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锅涮羊肉哪里的特产 铜锅涮羊肉是哪个地方的特色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2-03 14:28:29

一. 重庆市 万州 万州羊肉格格

羊肉格格

格格是三峡库区腹心丘陵山区的特色餐饮,起源并广泛流传于重庆万州和湖北恩施州地区。当地方言称蒸笼为格格,并多以羊肉为主料,故其名曰:“羊肉格格”。

羊肉格格起源的真实故事:千峰竞簇、万川毕汇、万商毕集、上束巴蜀、下扼夔巫的万州古城人民自古有食羊肉的习惯。起初皆以沙锅、陶罐、鼎罐炖而食之。直至三国时期(公元221年)蜀汉昭烈帝刘备为关羽报仇,屯重兵于古万州天生城,准备发动夷陵之战,并亲自率13余万蜀军出征讨伐东吴。剑指江南蓟北,马嘶将吼间无意开创了使用竹制蒸笼的先河。孤峰突起、独径通天、雄关如铁的天生城四方悬崖峭立如壁,仅寨门一线可通,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军纪律严明,为了不扰民,刘备下令,寨门外一切食物、用品、用具皆不得掠用。蜀军缺锅、缺罐、缺鼎,于是就地取竹子编制成蒸笼,再拌上杂粮蒸羊肉食之,缓解了燃眉之急。后来聪明勤劳的万州人就广泛的采用这种方法烹制羊肉,经过1780余年的改良和发展,终于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餐饮。

特色:用以碗口大小(10CM)竹制小蒸笼,垫底土豆、甜薯、芋儿等,上放调码入味主料蒸制而成,色、香、味、意、形、养俱佳。

格格品种:羊肉、排骨、肥肠、猪肉等;味型有:麻辣、微辣、咸鲜、回甜等。羊肉首选渝巴山区的山羊肉,在餐馆临街而作,层层叠叠于蒸台上,尤如宝塔般参天,又如石林般壮观,清雾缭绕、香气四溢、香辣适口、回味悠长、醇和厚道、鲜而不腻、嫩而不膻、多吃不上火、拌酒下饭总相宜,令人馋相顿生,吃后吮指难忘。

二.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三. 陕西省 延安 安塞区 安塞羊肉

安塞羊肉是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的。安塞县“王家湾地椒羊肉”系列产品,选用本地王家湾山地羊精制而成,具有味道纯正、鲜而不腻、色香味俱全等特点。

王家湾屈家畔流域治沟造地科学养羊综合试验示范区,以屈家畔村流域为主,辐射王家湾村部分流域,规划总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地1.7万多亩,天然次生林地1366亩,退耕还林地7990多亩,农耕地4274亩(含治沟造地700亩)。区内沟壑纵横,水源充足,交通方便,饲草丰富,发展养羊业得天独厚。

按照示范区建设规划,2013年示范区内羊子饲养量要达到1万只,2014年达到2万只,2015年辐射带动王家湾行政区域,使羊子饲养量达到10万只,年出栏4万只,建成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品牌化、特色化的王家湾养羊基地。

陕北的山羊广食本地特有的地椒、摘梅等天然食草,因此,该产品具有天然的清香、肉质鲜嫩、营养价值极高的特点,本地人称之为“菜羊”。

安塞县“王家湾地椒羊肉”系列产品,选用本地王家湾山地羊精制而成,具有味道纯正、鲜而不腻、色香味俱全等特点。该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有着益气补虚、开胃健脾、增强食欲、促进血液循环之功效,是最佳的天然补品,曾多次受到中央领导人和国内外贵宾的好评。

四. 西藏 那曲 安多县 多玛羊肉

多玛羊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多玛羊肉是西藏那曲安多县的。

多玛羊肉

西藏自治区安多县雁石坪镇、玛曲乡、岗尼乡、玛荣乡、多玛乡、色务乡共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安多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多玛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请示》,安政发〔2014〕46号

安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多玛绵羊养殖技术规范》的通知,安政发〔2013〕32号

五.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羊肉沙米面

羊肉沙米面

精选沙区羊肉,去油去筋,切成豆粒大小的肉丁,加调料炒至微糊生香,备用。沙米碾制去壳后,于清水中煮绵,加入炒好的肉丁,待羊肉沙为滚和时,下入手工面条,佐以葱沫、韭花、芫荽,文火稍焐即成。羊肉沙米面米、面、肉、汤和而不粘,经纬分明,而又相互渗透,既有素食的清淡明净,又具肉食的稠厚绵长。

六.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七. 江苏省 苏州 太仓 双凤羊肉面

双凤羊肉面(又称:双凤肥羊大面)为太仓餐饮文化中的特色品种之一,以酥、浓、香、肥著称。相传一百多年前,有个姓孟的师傅在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双凤古镇西市梢开了一个面馆。因其重烹肉、善熬汤、精制面,使得“双凤孟家羊肉面”名声在外,远近皆知,成为地方上的冬令名吃。

双凤羊肉面所以在众多的羊肉面中脱颖而出,有其一套秘传:首先是选购山羊品种,店家讲究选购体大皮薄肉嫩的“太仓山羊”,以阉割的公羊与刚成年雌羊为上选。第二,讲究宰杀,必反复洗净。第三,锅底置盘去壳新稻草芯草把,以防焦锅;锅之四周满塞白萝卜,以除膻味。第四,宰杀后将肉分档下锅,肉质较老的置下层,肉质嫩者置上层,然后再加佐料,文火焖煮。其面汤用烹羊原汤熬制,要熬得浓而不浊、油而不腻方用之。 其面以手工制之,俗称“跳面”,其特点是面条细、柔、滑、韧,入水便熟,久煮不烂,口感极好。

双凤羊肉面选择的太仓山羊食百草而长,不像猪、鸡、鸭等吃含有激素的添加饲料,因此被誉为“绿色食品”。加之,在品尝双凤羊肉面的同时,还能欣赏、感受“羊文化”的独特内涵,故深受顾客青睐。

八. 山西省 忻州 神池 神池羊肉

神池羊肉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神池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交错区,具有发展羔羊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我们立足实际,大力实施“退耕种草、圈养增收”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采取家庭养殖“5+3”“6+1”适度养殖模式和标准化养殖小区集约化养殖模式,使羔羊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全县人工种草达到30万亩,羊发展到51万只,规模养殖示范村发展到110个,舍饲养殖示范户发展到5200户,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到35个,畜牧业人均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羔羊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神池羊肉始于春秋战国,距今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神池春秋为北狄地,战国楼烦游牧区,山险林密、坡肥草茂,多为契胡游牧之所。据《魏书,尔朱苂传》记载,北魏建都平城后,其神池一地划分为畿内之区,分封于鲜卑尔朱氏为牧地。牛羊数以千群,成为举国闻名的豪家大富。"涮羊肉"是全国驰名的名吃,但是据传说,涮羊肉能流传下来都与神池羊肉有关。七百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行至神池驻扎义井镇花台坡,忽必烈忽然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随军厨师苦于当时无法弄到草原肥羊,于是在本地购买羊只,当场宰羊剔肉。不料敌情突发,片刻间敌兵已经杀到近前,做"炖羊肉"是来不及了。厨师灵机一动,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放点调料就送了上去。谁知忽必烈饥不择食,觉的别有一番风味,而且巧的是吃完羊肉迎敌的那一仗元军大获全胜。忽必烈还朝后,在庆功宴上命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放了许多佐料,群臣吃后赞不绝口,于是忽必烈把这种羊肉赐名为"涮羊肉"。随着"涮羊肉"的名声远播,神池肉羊也名扬三晋,世代传承。建国以来,羊肉生产成为神池人民的传统产业。神池羊是我县固有优势畜种,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神池三件宝"山药、莜面、羊皮袄"。神池气候严寒人们利用神池羊板皮制作裘皮御寒造就了神池羊的形成。神池羊具有适应性强,抗病耐寒、耐粗饲、生长发育快,适宜山区放牧的特性。2002年神池县被山西省委、省政府确立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30县之一。近年神池县又成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肉羊)示范基地县之一。神池羊进入全新快速发展时期,神池羊被中国农科院、山西省农业厅和山西农业大学列为科技攻关项目。由畜牧局牵头联合绿宇肉羊良种繁育公司大规模选育提纯本品种,选育出适应性强、抗病耐寒、生产性能高、遗传性能稳定的神池羊,为神池羊肉的产业化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外在感官特征:神池羊毛被白色、体质结实、体格较大、体躯宽深、胸围较大、背腰平直、体躯较长,前、后驱发育良好,肉用体型比较明显,四肢粗壮,额中等长、鼻梁隆起,公羊有角或无角,母羊多无角,脂尾短,具有生活力强、善游牧、耐粗饲、耐冷寒、快出栏等特点,并具有较好的产肉脂性能,分布广、数量多。神池羊肉品质佳,外观主要表现在后腿肉和肩肉所占的比例大,肌肉细致柔嫩,肉块紧凑美观,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不过肉内肌间脂肪含量高,皮下脂肪均匀地分布在肌体的整个表面等。羔羊肉具有膻味轻、味道鲜美、纤维细、肉中筯腱少,鲜嫩多汁,容易消化吸收等特点,涮、炒、炖、烤等加工容易方便。胴体倒挂起来,两后腿之间呈“U”字形,肌肉丰满发达,眼肌面积大,体表脂肪覆盖不厚但较均匀。将胴体第六肋骨处横切断面呈“O”形。神池羊肉具有香味浓郁的特点,其肉质鲜嫩、肥瘦相间、肥而不腻、食之爽口。煮沸后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具有清香之味,食而不腻。

神池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境内的龙泉镇、义井镇、八角镇、长畛乡、烈堡乡、大严备乡、东湖乡、贺职乡、虎北乡、太平庄乡3镇7乡250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径111°42′至112°18′,北纬38°56′至39°24′,海拔在1320--1680米之间。全县国土面积1457平方公里。年存栏羊30万只,年出栏25万只,年产量4000吨。

地域范围

神池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境内的龙泉镇、义井镇、八角镇、长畛乡、烈堡乡、大严备乡、东湖乡、贺职乡、虎北乡、太平庄乡3镇7乡250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径111°42′至112°18′,北纬38°56′至39°24′,海拔在1320--1680米之间。全县国土面积1457平方公里。年存栏羊30万只,年出栏25万只,年产量4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神池羊具有生活力强、善游牧、耐粗饲、耐寒冷、快出栏等特点,并具有较好的产肉脂性能,分布广、数量多。神池羊肉品质佳,外观主要表现在后腿肉和肩肉所占的比例大,肌肉细致柔嫩,肉块紧凑美观,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不过肉内肌间脂肪含量高,皮下脂肪均匀地分布在胴体的整个表面等。胴体倒挂起来,两后腿之间呈“U”字形,肌肉丰满发达,眼肌面积大,体表脂肪覆盖不厚但较均匀。将胴体第六肋骨处横切断面呈“O”形。神池羊肉具有香味浓郁的特点,其肉质鲜嫩、肥瘦相间、肥而不腻、食之爽口。煮沸后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具有清香之味,食而不腻。 2、内在品质指标:经分析,其营养价值高于同类产品:PH值为 ;水分含量为68.7%;蛋白质含量较高,为22.8 g/100g;脂肪含量偏低,为7.1 g/100g;各种微量元素含量可观,特别是铁、锌元素含量较其它羊肉含量均高。 3、产品质量控制3.1神池羊肉生产必须符合NY5147-2008标准。3.2肉羊屠宰检疫必须按照农业部NY467-2001《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做好宰前检疫、宰后检疫检验处理。3.3羊肉产品卫生指标必须符合国家质监局GB2723《鲜牛肉、鲜羊肉、鲜兔肉卫生标准》和GB2709《冻羊肉卫生标准》。3.4产品生产、销售必须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九.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羊肉泡

    牛羊肉泡馍出了名,就有人钻故纸堆考证,有说是那位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流浪时发明的,有说是胡人传入大唐的;更有说是周时已有……故事精彩,但都乏根据,笔者亦访过一些行家,对此有一浅见,这玩意其实就是由中原古已有之的羊羹与西域来的客商所携之面饼"见面"后组成的一个新品种,其制做方式,则又是吸收了关中道最早的名小吃的煮法而逐渐改进形成的,时间在清初,且最早是贩夫走卒的美食,阔太太大闺女是不问津的。大概是因了"混血儿"的原因,它的生命力与魅力格外强,以至于今天在西安名小吃中风头最劲

泡馍这一滋味独特的美食,就像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一样,总是让人忘不了。西安的牛羊肉泡馍,不知有多少人反复念叨过它,从巷子间到电影《西安事变》、到陈忠实的《白鹿原》,一直念到中南海的宴会上。此美味出自西安,如今反过来,西安这座城市的名字却常常由泡馍而出名了

一碗好的泡馍,须先有一锅煮制成的好汤,好汤的制法当然是商业秘密。只说那肉吧,据行家说,从开始洗就有讲究,有用老井水洗泡,有用流水洗。煮出来的肉在切之前,老早的讲究是要由顾客点选的。笔者曾听解放前泡馍馆的情景:客人掰完馍,伙计手托摆着肉的案板上前,什么后座(瘦肉)、肚梁搭眼泡,胸口(肉)清肺加肥瘦,依客人自点配肉。那时吃泡馍肉是肉钱,馍是馍钱。客人点完吃茶等候,堂倌便依次而唱,例:"楼上三位,头一碗口汤、肋条搭眼泡……"吃完饭,收帐时照例要唱头一碗多少元,第二、三碗多少元,共计多少元,小费多少元。唱完小费多少元,全店所有的伙计都一起朝着客人坐的方向欠身齐喊:"谢!"

如今的西安人,几天不吃泡馍就好象身上缺了点什么。至于女性,也已从老早的过门不入变成现在的以吃泡馍为享受了。在大大小小的泡馍馆里,常见口袋里装着小收音机的老者和香鬓边上插着耳机的漂亮姑娘同挤一桌,老者听得是热耳心酸的秦腔;姑娘听得是软绵绵的港台歌曲。耳里的声音不一样,心中想得更不一样,但所有的手都在干同一件事;掰饦饦馍!现在有外乡客人来陕,西安人总要招待一回引以为自豪的牛羊肉泡馍。若就休闲旅游而言,这实在合适不过了。因为泡馍从煮汤到掰馍都是一个慢活,尤其是掰馍,更是别有一层深意藏焉:旧时食家讲究掰出的馍要像蜜蜂头,太大了五味不入;太小了又易煮糊,于是很多人早上是在家一边听戏,甚至一边会客一边细细地掰馍,时候到了端到泡馍馆就行。这泡馍的吃法也有讲究,一是"单走",馍与汤分端上桌,这馍(饼)最好是发面的,掰到汤中吃;二是"干泡",煮好碗中不见汤;三是"水围城"和"口汤",前者汤多一些将馍围在中间;后者食后碗底余一口汤。本地的吃家多爱要"干泡",食后单喝一碗鲜汤,曰"各是各的味。"这吃的次序也有讲究,可不象吃油泼扯面那样--先要用筷子翻调好几遍。而是要从一边一口一口吃,老吃家们都说这样鲜热之气跑不散。一次陪一位作家吃泡馍,先看了操做过程,待吃时,他笑言,谁说西北人不会表现?你们这泡馍煮时肉辅到下面,出锅时肉就升到最上面了,可惜粉丝偏要讲究辅成网状,好看则好看,则又多添了一份约束……虽是戏言,也颇觉玩味。我还遇到一位先生,他一边吃泡馍,一边满脸严肃的问,为什么吃泡馍一定要吃泡菜?有人说是解腻除腥,他摇头说不尽然,在从前西部荒凉的岁月里,吃泡馍首先是为顶饱,而便携耐放的泡菜主要是为了满足旅人对蔬菜的需求。吃泡馍吃到这程度上,不由使后生小子们肃然起敬!西安的羊肉泡馍招待过江泽民总书记,也招待过各行各界的要人名人,这就引出了两个"天下第一碗"来。先是已故国画大师黄胄到"同盛祥"吃泡馍后非常高兴,自己提出要写幅字留念,遂提笔写下"天下第一碗",为什么不说是"挥毫"呢?原来黄老先生当时已抱病在身,在写那个"天"字中间一竖时,有墨下滴,遂顺手巧补,观者皆击节称绝,故而说是精工细活。后来刘华清同志到老孙家品完泡馍后,也兴致勃勃地精心书写了"天下第一碗"。这就有了西安城里关于牛羊肉泡馍两个"天下第一碗"的故事。但谁若是钻牛角尖非要把老孙家和同盛祥的泡馍分出个伯仲来,那就太小家子气了。其实,对于中外食客来说,这"第一碗"的故事,倒正成了去这两家品尝正宗牛羊肉泡馍时最为有趣的话引了。羊肉泡的传说故事: 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孙家饭庄从一八九八年开始经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传说,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西周时 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宋书》记载, 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武帝竞封为太官史,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还有一段风趣的传说,大宋皇帝赵匡胤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遂让其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给他浇了一勺滚热肉汤放在火上煮透。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牛羊肉泡馍,仍感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并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 西安)

十.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新疆巴音塔河特产广东省特产软苦瓜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