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八大县市特产 金华有哪些土特产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1-09 16:46:40

一. 浙江省 金华 义乌 山花梨

义乌山花梨为浙江梨的优良地方品种,产于华溪、塘李等乡。果实呈卵形,一般个重约200克以上。果皮细而薄,为黄褐色,果肉雪白嫩脆,汁多味鲜甜,有的微带酸,果心小,石细胞较少,耐储藏。与山东雪梨、天津鸭梨相比,风味别具一格,一向畅销于杭州、嘉兴、温州、上海、江西、福建、广东等地。

产品名称:山花梨

产品产地:浙江义乌

产品特性: 蔷薇科梨属,又名早三花。浙江的著名梨种。落叶乔木。主产于义乌、浦江、东阳一带。树势中等,萌芽力和成枝力较强,结果龄较早,着果率较高。果实近圆形或卵圆形,红褐色,褐斑粗而密生。果心小,汁多,味甜。

产品功能:除供鲜食外,还可酿酒和加工罐头食品。

产品简介:果实呈卵形,一般个重约200克以上。果皮细而薄,为黄褐色,果肉雪白嫩脆,汁多味鲜甜,有的微带酸,果心小,石细胞较少,耐储藏。

产品季节:8月中旬成熟

二. 浙江省 金华 武义 橡子豆腐

橡子是野外橡树的果实,长圆形,含淀粉和少量鞣酸。

成品细腻、润滑,有清热解暑之功效。是武义、义乌一带的夏令冷饮佳品之一。

三. 浙江省 金华 兰溪 土索面

土索面

土索面俗称(长寿面)产于金华地区兰溪市白露山下“土面之乡”下潘。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明朱元璋带兵路宿女埠真教寺,夜食此面,开胃增食,消烦安神,龙颜大悦,故而得名。至明成化年间,大教育家章枫山致仕回乡,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为尽地主之宜,以索面飨来客,客食之赞不绝口。本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然清香,口感纯正,特点柔、滑、韧、软、细、淡、鲜,是老少皆宜,馈赠亲友的理想佳品。

四. 浙江省 金华 东阳 索面

索面又叫长寿面,主产于东阳市巍山镇曙光村等,历时几百年的传统产品,东穗牌索面是东阳市农民俱乐部巍山分部的荣誉产品。 索面,其性平和温补,易消化吸收,价经济实惠,除加少量食盐之外,未加任何添加剂,属于传统的优质农产品,是老年人、产妇调养和人们居家调节口味的理想食品。( 东阳)

五. 浙江省 金华 金东区 金华两头乌

产品名称:金华两头乌

产品产地:浙江金华

产品特性:皮薄骨细,肉质鲜美,肉间脂肪含量高,母性好,泌乳量大,哺育率高,繁殖性能好

产品简介:因其头颈部和臀尾部毛为黑色,其余各处为白色,故又称"两头乌",是全国地方良种猪之-。

六. 江苏省 淮安市 金湖 金湖“八大碗

金湖“八大碗

金湖“八大碗”实际是一桌菜,在民间叫做“八样头”。是以前金湖民间请客时做的八道菜。上世纪70年代之前非常流行,只要请客都是这八样,形式一致,内容一致;而且是一碗一碗的上,前一碗吃完才上后一碗,家家如此。“八样头”在当时已经是高规格的宴席了,低一等的只有“六样头”或者“四样头”。

关于金湖“八大碗”以办喜事为例,第一碗是红枣,圆圆满满早生贵子,吉利。这一碗有个规矩,不能全部吃完,最少要留一个枣儿,这叫回汤。第二道菜上来的时候才把这回汤碗带走。第二碗上杂烩,就是百叶、粉皮和肉丝一起烧的杂菜。第三碗是分羹,相当于现在的鸡丝粉皮。第四碗是大菜,就是红烧肉。从前能吃到红烧肉可是很隆重的事情,如果是办丧事,此时是要奏乐谢汤的。第五碗和第六碗是两个炒菜,一般是炒韭菜或炒藕丝,上面加些百叶或肉丝做盖头,又叫浇头菜。第七道是红煮鱼,鱼到酒止,最后再上一碗青菜豆腐汤就用饭了……

如今的金湖“八大碗”经过厨师们的加工制造、精心制作,从内容到形式都焕发了新的生机。比如红烧甲鱼、菏荡金鳅、鸡汤鱼线、双煎藕夹等等特色菜肴,在南京、上海宣传时,已成为金湖美食的名片,为招商引资、发展旅游起到了重要作用。

七. 浙江省 金华 东阳 东阳竹编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竹编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竹编与东阳木雕,为浙江三大名雕之一,居全国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称为东阳工艺美术界的两朵奇葩。

东阳竹编与东阳木雕(为浙江三大名雕之一,居全国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称为东阳工艺美术界的两朵奇葩。它在殷商时代开始问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宋代以编织声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而著名,到了明清时期,东阳竹编已有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擗清朝康熙<<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质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可见东阳竹编在清朝以前就被选为贡品而闻名于世。到了清末民初,东阳竹编进入全盛时期。

东阳竹编工艺历经千余年的洗炼,其作品已达美轮美奂境地。早在1915年东阳竹纺工艺吕就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赛会上获奖。1984年创作完成的大型竹编屏风<<九龙壁>>,以其高超的编织技艺,获得第四避、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并被列为国家工艺美术珍品而永久保存。1994年,人物竹编<<渔翁>>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金杯奖”。

经历代东阳竹编艺人的努力,竹编工艺还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巧妙地与园林建筑、室内装饰有机结合起来,在西湖阮公墩、杭州花港公园、德国汉堡市“新北京酒家”等处,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以富丽中显淡雅,清幽中含华贵的独特风格,为世人所称颂。据清代康熙年间《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当时的竹编工艺,主要生产门帘、果盒、托篮等产品,其中书箱、香篮还广泛流行于绍兴、诸暨、嵊州、新昌一带。清朝以前选为贡品,清末民初为盛,早在1915年即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阳竹编枯木逢春,蓬勃发展,先后获轻工部优质产品、浙江精品、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银杯奖及金杯奖、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金奖等。

八. 浙江省 金华 浦江 浦江葡萄

浦江葡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浦江种植葡萄历史悠久,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嘉靖浦江志略》卷三物产篇中就有种植“葡萄”的记载。之后乾隆、光绪年间的《浦江志略》物产中也均有浦江葡萄零星栽培的记载。到民国29年(1940),《民国浦江县志稿》中全县葡萄栽培面积已达十亩,产量为21担。 近年来浦江葡萄产业发展迅速,栽培面积超过5万亩,年产量8万吨,年产值6.8亿元,成为浦江农业第一大产业,并先后获得浙江省精品水果金奖、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金华市精品水果会金奖,全国南方及设施葡萄精品大赛金奖。2013年浦江县还被授予“中国巨峰葡萄之乡”称号。

从2006年开始,浦江就开展了万亩葡萄高效生态标准化基地建设。2008年以来,特色优势水果设施栽培示范基地、特色优势水果产业提升等一系列项目工程建设相继实施,涌现了黄宅前陈片等葡萄核心基地。目前,浦江葡萄已形成以“巨峰”为主栽品种,京亚、藤稔、无核白鸡心、夏黑、美人指、醉金香等为辅助品种的产业格局。

浦江葡萄

地域范围

浦江葡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浦阳街道、浦南街道、仙华街道、黄宅镇、白马镇、郑家坞镇、郑宅镇、岩头镇,花桥、前吴、中余、檀溪、大畈、虞宅、杭坪 含辖区 15个乡镇(街道),北至岩头镇的礼张村 ,东至郑家坞镇的溪东村 ,南至黄宅镇的陈铁店村,西至杭坪镇的杭坪村,地理坐标为北纬29° 21′~29°41′和东经119°42′~ 120°07′之间。2011年种植面积 2.83万亩, 产量4.2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感官特征:果实完整,发育充分、正常,新鲜清洁,整齐度好,具有适宜市场或贮存要求的成熟度;具有本品种所固有的形状和特征,果形整齐,果粒间紧密适度,不易脱粒,无机械损伤,无霉烂、无裂果、无冻伤、无病虫害、无刺伤、无果肉褐变;具有本品种成熟时应有的特征色泽和正常的气味。 (2)品质指标:浦江葡萄营养价值高,果肉细脆,肉质厚,纤维少;风味浓,甜酸适口,汁液丰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8%,总酸含量≤ 0.6% 。 (3)安全要求:浦江葡萄在生产、贮运、销售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鲜食葡萄》NY5086-2002的要求。

九. 浙江省 金华 永康 方岩红橘

方岩红橘是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方岩镇的。方岩红橘皮色橙红,肉质脆嫩,滋味独特,曾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奖,是馈赠亲朋的佳品。

红橘原产我国,主产四川、福建,又常称川橘、福橘,其他产柑橘省(区)也有栽培。其主要特点:树势强健,树冠高大,梢直立;果实扁圆形,中等大,单果重100~110克,果皮薄,色泽鲜红,有光泽,皮易剥,富含桔络;肉质细嫩、多汁、化渣,甜酸可口,可溶性固形物11%~13%,糖含量8~10克/100毫升,酸含量1.0~1.1克/100毫升,种子15粒左右;果实11月下旬至12月成熟,果实不耐贮藏是其不足。

方岩红橘种植历史悠久,南宋时期开始栽培。著名学者陈亮在永康地景赋中记载:“左栽李黄,右植橙绿”,说的就是方岩红橘。永康一带家里办结婚等喜事,都要摆放一些方岩红橘,代表吉祥。永康民间还有在喜庆节日相互馈赠方岩红橘的习俗。

方岩红橘果实呈扁形,果型美观,皮色橙红,肉质脆嫩,香甜可口,橘子的香气浓郁(如果一个人在吃红橘,整个房间顿时香气四溢),滋味独特,曾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奖。并在福泰隆门前展销。

方岩红橘盛产于方岩镇,当地红橘种植面积400公顷,年产量10000余吨。主产于独松、铜坑、先盆、后浅等村。11月中下旬成熟。存放到春节期间食用味道最佳。

十. 浙江省 金华 金东区 金华馒头

金华馒头是浙江省金华市的。金华馒头松软、香甜,略微带点酸味,馒头夹扣肉,是餐桌上的上好点心,吃起来松软不黏牙,极易消化。金华的圆馒头,在传统习俗中有“团团圆圆、蒸蒸日上”的寓意。

金华馒头,又称金华大酵馒头,是以酒发酵的浙江著名汉族美食。大酵俗称大胶、大窖、大教,与古代“胶、窖、教通酵”同,足见由来悠久。其形制呈圆丘状,平底圆顶,底部直径约13厘米,顶高约6厘米,上印有红色图案,以标作坊字号。如用于庆典或馈赠,淋裱以福禄寿喜字样,红艳欲滴,庄重大方,还有做成原只金华火腿形状的大型馒头,供上祭、祝寿、迎亲等专用。

金华馒头的历史文化:

金华大酵馒头,历来由专业馒头作坊和黍作店制作,在金衢盆地内的城镇随处可见,而在盆地圈外却绝少闻见。然而,这种精美独特的名品,地方史志中虽称之为邑之,除在食货中列个名目外,却无工艺记录,它的传承靠的是辈辈师徒的口传心授,又因是谋生之技,多秘不示人,甚或有传儿媳不传姑婿的陋习。直到1981年《中国小吃·浙江风味》一书问世,始见一注释中作了披露。大意是:糯末蒸成粒状干饭,凉后盛入容器,加糯米酒槽(即甜酒酿)、白糖,温水搅匀,保温发酵,见面上泛气泡有酒香时,滤汁,加少许食盐搅匀,澄清后即为窖水,用以和面制馒头。

金华馒头的特色:

金华大酵馒头是以酒发酵的著名美食,其独特的品质特点是:造型丰满,端庄美观,面团发酵极其充分,酵孔非常细腻,白细如雪,面有银光,皮薄如纸,吃口松爽滋润,富有咬劲,绝不粘牙,精美可口,极易消化。其膨胀弹性之强,常令初识者瞠目结舌,为之称奇叫绝。如将一只大酵馒头握入掌中,手一张,馒头立刻像海绵似地恢复其原貌,故素有“金华明珠”之誉。有位食品专家评述说:“金华馒头发酵工艺独特,发酵程度极高,远胜西方面包,尤其是韧劲、弹性和滋润松糯的口感,为面包所望尘莫及。它是我国酿造工艺的明珠瑰宝,食中妙品!”

金华馒头的做法:

红印馒头(又称大酵馒头)是过年招待客人必吃的一道菜,一般是在菜上齐之后,酒过三巡,客人将酣未酣之际,一个冒着热气的馒头下肚,酒兴更足。

制作红印馒头,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发酵,采用糯米蒸成粒状干饭,凉后盛入容器,加糯米酒糟(即甜酒酿)、白糖,温水搅匀,保温发酵,见面上泛气泡有酒香时,滤汁,加少许食盐搅匀,澄清后即为酵液,用以和面,随后用土法蒸制。

除了发酵,揉面和酣笼两个环节也重要,揉面时,面、水、酵液三者比例是否得当,凭的就是经验。所谓酣笼,就是将内拳大小的馒头胚放入蒸笼预热。待馒头胚渐渐发酵变大,再适时点火蒸煮。

金华馒头的吃法:

传统习惯一般是将红印馒头回蒸后趁热夹红烧肉或笋丝等素菜等吃食,荤素自便

红印馒头的吃法有点类似西方的汉堡,习惯上是回蒸后趁热夹红烧肉、走油扣肉、肉丸子或笋丝等素菜等吃食,荤素自便。可以将之作为主食,但亦可作为一道菜肴,其表面印有红色图案,多为寿桃或者福禄寿喜字样,其间还有店铺的字号,一看就知道是来自哪家,也成为众人品评的依据。据说有的馒头店在春节等销售旺季,一天要卖出三四万个馒头,可见其在金华风靡的程度。

对金华人来说,过年客人来了,没让他们吃到馒头就是失礼,热情的主人一般都要招呼每个客人吃上两个——所谓“好事成双”,不过不用担心,因红印馒头看似不小,但因其发酵工艺超群,其实没多少份量。带着蒸笼里的淡淡荷叶清香,咬一口,松爽滋润,由此也记住了金华地区独有的这份味道。

金华特产十大排名浙江省金华十大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