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腾冲的特产是什么 云南腾冲特产哪里买最正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2-02 15:04:31

一.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龙陵黄龙玉

龙陵黄龙玉

黄龙玉又名玉髓,色呈鸡血红、黄。自、绿等,质晶莹剔透,集天地之灵气而成,可与田黄媲美,产于滇西边城——龙陵。大自然的神奇造就了龙陵这块灵秀之地,这更四季如春,冬暖夏凉,拥有奇水神汤——邦腊掌。千古抗战遗迹——松山、动植物基因宝库——小黑山自然保护区。世代繁衍生息在这里的23个民族创造厂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彝族香堂人士巴拉器乐演奏,傈僳族女子上刀杆、下火海,阿昌族蹬窝乐,傣族花棍等享誉四方。

龙陵素有“滇画画屏”。“翠绿之都”的美誉。登高望远,—条条山脊好似巨龙凌空飞舞,在这条条巨龙之下.蕴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瑰宝。2004年商人李氏在小黑山偶惜一方质地晶莹之宝石,请专家鉴别,结果得之,此石为上等好玉,可与田黄媲美。因宝石大多为黄色,古人以黄为至尊,此玉为龙陵所独有,世人因此起名“黄龙玉”。此后,龙陵产好玉的消息不径而飞,一时间,到龙陵淘宝之人络绎不绝,“黄龙玉”因而名声鹊起。经化验,黄尾玉主要由二氧化硅等成份及众多微量元素组成,硬度为6—7,为玉中之上品.短期内,龙陵已拥有黄龙玉开发、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形成了黄龙玉加共销售一条街。腾冲、瑞丽部分翡翠加工名师也纷纷迁往龙陵,龙陵县城商铺林立,交易活跃。

黄龙玉最初人称黄蜡石。在当地人看来,它有着田黄般的颜色、翡翠的硬度,与和田玉等软玉相比,硬度更好、透度更高、色彩更鲜艳丰富。由于其产在龙陵,又以黄色为主色,故最终得名为黄龙玉。

二.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腾药

腾冲素有“天然植物园”之称,“一0坐得着三棵药”,中草药品资源相当丰富。早在明末清初,腾冲在中成药就以原料地道、配方得宜、疗效显著而遐迩闻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民国时期,腾药的生产经营更呈一时之盛,大小药铺、诊所数十字,品种上百个,比较著名的药店有“云生堂”、“太和堂”等。解放后,当地卫生部门和医疗单位在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药用资源的同时,还兴办了一些人工种养场所,如和顺养鹿场、高黎贡山药场等,并搜集、筛选出了诸多民间疗效可靠的配方进行规模生产,其名牌产品如人参再造丸、珍珠抱龙丸等,均以名贵药材配制而成,不仅在国内素享盛名,而且还广销东南亚各地;而一度被众多医家视为对小儿各种热症独上神效的家庭必备良药六神丸更是信誉卓著——遗憾的是,这种在同名配方0类拔萃的名药因未能及时注册商标而1于1996年停止生产,这无论对厂家还是对患者,都是个不小的损失。( 保山)

三.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腾冲翡翠

边地“宝贷”——翡翠

诸多史籍均载,保山乃“金银宝贷之地”,早在公元1世纪,敦忍乙等永昌徼外的小国之君就开始遣使经永昌道向东汉王朝进献珍宝、悲翠等物。此后,保山——尤其是所辖腾冲很早便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与交通优势,成为我国历史上发育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最久的翡翠集散地,并获得了“翡翠之城”的盛名.

如今腾冲境内虽不产玉,但历史上却素有“玉出腾越”之说,事实上斯说亦非妄言,因为至今仍以盛产翡翠闻名于世的“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内外,三宣、六慰皆受命于朝,而腾越且兼戛鸠、蛮莫、猛拱、猛养而有之”,而“蛮莫所产,曰白玉、翠玉、黑玉……猛密所产,宝石、宝沙、碧霞玺”(《腾越州志》)。明代以后,由于国之疆域多有变故,这些玉石主产地相继脱疆他属,但保山、腾冲作为世界性的玉石集散地的地位并未因此动摇,而且还由此于保山——腾冲——摩谷间形成了一条“玉石路”、“宝石路”:“大金沙江内外,万宝鳞萃……皆从腾越进,故州城八宝(保)街,旧讹为百宝街”。明代,宫廷采买官、太监、雄商大贾云集保山、腾冲,专购乃至专索珠宝玉石。杨升庵曾就此吟道:“永昌城南宝井路,七里亭前碗水铺……安得仙人缩地法,宝井移在长安街。”张含则曰:“成化年中宝石重,私家暗买官家用。”张志淳《南园漫录》载,“成化庚子,太监王举索宝石不获,遂疏其(孟密)叛木邦之罪,请征之”——索宝未遂便刀兵相加,“宝石”之“重”可见一斑。在历久不衰的“翡翠崇拜”中,腾冲不仅出现过“绮罗玉”、“段家玉”、“寸家玉”等一些价值连城的玉中极品,还出现了赵连海、张宝廷、刘采等诸多靠采玉或市玉而为巨富的“翡翠大王”,而玉石的集散量亦大得惊人——据民国时海关统计,1902年,登记入境的玉石为271担,1925年为376担

大规模的玉石贸易,使玉雕这门特殊的手工技艺应运而生并得以持续发展。至清末民初,仅腾冲城内即有翡翠作坊百余家,玉雕工匠三千余人,所琢“器皿发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发往粤东、上海、闽、浙、京都”(寸开泰《腾越乡土志》),一派繁荣景象。由于历代匠人多注生良玉精品,遗贸下来的大量次料、脚料不屑加工,久而久之,便出现了有些人家用玉石铺路砌墙的趣话,以至后来人们在开基建房时,常有挖出大坑玉石的妙事发生——直到1997年,市政部门在对某街区实施改造时,犹有不少人挥镐舞锄,争相到施工现场“淘玉”。如愿以偿者变不乏其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腾冲一度沦陷于日寇铁蹄,玉市转衰;战后数十年商道中断,翡翠集散地渐移至泰国清迈,边地玉石贸易及加工亦随之萧条。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重开及腾密公路的修复通车,腾冲的翡翠业才重又恢复了蓬勃的生机,经营规模及加工技术、艺术水平亦有了长足的进步。1994年孟厦,腾冲县人民政府还成功地举办了“腾冲国际翡翠交易节”,从而使前人“忆昔繁华百宝街,雄商大贾挟资来”的咏叹再度成为海内外宾客的眼见之实,而“翡翠城”及其璀璨夺目的珠光宝气,也随之成为八方来客啧啧称赏的迷人风景。( 保山)

四. 云南省 保山 隆阳区 保山透心绿蚕豆

保山透心绿蚕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山透心绿蚕豆产于云南省西部的保山市,种植及加工历史悠久,上世纪50年代,种植面积至少在3733.37公顷以上,1965年前种植面积产量起伏大,种植面积在3733.37公顷~5466.67公顷之间,总产量在150~450万千克之间。1967-1985年,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单产、总产逐年上升。1967年种植4848公顷,单产1212.07千克,总产587.61万千克。1985年种植4147.47公顷,由于当年春旱,单产1556.97千克,总产654.75万千克。透心绿蚕豆是保山独特的地理气候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异地不能原样再生,其它地方尚未发现同类产品发布和种植,其突出的特色优势非常明显,是保山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特色小食品。 保山透心绿蚕豆具有成熟后豆皮白色,子叶(豆瓣)仍天然碧绿,豆香浓厚口感回甜的特点。其特殊的品质是由当地特定的土、水、肥、光、气、热综合作用,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异地不能种植,是典型的保山特色农产品,在当地有“透心绿”、“透心绿豆”的俗称。原产地为隆阳区西邑、丙麻、瓦渡、辛街、汉庄、河图、板桥、金鸡、瓦窑、水寨、蒲缥、芒宽、杨柳、瓦房、瓦马、潞江、兰城、永昌18个乡镇。 保山透心绿蚕豆过去都是由当地小摊贩经传统方法用土锅细沙炒制后,肩挑沿街叫卖,是当地人喜爱的特色食品,也是云南省远近闻名的地方,谈及保山,很多人会同透心绿蚕豆联系起来,到保山旅游办事,购买透心绿蚕豆已成为回乡赠友礼品的首选。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保山透心绿蚕豆的发展带来了生机。20世纪90年代后隆阳区人民政府扶持了很多以保山透心绿蚕豆为主的加工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形成了保山透心绿蚕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保山透心绿蚕豆从此名声远扬,畅销全国各地。全区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5000亩发展到今天的6万多亩。产品开发也由原来的一家发展为现在的4家,其中由当地著名企业云南保山同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保山透心绿蚕豆系列产品“同心绿蚕豆”尤其出名,深受消费者喜爱,获得了“云南名牌农产品”认证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时至今日保山透心绿蚕豆已成为保山的特色产业和保山对外的一张名片。在新编《保山风物志》、《保山市志》、《保山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中都有记载。2011年3月,中央7频道军事 农业节目的每日农经还专题报道了保山透心绿蚕豆。

据考查,保山小绿豆是蚕豆的一个变种,因其富含花青素、叶绿素等生物碱而呈现出“白皮绿子”的特点。与一般蚕豆相比,它小巧玲珑,不仅显得十分精致,而且颜色也十分奇特:未经加工之时,豆壳洁白光亮,豆瓣却通体翠绿,直透于心,十分惹人喜爱,故保山人给它取了个十分形象的名字——透心绿。

该品种富含叶绿素、钾、铁等多种矿物质,对人体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它在保山隆阳区有独特的生存条件,是我区特有的品种。这种蚕豆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含量较一般蚕豆高,且有纯香回甜的特殊口感。小绿豆主要分布在保山坝区的金鸡、河图、汉庄等乡镇的部分村社,年播种面积在3000亩左右,一般单产每亩150公斤,年总产量在450吨左右。

保山透心绿蚕豆

保山透心绿蚕豆产于云南省西部的保山市,种植及加工历史悠久,上世纪50年代,种植面积至少在3733.37公顷以上,1965年前种植面积产量起伏大,种植面积在3733.37公顷~5466.67公顷之间,总产量在150~450万千克之间。1967-1985年,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单产、总产逐年上升。1967年种植4848公顷,单产1212.07千克,总产587.61万千克。1985年种植4147.47公顷,由于当年春旱,单产1556.97千克,总产654.75万千克。透心绿蚕豆是保山独特的地理气候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异地不能原样再生,其它地方尚未发现同类产品发布和种植,其突出的特色优势非常明显,是保山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特色小食品。 保山透心绿蚕豆具有成熟后豆皮白色,子叶(豆瓣)仍天然碧绿,豆香浓厚口感回甜的特点。其特殊的品质是由当地特定的土、水、肥、光、气、热综合作用,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异地不能种植,是典型的保山特色农产品,在当地有“透心绿”、“透心绿豆”的俗称。原产地为隆阳区西邑、丙麻、瓦渡、辛街、汉庄、河图、板桥、金鸡、瓦窑、水寨、蒲缥、芒宽、杨柳、瓦房、瓦马、潞江、兰城、永昌18个乡镇。 保山透心绿蚕豆过去都是由当地小摊贩经传统方法用土锅细沙炒制后,肩挑沿街叫卖,是当地人喜爱的特色食品,也是云南省远近闻名的地方,谈及保山,很多人会同透心绿蚕豆联系起来,到保山旅游办事,购买透心绿蚕豆已成为回乡赠友礼品的首选。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保山透心绿蚕豆的发展带来了生机。20世纪90年代后隆阳区人民政府扶持了很多以保山透心绿蚕豆为主的加工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形成了保山透心绿蚕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保山透心绿蚕豆从此名声远扬,畅销全国各地。全区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5000亩发展到今天的6万多亩。产品开发也由原来的一家发展为现在的4家,其中由当地著名企业云南保山同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保山透心绿蚕豆系列产品“同心绿蚕豆”尤其出名,深受消费者喜爱,获得了“云南名牌农产品”认证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时至今日保山透心绿蚕豆已成为保山的特色产业和保山对外的一张名片。在新编《保山风物志》、《保山市志》、《保山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中都有记载。2011年3月,中央7频道军事 农业节目的每日农经还专题报道了保山透心绿蚕豆。

五.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高黎贡山普洱茶

高黎贡山普洱茶

--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六.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腾冲绿茶

腾冲绿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腾冲绿茶

腾冲县茶叶协会

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

七. 云南省 保山 施甸县 施甸骨蚱

施甸骨蚱是施甸民间入冬时节干家万户必备的传统腌制食品之一。采用新鲜猪排、脊骨及少量肠、肚砍剁成均匀的团状,然后加入多种香料拌揉至透,填压入罐(瓶),再用猪油密封置于阴凉处,一般三个月后即可加热食用。成熟的骨蚱骨质酥松,色泽鲜红透亮,油而不腻,鲜味淳厚,爽口开胃,别具风味。若与白豆腐一同婉吃,则色相更佳,口感亦好。如今,已有产家批量生产投放市场,从而使这一方域风味四方流香。所惜产品之“骨感”似太强了些,故虽“风味”十足,却略乏丰腴,距传统佳品也就差了那么一丁点。

八. 云南省 保山 隆阳区 云南翡翠

【光泽】

翡翠呈现玻璃光泽,半透明或透明。翡翠因含有不同的染色离子而呈现各种颜色:通常有白、红、绿、紫。黄、粉等。纯净无杂质者为白色,若含有铬元素,则呈现出柔润艳丽的淡绿、深绿色,名之为翠。此品种最为名贵,极受人们的珍视喜爱。若含锰则呈现淡紫色、深紫色,常称为春地或藕粉地。含铁元素,则呈现暗红、褐红、赭红色,被人们称为翡。含铬和铜元素,则呈现淡蓝、淡青色,人称橄榄水。高档翡翠除颜色好之外,质地也极其重要。一般颜色鲜嫩漂亮,质地较透明,玻璃光泽强者为上品。相反,质地发干,透明度较差的品种次之。

【来历】

翡翠原为鸟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宇》关于翡翠的解释为:“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后汉书·班固传》注:“翡翠形如燕,赤而雄曰翡,青而雌曰翠。”从其字意分析,以上的翡翠均指红、绿两种颜色的鸟。汉代班固《西都赋》中的“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焉”。张衡《西京赋》中的“翡翠火齐,络以美玉。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从前后文意看,其中的翡翠当指玉无疑。

【流行】

早期翡翠并不名贵,身价也不高,不为世人所重视,纪晓岚(1724--1805)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滩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日。........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由此可知,18世纪初,古人不认为翡翠是玉,翡翠价格低廉,至18世纪末,翡翠已是昂贵的珍玩了。另据《石雅》得知本世纪初大约45公斤重的翡翠石子值十一英镑。翡翠石子中不乏精华,当时价格也很贵,但与现在,一公斤特级翡翠七八十万美金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翡翠开采、运输、加工、销售历来是云南人所为。在缅甸古都阿摩罗补罗城的一座中国式古庙里,碑文上刻有5000个中国翡翠商的名字。明中叶高官太监驻守保山腾冲专门采购珠宝。当时从永昌腾越至缅甸密支那一线已有“玉石路”、“宝井路”之称。腾冲至缅甸的商道最兴盛时每天有2万多匹骡马穿行其间,腾冲的珠宝交易几乎占了世界玉石交易的9成。到1950年,腾冲县在缅甸的华侨达30余万人。直到今天,云南人在缅甸从事翡翠业的达数万。

九. 云南省 保山 隆阳区 口水羹

故名思义,“口水羹”就是加进了口水的粥糊。(嘿嘿!希望不要就此将您吓跑!)“口水羹”是笔者自作主张为其另起的一个别名,为了使读者对这东东有个形象直观的了解,而用了这个直意的代名,用得未必贴切。在腾冲,它的真实名称应是“炒面渣”(借用渣:音zha发第三声)。此字在方言里,是专门用于表示食物种类中譬如粥、羹.....等此类糊状熟食的笼统称谓。不过,这里用渣来代替,只是因为两个字发音比较接近,而字义却是大相径庭的!我们这个地方,中原文化引入较早,传统思维和旧观念显得根深蒂固,某些方面甚至是被“发扬光大”了的。即便普通人的一生,也必需历经多次的封建“礼信”!有些居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打从娘胎里爬出,这些旧事物总无时不在地困扰着人们。从婴儿时期的“满月”、“百天”、“满岁”到长大后的成人礼,然后从五十岁开始,每隔十年都要进行的生辰祭祀活动,一直到百年归终后的“风光大葬”。其间,诸如盖房起屋“喜乔迁”,男婚女嫁“三十六”,甚至死后都要做“五七”、“周年”、“脱孝”等等名目繁多,大大小小的各种“功课”!少说也会有十来次呢,乖乖!谁家里但凡有桩大事小情,那就是食者的节日了!通常情况下,每家至少要么祭出“四盘四豉”,要么就上“八道碗”!随便摆个七八十桌是很普遍的事情!不管是吃得动的,“吃不动”的,人可以不来,主要是“人清”一定要到!没钱挂礼的,最起码要翻出块以前自家请客,别人送来却一直舍不得用过的“丝光垫单”,到坐客人家“人清处”记上,后面注明送礼人的大名,之后方可心安理得地入席就餐。要不然,如主人家的席面缺盐少油,令你食得不爽!则你就连出门之后想破口大骂的“例权”也要被自动取消,以后摆酒如想请请这家人,人家最多送你一个字

---

“呸!”

随着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天“滋润”起来,吃酒的场合更是越去越多了!气氛也更浓烈!可是,一盘盘的大餐却愈加“难动”了!道理十分简单:今天的人们,不再把那昔日里“风采无限”的“大酒席”当盘“菜”了!现在那些食者,己是不一般的“斯文”,哪怕是最讲究的“三滴水”!也丝毫吊不起他的任何胃口,多数人就那么寥寥吃些主餐前的甜白酒、糕点之类,正席多半是少有动弹的,最后心情好就喝点饮料,把那包压席烟几个人散散,稍后便起身与主人套话几句,随即扬长而去!待食客散尽,剩下主人家那几双呆眼是傻定了的!此时的情形是:“人清”倒也接了不少,通常说来,结婚、“抬重”这类的“大礼”,都会使主人略有赢余的。可偏偏这里是个崇尚“节俭”之风的起处,放眼望去铺天盖地的尽是一桌桌菜肴(很多菜可以说原封未动!),就要倒进泔水桶时,一家人的叹息之声竟也此起彼伏!(嘿嘿!原来浮华虚荣方为上上之风矣!)

说到这般时分,大家跷首以盼的“炒面渣”也将露出水面了!可以说,此物是以前饥荒年间的一件副产品。生于七十年代初往前那拨人,应该是会记忆犹新的,由于生活的苦,现实的“酷”,人性也是扭曲着的!风俗传统不得不讲,为了维系本家在家族中的地位,那些礼数就必需要到,以至于借钱赊米也要硬着头皮做排场!却总是入不敷出。那年头穷呀!做客的人,多是送一尺土布或者两包“阴阳心”饼子,却足以让一家上下蜂拥而至“吃大户”了!主人心上的苦水,还得自己悄悄去屋后的阴沟里倒掉呢!但人的脑子终归活络,苦日子里也能熬出些许人生“精华”来。就说“炒面渣”这玩意,不知是谁在哪个时候,一不留神便成了这东东的始作甬者。那些舍不得扔的剩菜,热来热去眼看就快变质了。他却把己淘过的剩米晾干拿到锅中炒热,然后到磨坊碾成米粉,回来再把所有残羹剩菜一齐倒入大锅中熬煮!随后把米粉撒入加上一点盐巴味粉再熬个半晌。忽然间,竟有一股奇异的香味,不可思议地从锅中溢出!待熬成稠糊状后,盛到碗中加一点红辣椒油......那份香呀!那口感呀!总之你绝对不可能相信,它的原料竟是如此这般不值一提!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晕菜越多越正点,多食却也不腻!两三碗下去,肚子豉了,还想拎个小桶什么的拿回家慢慢热着吃,居然还越热越好吃,越热味道更醇香呢!

现在的人呀,早不把那通酒席当回事了!但随后的“炒面渣”,却少有不爱吃的。即便有,也只是那些骄嗔做作,在本地被称作“貂婵”(刁馋)的那部份!其实,他们也从不否认“炒面渣”的好味道,只是心里那种对“口水菜”的所谓“过敏”反应作祟,迫使自己“残忍”地将其无端排斥掉罢了!

据说,腾冲的一位老乡,几年前在深圳开了一档叫“八宝珍”的酒楼,生意一直火得不得了!前久有亲友过去探望,竟发现“炒面渣”就是这里唯一的招牌菜!只是所用材料都是新鲜做出的,用我们老家的方式进行“深加工”后即时热卖!隔壁几间以前业绩不错的快餐馆,也被他家冲个七凌八落,从此便一厥不振!这些可都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只是不知道我那位老乡,知道我说过这些话后,他心里到底会感激我,还是会呕我的气呢!

十.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腾冲刺绣

腾冲民间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腾冲历史悠久的刺绣孕育催生出了腾越园角工艺服饰有限公司。公司对民间手工刺绣图案进行了广泛的挖掘、收集、整理、精选、开发,并学习中国四大名绣的各自优点,融入到手工刺绣中,将这些工艺附着在产品上,形成了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手工园角刺绣文化图案,图案色彩艳丽、形象夸张活泼、栩栩如生,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温馨浪漫,具有很强的民族气息,适应不同的文化审美需求,创造出独特的园角刺绣品牌。使腾冲刺绣这一民间艺术品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展。公司生产不同花色式样的背幺、马甲、围裙、手机套、手袖、披风、童装、鞋垫、民族服饰等九十多个产品,公司生产的刺绣产品,手工精美,有的顾客认为,比中国的四大名绣立体感更强。公司还申请了外形设计产品专利,已获得25项国家专利。

腾冲县的傣族村寨,几乎全都会制作傣家织锦,长期以来,傣族妇女生产织锦,主要是用来满足自家的生活所需,或者馈赠至亲好友,很少作为商品出售。近年来,傣族妇女们也把织锦带到县内或其它县市出售,深受客人的青睐。

傣家织锦的制作工具,是古老木织机,制作材料,仅是普通棉线及各色毛线、丝线。由于傣家织锦艺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娴熟,她们织出的成品自然也就不同凡响,织品构图精美,设计新颖,做工考究,色彩艳丽,用以制作筒帕的织锦,还织有孔雀、花草等图案,或织有汉文、傣文,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质优物美的生活用品和旅游纪念品。

云南腾冲必买十大特产有哪些保山腾冲十大特产是什么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