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特产大粽子 云南最好的三种粽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2-15 11:56:45

一. 云南省 文山州 广南 那榔酒

那榔酒因盛产于那榔村而得名,已有700多年的酿造历史。清乾隆年间,骚人墨客曾留有“郎误闯入须尽醉,量难胜酒莫相逢”的赞美诗句。199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酒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国地方历史名酒”称号。那榔酒主要以当地大白谷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配制而成,它以原法原味的奉献,回归自然的享受而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民间,历来都是招待宾客好友的佳品,长时期以来,在广南民间一直传唱着“一张桌子四角方、八盘四蛊摆中央,两杯那榔吞下肚,大物小事好商量”的口碑。

那榔,在壮族语言中有吉详、圣洁、美好的含义。在那榔乡,有一汪清泉,水质很好。据说饮用这泉水,身体健壮,皮肤滋润,用它洗头则满头青丝。这里还出产一种珍贵的大米——“八宝米”,是进贡朝庭的贡米,那榔酒就是以八宝、稻谷为原料,以那榔泉水作酿造用水,以根霉母纯培小曲作为糖化发酵剂而生产出来的一种地方酒。“郎误闯入须尽醉,量难胜酒莫相逢”这是清代举人陈龙章对那榔酒的赞誉诗。据说道光皇帝的老师宋湘(广东嘉州进士,1919—1820年任广南知府)任广南知府时,道光皇帝怀念老师,准备了老师爱吃的名菜佳肴和京城名酒赐给宋湘,宋湘知道后1道光皇帝说“佳肴名菜臣承接了,广南此处有那榔名酒,京城名酒可免送”,由此可见那榔酒在当时的兴盛和名气了。

那榔酒酿造十分考究,除了优质的水(深层优质软水,四季恒温,不受干涝季节影响,清澈透亮)及地方大白谷和白粒玉米外,还需用多种中草药秘方配成酒曲,采用土坛密封,低温糖化发酵,慢火蒸馏,掐头去尾,分级储存,精心勾兑等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且有晶莹透亮,醇香浓郁,口感柔绵,回味甘甜等特点。

那榔酒属地方名品,多次荣获省、州优质产品称号,文山国际三七节金奖产品,1992年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酒”称号。

二. 云南省 文山州 广南 广南八宝米

广南八宝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南八宝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八宝米以产地八宝而得名,为清代贡品。1981年被国家列为名贵米种。其色泽洁白微青、粒大、质软、味香、口感好、淀汾和蛋白质含量较一般米高,在国内享有盛名。(广南县)

地域范围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滇、桂、黔三省交界处。县辖莲城、八宝、旧莫、那洒、者兔5个乡镇。地理位置为东经104°30′-105°36′,北纬23°29′-24°28′。平均海拔1250米左右。东与富宁县接壤,南与麻栗坡、西畴县隔江相望,西与砚山、邱北县毗邻,北与广西省西林相连,境内黑支果乡木厂村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边竟直线距13.5公里。东西横距105公里,南北纵距103公里。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县境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广泛分布着二叠纪灰岩,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多塔壮、圆锥壮峰林和溶丘,峰林谷地、溶蚀洼地,岩溶面积41.7%。北部以碎屑岩为主,多侵蚀地貌,占总面积的40.3%;南部以碳酸盐类为主,占总面积的54%。水稻土分为四个亚类,八个土属,二十五个土种。稻田面积32.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4.52﹪。全县水稻土壤有机质含量3.3136﹪;全氮0.1789﹪,全磷0.1257%,全钾1.2578%,速效磷0.548ppm,速效钾0.572ppm,碱解氮10.4881ppm,土壤pH值在5.6-7.6之间,呈中性至微碱性,特别适宜发展广南八宝米。

(2)水文情况:全县16条大小河流分属珠江和红河水系。两大水系汇集境内多条支流,呈西北向东南流向。珠江流域主要干流有西洋江、驮娘江和清水江;红河流域干流为南利河。全县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总容量38.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径流10.9亿立方米,地表水27.5亿立方米。

(3)气候情况:广南八宝米种植区域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7℃,最热月平均气温22.6℃(多数年份出现在七月),最冷月平均气温8.4℃(多出现在一月)。海拔1000米以下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7.1℃,极端最低气温为-5.1℃。海拔1000~1500米地区极端最高气温为36.2℃,极端最低气温为-5.5℃。海拔1500米以上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3.3℃,极端最低气温为-6.9℃。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无霜期305天,年均降雨量1056.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665.3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0~80%,年平均干燥度0.86。每年的5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雨旱分明,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857.7小时。县境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十分有利于广南八宝米的生长发育。

(4)人文历史情况:

从广南的史料中查实、考证,早在明清时代就被列为“贡米”,封为“皇粮”、“每岁贡百担”,供皇帝御膳和皇亲国戚享用的史料记载。久负盛名的八宝米以其米色雪白,新米呈玉青阴绿色,颗粒饱满,蒸煮时间比一般米较短。饭粒柔软而不烂,饭冷而不散,颜色鲜艳光洁,味道芳香且回甜而著称于世。古今往来,素有“贡米”之称。1959年建国10周年大庆,专调数千斤八宝米到首都北京,用以招待外国宾客。1981年日中友好协会从报刊上了解到八宝米的传奇来历和其优质情况介绍后,以邮递方式品尝到了八宝米饭,赞美“举世无双”。经云南省农科院测试中心检测,其主要指标均已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1981年被国家列为名贵稻种之一。曾获国家、省级金奖。1985年和1989年0中央总书记1、1先后视察文山时都亲口尝过八宝米饭,赞不绝口。1985年《奥秘》杂志上刊登文章,称之为“奇特的香米”。2000年11月,在中国文联《世界华文文学》主办的“盘房杯世界华人小说优秀奖颁奖大会暨广南县笔会”期间,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作

家吃到八宝米饭,甚是赞赏。现在许多消费者作为馈赠贵宾佳品,称之为“洁白无暇,优质惠中,米中之花”。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八宝米之乡”。

三. 云南省 文山州 广南 壮家花糯米

广南壮族节庆、祭祀、待客常染制花糯米,旧历三月在者免、那伦一带还有花糯米节。

制作花糯米,因地区、染料不同而制法有异,多数是将香糯米分别放入一些可食有黄花草、枫叶、红蓝草、紫香藤等植物的浆法中浸泡,让它染上植物的颜色,盛入甑子蒸出黑、红、黄、蓝、紫、白等花色饭。花色色泽鲜艳诱人,装在碗里,犹如一朵初放的五彩花,馨香四溢,沁人心脾,味美可口,是壮家人民的传统美食。

八宝大油团集酥、软、香、甜、糯于一身,人吃人爱,制作中讲究手艺和配料。

四. 云南省 文山州 麻栗坡 坨肉

坨肉

坨肉是彝族人民吃肉食的基本制作方法。

在制作上,不论猪、牛、羊,宰杀后均连骨带肉切成如拳头船大小的块块,用清水煮至八成熟,便捞入簸箕内,撒上盐巴来回簸荡,使盐渗入即可食用。吃时除放盐外,不放任何佐料,也不用碗筷,直接用手取而食之。吃时佐以小凉山土法腌制的一种干酸菜汤(有克油腥的作用),将砣砣肉抓在手上,边啃边嚼,由于这种肉做法特别,又不是很肥,吃起来越嚼越香,越吃越胃口开。

坨坨肉制作的诀窍是掌握适当的火候,火候不到不熟,过迟肉绵。彝族制作的坨坨肉,既鲜又香,别有风味,特别是选用四五斤重的仔猪肉。

五. 云南省 文山州 丘北县 邱北辣椒

邱北辣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驰名中外的邱北辣椒具有个小、肉多、色艳、皮辣、籽香、热量大、含油脂高等特点。它不仅是人们喜爱的调味品,而且还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助消化等药用功能,被称为“云南小椒”。邱北辣椒始种于明朗未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文山)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市(文山市)七县(丘北县、砚山县、广南县、富宁县、马关县、麻栗坡县、西畴县)共102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5′00″~106°12′00″,北纬22°40′00″~24°28′00″。

六. 广西 桂林 平乐 桂林粽子

糯米食品, 品种很多, 以其所用配料不同而味道各异, 有豆子粽、板栗粽、莲蓉粽、裹蒸粽、三角粽等。制法一般用浸泡过的上好大糯和配料拌匀, 用洗净的竹叶包成扎好, 用火蒸煮1-2 小时, 取出滤干水份即可食用。配料一般有绿豆、红豆、花生、五花肉( 或腊肉)、板栗、莲蓉等。( 桂林)

七. 云南省 文山州 麻栗坡 木兰

木兰,落叶乔木。冬芽密被淡灰绿色长毛。叶互生。花先叶开放,直立,钟状,芳香,碧白色,有时基部带红晕。聚合果,种子心脏形,黑色。


玉兰花白如玉,花香似兰,其树型魁伟,高者可超过10米,树冠卵形,大型叶为倒卵形,先端短而突尖,基部楔形,表面有光泽,全部枝条疏生开展,嫩枝及芽外被短绒毛。冬芽具大形鳞片。花先叶开放,顶生、朵大,直径12-15厘米。花被9片,钟状。果穗圆筒形,褐色:蓇葖果,成熟后开裂,种红色。3月开花,6-7月果熟。玉兰高达25米,径粗可达200厘米,树冠幼时狭卵形,成熟大树则呈宽卵形或松散广卵形。实生起源的大树常主干明显,树体壮实,雄奇伟岸,生长势壮,节长枝疏,然花量稍稀。嫁接种往往呈多干状或主干低分枝状特征,节短枝密,树体较小巧,但花团锦簇,远观洁白无瑕,妖娆万分。故不同起源之白玉兰园林应用中情趣各异,在小型或封闭式的园林中,孤植或小片丛植,宜用嫁接种,以体现古雅之趣;而风景游览区则宜选用实生种,以表现粗犷纯朴的风格。 玉兰幼时树皮灰白色,平滑少裂,老时则呈深灰色,粗糙开裂。小枝灰褐色。顶芽与花梗密被灰黄色长娟毛,毛绒绒如幼鼠蛰伏,冬态更显。分枝习性随树龄幼长有别,幼时单芽延伸,故主干明显,树冠规整,而见花后,叶枝混合芽在果穗后双杈或多枝延伸,横向发展盛于直于生长,故树冠往广卵形方向发展。


叶片互生有时呈螺旋状,宽倒卵形至倒卵形,长10—18厘米,宽6—12厘米,先端圆宽,平截或微凹,具短突尖,故又称凸头玉兰;中部以下渐狭楔形,全缘。玉兰叶在基部通常有托叶或附属物,托叶有两种,枝端芽末的托叶贴生于幼茎上与叶柄分离,呈覆瓦状;叶部托叶散生,瓦刀状,粘着叶柄基部两侧,芽伸叶长,托叶脱落,幼枝上残存环状托叶痕,此为木兰科树种的识别特征。

八. 云南省 文山州 丘北县 丘北葡萄

丘北葡萄是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的。丘北县葡萄种植品种主要有红提、水晶、玫瑰蜜、赤霞珠,产品销往广东、广西、香港、深圳、越南等市场。

近年来,丘北县紧紧抓住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优势,引导农民在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的田地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粮经比例,把发展优质葡萄作为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截至2014年,丘北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2000亩,预计产量可达20万公斤,产值240万元。主要分布在该县八道哨、曰者、双龙营三个乡镇涉及9个村民委358户种植农户,其中年产量45万公斤以上的种植大户5户。

九. 云南省 文山州 广南 广南铁皮石斛

广南铁皮石斛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南铁皮石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广南铁皮石斛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二、栽培环境

产地范围内海拔600m至1800m,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8%,年平均气温17.3℃,无霜期290天至310天,年日照时数≥1500小时。

三、栽培管理

1.基质:成分为树皮、锯木屑等有机物质,厚10cm至12cm, pH值6.5至7.0,有机质含量≥10%,含水量30%至40%。

2.育苗:采用种子或组培繁殖育苗。以组培方式育苗的,8代后须复壮。

3.移栽: 3月下旬至6月中旬。每667㎡(亩)植15万株或3万丛。

4.田间管理:

(1)遮荫:荫蔽度60%至75%。

(2)施肥:每667㎡(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kg至1500kg。

(3)水分: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在60%至80%,收获前15天前停止浇水。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方法:采收分采旧留新和全株采收。

(2)时间:全株采收在10月到翌年3月进行。采旧留新的全年均可。

2.加工:将鲜品置于55 ℃至65 ℃烘干至含水率≤10.0%。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鲜品:黄绿色或墨绿色。鲜茎具叶鞘不完全包被形成明显的环状间隙(黑节);易折断,断口平整;口感微甜,咀嚼渣极少、嚼之初有粘滑感,继有浓厚粘滞感。

(2)干品:黄绿色。易折断,口感微清香,味淡,后微甜,咀嚼纤维极少、嚼之初有粘滑感,继有浓厚粘滞感。

2.理化指标:干品或鲜品烘干后粗多糖(以葡萄糖计)含量≥26%,含水量≤1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广南铁皮石斛 云南省广南县莲城镇、旧莫乡、董堡乡、杨柳井乡、八宝镇、板蚌镇、南屏镇、黑支果乡、曙光乡、朱街镇、篆角乡、那洒镇、五珠乡、珠琳镇、者兔乡、者太乡、坝美镇、底圩乡共1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广南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广南铁皮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通知》,广政发〔2012〕65号 云南省地方标准:广南铁皮石斛(草案)

十. 河南省 南阳市 镇平县 镇平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云南黑粽子云南文山特产云南文山广南八宝特产粽子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