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特产可以送女性朋友的 潮州土特产适合送人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1-07 01:44:04

一.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二.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三.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手拉朱泥壶

潮州手拉朱泥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演化有绪。潮州市枫溪区境内有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池湖贝坵遗址及周边地区陶器的发现,唐宋遗迹。宋代笔架山窑(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便有大量陶器的制作。宋以后,潮州成为陶器生产中心,潮州手拉朱泥壶是潮州陶瓷一奇葩,从清代中期,潮州朱泥壶便独具一格,广泛生产和应用,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潮州手拉朱泥壶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同时也吸收潮州民间艺术之精华,形成富于艺术特色的自家风格。潮州朱泥壶手拉工艺采用手工拉胚成型,是最原始辘轳制陶技法,手拉的朱泥壶用料选用本地陶矿红泥加工而成。其制作过程要经过拉、修、批、上水、上桨、烧等近六十道工序,烧制的成品具有造型精美,线条简练,色泽丰润,光滑度高等特点,技艺单绝。潮州朱泥壶题材广泛,品种多,主题突出,格调高雅,具有精湛的传统工艺特点和实用功能,文化价值。

潮州手拉朱泥壶现有创作队伍星散,随着时代变迁,不少人为生活改弦易辙,造成从艺人才青黄不接,技艺难以为继,从艺人员和作品大量萎缩,一些技艺已处濒危状态。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对保护突出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手拉朱泥壶,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四.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在双涧镇沿涡河的丁土楼一带,盛产一种大个西瓜,大的约有五十斤左右,人们叫它“笨”西瓜。

“笨”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是甜沙瓤,细分起来,还有如下不同品种:第一种是三异瓜,白皮、红瓤、黑籽;第二种是柳叶青皮瓜或核桃皮瓜,黄瓤、红籽;第三种为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

这种“笨”西瓜,最适宜沙质土壤和两合土种植,粘土稍次。瓜种为瓜农们自选、自存。点种时,把瓜籽头朝下尾朝上种下,出苗以后,匀苗定苗、培土断头,留鸡爪形的蔓,追肥,压秧、防治病虫害。最重要的是要施足底肥,以饼肥为主,沤透发酵,与土杂肥一起上到地里,长出的瓜甜美无比。

据考,西瓜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五代时,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很多的药用功效。吴朝《日用本草》载;西瓜为葫芦科植物,瓜瓤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含瓜胺酸、呲唑丙酸、甜菜碱、维生素C及多种挥发性成份,具有降压作用。

五.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珠绣

珠绣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以高档时装为主,其工艺包括穿珠和绣,也是潮州传统刺绣的新发展,并成为潮安县的出口产品的名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六.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宵米

宵米采用精面粉和鲜鸡蛋混合后辗制成果皮,包上用赤肉、鲜虾仁肉、香菇、冬笋等十几种主料制成的馅料,经精工捏制成玲珑小巧的宵米胚,蒸熟后即成清鲜爽口、滑润郁香的小食。

七.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腐乳饼

闻名遐迩的潮州小食腐乳饼,在潮州民间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据说清代末年的时候,潮州有一丁氏专卖小食的老板,对所雇用的工人非常苛刻,经常借故不发工钱。有一年年关将到,在制饼作坊打工的一个老师傅,想到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拿到工钱,年关将到,恐怕到年底又是拿不到一文钱,越想越气,一个傍晚收工后,老师傅便把作坊里所有制作饼食的原料、花生、芝麻、白猪肉、蒜头、南乳、面粉、糖油、酒等等,一古脑儿收起来,倒进一个大缸里,并使劲搅拌,然后收拾行装,愤愤地离开财主家。几天后,丁财主到处都找不到这个老师傅,丁财主的老婆打开作坊门,突然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这股香味竟是来自老师傅为了泄私愤,把原料当垃圾倒进的缸里面,丁财主的老婆便把缸里的原料作馅,制成饼食来卖,生意竟十分红火。以后丁财主家便按照缸里原料的成份来制馅做饼,因做成的饼南乳味特别突出,故这种饼人们便称之为腐乳饼(南乳在潮州又称为红腐乳、红贡腐)。

主料:面粉,糯米,花生,芝麻,白肉丁,蒜头茸,南乳,大米酒,糖粉

制作方法:

先介绍腐乳饼馅的制作。把糯米焗熟后用磨磨成幼粉,这些粉称之为糕粉;把花生仁炒香,碾幼粒;芝麻炒香;白猪肉先用白糖腌过,然后切成幼丁。把花生仁、芝麻、白肉丁放在大盆里,加入蒜头茸、整块的南乳,调入适量的大米酒、糖粉、糕粉,再加入适量的花生油(或猪油),搅拌均匀,便成为腐乳饼的馅。

下面再介绍腐乳饼皮的制作。面粉加入适量苏打,食用纯碱,用密筛筛过,然后加入油、糖油(糖油即是将白糖放入锅中,加少量水,用慢火溶成),用力搓揉即成。

把制成的皮包上馅料后,用饼印印成形,饼面再刷上蛋浆,入焗炉约焗5分钟即成。要注意的是,在焗的过程中,中间要拿出来,往焗盘的盘底淋点花生油,这也和我们在煎东西的时候,中间要往锅里加点油一样。

八. 浙江省 嘉兴 嘉善 送子龙蹄

相传明代西塘一富贾久婚而未育,后经一道人指点乐行善举,修建路、桥方便众人。在建桥时天宫仙鸟凤凰停歇桥边,而该富商也于当年喜得贵子,故此桥取名:送子来凤桥。富商在得子喜庆之时大摆筵席,其间有一道主菜,即蹄子。众人为贺喜将其名为送子龙蹄。自此,凡方圆各地在婚嫁喜庆乔迁新居,家人团聚时均以该菜作为主菜,意为早得贵子,团圆吉祥。送子龙蹄。采用优质猪腿肉,配以数十种祖传佐料,经煨煮蒸焖、旺、文火反复,肉质酥嫩脱骨、肥而不腻、味美相宜。

九.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粿条卷

潮州有许多粿类小吃,粿条卷就是其中之一。粿条卷,卷顾名思义就是把粿条卷起来吃,当然中间要包上形形色色美味可口的馅,一般的馅有:菜脯丁(切碎的萝卜干),白菜,菜头(白萝卜),竹笋等。潮州小吃粿条卷源于潮安县登塘镇三乡村一带,有人也把三乡村称之为“粿条村”。

粿条卷的做法首先要从制作粿条皮开始,当地人做粿条皮是相当讲究的,要选用质量较好的大米,大米的色泽也必须要白而亮,然后用水浸泡三个小时左右,淘净米后就开始磨浆了,浆必须磨得透,磨得细腻,不得有丝毫粗糙感,以免影响粿条皮的口感,米浆磨好后将其倒入特制的器皿放入蒸箱蒸熟,这时粿条皮就算是完成了。

潮州小吃粿条卷,馅料充足,将竹笋、白萝卜、芋粒、香菇丝、猪肉碎等爆炒,调上调味料,根据个人口味将这些准备好的馅料杂烩混合,然后用薄如蝉翼的乳白色粿条皮卷成一卷卷,最后在香喷喷的粿条卷上面淋上几勺芝麻油,撒上一勺葱猪朥,一盘秀色可餐的粿条卷便诞生了。蒸熟的粿条皮再卷上香喷喷的馅料蘸上少许香油,芝麻就成了老少咸宜的粿条卷了。

潮州的粿条卷闻名遐迩,来潮汕别忘了尝一尝地道的粿条卷。

十.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龙湖酥糖

  龙湖酥糖,是龙湖的传统名产之一,历来以其酥脆香甜无粕而闻名,成为居家食用及送礼佳品。龙湖酥糖清香不腻,入口即化,早已享誉海内外。

    龙湖酥糖已有近百年的生产历史,首创为龙湖许崇记饼食。其主要原料为白糖、花生仁、猪耢、麦生等,制作过程突出一个快字。制作龙湖酥糖时,先将白糖加水煮沸后再加入猪耢、麦生等,当火候适中时,将糖浆倒入盛器进行隔水降温,至糖浆形成糯米糍状时,迅速上架拉酥,拉酥时必须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才能使酥糖香脆可口。之后,再将加热的熟花生仁压入糖酥,开条切成小块而成。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甜腻食品虽然有所厌倦,但是龙湖酥糖仍然以其独特的风味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闲暇品茶时,它成为桌上精美饼点,逢年过节,它又是人们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海内外乡亲回到故里,先要品尝的饼点就是龙湖酥糖,离开时,总忘不了带几盒地道的龙糊酥糖让海外的子孙后辈品尝。上几年,有一位在台湾的乡亲,专程赶来龙湖认亲,凭的是他父亲“家乡出产龙湖酥糖”的记忆,尽管最终寻亲未果,但足见海内外乡亲对家乡的一往情深。
潮州特产适合外带清单潮州特产送人必买清单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