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山茶油特产介绍 山茶油哪里特产好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2-02 06:02:29

一.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福州漆筷

福州漆筷:福州漆筷厂生产,系以上等毛竹或优质楠木、榉木制坯,以国内的生漆打底、附面,并采用福州脱胎漆器制作技艺制成。本品早在清代末年即由福州台江六柱桥一带私人作坊生产。

二. 浙江省 衢州 衢江区 衢州山茶油

衢州山茶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衢州山茶油

衢州市山茶油质量安全协会

山茶油有“东方橄榄油”、“油中软黄金”之美称。山茶油的油酸属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占80%左右,在目前各类主要食用油中是最高的。

2015年,衢州市油茶基地面积达到了69.48万亩,约占全省油茶面积的27.3%,油茶产业总产值9.5亿元,约占全省油茶产业产值的42%,居全省第一。全市油茶加工企业19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9家,另有小型榨油作坊155家。

2015年,我市油茶产业产值95200万元,其中一产27711万元,二产59209万元,三产8280万元。油茶产业涉及全市645个村、63.12万人。

2006年“常山山茶油”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我市最早的山茶油区域品牌。图为使用“常山山茶油”品牌的包装盒。

油茶产业是一二三产统筹发展的产业,我市油茶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其中,“常发”在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并同时成立了山茶油现货交易中心。

三. 江西省 九江 彭泽县 雷峰山茶

雷峰山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雷峰山茶是江西九江彭泽县的。

江西省彭泽县东升镇雷锋山(俗称:雷锋尖)为核心的自然山体及山脉延伸部分的浩山乡和东升镇(含上十岭垦殖场)行政区域内,总面积305.6平方公里。

四. 湖北省 咸宁市 通山 唐老农山茶油

唐老农山茶油,精选野山茶籽自于国家4A原始森林景区湖北九宫山;及其周边余脉!甄选原始生态林中、有30年树龄的野山茶树结果的珍稀山茶籽。采用原生态物理压榨技术,不调和、无添加、不勾兑,充分保留山茶油的原色原味,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角鲨烯、茶多酚、黄酮等天热物质。低脂肪、高烟点,成就非常健康生活。天赐九宫山,稀世自然纯!唐老农山茶油荣获咸宁市“知名商标”、“龙头企业”;获省市“重信用守合同”等荣誉称号。

五. 江西省 上饶 德兴 德兴红花茶油

德兴红花茶油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红花茶油,以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野生红花茶籽为原料,经冷榨、全物理精炼而成。红花茶树开红花,其油茶果大小为普通白花山茶果的三倍有余。因其生长具有高海拔的独特性,将其移至海拔800米以下,只开红花不结果,数年后其花呈白色,已不具红花茶树的特征。红花茶油因其野生生长,数量稀少,尤显珍贵。高海拔区无农耕作业,无农药化肥,无工业污染,真正天然绿色。高海拔区长年云雾缭绕,红花茶果承受雨露滋润的时间更长,因而其营养更为丰富,实为茶油中的上佳之品。

德兴市红花茶籽主要产自新岗山镇占才村十八亩段的高海拨地区,其它如龙头山乡、皈大乡也有少量生产。德兴市源森茶油有限公司是国内从事有机山茶油生产销售的骨干企业,创建于2005年,公司现拥有6万余亩有机山茶籽林原料生长基地,投资1200万元引进先进的物理冷榨生产设备,年产优质茶油3000吨,产值达6000余万元,规模居同行业前列。

地域范围

德兴红花茶油地理标志地域范围为德兴市新岗山镇、海口镇、皈大乡、龙头山乡、李宅乡、张村乡、泗洲镇、银城镇、花桥镇、绕二镇、万村乡等11个乡镇。产地位于东经107°23′-108°06′,北纬28°38′-29°17′,介于海拔150-600米之间,东接浙江省开化县,东南与玉山县、上饶县毗邻,南和横峰县、弋阳县相接,西接乐平市,北连婺源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以低山为主,东南部为怀山低山丘陵,西部丘陵区多狭长谷地。为怀玉山脉之腹地,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大,形成多种不同的小气候区域。植被覆盖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5.1%。境内南北长70千米,东西宽50千米,土地总面积2101平方公里。生产规模1040公顷,年产量150吨。

六.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野茶油

巴马野茶油

七.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山茶油

巴马山茶油

活了100多岁的巴马长寿老人从小到大常吃山茶油,这是事实;从小到大吃山茶油的人不一定能活100多岁,这也是事实。在这个微妙关系中,巴马山茶油闯出了名气,食可健身,用可美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罗乜政,女,瑶族,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尚勤村么妹寨人。1990年5月5日上午,她吃了一碗饭,喝了约200克米酒和一碗开水,躺回床上无疾而终,享年130岁。《巴马县志》记载,罗乜政身高168厘米,有几次挑100公斤的石灰到42公里外的燕洞圩卖,不觉得很累。罗乜政食量很大,最多的一餐可以吃一公斤米和1.5公斤鸡肉,平时常吃的油料包括当地产的山茶油。

许多媒体采访巴马长寿老人时,往往离不开饮食话题。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巴马长寿老人有吃山茶油的习惯,巴马境内的所略、那社、燕洞等乡镇是山茶油原料——茶籽的主产区。广西医科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山茶油的物理、化学特性与橄榄油极为相似,且相对于橄榄油,山茶油的不皂化物含量很少。与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相比,山茶油的油酸含量最高,达80%以上。油酸是食用油中一种重要营养成分。

产茶籽的树在当地叫油茶树,有开红花、白花两种。开红花的油茶树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巴马的油茶树多见开白花的。

当地有人一早起来,梳洗完毕,不给头发上护发水,也不往脸上擦化妆品,而是往头发上或脸上抹一点山茶油,头发即刻油亮,脸也光滑。以前,茶籽榨油后剩下的茶麸是民间的洗衣粉或者洗发水。巴马茶籽的出油率较高,100公斤茶籽最高可以榨出30多公斤的油。

1982年以前,所略乡福乡村人榨油用的是土造榨油机。当地人在介绍这种机器时,可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介绍者的普通话不怎么样,说的时候一帮人特别兴奋,所以每个介绍者各自做着不同的“动作”,不等别人明白头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往前说下去。其间,有个人突然站起来对记者说:“给你画个图,就明白了。”

唰唰几笔,一幅榨油示意图呈现在记者眼前:大大的圆木(已被掏空“肚子”)旁站着一个人,那人举着一把大铁锤,直往大圆木上面的尖形木块砸去,一锤一份力,力从尖木底部传递到圆木“腹腔”内的木塞,木塞顺势挤压圆木内的茶籽饼,茶油就从圆木下方的孔里漏出。木塞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直到把油榨干。

圆木直径有大有小,较大的直径达五六十厘米,长6米左右,一次可榨约75公斤的茶籽。这种土法榨油,要先把油茶籽碾碎蒸熟,压成月饼状,一一塞进圆木“腹腔”。最初,每块茶籽饼约有10厘米厚,油被榨干之后,“瘦身”成一块薄砧板的样子。如此榨一次油,要花半天时间,且需五六个人帮忙,轮流挥锤,耗时耗力。

土法榨油最热闹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仅福乡村就有5台土造榨油机。每台榨油机一有声响,油香就满村飘,大人、小孩闻香赶来,守在油房旁,为的是得到一点茶油或者茶麸,用来吃或者洗头、洗衣。

1982年,福乡村拥有第一台电动榨油机。从这一年起,土造榨油机在该村慢慢消失。电动榨油机榨油不用什么技术,把晒干的茶籽直接倒入机器,等着盛油就可以了,出油率比土法榨油高出一倍。

村里人常常带了原料,叫当地人榨油。奇怪的是,村里人不但不用交加工费,还可以得到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酬金,条件是村里人要毫无保留地留下茶麸。原来,茶麸的卖价不便宜,曾一度达到每公斤约4元的价格,榨油者就靠这些茶麸挣钱。

巴马种植油茶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朝中期。1962年,全县茶籽产量为51万公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年产量。到上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年产量稳定在100多万公斤。据巴马林业局统计,目前该县有37.6万亩油茶树,年产茶籽约600万公斤,产量依然不算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部分油茶树没有进行改良,亩产量只有几十公斤;二是油茶树过于亲密接触,树的光照不足;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在收获油茶籽时,要刨平树下的地面。

为何要刨平地面?巴马林业局的干部说,此举实际上是农户为了方便捡籽。捡籽是当地收茶籽的传统习惯,即茶籽熟了,自然落地,人工从地上拾捡收回。刨平树下的地面虽然提高了拾捡速度,但造成了水土流失,加上农户一般不对茶树追肥,所以影响次年茶树生长。有的农户更“出格”,在收获前一个月就把树下地面刨平,其实这时候还属于当季茶籽生长期。这样“捡”回来的茶籽自然不够饱满,出油率大打折扣。这些年来经过宣传,不少农户改变了“捡籽前刨地”的不良习惯。

周涛是福乡村委支书,也是当地一名油茶树种植大户,拥有80亩油茶树林。凭借茶籽,他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他像村里许多人一样盖了平房,把收回来的茶籽挑到屋顶晾晒,楼上还盖了小屋,存放干茶籽,十分方便。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晾晒茶籽就没有这么快活。

那时候,周涛家里没有平房,能晒茶籽的地方不容易找,只好在室内烤茶籽。整个房间,甚至连着几个房间,全部立起支架,支架之上放置大大小小的竹筛,或者仅放一个房间那么大的竹筛,筛上铺满四五厘米厚的生茶籽,然后在支架下方烧微火烘烤,隔一段时间让茶籽打个翻身。几个翻身之后,用脚一踢,茶籽互相撞击的声音嘭嘭闷响,说明还得继续烤;要是声音啪啪作响,就表明已经烤干,可以入库或者出售。烤完一批茶籽,视天气情况而定,短则几天,长则两周时间,是一件很折腾人的事情。而且如此烤出来的茶籽,好像到煤矿里走了一遭,“皮肤”变得更黑,所榨出来的油也会丧失光泽。

所略乡农户收获茶籽有两种方式,一是捡籽,二是摘果。摘果是一种省事的做法,在茶籽还未自然开壳落地之前,就将其摘下,晒干后取出壳里茶籽。相对而言,捡籽更能保证所榨茶油的品质,摘果之法会增加茶油的泡沫,且油色不够明亮,出油率低一些。

不管价格多么高,福乡村的村民都会在家里存留50公斤左右的茶籽,等有空就拿到村里加工点榨油,用来自己吃。原始的山茶油带黄色,装在瓶子里,就像花生油一样。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工艺可以把山茶油提炼,形成透亮的山茶油,也就是今天在超市内看到的透明的山茶油。这种山茶油除了食用,还常常被人用来美容。

茶籽价格最好的那一年是2007年,当时外地老板与本地老板抢购巴马茶籽,每公斤价格由8元抬至11元,11元的价格是外地老板开出的。实际上,这一现象暴露了巴马人今天的困惑:深加工企业人士认为,原料不够,所以影响到山茶油加工;而管理部门人士及农户却说,事实并非如此,外地老板的收购价高,巴马的大部分油茶籽流向外地就顺理成章。以福乡村为例,该村60%的茶籽被外地老板买走,这些外地老板来自湖南、江西等省。这意味着,巴马山茶油加工企业之所以遭遇原料不足,关键在于自己的收购价上不去。此外,这些企业目前还没有建成属于自己的大规模油茶树林。

八.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福州水陆轩椒盐真酥

福州水陆轩椒盐真酥:创制于元末明初,至清光绪年间趋于高峰。形色典雅,纯朴大方,厚薄一致,脆香酥松,干食、泡茶均宜。

九. 福建省 福州 闽侯县 福州美且有雪片糕

福州美且有雪片糕:系美且有糕饼店于清咸丰年间创制,已有130余年历史。有椒盐、桂花、核桃等品种。

十. 福建省 福州 鼓楼区 福州绸花

福州绸花:系以丝绸为主料,手工仿制各种花木的工艺品。尤以各式盆景最为精美。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代即已盛行。
福建福州山茶油土特产山茶油的特产有哪些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