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四明山特产有哪些 余姚十大特产排行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2-26 02:54:27

一.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笋干菜

余姚笋干菜在明代就作为贡品进贡京城,色泽黄亮,肉质鲜嫩,味甘,香郁,被誉为“珍稀菜肴”。它的特点是储存持久、携带方便,鲜嫩可口,四季皆宜。余姚笋干菜的主要原料是雪里蕻和春笋,原材料的优劣会影响到质量,用冯村出产的原料做成的笋干菜口味最好,因为那地方水土特别适宜毛笋生长。余姚笋干菜可制作很多富有特色的菜肴,如泡汤、清蒸、烧鱼、炖鸡、煮豆腐、烤肉等等,荤素皆适,食之不嫌。据说,1总理来杭州时,总要让厨师炼制具宁波风味的特色菜――笋干菜烤肉。

余姚笋干菜的制作工序要求:选用鲜嫩毛笋,100市斤鲜笋切片后2日内晒干为4――5斤;雪里蕻也要嫩,洗净后当天晒燥,按100比3――4比例腌上若干天,然后晒干;用大锅,锅内放适量水,置笋干于底,舖干菜于上,先旺火烧,再文火烧,中间拌和均匀,待水干即可出锅。再用太阳晒至全干,放入酒甏储存。

余姚笋干菜大批量生产始于20世纪30年代,品牌为“唯一”,50年代后笋干菜制作遍及余姚各地,著名的品牌有“唯一”、“冯村”、“菜心园”、“牟山湖”、“过泡饭”等。

二.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白羽王鸽

白羽王鸽是由美国育成的著名肉用鸽品种。由于其乳鸽生长快、饲养周期短,并可烹制出高档美味佳肴而成为快速发展的特禽品种。我市规模饲养王鸽始于1996年,目前全市规模最大的“余姚市恒大禽业有限公司”率先从深圳和南京引进种鸽,经过五年精心选育,已形成存栏种鸽1.5万对,并集育种、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市级“菜篮子”建设基地。近几年,又先后掘起“章臣鸽业有限公司”、“宏翔达养殖有限公司”、“振华禽业有限公司”等王鸽规模饲养场。我市现有种鸽2.3万对,可年繁育种鸽7万对和联产联销乳鸽30万只。( 余姚)

三.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福州三坊七巷里的肉松被称为肉制品中的一绝。色泽鲜艳,入口自溶,味道清醇鲜美,酥香可口,有油香味,却不生油腻感,风味独特,食后满口留香。肉松创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因家贫,来福州当兵,后学厨,最后进入刘府当家厨。一次,在烹煮方块肉时,因煮得太烂,不得已就试着将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别调料,焙成条状肉绒,勉强端上桌去。不料刘府人食后非常满意。于是林鼎鼎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人人喜尝的名牌产品而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鼎鼎肉松和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的做法:

材料:

主料:猪腿肉(5000克)

调料:白酱油(500克)白砂糖(400克)赤砂糖(250克)

制作工艺:

1.原料整修:选用猪后腿精肉,去皮拆骨,修尽肥膘和油膜,切成方形小块。

2.煮烧:先将肉块煮烂,撇尽浮油,至肉纤维能松散为度。加入白酱油、白糖和红糟混匀。

3.炒松:锅内倒入配料后,不断地翻动肉块,将肉块挤碎挤松,一直至锅内肉汤烧干为止,然后分小锅炒,有铁瓤翻动挤压,使水分逐渐烤干,待肉松纤维疏松不成团时,改用小火烘烤,即成“肉松坯”。

4.油酥:将“肉松坯”再放到小锅内用小火加热,用铲刀翻动,待到80%的“肉松坯”成为酥脆的粉状时,用铲刀铲起,用铁丝筛子筛分,去除颗粒后,再将粉状“肉松坯”置于锅内,倒入已经加热溶化成液体的猪油,用铲刀拌和,结成圆球形的圆粒,即为福建肉松。

四.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棉花

余姚棉花

棉花,是宁波历史上传统,并对全国及浙东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

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栽植、棉花已有相当悠久历史。至少在汉代已有栽培。宁波滨海,围海造田后最宜种植棉花,是较早推广种植棉花的地区。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姚江濒海,沿海百四十里,皆木棉。”到了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置浙东木棉提举司于余姚,余姚有70%农民从事棉花种植,镇海约有17%是棉农,可见当时余姚地区种植棉花地位之重要。到了明代,有“浙花出余姚”之说:“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闽粤、西达吴楚,其息税以百万计。”可见当时棉花收获季节之繁忙景象。清代诗人高杲在《棉花》诗中写道:“四月始下种,七月花开陇。白露一零雪球拥,松江淮北棉不重。浙花出余姚,群芳谱中特选挑……”诗人胡德辉也有诗写道:“桃绽绒盈壳,棱深翠破夹,种惟江浙遍,功要耕织兼。黄媪师心巧,红窗女手拈。梳抛珠颗颗,纱刷玉纤纤。鹅毳当风乱,鸳闺计日淹,一弓弹絮起,三繀避泥粘……”。宁波出产的棉花还用作出口,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宁波出口棉花66万磅,次年增至138万磅。

民国期间,宁波所属各县都种植棉花。1919年余姚龙泉乡建起了省立棉种试验场。据民国《浙江省情·棉麻》载,今宁波属县地域1931年植棉109万亩,产皮棉23.65万担,以余姚县最多,慈溪次之。又据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物产》记载,1947年,余姚、慈溪、镇海、鄞县、象山共植棉80.59万亩,产皮棉19.06万担。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棉花种植面积50万亩至70万亩之间,但亩产却由1949年的13.9公司到1990年提高到亩产64公斤,1984年达到亩产91公斤的高产量,棉花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宁波棉花亩产的提高,得益于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解放初,棉区和粮棉轮作区多采用撒播和点播,逐渐改为条播。以后推广方格育苗移栽,1958年大面积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以后试种地膜复盖栽培。对提高产量有很大作用。种植时间则由旧时候的“立夏种棉花,勿用问人家”,大力推行早播。同时,开展良种繁育示范和推广、科学治虫等措施,使棉花亩产由1920年8.3公斤,1984年的91公斤,亩产提高了11倍。

棉花,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和宁波传统,必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五.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蜜梨

余姚蜜梨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余姚蜜梨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1987年以来发展很快,现基本形成以姚北平原小曹娥、泗门、低塘、朗霞等乡镇为主栽区,早中晚品种熟期配套的生产格局。全市栽培面积2.5万亩,产量2.61万吨,早熟蜜梨以翠冠、脆绿为主,中熟蜜梨以清香、黄花为主,其中早熟蜜梨面积达到1.5万亩左右,成为目前浙江省最大的早熟蜜梨产地。近年来全市梨果销势看好,市场已拓展到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广州等省内外城市,特别是早熟蜜梨因其果形美观,色泽佳,成熟早,质量好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套袋栽培梨果更成为市场宠儿,现行价为2.5元/公斤左右。梨果于7月20日左右开始大量上市,持续到8月底左右结束,供应期约1个半月。全市生产的鲜果具有个大、均匀、汁多、外观漂亮,含糖量高、品质好的优点。"舜水牌"、嫦娥牌"、等蜜梨品牌多次在浙江省、宁波市评比中获奖,成为省、宁波市优质农产品,其中"舜水牌"蜜梨夺得2000年浙江省精品水果展示会一等奖。全市拥有宁波市专业特色村--小曹娥镇曹一村,低塘镇果木园等一大批优质、高效梨生产基地和低塘早熟蜜梨种苗基地。( 余姚)

六.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茭白

余姚茭白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名称: 余姚茭白

产品产地:宁波余姚

产品特性:肉质嫩

产品简介:余河姆渡茭白历经多年选育,具有出苗早、孕茭早、个体大、肉质嫩、品质优、产量高的特点,

产品历史:姚种植茭白历史悠久,据河姆渡遗址考证早在七千年前己有野生茭白生长,在姚东低洼地区历来有种植茭白的习惯。1998年被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 “河姆渡双季茭白”,并获省农博会银质奖,注册为“古址”牌商标。

七.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陆埠佛雕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陆埠佛雕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陆埠佛雕起源于魏晋时代,流行于唐代,鼎盛于清代,从业者名匠多达400余人。

陆埠佛雕艺人大多用樟木、楠木等名贵木材雕刻佛像,因其工艺精细、神态栩栩如生,因而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产品遍及海内外。泰山绝顶,华山之巅,西湖侧畔,南海佛国,凡有钟鸣鼎食之地,佛教胜迹之处,皆有陆埠佛雕名匠的作品,不少佛雕名匠还远涉重洋,播艺海外、久享盛名。陆埠佛雕取材于佛教经曲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观音、济公、弥勒佛、韦陀等,约有600余种,这些佛像全凭工匠的手工雕刻。陆埠佛雕名匠对每尊佛像的造型构图,得心应手,每砍一斧、每敲一凿,都与佛像的声音笑颜,性格特征和服饰装束息息相关。

解放前,陆埠佛雕濒临绝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这一传统工艺给予大力关注和支持,组织分散艺人开展佛雕生产。1962年,当代颇享盛名的黄炳荣师傅从上海回乡带徒传艺,1963年成立陆埠桥西胶木厂佛雕车间,1978年成立陆埠工艺雕刻厂,产品由上海市、浙江省、宁波市等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销往美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目前,陆埠有数家佛雕工艺厂,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并享有盛名。

八.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瀑布仙茗

余姚瀑布仙茗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余姚瀑布仙茗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瀑布仙茗”是中国第一个有正式品牌名号的古名茶。这并非空穴来风,她的前世今生有着五彩光环。

“瀑布仙茗”由河姆渡文化中的原始茶演绎而来。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它地处姚江岸边的四明山麓,与“瀑布仙茗”的原产地——余姚相连,同属四明山脉。如今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内陈列的樟科植物遗存,经专家鉴定为原始茶。而从同属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里挖掘出六千年前的古茶树根,经专家检测为山茶科中的山茶属植物,属下的植物组中有可能是茶树种,此后经中国农科院有关部门检测,其所含的茶氨酸为茶树所独有。这一切都在表明六千年前余姚已有茶的元素。“瀑布仙茗”自它诞生那天起,就沐浴在河姆渡原始文明的氛围中。

余姚的四明山是道教圣地。仙家道人丹丘子发现四明山中有大茗,惠泽余姚人虞洪,正如陆羽《茶经》所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虞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南朝道教医药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茗菜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诗僧皎然作有“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与“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诗句……也许丹丘子是古代神化了的爱茶道士,但四明山里丰厚的地域文化处处可见道人与茶的影子,那大岚茶乡的茶仙祠里,供奉的不正是丹丘子茶仙吗?道教修道,佛教念经,皆用茶解渴驱睡、提神醒脑,以得到精神世界的升华。

茶圣陆羽著作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这部七千余字的经典著作中不仅多处写了余姚茶事,而且还在《茶经·八之出》中写了唯一有名号的茶叶——“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中国的茶区纵横数千里,遍及全国900多个县(市),《茶经》独有名号的茶为“瀑布仙茗”,这实在是余姚之荣幸。

后人对“瀑布仙茗”的出现往往以唐代《茶经》为准,而“瀑布仙茗”的名号其实是陆羽据当时“仙茗”的声望而记录。古人写-事,提倡“述而不作”。陆羽写《茶经》以史为证,自有出处。“仙茗”应出现在汉魏六朝时期。唐代名茶,已带有“茶”字,如阳羡茶、泸州茶,唐之前则没有“茶”字,把茶称谓“荼”、“荈”,而吴越一带又多称“茗”。《茶经》写“瀑布仙茗”未用“仙茶”而用“仙茗”,说明此茶在唐朝之前已有,并久享盛誉。汉魏六朝时代,修道之风盛行,何况“瀑布仙茗”有仙霭之气,“汉仙人丹丘子”示虞洪“山中有大茗”, 这个古名茶有声望、有质量,又有茶祠传之四方。《浙江省农业志》记述:“汉朝名士丹丘子,在余姚四明山的瀑布泉岭山中发现大茶树。”

余姚四明山上产茶始于汉魏六朝,盛于唐宋时代。“瀑布仙茗”出产年代之早,品牌之先,品质之优,名号之古,堪称中国第一古名茶。

当今余姚“瀑布仙茗”在传承中创新。2009年,该茶产量达655吨,在多次评茶中屡获金奖,为浙江省和宁波市名牌产品,并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等称号。

茶学泰斗庄晚芳教授曾题诗:“瀑布仙茗古著名,泉流胜迹万家迎,四明传记忆旧荈,味美香清寄友情。”

地域范围

余姚市位于浙东宁波平原,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市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全市总面积1526.86平方公里,有21个乡镇街道,268个行政村。 余姚瀑布仙茗产自于四明山、大岚、梁弄、鹿亭、陆埠、大隐、河姆渡、三七市、丈亭、马渚、牟山、临山、兰江街道、梨洲街道、低塘街道、阳明街道、凤山街道等十七个乡镇(街道)。地理坐标为东经120°52′00″~121°54′00″,北纬29°40′00″~30°23′00″,全市茶园面积6.1万亩,产量为655吨,产值1.2亿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余姚瀑布仙茗以品种、加工工艺为基础,推出“三色四字”系列产品,其中黄之绿茶对应“金韵”系列,设2个级别分别为24k、18k,金韵系列产品外形卷曲如螺、匀净、金色悦目,香高郁持久,滋味醇鲜回甘,汤色黄亮,叶底玉黄、细嫩成朵明亮;白之绿茶对应“雪韵”系列,设3个主级别(雪韵700、雪韵500、雪韵300)和1个副级别(普级),主级别的鲜叶嫩度基本一致,根据白化茶白化程度不同,内质不一的特性加以区别,雪韵系列产品外形卷曲如钩、匀净、绿翠镶金,香高鲜持久,汤色翠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显白、嫩匀明亮;绿之绿茶对应“针形”、“龙珠”等2个系列,“针形”系列设5个级别,产品外形条紧略扁、匀净、色泽绿翠,香气嫩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芽叶成朵、匀齐;龙珠系列设2个级别,即一级、二级,产品外形蟠曲、紧结、匀净,色泽砂绿油润,香高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绿亮,叶底芽叶成朵、匀整明亮。余姚瀑布仙茗丰富的产品构成,囊括高端品位特色珍稀产品和适合大众消费的低值产品,构成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产品结构,从而达到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 (2)内在品质指标:水分含量≤6.5%,总灰分≤6.0%,碎末含量≤5.5%,粗纤维含量≤14.0%,水浸出物含量≥36.0% (3)质量安全要求:卫生指标执行GB 2762和GB 2763《新茶叶卫生标准》。

九.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微雕

余姚微雕

微雕艺术品,就是在半粒米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在放大镜下能清晰看到栩栩如生的造型。精妙绝伦的雕刻,被人们称之为“神工鬼斧,绝世之技。”

早在数千年前,我国已有微雕艺术品传世。余姚微雕传人李期慈,自幼爱好书画,学习微雕,刻苦钻研和练习雕刻,并自己制作刻刀。他制作的刻刀比绣花针还要细。雕刻时大都要安排在深夜万籁俱寂时,依靠心灵神感,做到心到、手到、意到,容大千世界于芥粒之中。他雕刻时,聚精会神,精神高度专注,不许一念之差,雕刻一件作品,往往要花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李期慈雕刻的微雕工艺品,俱是惊世之作。他在一粒米的四分之一大小的象牙片上,刻了一尊六面可看的阿弥陀佛座像,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小的一座佛像。他在一粒米大小象牙片正反两面,雕刻出美国自1789年以来39位总统的头像。这件艺术品于1987年5月被送到美国洛杉矶展出。在展出的十天时间里,每天有几千名观众排着长队等候观赏,由于人实在太拥挤,不得不临时规定每位观众仅能观赏10秒钟。1988年1月,他又在一粒米大小的象牙片的一面,雕出美国39位总统头像,比原先缩小了一半。被送到美国亚特兰大展览。他还在口径只有3毫米小玻璃瓶内作油画,画成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用20倍的放大镜观看,画像五官清晰,色彩绚丽,神态栩栩如生。

余姚微雕工艺品,已在美国、日本等地引起轰动。其中一些象牙微雕,鼻烟壶、玻璃瓶内画,成为美国、日本一些博物馆、收藏家的珍藏品。

十.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草编

草编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民间工艺,志载:余姚草编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清乾隆年间,编织草帽的工艺由外地传入余姚,《余姚六仓志》记述:“草帽俗名凉帽,女工所制。民谣流传:“姚北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解放后,余姚在城区南滨江路,建立余姚草编工艺研究所和草编厂,负责全境草编工艺术技术、收购和产品外销。

在1922年前后,法国某洋行老板看到余姚妇女善编织,工艺精湛,工资低廉,便将南洋一带所产的金丝草原料运到余姚等地发放,组织编织成草帽,再销往欧美国家。以后,中外商客又相继在余姚城区、姚东长河设立几十家大小草帽行,草帽行雇佣的贩子频频活跃在当地,投放草料,收购凉帽。从此,以余姚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金丝草帽的商业网,余姚也因此而成为金丝草帽的加工生产中心,出现了“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织帽人”的景象,“草编之乡”闻名遐尔。以金丝草为原料,制作程序是:先编织成帽坯,然后剪去帽坯缘的余草,放入漂白粉溶液里浸泡,约15个小时后取出,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阳光下曝晒,干后用光滑如卵的石块磨擦,再用熨斗烫平整,修光边毛,这样,一顶漂亮的金丝帽就编织完成了。金丝草帽的基本式样有四种,即:金丝两根蕊帽、金丝对花一根蕊帽、金双丝帽、喇叭式帽(又称长头颈帽)。金丝草帽洁白细软,手感极好,加上编织精细,使草帽显得光亮秀丽,雍容华贵,尤其受到欧美国家女士的青睐。金丝草帽编织在20年代后期有过蓬勃发展的兴旺局面,当时有1万多妇女参加编织,其年产量高达120万顶。草编妇女心灵手巧,技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1937年,抗战爆发,海运阻塞,原料中断,外销停滞,使处在辉煌时期的金丝草帽编织业几乎于灭绝的境地。

新中国诞生后,草帽编织业获得了新生。建立了“余姚草编工艺品厂”。特别是编织技术,在原有的平板编织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革,吸收、借鉴了竹编的技法,编织成重叠式的交眼,使织成的草帽给人以双层的感觉。又从一根蕊式发展到双根蕊、三根蕊、留空蕊、重叠蕊、辫编蕊式等。编织用的原料也由原来单一的金丝草逐渐发展到南特草、银丝草、咸草等10多种原料。 余姚草编,现已进一步发展到包括各种帽类、提篮、地毯、门帘、鞋子、玩具、礼品、包、垫等在内的数十个品种、1000多个式样,草编工艺品以其精致的工艺,新颖的图案而受到广泛好评。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草编工艺品大量出口,销往英、美、法、日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前余姚草编工艺与时俱进,值得一提的是,草编妇女用沿海的咸草,编织而成的咸草凉帽,成为继金丝草帽后最受人欢迎的草帽制品;当前余姚全市东部、西部地区,又种植蔺草,创办各种合资蔺草公司,用机械替代手工,制作草帽、草席、塌塌米等外销草编工艺术品。

余姚必买的十大特产余姚土特产有哪四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