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特产食品二厂 南通食品生产企业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2-18 04:17:58

一. 江苏省 南通 港闸区 扎染

扎染古称绞缬染,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初见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唐代,至北宋仁宗皇帝,因扎染服装奢侈费工,下令禁绝,使扎染工艺一度失传。七十年代初,南通首先恢复扎染生产,并不断创新,使扎染技艺更臻完善。扎染分扎绞和缝绞两大类,扎绞又称鱼子缬,用线在米粒大的小点上顺序环绕打四道线结,工艺要求高,产品富有立体感和弹性;缝绞是用针线按设计好的图案造型穿行,抽紧而染,纹饰活泼大方,韵味生动自然。扎染产品丰富多样,既有时装、领带、围巾、拎包等日用品,也有和服、腰带、壁挂等珍贵工艺品;既有丝绸产品,也有棉麻织物。

二. 江西省 吉安 泰和县 泰和酱食品

泰和的酱食品有酱油、豆豉、酱菜三大类。泰和生产酱油已有160年的历史,其配料精当、制作精细、味道咸中带甜、浓度高、烹调菜肴色泽和润。品种有建设、生产两种普通酱油,还有制作技术比较复杂,用料、工艺要求较高的富强特级酱油,近年来又在富强酱油基础上配以泰和乌骨鸡,制成营养丰富、香味醇美的乌鸡酱油。产品远销省内外。民国初年,泰和沿溪渡的酱油在美国芝加哥国际酱油评选会上获优质奖;50年代,富强酱油在上海华东调味品协作区评比中被评为优等产品;乌鸡酱油在1989年的广交会上获得好评。

泰和生产豆豉早在宋朝就颇负盛名,四川豆豉的制作方法即由泰和传去。泰和豆豉乌黑、香甜,既能佐餐,又可作菜肴调味品。据清道光《泰和县志》载,豆豉还可作药用:豆豉性温,能发能补,对伤寒头痛、发热鼻塞、流鼻涕初起,以之加葱姜少许,煎汤热服,出汗即愈。

酱菜是泰和酱食品中的佼佼者,其中又以甜酸萝卜为最。甜酸萝卜配料独特,是泰和地方传统产品,它集甜、酸、辣、鲜、脆于一身,回味绵长,且有生津开胃、消积化食的功效,有"未吃先流涎,吃了还想吃"的吸引力。此外,还有酱荞头、酱萝卜、什锦菜、多味酱等20多个品种。1985年,泰和酱菜在山东济宁召开的全国轻工业系统食品调味技术协作会上,被评为国内独创的地方传统产品;1986年,什锦菜、多味酱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87年,甜酸萝卜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什锦菜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本省各地市以及江苏、浙江、广东、深圳等地。荞头、酱菜已进入香港、日本市场。

三.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 如皋盆景

如皋盆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皋盆景源泉于宋。《江苏旅游指南》云:“江苏是我国盆景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如有五百年历史的 盆景

苏派古柏桩‘秦汉遗韵’,有扬派明代盆景‘一把伞’,有如皋宋代大型盆景‘六朝柏’等,苍古拙朴,风姿隽永,令人驻足凝视,流连忘返”。
“六朝柏”俗呼“六朝松”,实为一株古桧,在如城水绘园的雨香庵前,至今800多年,供观赏叶片为主。加有宋代三盆桧尖柏,每盆都爆有“鹿角”,距今900余年,由如皋人民公园珍培。

造型手法

如皋树桩盆景坯料要求高,常见的有松、柏、榆、梅、榉、朴及黄杨、六月雪等。造型手法多以棕丝绑扎,注重细扎细剪。棕法相当细腻,主干扎成左弯右曲的“S”形,俗呼“一弯半”、“二弯半”,少数为“三弯半”。树顶扎成半圆形、圆形或扇形,向前倾斜称之为“刘海式”或“如意式”。枝片和短参差适宜,错落有致,大有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境界。

独特陈设

如皋盆景的陈设独特有趣。除两盆成对放置左右的“蹲狮式”之外,且有论“堂”陈设法,国内独此一家。按5、7、9不同奇数组合为“堂”。如5盆陈设,中间的为“文树”,两边分别为两弯半或一弯半的“武树”,互成对子,陈设7盆时,在5盆的基础上,两边各增加一盆一弯半。整“堂”景观趣味横生。“文树‘显得孤高,两边的两弯半如群臣,如侍女,如宾客;一弯半似女子挥动彩袖翩翩起舞,如嫦娥奔月之态。

文树

“文树”是根据画家倪云林画意制作而成,其造型独特,除刘海顶外,主干前有1—3个小顶,称为“怀中抱子”或“带子上朝”,层次分明,意境清旷。“武树”由两弯半、一弯半组成,有“文站武飘”之说。根据弓背、左右倾斜的角度及云片的长短不同,拟出多种多样的人物神韵。“一弯半”在一弯和半弯的交界处还有怀弯,使主干形成后弓态势。第一弯,弓背向上一边的云片称为“阳片”,呈逆风方向,反之为“阴片”呈顺风方向。阴片长,象征人的手臂,阳片短,为人的另一手臂,盆顶仍为刘海,要求照脚。“两弯半”所表现的风力比一弯半略小,树桩之重心偏下,树干倾斜度不大,其意境比一弯半庄重、华贵。
如皋盆景好似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都有缩龙成、小中见大的特点。如皋盆景讲究云头、雨脚、美人腰、刘海顶、鸡爪根,有风、雨、雪、露的四体意境。有云:“如皋盆景的特点是左倚右倾,顶部端正,株干古雅体型挺秀,多彩多姿,气魄雄伟。尤以雀舌、罗汉松最美观。叶色浓密,株型俊美,叶片雅丽,是庭院、厅堂陈设的艺术精品。

发展前景

如皋盆景在十年浩劫后,枯木逢春。1986年,我国首次参加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花卉博览会”,如皋17盆盆景参加了展出,是年下半年在意大利佩夏市“第十八届国际花卉博览会”上,如皋的一盆罗汉松荣获金奖,为江苏盆景的第一块金牌。1988年春天花汉民的“绿荫深处”虎刺盆景在香港获一等奖。1987年5月,如皋绿园经理花汉民应邀赴意大利讲学,引起了西欧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在意大利形成了一股强烈的中国盆景热,为如皋盆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四.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 如东文蛤

如东文蛤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东文蛤是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的。如东沿海是文蛤的主要产地之一,所产文蛤肉质鲜美,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等营养成分。

如东出产的海产珍品文蛤,素有“天下第一鲜”之称。早在唐代文蛤就被列为贡品。文蛤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药用价值很大。文蛤是如东大宗出口产品,以往处于自然繁殖、自然生长、自由采捕的状态,为了保护这一贝类资源,在1958年建立“如东县海涂养殖场”,首次进行了人工围养、放养文蛤幼苗、捕大留小,实行封滩养殖。1969年以冻蛤肉出口,从1979年开始改由鲜活文蛤出口,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如东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文蛤养殖出口基地。作为全国著名地文蛤产区的如东,全县除天然文蛤繁殖海面外,人工养殖面积达50多万亩,年出口6000多万吨,成为我国最大地文蛤生产基地。

五. 浙江省 温州 苍南 卤制食品“鲜巴佬”

卤制加工鸡翅、鸡腿等产品是苍南县传统食品。现有浙江和丰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力开发和发扬传统食品,主要生产“鲜巴老”牌三大系列15个品种,产品均采用品质优良的国产或进口原材料,辅以名贵中药,精心加工卤制。产品畅销江浙闽京及香港、新加坡等地,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苍南)

六.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 斜角儿

斜角儿的加工比烧饼简单多了。加工者将酵团经搓按压扁拉长,将葱油、细盐抺于中间,再将两边相合,用烧饼槌儿滚过再拉长,将糖粞涂于面上,撒上芝麻,这样成了一条酵面的长带子摊在案板上,加工者执刀斜切,每块成平行四边形,再烘烤而成,斜角儿之名即由此得来。斜角儿价格低、口味香、有韧性,夏季新菜油上市,吃斜角通常蘸菜油,这样吃起来更觉爽口。缸爿,做法和斜角儿差不多,只是中间有肉馅儿,加工者用刀横切,成长方形,涂上糖粞,撒上芝麻贴于桶炉。缸爿这个名取其形状,有点象陶器缸片。

传说,明代倭寇入侵掘港时,当地乡勇正集合准备出击。领队的对其中一人说,你去把缸爿拿来分给大家,吃了才有力气杀倭子。倭子奸细听到后连忙溜到倭营报告,说掘港人本领了不得,他们在吃“钢板”,吃了“钢板”就来和我们打仗。倭子头目听了,吓了一跳,这掘港人竟能吃“钢板”,我们岂是他们的对手,连忙撤退。这缸爿之名便一直传至今日。

七.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 如东紫菜

如东紫菜是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的。如东紫菜以其色泽光亮、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畅销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和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

紫菜,也叫索菜、紫英,属红毛菜科植物甘紫菜。藻体为扁平叶状体,基部有盘状固着器。生长期(叶状体)11月至次年5月。生长在海湾内较平静的中潮带岩石上。这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藻类。

1972年,如东开始引种条斑紫菜,首先在东凌渔业公社试种,获得成功。于是向各渔业公社推广。条斑紫菜质量比其他紫菜质量更好。第二年,全县共养殖2.46公顷。1976年,养殖26.66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值达1万余元,其中北坎渔业公社黄海大队养殖10.33公顷,每公顷产值达1.87万元,名列全省第一。1987年,全县养殖面积80余公顷,年产90吨,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日本、泰国等地。1998年,养殖面积达到1608.66公顷,年产值超过1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紫菜生产基地。2011年,近海养殖面积8000公顷,干品产量达到15万标箱,产值2.5亿元。如东天一紫菜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日本、韩国三个条斑紫菜生产大国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交易量最大的干紫菜交易专业市场。

八. 江苏省 南通市 南通板鹞风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板鹞风筝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三面环水,气候温和,风量、风速、风力较为均匀,非常适宜形体较大的板鹞风筝放飞。板鹞风筝因造型如一块平板,故名。其制作集中在南通市郊的闸东乡、闸西乡、秦灶乡和通州市的李港乡、刘桥镇、四安镇等地。

南通板鹞风筝又称“哨口板繇”,源于北宋。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于一体,其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以六角板鹞为多(即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多个这样的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七联星”、“九联星”、“十九联星”等。大者丈余,小者盈尺,装饰图案多为工笔重彩,内容有“八仙”、“凤戏牡丹”、“三国故事”等,喜用红、黑、青、紫色,以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风筝上缀满了大小不等的“哨口”,多者达数千。“哨口”由哨面和哨筒两部分组成。哨面通常用竹片或质地松脆的木块雕刻而成;哨筒分管状和球状两大类,管状哨口统称“哨”,古时多用竹筒内膜及鹅毛管等制成;球状哨口统称“口”,通常用葫芦、果壳、蚕茧等制成。标准的哨口板繇无论大小,均可承受5级以上风力,即使在7-8级大风中,仍可稳悬于数百米的高空,并发出美妙的声音。

南通板繇风筝的基本特征在于“哨口”设计,哨口的大小形状和材料的差异,使发出的音量、音质、音调千变万化。南通市现有风筝爱好者两万余人,艺人千余名(其中雕哨艺人五十余人),主要传承人为王泽君、黄智灵、王德清、顾继荣、高焕文、高郁文、周广泉、郭承毅、高则先、高则菜、陆桂林、陆宝如等。近年来,李港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风筝之乡。但健在的“哨口”雕刻大师均年过半百,有的画师已年过花甲,能画会雕者越来越少,且小型的风筝展馆和风筝协会均属民间组织,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九. 江苏省 南通 如皋 如皋白萝卜

如皋白萝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皋萝卜栽培历史可上溯千余年,相传在唐太和年间(公元827-836年),如皋定慧寺僧侣早有种植,曾用自种的萝卜雕刻成莲花、佛手、宝塔、灯笼等作为供品,并馈赠施主,时称菜菔,其种子叫菜菔子,供药用。后逐渐流传民间,广为种植。清乾隆庚午年(公无1750年)编修的《如皋县志》载:“萝卜,一名菜菔,有红白二种,四时皆可栽,唯末伏秋初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少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坚而辣”。如今红萝卜种植已很少,只在端阳节前后有少量上市,都以白萝卜为主。现在的如皋白萝卜就是经产地农民几百年的精心选育和栽种培育而成的具地方特色的萝卜良种。用它为原料经精细加工而成的“如皋萝卜干”,是久负盛名的江苏,历来远销国内外市场。[1]

2特点编辑如皋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水肥条件较好,且多为沙性土壤,很适宜白萝卜的生长。经过数百年精心栽培和选育,所产萝卜品位明显优于外地所产,“如皋萝卜”名扬天下。而如皋又以如城周围新民及东陈、大明所产的“赛雪梨”牌萝卜为最佳。现已培育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白萝卜良种。如形似鸭蛋的“鸭蛋头”,茎盘细儿似颈的“捏颈儿”,百日可收的“百日子”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皮薄、肉嫩、多汁,味甘不辣,木质素少,嚼而无渣,以嫩、脆、甜享誉四方。

3营养成分编辑如皋萝卜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_2及钙、磷、铁等营养元素,萝卜中淀粉酶和芥辣油,能促进胃肠消化,增进食欲。

吃白萝卜“生嚼”更科学。因为萝卜中的淀粉酶不耐热,温度超过70℃便被破坏;维生素C也怕热。祖国医学认为,生萝卜性辛寒,有止渴、清内热、化痰定喘、助消化、利导、破痰、解毒等功效,煮熟后,性甘温平,能下气、消食。 此外,萝卜中含有活性很强的干扰素诱生剂,但萝卜的干扰素诱生剂不耐热,只有生吃并细嚼或榨成汁时才能直接接触黏膜细胞,刺激消化道产生干扰素,减少消化道癌变的机会。还有,萝卜中的粗纤维和木质素也很丰富,但熟吃容易被破坏。

如皋白萝卜

如皋市种植业协会

11929621

萝卜

十. 江苏省 南通市 海安 冰雪酒

冰雪酒是地方传统名酒,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清代李汝珍的长篇小说《镜花缘》中,就列为当时名酒之一,1930年获江苏省名酒类展览奖。该酒根据中医传统理论,优选黑枣、金桔、枸杞子、栀子、红花、簿荷、陈皮等各类药材,以优质粮食白酒为基酒,精心酿制而成。该酒具有甘甜爽口、芳香浓郁、酒体柔绵之特点,1994年成为上海医科大学监制产品,该校多名著名营养保健专家指出,该酒具有“强心健脑、舒肝顺气、养血健脾之功效”,为保健酒之珍品。

南通土特产公司简介江苏南通十大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