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的特产有哪些 陕西汉中十大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2-28 11:50:08

一. 陕西省 汉中 留坝县 留坝蜂蜜

留坝蜂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留坝蜂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陕西汉中市留坝县所产土蜂蜜色泽金黄、品质地道、口味独特,且纯净无杂,属营养保健、医药食品中之珍品,是汉中一大有名的地方。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花草资源丰富,土蜂养殖历史悠久。

留坝生态环境好,蜜源供给充足,是中华蜂的天然繁衍基地,养蜂历史悠久。据《留坝县志》记载:“自古县内蜂蜜为主要土产品,为自然蜂群的筑巢酿造积累,山民采食。”上世纪70年代之前,蜂群稳定在2500-3500群。1975年,留坝县开展中蜂改良。1982年,蜂群达8223群。同年编撰《养蜂资源调查报告》并收录于《陕西省留坝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报告集》,为留坝蜂产业的一个里程碑。1985年,全县中蜂饲养量达5万余群,居陕西省第三。

畜牧(蜂类)

地域范围

留坝蜂蜜生产区域位于陕西省留坝县所辖江口、玉皇庙、留侯、城关、武关驿、火烧店、马道、青桥驿等8个镇98个行政村。东到江口镇范条峪村,南到青桥驿镇蔡家坡村,西到留侯镇火烧关村,北到江口镇磨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8′05″-107°18′14″,北纬33°17′42″-33°53′29″,总面积1970平方公里,养殖规模3.04万箱,年产蜂蜜32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留坝蜂蜜夏季如凝脂,春秋有结晶;颜色金黄或琥珀色;用筷挑起有回圆珠,质地如沙,不易扯丝;入口绵软细腻,芳香悠长浓郁。 2.独特内在品质指标:留坝蜂蜜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酶类、核酸、黄酮类等多种营养物质。其中每100g蜂蜜中果糖含量≥36.0g,葡萄糖≥30g,维生素B2≥0.8mg,维生素B3≥0.25mg,维生素B6≥0.010mg,氨基酸总量≥280mg,均高于市场同类蜂蜜产品。 3.安全要求:蜜蜂饲养及蜂产品生产加工严格按照GB14963- 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执行。

二. 陕西省 汉中 城固 郭家山柑橘

城固自古出“贡桔”,有“桔乡”美称,千百年来,几经浮沉,延绵不衰。“九五”期间,该县以这种独特的生态优势为依托,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柑桔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全县柑桔面积达10多万亩,产量45000多吨,年产只值近5000万元,且增长势头强劲,为该县支柱农业产业之一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柑桔跃升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北缘地区最大的柑桔基地,“升仙蜜桔”闻名遐迩,蜚声全国。城固桔柑具有甜中潜酸、口感爽劲的独特风味,优势明显。 成熟期早,比其他产区提前15--20天上市。果皮稍厚,不易腐烂,宜贮藏保鲜和长途调运

营销成本低廉。城固近靠西北诸省,北方客商到城固调运鲜果,运费比到南方产区每公斤低0.3到0.5元,且运输时间少,损耗小,易抢市。( 城固)

陕西省城固县桔园镇郭家山村充分发挥村域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柑桔产业,全村柑桔栽培总面积22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95.6%,从事柑桔生产的劳动力858人,占全村劳动人口总数的94.3%,柑桔年总产量达6000多吨,产值900余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78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4%。

该村先后被中省授予陕南生态柑桔科枝示范园、国家农业(柑桔)标准化示范村及国家一村一品柑桔产业示范村,2011年被农业部授予首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草鞋馍

草鞋馍

草鞋馍,边厚内薄,形似山区农人脚上穿的草鞋,用炭火烘烤熟即成。有甜、咸两种。

四.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汉中面皮

面皮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它是把大米(最初用面粉)放入水中浸泡四个时辰,然后推(或打)成米浆,上笼蒸成薄薄的饼子,置于通风处降温,抹上菜籽油切成细条,调入精盐、米醋、酱油、胡椒粉、姜汁、蒜泥及红油辣椒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也可配点萝卜丝、豆芽菜,看起来白里透红,或配以菠菜白绿相间。吃起来微辣微咸,酸香可口。自古而今,汉中人就有用面皮招待亲友的习惯。

面皮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说起面皮,汉中还流传着一个“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会蒸面皮。可能是钦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来。

然而,汉中人制作面皮的工艺越来越精。如今早由原来的面粉稀释改为大米磨浆。配料、调味更为讲究。因而,不仅居民农户、大小集镇,处处面皮飘香,近几年一些人还去西安、西宁、洛阳、北京等城市去开小吃店,专门经营“汉中面皮”。

汉中的面皮有悠久的历史。汉中凉皮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中的调料. 汉中的面皮有悠久的历史。汉中凉皮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中的调料.

五. 陕西省 汉中 勉县 勉县大米

勉县大米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六. 陕西省 汉中 略阳县 锅塌塌

农耕历史悠久的略阳山区坡地旱田居多,本土的骨干农作物长期以来首推玉米种植,自然就成了略阳县百姓终年四季的主粮。而以巧手慧心粗粮细作,在略阳县的饮食文化中,是独树一帜的秦岭南麓山地特色。玉米在本地称作包谷,多以磨制为面粉食用,而包谷面中最有特点的则非略阳锅塌塌莫属。锅塌塌乃一种家常粗粮蒸馍,顾名思义,是不借助笼屉而直接将面团塌在加水的铁锅边再施以旺火连蒸带烤而成的面食妙品。此物在蒸制之前,须以酵子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中卧发,待到面团产生出明显的酒香后,再加入适量的包谷干粉揉匀备用。这样做出来的成品酥绵滑软,微甜微酸,滋味独特,食之可口,齿颊生香。当然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里面添加不同的水果蔬菜,例如本地特有的瓢儿、水莎子等,风味又是不同。曾有人把它概括为四奇:“一奇酸甜醇香人皆食,二奇不用蒸笼锅边贴,三奇经暑经寒滋味长,四奇可添可掺巧杂合。”

七.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洋县红薯

洋县红薯是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洋县红薯具有品种优良、上市早、薯块大、表面光滑、色泽明亮、口感好、产量高、淀粉含量高、无污染之特点。已获得有机转换食品认证。

洋县年种植面积达50000余亩,产鲜红薯10万吨,目前该地所产红薯,除农户自用以外,其余全部被外来客户抢收一空,销往大中城市。为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工业化,现拟用红薯加工食用柠檬酸、淀粉、薯片、粉丝、果脯、饴糖、薯糖、食醋等系列产品。

洋县槐树关镇针对近年来红薯及其衍生品因绿色环保且具有保健功能,价格逐年攀升,效益猛增的现状,充分发挥该镇长达几十年种植红薯的传统优势,该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红薯种植作为全镇“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升级晋档”的特色支柱产业来抓,按照“协会+农户+企业”的模式大力发展红薯产业,走上了政府引导,典型带动,协会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的发展道路,形成以槐树关村、万岭村、张山村、石槽寺村为龙头,向周边辐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红薯产业化链条,吸引西安、甘肃、浙江等省内外客商驻镇收购。

2012年,该镇发展红薯16000多亩,其中引进新品种“紫红薯”6000多亩,红薯产量达到26000吨,实现产值4400万元。该镇万岭村红薯加工大户周文义,年加工红薯淀粉、手工粉条2万余斤,年净收入达10万余元。全镇仅红薯一项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135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有力地推进了该镇村党组织“升级晋档”。

八.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谢村黄酒

谢村黄酒产于陕西汉中市洋县谢村镇。据旧县志说:“洋民好饮食,平坝民多用糯米酿制黄酒,小村店必开酒馆或挑至村中卖之,男女沽之”。这表明,洋县人自古以来便喜爱喝黄酒。早在3000年前,这里已经能够生产和饮用类似黄酒的东西。

谢村黄酒与绍兴酒齐名。人称“南有绍兴加饭,北有谢村黄酒”。这是因为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首届黄酒节评比会上,谢村黄酒与绍兴酒双双登上金榜而获得的美誉。不同节日有不同黄酒。新年迎春酒驱寒,端午苦艾酒避暑,中秋桂花酒暖身,重阳菊花酒醇厚,还有冬青黄酒因须用经霜冬青子为药合曲,色紫蓝,味郁香,曾为贡品。不少人家有祖传酿酒秘方,所酿黄酒各领1。“无酒不为节”,是谢村镇人对自己的黄酒的夸耀;“不喝谢村酒,空往洋州走”,是外地人对谢村黄酒的赞美。

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沉积的国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王朝时就已开始酿造了,唐朝时驰名京都长安,列为“贡酒”。历代文人墨客常以诗赞誉谢村黄酒:“此酒只应皇家有,瑶池天宫量也无。”(唐德宗李适);“闻道池亭胜两川,应须烂醉答云烟,劝君多拣长腰米,消破亭中万斛泉。”(宋代苏轼)。据传,唐建中年间,德宗皇帝李适逃难时,途经洋州谢村,浅酌此酒,化凶为吉。清“庚子之变”,慈禧太后携子逃到西安,洋县地方官和谢村富豪刘氏曾贡“谢村黄酒”,备受慈禧青睐。此外,还有宋代大画家文可与大词人苏轼、苏辙兄弟,也曾客宿酒乡洋州,醉中弄笔,留下千古文章。纵观历史,实可谓:“谢村黄酒,千古风流。”

文同出任洋州知府那天,衙门前挤满了人。父老乡亲们想看看文大人坐堂的气派,文人雅士们想看看他画们‘的技艺。这时,前任州官趁机讨好,大摆筵席为文同接风,还特地从南郑请来一家汉剧班子。可是文同无心做官,有戏不看,逢宴不吃,常常漫步在汉江河畔,欣赏茂林修竹,清波激浪,寄情于山水之间。

文同的墨竹画早有盛名,他到洋州任职后,常有富户豪绅持绢索画,但他总是拒之门外。这天,他出外查访,途经谢村镇一家黄酒作坊门前,一位鬓发皆白的老人朝他点头微笑,热情的请他到屋里饮酒。闲聊中才知老人靠酿酒谋生,只因他的作坊地处偏僻小巷,销路一直不好,生活非常艰难。

文同饮罢一杯黄酒之后,顿觉心清神爽,于是,命随从取出文房四宝,一阵淡泼浓抹,便画成了一幅墨竹图。

说来巧得很,正在文同往画上落款之际,他表兄苏东坡也赶到谢村黄酒作坊来了。苏东坡一边喝酒,一边赞叹:佳作,佳作!说罢,操笔在墨竹图的右下方画了一头黄牛,并写了七绝一首:

汉水修竹贱如蓬,

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谗太守,

渭滨千亩在胸中。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洋州三县远近都知道文同和苏东坡为谢村黄酒题诗赐画了。人民纷纷前往观赏。真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谢村黄酒很快就在东川

(汉中地区古称)名声大震了。从此,作坊主把这幅文人画高悬中堂,供人观赏,招徕顾客。但是,不知到了什么时候,这幅画却不见了。

说来奇怪,1960年文物普查时,竞在谢村镇北十里的大爷山的第48座庙宇前墙壁上,发现了这幅墨竹黄牛图。洋县文化馆把这幅珍贵的画裱糊后,夹在画框里供人观赏。

九.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汉中酸饭

宁强有“一天不吃酸,心里就发烦”的谚语。或米或面,或粥或汤,多调入酸浆水。吃杂粮如玉米、洋芋之类的食品,更注重酸味。今酸饭以细粮为主,以浆水或酸泡菜、鲜醋、西红柿致酸。酸浆豆腐稀饭,老少咸宜,营养价值较高。

相传河曲酸粥的由来纯属一种偶然,李自成起义大军进京路过此地,当地老百姓皆大欢喜,家家户户泡米为大军士卒准备饭菜,谁知由于情况有变,大军临时改变路线,绕道而过,可老百姓泡的米太多,一时半会儿吃不完,放的时间长了就发了酸,老百姓也舍不得扔掉,就用发了酸的米煮成粥吃,谁知意外地发现这用发酸了的米煮的粥并没有影响其食用价值,后来人们便故意将米泡酸做粥食用,慢慢地发现这种酸粥能开胃健脾,护肤美容,妙不可言。

材料;大米,卷心菜,黄豆,胡萝卜,腊香肠,盐,鸡精

咸酸饭的做法步骤;

1.大米淘洗干净,涨上一会,放在其他锅里煮开。

2.卷心菜和胡萝卜切碎,香肠切片。

3.热油锅,炸黄豆成金黄色后捞出,再煸炒卷心菜和胡萝卜,最后将炸好的黄豆放入,加盐和鸡精,适当多放一些,炒匀。

4.把半熟的饭倒入铁锅,将菜与饭拌匀,放上香肠片,加盖用小火煮,每隔5分钟用铲子搅拌一次,防止焦糊,约3次以后,饭的香味就会飘满整个屋子了。

5.关火,盖上盖子再闷一会,吃的时候就会有厚厚一层略焦的饭糍了。

陕西汉中有什么特产值得买陕西汉中土特产有哪些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