只脑,故此道菜十分珍贵。

二. 广东省 清远 清新区 笔架茶

笔架茶饱含山川之灵气,品质特殊,为清远著名土中的一朵奇葩。笔架茶的特点是外表条索紧结,色泽乌润带青,内质香气清长持久,汤色棕红尚亮,滋味爽口而滑,带甜甘味,冲泡上十次,甘味犹存,叶底匀整,有解暑、化痰、生津之功效。细细品尝,犹漫步于幽静的山林之境,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笔架茶渊源悠久,早在1200年前,陆羽《茶经》就有关于“岭南茶产于韶州”(今韶关)的记载,而韶关的“清远笔架茶”,在当时已经享有盛誉,据清远县志记载:“清远茶以笔架山为最,三伏炎热,经宿如故,其解暑消滞功无与比,若收藏年久,旧茶可以治病”。清远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5℃,全年无霜期320天,年平均降雨量2215.7毫米,温暖多雨。笔架山茶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群山青翠,郁郁葱葱,云雾缭绕,阳光漫射,土壤肥沃,表土疏松,酸度适宜,为茶叶形成良好自然品质创造了十分优越的条件。笔架茶主要产地在笔架后山坑口至坑尾的杨桃窿、坑口、企坑、毛坪等村。笔架茶原来的品种是灌木形细叶茶树,叶细,枝干幼小,但抗逆性强,不怕热、不怕冷,病虫害也较少。在品种上又有长细叶和蛋形细叶之分。采摘标准按半开面,采1芽2、3叶,采时要求新鲜均匀,整齐,无病虫叶、对夹叶等,从采摘时间上可分为社前茶(农历二月第一个戊日前采)、清明茶、谷雨茶、白露茶。

笔架茶的制作方法较为特殊,有点像小种红茶的制作方法。传统制法是采用铁镬炒青,明火熏干的方法。杀青、初揉后用松柴明火烟熏,吸入烟味,再在竹箩内用炭火焙干。制好的毛茶富含辛辣味,不能饮用,需在袋内放置1~2年,再进行复制,复制时将茶装入袋内,置于锅内隔水蒸几分钟后进行复揉,将外形条索理好,最后复焙。做好的茶谓之旧茶,饮之醇甜可口,回味无穷,极耐冲泡。成品茶规格分:1~3级叫香茶(一般称吊仔茶),4~5级叫乌蕊茶(也叫半乌半粗茶),级外叫粗茶。

三. 广东省 清远 连州 星子扣肉

在连州,扣肉不但是佳肴,而且是宴席上的主菜。每逢年节或宴请宾客,无扣肉则不成宴。连州扣肉以星子镇做的最佳。星子扣肉的做法工序繁多,集合水煮、油炸、气蒸的烹饪技术为一体。星子扣肉的做法:将带皮的五花猪肉(俗称“五层楼”)一大块,煤开水,放进去煮至八成熟,(用筷子能插入为宜),取出。用小竹签在肉皮表面上扎小眼,扎得越密越好(俗称“打针”),这样炸出来的扣肉皮与肉才不会脱离,这是一煮。趁热在肉皮表面抹老抽、甜酒汁或黄糖。然后将整块肉皮朝下放进烧至七八成热的油锅里炸。炸时以文火,把肉皮炸成红棕色即可捞出沥干油,这是一炸。再把整块炸好的肉放入锅中用水再煮(俗称“出水”),一直煮到表皮松软起泡,才将扣肉取出沥干水分,些为二煮。把炸好的肉切成件,每件大约0.8厘米厚,两块肉之间可夹上炸过的香芋或慈菇,肉皮朝下,在碗里排好,再将南乳、白糖、老抽、生抽、米酒、盐等用少许水调匀,涂在肉上,把碗放在蒸笼蒸20分钟左右取出,些为一蒸。最后取一碟子盖在碗上,将蒸好的内反“扣”在碟内,让红色的肉皮向外,一碟色、香、味俱全的星子扣肉便可上席了。(文选自《连州民俗大观》曹春生著)星子扣肉是传统宴席名菜,特点是色泽金黄,芋和肉皆肥而不腻、松软爽口、浓香四溢,具有清热袪火、滋润肤色功能。

四. 广东省 清远 连南 连南瑶山茶油

连南瑶山茶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南瑶山茶油是连南瑶族治县传统食用油,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代,清朝康熙年间曾被官方极力推崇的名优物种,推广瑶区至百里瑶山繁衍发展,迅速发展到3万多亩。目前,连南山毛油茶林面积达10.5万亩,挂果林6万多亩,茶油年产量约600吨。连南瑶山茶油不仅色味清甘甜,无苦涩味,还具有消炎、祛毒、除斑积、解惊风、治疗高血脂等医药价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凡到连南的人们都爱购买连南瑶山茶油赠送给亲朋好友。

为解决连南瑶山茶油的发展问题,积极提升特色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产品知名度,促进连南瑶山油茶产业发展,使连南油茶林产区的瑶民增产增收,2007年5月开始,连南县0申报连南瑶山茶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以此为契机,引进了一家投资2000多万元,年精加工千吨茶油规模的绿色茶油精加工企业。

连南瑶山茶油地理标志产品的成功申报和连南瑶山茶油精加工企业的成功引进,对连南瑶山茶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效应,以及特有资源,吸引了不少人到连南实地考察,目前又有一家企业准备落户连南投资办厂生产经营连南瑶山茶油。2006年油茶籽收购价在5.2-5.6元/公斤,毛油的收购价24-26元/公斤,2008年油茶籽收购价提高到8.4-9.6元/公斤,毛油的收购价提高到42-50元/公斤。连南瑶山茶油自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后,全县油茶产区加工、销售连南瑶山茶油的收入达2340万元,增收约1260万元,比实施保护前翻了一番。连南山毛油茶林区的瑶民收入增加一倍多,瑶民种植山毛油茶的积极性大增,瑶民变山为宝,大面积开垦荒山种植山毛油茶。

连南瑶山茶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0《关于建要求划定连南瑶山茶油产地范围的函》(南府函〔2007〕14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五. 广东省 清远 连山县 天然蜂蜜

天然蜂蜜

新鲜的蜂蜜是透明或半透明的粘稠液体,其色泽随蜜源植物种类不同而差异较大,从无色至深琥珀色。优质蜂蜜其含水量在19.2%以下,富含维生素、蛋白质、有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份,可辅助滋养人体,营养机体各器官机能,令人精力充沛,更具活力。

蜂蜜是一种高能食品。产热量大且不含脂肪,其含量高达65%以上的葡萄糖和果糖,勿须转化即能直接为人体所吸收,可作为人体快速补充能量的来源,对病后体弱者、儿童、产妇以及消化与代谢功能逐渐衰退的老年人成尤为合适。

连山的天然蜂蜜,又称“百花冬蜜”,产于连山的壮乡瑶寨,靠蜜蜂在漫山遍野的百花园中酿造,采用传统方法秘制而成。

六. 广东省 清远 连山县 地禾糯

地禾糯(又称香糯)

出产于粤北边陲的百里瑶山。自古为瑶山人民刀耕火种的传统旱地作物,不用施农药化肥,纯靠山上腐殖质、烧山炼地的草木灰作肥料种植的粗生品种,是连山瑶山。清代乾隆巡视江南时,品尝到瑶山地禾糯后,曾指定为上等贡品。

地禾糯以其种皮棕红色,糯性好,香度浓,药用价值高和食用方便驰名。它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地禾糯既可用于酿造米酒、黄酒(甜酒),又可与黑枣、红枣、元肉等补品煮粥或直接煮饭食用,对提气补血,兹阴补肾,健身养颜有特别的功效,是老少咸宜强身延年益寿之健康食品。

七. 广东省 清远 连山县 白糍

舂白糍是壮家人过年时的一种习俗,舂白糍时会请上邻居亲友帮忙,各显能耐,充满节日欢乐气氛。

白糍的制作,先把糯米放在水中浸泡一个晚上,翌晨淘洗后放在萝筐中滤干水,然后放入木甑中蒸煮,待蒸得用手指可把糯米捏烂时为度,适时地将蒸熟的糯米饭掏出放到石舂里舂。

每次舂多少视石舂大小而定,四、五斤米不等。舂的时侯两个力壮的人(多人的可以是四五个人一起舂)手持木舂杵,不停地轮流往下舂,直舂得糯米饭不见饭粒,变成胶糊状为止。

此时持舂杵人要趁热用舂杵把胶状糊拖将出来,放在早已准备好的用蜜腊混茶油涂抹过的竹簸箕上,由一个熟练的妇女趁热把糯米团分成一个个铅球大小的糍团,再由其他姑娘、少女、小伙将糍团拍成扁圆体,摊放在大簸箕上晾干。

因为糯米粘性大,杵舂很费力,手脚要灵巧,大家就在制做过程中比试各自的功夫,白糍做好后,视天气干湿程度而定,一般晾上五、六天(以糍粑表面微有裂缝为适度,太硬会爆拆碎裂;太软,不耐泡浸),最后将晾干的糍粑放在清水中浸贮,每隔七、八天换一次新鲜水,可以保存三、四个月之久。食用的办法有多种多样:可以即舂即食,甜食蘸以蜜糖、或黄糖浆,咸食可蘸以豉汁辣椒。浸贮之后可煎、可炙、可煮。煎,用油加料煎软;炙,把糍穿于竹枝上用火炙,再加调味,咸甜自便,如夹上煮好的腊肉,其味更胜一筹,煮,可以配各种佐料,也可以加甜酒蕃薯各具风味。这种食物,既是馈赠之佳品又是馈赠者以糍粑白净的程度、圆度显示自己制作手艺的精细。舂白糍寓意着团团圆圆,爱情纯洁。舂白糍已被列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 广东省 清远 连山县 瑶山黑米

   瑶家黑米 ,产于连山三水的瑶山,由瑶民刀耕火种而成的纯天然低产稻米,称为“十一月米”的黑米,最宜熬粥,长期食用,可养颜进补。

九. 广东省 清远 连州 沙坊粉

 苍郁的大龙山孕育了清冽甘甜的大龙河。大龙河畔茂密的松林中有个山村叫沙坊,属附城镇管辖。沙坊村的历史很长,上溯到五代楚王马希范时代(907—960)。村中农户以精制颜色洁白、粉质细腻、久煮不糊、入口爽滑的切粉而扬名,连州人叫它“沙坊粉”。

    抗战时期,水运农副产品到广州的商贩船,频繁出入沙坊与连州之间的水道。行商争相前往沙坊订货,常令沙坊粉供不应求。而作为农副产品集散地的石角,更有“没有沙坊粉不成圩”之说。

    沙坊粉易运输、耐储藏,家常随意小酌,宴席精心烩制,风味各异。连州方言,祝愿日子红红火火谓之“起粉”。喜庆之宴,依例要炒沙坊粉,作为第一道佳肴上席。客人举筷之际,互相招呼:“起粉、起粉!”吉祥的祝福洋溢宴席之间。

    油炒沙坊粉丝,不加任何佐料,吃来柔韧爽滑,余香满口。制作方法为:将适量的盐放入混合了食油的温水中溶解备用,再把温水泡浸至柔软的粉丝放进烧红的锅内,淋备用油水,中火翻炒,边炒边添加适量的油水,以保持锅内粉丝温润为度。炒至粉丝呈油润色,即可装碟,入席。这道佳肴至今仍是席间待客的上品呢。

    沙坊制粉工艺不烦琐,但非常精细。米,要碾两遍,第一遍去米皮,第二遍去粗胚,再置大龙河中浸泡到提起来没有一滴浊水,手摸着爽滑才上磨打浆。浆以手指搓起来幼滑,不涩手为度,这样蒸成的粉皮才油润透明、洁白如纸。村中老人说,用大龙河水泡浸过的米,350克米磨成的浆便可蒸一层粉皮,别处不行。

    沙坊粉传人承继着传统制粉工艺。如今,全村有12户人家做沙坊粉,年制粉总量一半供有关部门作馈赠宾朋。连州市红楼宾馆与该村专业户石和平订有包销沙坊粉协议,宾馆餐厅用沙坊粉作早餐招待来宾,并将它作为本地名送给远道来连州旅游的客人。

十. 广东省 清远 英德 西牛麻竹笋

西牛麻竹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西牛麻竹笋”,也称“英德麻竹笋”,广东省英德市,因主产于该市西牛镇而得名,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西牛麻竹笋具有鲜嫩、爽口、笋味香浓的特色,享誉山珍之称。麻竹笋富含粗纤维和A、B2、B6、C等多种维生素,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食品,多食有助消化、消滞、益寿延年。西牛麻竹笋产品主要有即食系列和笋干系列。即食笋系列以优质麻竹笋为原料采用现代工艺精制而成,产品有脆笋、玉笋、凤尾幼笋等;笋干系列有笋花、笋尖、笋衣、生笋丝等,以民间传统加工而成,是美味佳肴的上乘佐料,产品远销日本、香港、澳门、新加波、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西牛镇是麻竹笋生产加工集约基地。2005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麻竹笋之乡”、中国果菜产业发展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优质食用笋基地乡镇”。.

麻竹笋在英德市栽培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清朝,1821年-1850年间(清代道光)对英德麻竹笋有记载“麻竹长数大,大者径尺,概节多枝丛生回枝,叶大如履”。1921年(民国十年)《广东农村概况调查报告》英德县概况,在森林部分记述“第四区内除松林外,以取笋制干之竹为多”。这里提到的第四区指的就是西牛镇一带。“西牛笋干”,曾于1922年(民国十一年)3月1日至7日举办的“广东省第二次农品展览会”上获特等奖。历史上,以西牛、沙坝出产的笋干多、质量好。1949年后,“西牛麻竹笋”逐步有所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更快。历年,县商业、供销部门,均有笋干收购外调出口。到21世纪初,已形成规模企业十多间,在当地形成麻竹、麻竹笋、麻竹叶生产、销售的产业链,西牛麻竹笋是广大农民奔小康的其中一项新兴产业。随着农村制度的改革、地方0的推广,英德市麻竹笋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到1986年,麻竹笋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1986年广东省山区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根据麻竹笋易管理、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英德市进一步引导山区人民把麻竹笋作为山区种植的优先发展品种。同时,笋制品价格的不断上涨,麻竹笋鲜笋加工厂的建立,也提高了人民种植麻竹笋的积极性,使麻竹笋种植在以西牛镇为中心的周边镇迅速扩展,大洞、九龙、石灰铺、浛洸、连江口、黎溪、英城等镇也把麻竹笋作为主要经济作物进行种植。麻竹笋成了英德市农村快速致富的法宝,人们把麻竹笋称为“剥皮黄金”。经过多年的推广工作,英德市麻竹笋发展非常迅速,到2010年,英德市麻竹笋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良种推广率达到了50%,鲜笋产量为31.5万吨(毛重),笋干产量为12600吨,总产值为2.03亿元,主产区农民年人均竹笋收入1250元,占年人均总收入的41%,成为广东省乃至全中国最大的麻竹笋种植基地。2005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麻竹笋之乡”、中国果菜产业发展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优质食用笋基地乡镇”。西牛镇竹笋已有规模企业十多间,在当地形成麻竹、麻竹笋、麻竹叶生产、销售的产业链。西牛麻竹笋的发展有利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英德市广大农民奔康致富创造了条件。西牛镇区现建成投产的笋产品加工厂有巨龙、震兴、旭祥、欣乐,年加工笋产品3万多吨。主要品牌有巨龙农副产品加工厂的“鸿大”和震兴农副产品加工厂的“巧口”商标产品。产品远销日本、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保护范围

西牛麻竹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英德市《关于划定西牛麻竹笋产地范围的函》(英府函〔2007〕24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英德市内低丘陵坡地,范围在东经112°45′至113°55.1′,北纬23°50′至24°33′。

沙糖桔是广东特产还是广西特产沙糖桔是哪里的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