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有什么特产美食嘛 西藏拉萨特产有哪些值得购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2-24 12:29:36

一. 西藏 拉萨 堆龙德庆县 藏红花

西藏藏红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草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又叫红花,原产埃及,但在巴基斯坦、印并等地栽培历史也很长。

红花可入药,有活血通络之功效。草红花种子含油量达55.38%,长期食用这种油,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因此,可用它来治冠心病;由于草红花油中的亚麻酸量很低,所以是制作油漆的好原料。草红花在西藏东部、东南部以及南部地区均可大力栽培,并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藏红花(Crocus sativus L),又叫番红花或西红花,原产西班牙,在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中也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国外,最初仅作为染料来栽培,后来才认识到它是一种活血通络、化瘀止痛的珍贵药材。在医学上常用它来治疗血瘀引起的闭经、胸腹胁肋等疼痛,也治疗创伤肿,特别是它的养血之功能早已闻名于世。正因如此,早在明朝藏红花就传入我国,在《本草纲目》中已将它列入药物之类。当然,就其养血功能而言,要远远超过草红花。

草红花与藏红花仅一字之差,所以在概念上常误认为同物异名,也有人把西藏早已引起种栽培的草红花当作藏红花。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草红花是属双子叶植物纲的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米左右,头状花序中的每一朵管状花呈桔红色。而藏红花是属单子叶植物纲的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鳞茎,花为表紫色或紫红色。它们虽在活血通络方面功能相似,但在系统演化、形态发育和其他用途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二. 西藏 拉萨 城关区 新疆奶酒

奶酒是蒙古族的传统饮料。夏天到山区草原的蒙古族牧民的毡房作客,主人常以自酿奶酒奉敬。敬酒时往往先给客人唱一首热情的歌,请你开怀畅饮。制作奶酒一般采用脱脂的酸奶,装入木桶或皮桶,经过充分发酵,再盛于特制的锅中加热,取其蒸馏水便是奶酒。奶酒含酒精只有十几度,味甘微酸,有奶香,是酒中佳品,但切忌过量,以免醉倒。( 拉萨)

三. 西藏 拉萨 拉萨风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萨风筝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萨风筝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泽当等地,并传播到邻国尼泊尔、不丹,清代盛行于藏族上层。十三世01偏爱风筝,曾为专供风筝和加工筝线的“上哉”加封印章。

1八月卫藏地区风力较足,是放风筝的季节。民间认为,风筝放早了,秋季就会过早终结。拉萨风筝的放飞有许多规定。在时间上,拉萨在雪顿节后放飞,日喀则必须由东头宗的俗官先行放飞。风筝的形制与使用有年龄的规定,如六轴、八轴、十轴风筝,必须按年龄大小分开选择。藏族风筝形态较为单一,多为菱形平面,但讲究彩绘图案,有“加沃”(大胡子)、“古玛或古那”(钉头或黑头)、“米洛”(瞪眼)、“其瓦”(龇牙)、“帮典”(围裙)、“嘎林”(腿骨号)六种。因色彩艳丽,放飞时天空一片斑斓。平时这些风筝悬挂在墙,视为升腾运气的圣物。

拉萨风筝的放飞技巧体现在空中的争斗玩耍。放线与收线的微妙变化,可以使风筝在空中迅速地升降、旋转、左右打滚。最大的特点是“打架斗殴”,最后断线飘走者为败。各种打斗技巧最后都集中在“绞线”上,线的质量至关重要,故在制作时有一道工序即上“那”。“那”的主要成分是玻璃碎粉,加入一种粘性较好的植物“旺拉”,调上捣碎的大米、白糖和水搅拌煎熬。等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将“那”放在手心,将风筝的线从指间穿过,使粘上粗细不等的“那”如同锯齿。拉萨风筝的制作具有季节性。每年秋季在拉萨、日喀则等城镇有人专门做风筝出售。日喀则的拉达卡其和拉萨的次仁等家族风筝制作技术精湛、特色鲜明,颇有影响。但现在一批有造诣的风筝艺人相继去世或年迈古稀,技艺面临失传。

四. 西藏 林芝 朗县 香寨

香寨

土豆煮成八成熟,滤干,去皮,切成小块,待用。洗净去皮之葱断,放入油锅内稍煎后,取出放入石槽中捣烂,盛入小碟内,待用。用凉水把咖喱粉拌和成糊状,倒入油锅内,做成油咖喱,待用。把羊肉剁成块,用适量酥油烹炒后,放入锅内加水闷煮,后加入土豆、油咖喱、盐巴、生姜、茴香、丁香、胡椒、藏寇等调料,搅拌煮熟后即成。吃时可撒上葱泥。香寨是藏族食用米饭时最佳菜肴,味美色深,调料芳香可口。

五. 西藏 西藏鼻烟壶

在西藏生活,会常常看到有上了年纪的藏族老人在吸食鼻烟,关于鼻烟在中国的起源,清代的赵之谦在《勇卢闲话》记载道:“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万历九年,利玛窦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国人多服鼻烟,短衣数重,裹为小囊藏鼻烟。”而在西藏,吸鼻烟早已成为藏族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生活习俗,随着这一习俗的流传,鼻烟的容器——鼻烟壶,也渐渐演绎出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器物文化。据专家介绍,鼻烟壶最开始是从游牧民的生活中开始流传的,古时候,由于游牧民过着经常迁移的生活,从而养成了把日常生活用具,如针线盒、火镰、腰刀等佩带在身上作为装饰品的习惯,鼻烟壶就是其中之一。其后才渐渐发展到整个藏族地区。

现在,很多古董店里,都有着各种不同的鼻烟壶收藏,据说藏族的鼻烟壶在收藏品市场中是一种很热门的收藏品。很多人都喜欢从鼻烟壶中寻找古代藏族同胞们的生活轨迹。而由此也衍生了人们对鼻烟壶历史及文化的研究。据专家介绍,鼻烟壶按其质地来分,大体可分为四种,即角质、皮质、木质、镶珠宝类等。角质的鼻烟壶多为早期产生,牛角、公黄牛角、公犏牛角、羊角、岩羊角、鹿角等都可以做鼻烟壶;皮质鼻烟壶,材料大都取自獐皮的颈部至颈下端的皮,这种鼻烟壶可以让烟末与袋内粗糙的表面磨合得更细。很多藏族人还会在烟袋上穿一条皮绳,并系上小铜铃,当鼻烟壶在拇指上敲击的时候会发出悦耳的铃音,让吸烟者乐在其中;木制鼻烟壶,一般取材于优质的木材,其造型有空心圆形,也有上下合盖形;珠宝类鼻烟壶,这种鼻烟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当西-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时,人们的审美观也不断提高,对鼻烟壶的质地和造型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珠宝类鼻烟壶一般选用珊瑚、翡翠、绿松石、象牙、细瓷、玉石、青金石、玛瑙、水晶等材质。

西藏的鼻烟壶文化并不是单独发展出来的,它的发展受到了相邻区域、民族、国家之间的影响。比如清朝时期,中原王朝盛行的鼻烟壶大多造型细腻、精致、小巧,形状多为扁圆形。流传到西藏后,影响了西藏鼻烟壶的发展,形成了粗中带细、刚柔并济的特点。正是因为人们对鼻烟壶文化的热捧,使它渐渐成为藏族人的身份象征,同时在送礼馈赠、争奇斗富乃至官场贿赂方面也有了它的身影。据一位鼻烟壶的收藏家介绍,西藏的大多数鼻烟壶皆出自民间作坊,所以在题材的选择与创新方面,有着民间特有的朴实美,而这种风格也正是藏民族的性格在器物中的表现,了解了鼻烟壶,也算是了解了一部分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了。

六. 西藏 拉萨 城关区 面具

面具藏语称“巴”,是从宗教艺术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品,颇有收藏价值,有跳神面具、悬挂面具和藏戏面具。各个寺庙逢重大宗教节日,都要举行跳神仪式(羌姆),所用面具有鬼怪、0神、仙人、动物图腾等。

藏戏面具在民间较能见到,分蓝面具和白面具,根据藏戏剧情有各种人物脸谱,如国王、公主、仙人、妖怪等等。悬挂面具则主要是各种神的具像,如0神、吉祥天女、马头明王,还有一种叫“赞”的鬼面具,它们一般都悬挂在寺庙的梁柱上。

七. 西藏 拉萨 林周县 西藏藏药

藏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藏药历史上有许多经典著述,成为今天研究藏药的主要文献和藏药种类发展的历史记录。



《月王药诊》是较早的一部藏药史籍,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类440种、动物类260种、矿物类80种,其中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如螃蟹甲 、伞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乌头、喜马拉雅紫茉莉、纤毛婆婆纳、水柏枝、翼首草、毛瓣绿绒蒿、蓝石草、乌奴龙胆、山莨菪、樟牙菜、青稞、熊胆、牦牛酥油和糌粑等。



《晶珠本草》是收载藏药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猎广泛,有着浓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誉为藏族的《本草纲目》,该书收载的药物种类有75%为现今所用,其中30%属藏医专用,据统计,涉及1200个基原动、植物种。



现代藏药应用的地域,除西藏自治区以外,还包括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所属的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青藏高原是藏药的主要产地,据有关单位的调查,藏药资源有2436种,其中植物类2172种、动物类214种、矿物类50种。青海占据着青藏高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的广大地区,据调查,省内有药用资源1294种,其中植物类1087种、动物类150种、矿物类57种。全省常用的几百种藏药中有70%采自青藏高原,据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调查,全州有藏药资源1000多种;甘孜州1127种中药资源中有23%为藏医所用。



从有关资料的统计来看,目前我国有藏药3000种左右,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藏药应用历史悠久。这一地区常用藏药有360多种,主要来源于菊科、豆科、毛莨科、罂粟科、伞形科、龙胆科、蔷薇科、玄参科、十字花科和百合科等植物,重要的药用属有:绿绒蒿属、马先蒿属、紫堇属、报春花属和虎耳草属等。常用藏药中,含生物碱的种类约占50%,这些活性较强的成分多见于乌头属、翠雀属、唐松草属、莨菪属、槐属、龙胆属和小檗属等药用植物。例如,大黄是一味重要的藏药,青藏高原分布大黄属植物28种,其中藏药应用的有21种,藏药用大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君母札)的种除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之外,尚有藏边大黄 、喜马拉雅大黄、塔黄,西藏大黄等,青海、甘肃等地还用波叶大黄;中品(曲什札)有穗花大黄、歧穗大黄、长穗大黄、网脉大黄、心叶大黄、红脉大黄、卵叶大黄;下品(曲玛札)有小大黄。



目前,藏药已制定了统一的用药规范,即由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等6省区合编的《藏药标准》,共收载藏药227种,其中植物类197种、动物类17种、矿物类13种,主要种有:藏茴香、山莨菪、藏党参、藏紫草、水母雪莲花、唐古特红景天、堪巴色宝(阿氏蒿)、曲玛孜(打箭菊)、达玛(凝花杜鹃)、野牛心、秃鹫、紫草茸、紫胶虫等。 藏药资源丰富,分布在青藏高原藏胞居住的广大地区,并为很多藏医药文献所收录。

八. 西藏 拉萨 墨竹工卡县 斯布牦牛

斯布牦牛

产地(或分布):西藏自治区的斯布山沟。

数量:1995年存栏3500头。

主要特征:体型硕大,外型近似矩形。角型向外、向上、角尖向后,角间距大。胸深宽,大多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但多数后躯股部发育欠佳。屠宰率为50%,日产奶量为1.8千克,乳脂率为5.9~10.7%。性成熟期3.5岁,初配年龄4岁,7~10月为配种季节,多为1年1胎。

九. 西藏 拉萨 墨竹工卡县 腐奶渣粥

腐奶渣粥是西藏的特色小吃,腐烂的奶渣晒干后称腐奶渣。搅动骨汤,徐徐加入面粉,成粥状后,加入腐奶渣、牛(羊)肉丝。辣椒等佐料,煮熟后食用。

拉萨有什么好吃的特产带回家去拉萨带什么特产便宜又好吃哦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