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特产礼品送人的有哪些品牌 渭南特产适合送人礼物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1-22 00:45:41

一.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南沙圣女果

南沙圣女果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瓜坡镇南沙村的。华县瓜坡镇南沙村的圣女果,因土壤气候适宜,果实又大又甜,很快便远近闻名。

南沙村位于华县城西南5公里处,由6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6平方公里,分为13个村民小组,总农户数3070人,耕地面积4200亩,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和310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经济活跃。该村是以日光温室大棚作物为主的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人均纯收入达11120元,全村仅大棚年收入就达1700万元,占全村经济收入的72%。

该村是以蔬菜为主导产业,圣女果为主要产品,其中注册的“南沙牌”圣女果主要使用的是本村万隆养鸡场的鸡粪作为基肥,属于绿色无公害产品,2006年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该产品以其色泽鲜艳、果型美观、老少皆宜的特点,深受广大客商的青睐,每棚收益3万元以上,是华县目前规模最大、设施一流的圣女果生产基地。产品主要销往渭南、西安等各大超市,部分产品销往山西、新疆等地。

圣女果的营养价值,优于普通番茄的成分。圣女果中含有谷光甘汰和番茄红素等特殊物质,这些物质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特别可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并且可增加人体抵抗力,延缓人的衰老。

圣女果的番茄红素可保护人体不受香烟和汽车废气中致癌毒素的侵害,并可提高人体的防晒功能。番茄制品中的番茄红素不但可防癌、抗癌,特别是可预防前列腺癌。

二. 陕西省 渭南 华阴 踅面

是陕西省合阳县及渭南地区独有的,为当地人极为偏爱的风味小吃。踅面历史悠久,相传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 204 年),汉淮阴侯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 10 万军士吃饭问题而发明此面。踅面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方便面”,主成分是粗粮,做成面条后可即食,也可放置数日再食,是很好的降糖降脂保健方便食品。( 华阴)

三. 陕西省 渭南 蒲城县 蒲城苹果

蒲城苹果是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的。蒲城是全国有名的苹果基地大县,蒲城的苹果以品味纯正、肉质细嫩、香甜可口而享誉海内外。

蒲城县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现辖24个乡镇,373个行政村,总人口75万,是陕西的农业大县,耕地面积140万亩,年产粮食3亿公斤,居全省第一;是全国100个优质小麦基地县之一和生态治理重点县。

蒲城是陕西的果品大县,拥有果林面积50万亩,其中苹果25万亩,酥梨17万亩,特色时令水果8万亩,建成无公害绿色果品基地15万亩,年产果品5亿公斤;是陕西最大的果品生产基地,是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之一。

关中大道,渭北重镇,蒲城自古繁华。这片区域为1584平方公里的黄土地,有山有川,有沟有塬,有河有滩。平原高原交接过渡的复杂地貌,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大落差地势,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的气侯特征,地肥层深,雨量适中的生长环境,为果品的优质、品种的丰富赋予了先决条件。蒲城历来被誉为“果乡”。蒲城县目前有县乡村三级果品公司购销服务接待站三百余个,来自国内外四面八方的果商,无论是在县城,还是在乡镇果区,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随着果品业的发展,为果品业服务的包装、加工企业得到蓬勃发展。全县目前有纸箱厂50余家,年产纸箱千万套以上。各种档次的纸箱任你选用,满足您的需求。全县有千吨以上设施先进的冷藏气调库36座,百吨以上的500余座,十吨以上的家庭小果库万余座总库存量达1亿公斤以上,库位多,租费低,形式多样,既可供客商就地收购、储存果品,分批运输,又可作为收果时客商短期周转。一年四季,您都可从蒲城采购到新鲜果品。

蒲城主要苹果品种:

富士 红富士是日本农林省园艺试验场盛同支场1939年杂交,1966年引入我国。果实大型,果皮细而稍厚;果色淡红霞色,果肉淡黄色;质细硬脆,果汁多,甜酸 清香适口,果心小,在我县栽培含可溶性固形物高达17.5%。较原产地高出3.5个百分点,果肉硬度9.2公斤/cm2,品质优良。10月中旬成熟,果实 比国光耐贮藏。蒲城县系栽培红富士14万亩,年产量15万吨以上。

新红星 新红星是美国俄勒岗州于1952年出现的一株红星全株芽变,1964年引入我国,果实大,平均单果重180克,最大果可达300克,长圆锥形,果顶五棱突 出,果形指数为1,果面光滑,脑质厚,果粉多,果点较稀,果皮厚韧,果色全面浓红,色泽艳丽,果肉初采时绿白色,贮后淡黄色,质中粗松脆,果汁多,甜香浓 郁,含可溶性固形物13 5%,品质优良。9月初成熟,常温下贮藏果实易变沙,需冷藏。蒲城县系栽培红星3万亩,年产量可达5万吨以上。

秦冠 秦冠是陕西果树所1957年杂交,1970年命名的晚良种。果实大型,平均单果重200克,最大果350克以上,果实圆锥形,果皮底色黄绿,果面全红,果 皮厚韧,果点明显,有断绪 斑,肉质中粗松脆,汁中多,风味甜酸,贮后品质更佳。10月中旬成熟,果实耐贮耐运,货架期长。蒲城县系栽培冠5万亩,年产量达6万吨以上

引进新品种 近年来,随着果业结构的优化组合,我县引进了嘎拉、新世界、松本锦、安娜、珊夏、南方脆等萍果 新品种和八月红、红香酥、红安久、七月酥、早美酥等新品种,目前已发展到4万多亩,年产3万吨以上。

四.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糕”

陕西东部大荔有一支独放的奇葩,它就是大荔“糕”。捏制“糕”是展示小媳妇、大姑娘心灵手巧的平台,是表现老太太、老大妈艺高一筹。德艺双馨的写照,更是昭示家族兴旺发达的佐证。

大荔“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时期。据考证它是由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而来的,是图腾崇拜的产物,也是古代劳动妇女群体智慧的结晶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这种习俗就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大荔“糕”在全省乃至全国小有名气。大的用面达数十斤,小的则半两几钱,小若鸡蛋、豆粒,细若粉条游丝,精致细腻。大荔县八鱼乡面花艺人王玉侠等人的作品,曾参加陕西省首届“西衡杯”面花大赛,并获集体二等奖(据《大荔县志》)。与各地面花相比,大荔“糕”有四大特色:一是历史悠久,二是内涵丰富,三是造型古拙,四是形象逼真。它比较完整地表现了黄河流域远古时期的生活、文化风貌。婚后娘家要为出嫁的女儿送“糕”。“糕”的同音是“羔”,因而有“送糕”、“带糕”一说。

送糕,是婚礼举行后,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娘家人择吉日,在糕上贴着大红喜字,用食盒抬着,郑重其事地“送”,男方则要设席摆菜,隆重的接。

带糕就不同了,它是在婚礼举行的当日,两事并一事将“糕”捎带地送来,所以称“带糕”。“带糕”暗喻“带羔”,即是未婚先孕,是最忌讳的。

糕分为引糕和主糕两大部分。引糕一般是两个,最多是四个,主糕必须是两个。

糕的造型都是虎,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如猫一样温柔可亲。引糕是四只小虎,主糕是雌雄一对。糕的底座是圆型或椭圆型,中间铺盖两三层红枣或核桃,上面用竹签插着花卉虫鱼,老虎口中衔着鸡蛋,红白相间,层层叠叠,富贵而灵秀,朴拙而华丽。这样要年年送下去,女儿终于生育了,还要给小生命再送一个糕,预祝健康成长,成龙成风。同时还得配上四盘(每盘八个)“卷子馍”,而这“卷子馍”直接就是女性生殖器的仿造。用它来宴请客人,酬谢亲朋,昭示家族兴旺的繁殖能力和传宗接代、嗣承有人的得意之情。红枣寓意“早生贵子”,核桃寓意“天长地久”,鸡蛋则是希望像母鸡下蛋一样,蛋变鸡,鸡变蛋,寓意有旺盛的生殖力。花草虫鱼内涵丰富就更丰富了。牡丹预示新娘将给夫家带去富贵吉祥,蝴蝶表示爱情忠贞不二,青蛙也是含有繁衍后代之意,那一男一女的小面人更是直白地反映了“五子登科”、“夫荣妻贵”和对生命的珍爱,对对方的敬重,对生育的祈求。从糕的整体上来讲,三层枣馍加上插在上面的花卉虫鱼,喻示着步步高升,兴旺发达。

捏“糕”时,对捏的人还有严格选择。一般要选既心灵手巧人品好,长得体面又干净利落,既要有小媳妇又要有待阁闺中的大姑娘,既要有家道兴旺又要有儿女双全……总之,要把村中的“人尖子”选出来。大户人家捏“糕”,十数八人不等,一般也得三、五人,不然就“唱不开戏”。

主人把人组织好后,这时就有为人称“大妈”或“大嫂”(捏“糕”的主帅,视年龄,辈分而定)的将来人按揉面、做底、捏花、配色、烧锅等程序安排妥帖,分工合作,在说笑斗嗔中完成这个神圣的工作。而那些捏“糕”的行家,大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由于有她们的言传身教,才使“糕”这古老历史文化的结晶,绵绵不断地延续至今,才使“糕”成为如今时兴的简洁而纯朴的礼品。

五.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渭南鸡蛋醪糟

醪糟重在作醅。江米泡入净水缸内,水量以淹没米为度,夏泡八时,冬泡十二时。米心泡软,水空干,笼蒸半时,以凉水反复冲浇,温度降至三度以下,空水,散置案上拌糯粉,装入缸内,上面拍平,用木棍在中间由上到底戳一个直径约半寸的洞。后,盖草垫,围草圈,三天三夜后醅即成。
卖主多老翁,有特制小灶,特制铜锅。拉动风箱,卜卜作响,一头灰屑,声声叫卖。来客在灶前的细而长的条凳上坐了,说声:“一碗醪糟,一颗蛋”。卖主便长声重复:“一碗醪糟,一颗蛋——!”铜锅里添碗清水,放了糖精,三下两下烧开,呼地在锅沿敲碎一颗鸡蛋打入锅中,放适量的醪糟醅,再烧开,漂浮沫,加黄桂,迅速起锅倒入碗中。要问特点?酸甜味醇,可止渴,健胃,活血。

六.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优质小麦

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从蛋白质的含量看,生长在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的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适宜烤面包;生于潮湿条件下的麦粒含蛋白质8~10%,麦粒软,面筋差,可见地理气候对产物形成过程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面粉除供人类食用外,仅少量用来生产淀粉、酒精、面筋等,加工后副产品均为牲畜的优质饲料。

七.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炸果

“炸果”,即油炸面花,关于"炸果"有这样一个传说。

历史上大荔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除古大荔戎外,羌族、回族、蒙古族都在这里生活过,所以说大荔民间美术活动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融合。旧时有一句民谣说:“男人在外边装鳖哩,婆娘在屋里胡捏哩!”“胡捏”一词,包含了对妇女塑造面花的赞美与戏戏之情,由于年复一年的“胡捏”,延续了茶食——“炸果”这一民间艺术的生命。

“炸果”的大体制作过程包括了:和面、醒面、揉擀、捏花、翻炸等几个过程。油炸面花既是一种高贵的礼品,也是招待贵客喝茶的佐点,因而非常精心,样式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花贡、石榴、莲花、公鸡、牡丹、菊花、莲生贵子,小型的还有掏麻糖、麦穗、棉桃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从文字符号产生以前的古老本源上继承下来的,是民间美术的符号语言,有艺术起源的意象特征,既是饮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最古老而朴素的艺术品,对研究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有重要的价值。

八.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同州核雕

在果核上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船只等,通常也指用果核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按材料分有桃核雕刻、橄榄核雕刻、杏核雕刻、杨梅核雕刻、核桃雕刻等,其中以桃核雕刻为主。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1622)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cm),高约0.5cm,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竖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宜兴雕刻家丘山精于胡桃核雕刻,题材大多为苏东坡游赤壁、渔家乐、百花篮、山水等。清代,果核雕刻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江苏为传统产区。康熙年间,苏州金老(名不详)、嘉定封锡禄以及乾隆年间的苏州杜士元、沈君玉等都是果核雕刻名手。封锡禄的橄榄核雕刻“草桥惊梦”,屋宇、人物等在构图上安排得当,并配合疏柳藏鸦,柴门卧犬,充分表现了乡村夜景。沈君玉的橄榄核雕刻“驼背老人”,头戴棕帽,蓄胡须,衣服肩部有补缀,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诗文;他用杨梅核雕刻的“猕猴”,眉目毕具,据《金玉琐碎》记载,有的艺人以桃核雕刻串连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罗汉,姿态各异,面目无一雷同。此外,嘉庆、道光年间,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方建劭创作的“东坡游赤壁”,“篷窗撑辟,江柳掩映”,舟中人物、舷橹刻画细致。

工艺和特色果核雕刻的主要工具为锉、凿、钻。锉有毛锉、光锉、圆锉。凿刀有方凿、圆凿两种。果核雕刻的工序是:①用毛锉、光锉将果核进行初步加工。②设计构思,并在果核上画样。③用圆锉按画样进行粗加工,做出粗糙的造型。④用凿刀雕刻细部,并以小方凿刻画人物的眉毛、眼睛,以小圆凿刻画嘴部等。⑤磨光,上蜡。最后打眼,串连成念珠,或配以底座,作为欣赏品。

果核雕刻的艺术特色是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单件陈设品配以底座,加盖玻璃罩,以供欣赏;有的缀以流苏,作为佩件或扇坠;有的将若干枚果核雕刻串连成念珠。

九. 陕西省 渭南 华阴 馄饨

形状像银锞,尖底、鳖肚,两个尖耳朵,馅有萝卜、韭菜、大肉之别,象征浑全,吉利。馄饨又名编食,是华阴人过年过节待客的佳食。传说,家人吃馄饨万事如意,举家团圆;亲友吃馄饨唱来常往,亲如一家,永不破裂。( 华阴)

十. 陕西省 渭南 合阳县 十碗席

合阳作为“厨祖”伊尹的故乡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每道菜背后都有精彩故事和讲究。说道讲究的菜品,不得不提合阳的十碗席。

十碗席又称“十全席”、“十碗饭”。是合阳传统宴会的最高规格,一般为老人祝寿、送葬或过春节招待客人时才做。合阳当地的传统宴会的菜品一般分为两种酒菜和饭菜两大部分,其中的饭菜,绝大部分地方都是一律十大碗,民间俗称:“十碗饭”。

十碗席内容大有乾坤

十碗席可不是简简单单十道菜,内容可是碗碗有讲究,所谓“六肉四菜”。“六肉”为:大红(切成方块的红烧肉,又叫“方印”)、小红(条子肉)、大酥(过油肉)、肘子、鸡肉、肉丸子;“四菜”为:菠菜、白菜、黄花、豆芽。其中菠菜和豆芽是凉拌的,白菜和黄花是热汤菜。碰到没有菠菜和白菜的季节,便用其他青菜顶替,但一定要尽量注意色泽的相同。

十碗席摆放大有讲究

“十碗席”依次上桌,顺序是“一鸡二肘三白菜、四红肉、五菠菜、六酥肉、七黄花、八小红、九豆芽、十丸子”。上菜的方法有两种:“硬墩”和“拉席”。

“硬墩”,即把菜直接放到它应去的地方。所谓“中间鸡肘丸酥,四菜挑角,上青下白,小红压席”。中间一排从左到右依次是鸡肉、肘子、肉丸、大酥,四菜占据四角的位置,菠菜和豆芽、黄花和白菜成对角线排列,菠菜和黄花居上,即所谓“上青下白”;“小红”放在最上面一排的中间,坐“上席”者前面,即所谓“压席”;最下面一排中间的位置则由“大红”占据。

“拉席”,是较为讲究技巧的方法,具体操作时可能有些差异,但有个原则,就是每碗菜上来后,桌上菜碗的位置都要随之移动,形成各种图案,即所谓“碗碗成席”,让食用者单看形式,就会产生一种美感。

十碗席十碗也会变九碗

给老人祝寿或给孩子过满月时,十碗饭要去掉最后一道“丸子”,因为“丸”与“完”谐。改成九碗,取“九九不尽”、“富贵长久(九)”之意。九碗菜在饭桌上仍是排成三排,呈现“三三见九”的格局。

十碗席历久不衰,是因为具有不可替代的自身优势。一方面,十道菜搭配均衡合理,营养丰富。有干有汤,有荤有素,有热有凉,有肥有瘦,可谓老少咸宜,配菜根据季节的不同有白豆腐、油炸豆腐、苴莲、冬瓜、南瓜、莲花白等。从形状上看,有方块(大红),有长条(小红),有菱形(肘),有丝有片;从色彩上看,绿、红、黄、白,交相辉映,令食者未动筷先赏心悦目。味道则完全符合合阳人的饮食习惯,有酸有辣,油大味浓。好吃又好看,岂能不受人欢迎?

另一方面,十碗席体现了合阳人对事物完美的追求,即“十全十美”。尽管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情,但人们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没有停止过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所以当在现实中达不到目的时,便找寻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以便求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十碗席,正好是人们对“十全十美”——完美、0、浑全、团圆等等不懈追求的民俗心理的反映,这也许就是它在合阳民间地位牢固的原因吧。(来源:陕菜网)

渭南特产排行榜前十名渭南特产排名前十名可以带走的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